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敦化-密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航磁特征与深部构造
王禹丹, 张景发, 田甜
地震地质    2022, 44 (2): 448-4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11
摘要520)   HTML10)    PDF(pc) (6108KB)(169)    收藏

文中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法对敦化-密山断裂带北端及周边区域地区的航磁数据进行反演, 分析了不同深度下的地壳磁性特征, 对敦化-密山断裂与周边断裂的深部构造特点及交切关系进行了探究, 同时利用Parker法反演了该区域磁性层的下界面, 得到该区域的居里面深度。结果表明: 在航磁浅源场中, 浅地表及上地壳介质比较复杂, 敦化-密山断裂带表现为串珠状的小尺度异常; 在航磁深部场中, 中上地壳主要是盆地构造基底岩石的磁性不同导致的磁异常, 断裂带形成磁性梯度带, 影响了航磁特征, 并切穿至居里面。区域居里面的埋深为22.3~29.9km, 埋藏较深的区域位于虎林县南, 敦化-密山断裂带对该区域的居里面分布具有控制作用。文中同时结合发震规律与莫霍面分布, 探讨了该区域地壳的稳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冷龙岭地区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发震构造特征
姜文亮, 李永生, 田云锋, 韩竹军, 张景发
地震地质    2017, 39 (3): 536-54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3.007
摘要714)   HTML    PDF(pc) (8292KB)(361)    收藏
青海门源北部的冷龙岭断裂带于2016年发生MS6.4地震,该地震与1986年发生的另一次M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截然不同,并且二者与冷龙岭主断层几乎表现为纯左旋走滑的性质也差异很大。为明确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分析二者与冷龙岭主断层的关系,利用Sentinel-1A数据干涉处理得到了2016年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结合高分辨率影像、余震精定位及GPS资料对断层构造样式及地震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地震发生在冷龙岭断裂带西段北侧的分支断层上,地震造成分支断层两侧发生背斜式褶曲隆升。2次地震分别发生在分支断层的东西两端,其两端分别向冷龙岭主断层弯曲收敛并交会,在平面上形成左行右阶与左行左阶的几何结构,在区域整体剪切环境下,分别发生剪切挤压与剪切拉张,因而造成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别表现为压性与张性为主又兼具一定的走滑性质,综合认为分支断层与主断层之间的构造组合样式是导致2个不同震源机制解的主要因素。2次地震活动皆反映了冷龙岭断裂带整体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特征,该构造变形机制也体现了祁连-海原构造带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调节作用,即来自于青藏板块的构造运动在受到北部戈壁-阿拉善块体及东部华北克拉通块体的阻挡后,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通过一系列左旋走滑断裂的调节,构造运动方向逐渐发生顺时针旋转。门源地震使得对冷龙岭断裂带地震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更加紧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郯庐断裂带南段重力异常及不同深度的横向构造特征
王鑫, 张景发, 姜文亮, 蒋洪波, 田甜, 高敏, 付萍杰
地震地质    2016, 38 (2): 370-3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11
摘要829)      PDF(pc) (8444KB)(337)    收藏

为研究郯庐断裂带南段及周边构造的深部特征、空间展布、交切关系,文中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该地区的布格重力场进行场源分离,剖析不同深度下的地壳横向构造;同时采用Parker变密度模型对莫霍面深度进行反演分析。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南段表现为NNE走向的大型重力区域场梯度条带,切割深度达岩石圈地幔,其两侧密度结构及构造特征差异明显。沉积层及上地壳密度结构复杂,郯庐带东支2条断裂形成线性异常纵贯区域;而西支2条断裂线性异常较弱,截切EW向的重力异常体断续延展。中、下地壳密度结构简单,断裂带形成宽缓的低异常条带,反映了白垩纪-古近纪伸展环境下造成的地堑式构造。西支2条主干断裂纵穿合肥市,沿肥东凹陷西缘向S延伸,由于舒城以南的高密度圈闭体遮挡,尖灭于舒城县一带;而肥中、六安-合肥、肥西-韩摆渡EW向的深大断裂交切于西支,未延伸至东支。该区近代小震多发生于断裂构造所对应的重力高、低异常转化带之间,尤其是断裂之间的交会处与郯庐构造带内部,郯庐断裂带南段为历史强震空区段,考虑到断裂带莫霍面陡变及与多条深大断裂交切等深部环境,中强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4. 沂沭断裂带重力场及地壳结构特征
王鑫, 张景发, 付萍杰, 高敏
地震地质    2015, 37 (3): 731-74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3.006
摘要1179)      PDF(pc) (7303KB)(694)    收藏

沂沭断裂带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 新构造运动显著, 是华北地区的强震活动带之一.文中收集了该地区的布格重力数据, 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场进行有效分离, 研究区域地壳结构特征及断裂空间展布, 并应用Parker变密度模型对区域莫霍面进行反演分析, 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重力区域场显示, 沂沭断裂带形成了NNE走向的大型重力梯度带, 分隔了鲁西、鲁东地块, 成为区域内重要的地球物理分界线. 2)重力局部场显示, 中上地壳结构复杂, 沂沭带内部呈现两堑一垒的重力异常格局, 5条主干断裂形成线性梯度带分布于东、西地堑内, 鲁西块体的多条NW向活动断裂交切于沂沭断裂带, 多数断裂只交切于西地堑, 而蒙山山前断裂和苍尼断裂横穿沂沭断裂带; 下地壳结构相对简单, 发生明显的褶曲构造, 表现出大规模高、低密度异常相间排列的典型特征.3)区域莫霍面形态东高西低, 沂沭断裂带形成了莫霍面陡变带, 造成了东西分异格局, 潍坊东—莒县—临沂一线出现莫霍面上隆区, 具有强震发生的深部孕震环境.4)区域内地震多发于高、低重力异常转化带之间, 特别是活动断裂对应的重力梯度条带之上, 地震的发生与断裂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沂沭断裂带地震活动性最强, 且东地堑强于西地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构造地貌特征与活动性遥感研究
焦其松, 张景发, 姜文亮
地震地质    2015, 37 (2): 613-6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22
摘要437)      PDF(pc) (10370KB)(2461)    收藏

选用高分辨率ALOS和中等分辨率ETM+图像, 结合研究区已有研究成果, 采用信息增强及图像融合方法, 对图像中各类构造地貌表现出的纹理、色调及含水性特征进行研究, 建立了解译标志, 并结合野外调查结果, 系统解译了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的展布与发育情况; 同时引入河长坡降指标参数(SL index)和Hack剖面(河流高程剖面半对数坐标图)2个构造地貌参数, 分析其对区域构造活动的指示意义并比较断裂带不同分段的活动性。研究表明,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呈三段式展布, 遥感解译的地貌标志基本反映了断裂带以正断层为主兼具走滑运动性质。呈明显的上凸形态的河流Hack剖面反映了区内构造差异隆升强烈, 河长标准化坡降指标明显异常地带指示为构造运动活跃区, 这种异常变化不仅印证了断层活动对河床剖面的影响, 而且结合该变化特征进行遥感解译可以提高断裂位置解译的准确性。断裂的活动性从F1向F3依次增强, F1、F2段正断层活动性相对较弱, 走滑活动增强, F3段正断层活动性较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徐州废黄河断裂带的空间展布与活动性研究
陈丁, 张景发, 朱鲁, 姜文亮, 路晓翠, 刘建达, 李丽梅, 张鹏
地震地质    2011, 33 (1): 67-7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07
摘要1929)      PDF(pc) (949KB)(2130)    收藏

文中利用遥感影像分析了徐州废黄河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及与邵楼断裂的交切关系,利用重磁资料研究了废黄河断裂带的深部几何结构及与郯庐断裂带西边界的交切关系。二阶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变换细节图反映出徐州废黄河断裂带的深度为7~8km,而三阶和四阶重力异常细节图反映的深度分别为9~11km和15~18km。研究结果表明,废黄河断裂带向SE延伸至九顶附近,向下的切割深度约为 8~9km。NW向的废黄河断裂带截切邵楼断裂致使邵楼断裂构造线自东北向西南由N60°E转至N45°E。废黄河断裂带与郯庐断裂带不相交。废黄河断裂带属于前第四纪断裂,活动性较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海南岛北部地区活动断裂的遥感解译研究
姜文亮, 张景发, 龚丽霞
地震地质    2007, 29 (4): 796-804.  
摘要1815)      PDF(pc) (11719KB)(884)    收藏
文中通过对海南岛北部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对该区活动断裂的分布与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首先选取光学影像和雷达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数据预处理及信息增强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源遥感信息融合处理,以综合利用各类数据源;其次结合研究区已有研究成果,分析遥感影像上地质地貌特征的表现,以建立研究区的解译标志,分析提取各类地质体影像特征;最后,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对海南岛北部活动构造的分布与发育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遥感解译。研究发现,研究区内主要存在EW、NW及NE向3组活动断裂,其中EW及NW向断裂对海南岛北部的地质地貌发育情况影响很大,对该区地震的发生起了比较大的控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干涉成像雷达(INSAR)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张景发, 邵芸
地震地质    1998, 20 (3): 274-288.  
摘要1439)      PDF(pc) (3893KB)(1596)    收藏
介绍了干涉成像雷达(INSAR)技术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以及星载INSAR的处理流程,还介绍了主要的应用领域,特别是INSAR在确定兰德斯地震位移场中的应用。说明INSAR在三维信息获取及地壳形变监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活动断裂带中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鲜水河活动断裂带为例
张景发, 王四龙, 侯孝强
地震地质    1996, 18 (1): 1-16.  
摘要1282)      PDF(pc) (8708KB)(811)    收藏
断裂活动往往引起地貌景观和水系格局等的变化。在遥感图像上,这些细微的变化通过颜色以及空间纹理特征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鲜水河地区TM图像进行了参量统计、增强变换等处理,还进行了水系特征、纹理特征、波谱分析以及含水性信息等专题信息的提取研究,掌握了一套实用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10. 鲜水河活动断裂带航磁异常特征
张景发, 王四龙, 刘德权, 李春峰
地震地质    1995, 17 (3): 259-264.  
摘要1331)      PDF(pc) (3881KB)(1105)    收藏

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几何特征及其地质背景是进一步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的孕震性的重要基础资料。从收集、处理、解释航磁资料着手,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的几何形态特征及鲜水河地区的地质背景,特别是深部构造情况,揭示了断裂带的几何形态结构特征与深部构造之间的联系,并发现了一个可能与孕震有关的环形构造(岩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敦化-密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航磁特征与深部构造
王禹丹 张景发 田甜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