地震后及时、 精准地获取区域的震害情况, 对科学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与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依托蚁群算法以及无人机高清遥感影像, 提出了一种高效识别区域建筑震害的新方法, 并在近期云南漾濞6.4级地震的应急工作中进行了应用与验证。 该方法通过改进蚁群算法中信息素浓度更新策略, 引入优化算子, 建立了更好的识别规则, 提高了震害识别的速度与准确性; 云南漾濞6.4级地震发生后, 以第一时间获取的漾濞县城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为试验数据, 对区域震害的提取效果进行了验证, 并与蚁群算法及最大似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文中提出的基于改进蚁群算法与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的震害识别方法可有效提高区域内被破坏建筑物的识别精度。
鲁甸6.5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及房屋损毁, 是云南近年来典型的"小震"致大灾现象.鲁甸地震后, 针对重灾区龙头山镇开展了大量野外调查工作.调查涉及地震滑坡、地裂缝、断层剖面以及建(构)筑物震害等.调查发现, 房屋损毁严重的龙头山镇政府所在地处在NW、NE向断裂交会部位;地震造成大量地质滑坡具有NE向优势分布特征, 且与NE向展布的昭通-鲁甸断裂带关系密切;重灾区龙头山镇政府所在地地裂缝以NE向为主, 龙头山镇南约6.5km的光明村大量地裂缝以NW向为主;同时, 在光明村发现一系列NE、NW向断裂露头, 疑似断层陡坎及槽谷, 沿这些构造, 在此次地震中均产生了裂缝或小位错.在野外调查基础上, 结合余震序列分布及烈度等震线分布特征, 认为此次地震由NW向包谷垴-小河断裂发震, 同时大量NE向构造裂缝及滑坡等地质灾害显示不能完全排除NE向构造的作用.重要的是, 地震地表裂缝和小位错与断裂的展布密切相关, 有可能是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表现.
20世纪云南地区6.7级以上地震具有时空丛集分布特点。在1996年丽江7.0级地震结束云南地区20世纪第Ⅳ强震活跃期后,21世纪强震活跃期首发大震研究成为地震形势跟踪的重点。2011年3月24日,滇、缅交界缅甸境内发生孟帕亚7.2级地震,震中距中缅边界仅80km。该地震的动力及地震带、区归属对云南地区6.7级以上地震活动统计特征及其大震形势研判有重要影响。根据地表破裂及余震的空间展布等证据判断,发震断裂为穿越中缅两国的NE向孟帕亚-勐腊断裂(国外称之为Nam Ma断裂)。事实上,北起云南腾冲、龙陵一带,南至泰、缅、老交界地区,近等间距平行展布一系列包括孟帕亚-勐腊断裂在内的NE向断裂,其中绝大多数在历史上都发生过7级地震,而这些7级地震在空间上又构成了一条非常清晰的NNW向地震密集条带,它同样穿越了滇、缅、泰、老多地。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现今地壳运动状态及地震活动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孟帕亚7.2级地震与传统划定的云南地区西南部的地震活动动力同源,构造相连,应归属滇西南地震带上的地震;进而应纳入云南地区6.7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的统计研究中。由此认为,缅甸孟帕亚7.2级地震拉开了云南地区21世纪首轮强震活跃期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