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水对断层摩擦滑动稳定性的影响
黄建国, 张流
地震地质    2002, 24 (3): 387-399.  
摘要1512)      PDF(pc) (3825KB)(948)    收藏
在不同含水条件下研究了光面、含脆性物质夹层和含延性物质夹层3类断层的摩擦滑动行为,认为水对断层滑动稳定性和摩擦滑动的速度依赖性有重要影响.建立了含有岩性、围压(深度)和含水量3因素的断层活动稳定性的模式,认为脆性断层更多地表现为速度弱化,少量水的存在易于出现黏滑,高孔隙压时会表现为稳滑;半脆性或半延性的断层在少量水或较低孔隙压的情况下会表现出速度弱化,也就可能出现黏滑,但孔隙压较高后,会表现出速度强化,滑动也就会是稳定的;延性断层多为速度强化,不出现黏滑.提出水的进入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水的存在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这是考虑水或一般流体对岩体或断层活动稳定性影响时需要考虑的两个方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
2. 塑性流动网络控制下川滇菱形块体及邻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构造
王绳祖, 张流
地震地质    2002, 24 (3): 324-334.  
摘要2089)      PDF(pc) (9393KB)(603)    收藏
川滇地区位于中东亚塑性流动网络系统东南部,研究区内岩石圈下层含右向网带6条和左向网带16条,受其控制在多震层内形成相应的地震带.多震层和岩石圈下层的构造应力场在总趋势上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了下层网状流动对上层的控制.沿网带以不同交角展布的发震断裂组成地震构造带,其中多数右向地震构造带已发育成熟(视成熟度Λ≥0.8),而左向带除大理-通海和腾冲-景洪两带接近成熟外,多数的Λ值显著小于0.8."川滇菱形块体"因塑性流动网络的存在和块体边界的变迁,其现今构造和动力学涵义有待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3. 塑性流动网络控制下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构造
王绳祖, 张流
地震地质    2002, 24 (1): 69-80.  
摘要2122)      PDF(pc) (7255KB)(827)    收藏
文中所述华北地区位于中东亚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东部(偏北),在岩石圈下层内含右向和左向塑性流动网带多条,受其控制,在其上方多震层内形成地震带,并导致上层构造应力场在总趋势上与下层基本保持一致.发震断裂以不同交角沿网带展布,组成地震构造带,其中少数地震构造带的视成熟度较高,多数尚属未成熟的准地震构造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4. 固体介质三轴实验中样品半延性-延性变形对应力曲线影响的修正
蒋海昆, 张流, 周永胜
地震地质    2001, (3): 471-474.  
摘要185)      PDF(pc) (1212KB)(684)    收藏
在岩石高温高压三轴变形实验中达到岩石的极限强度之后,岩样的宏观几何变形显著增加,几何变形成为表观应力与真实应力之间出现较大偏差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假定岩样从圆柱体变形成为桶形体,在一些理想假设前提下,给出了高温高压条件下三轴实验中,当试样出现半延性-延性行为时,应力曲线的一种修正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5. 三轴实验中斜向摩擦面积、应力的修正法
黄建国, 张流
地震地质    2000, 22 (3): 316-317.  
摘要1083)      PDF(pc) (475KB)(800)    收藏
采用圆形含斜向破裂面样品进行三轴摩擦实验时,由于摩擦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随轴向位移而逐渐减小,使得记录到的应力-应变曲线产生失真。给出了修正方法,以获得真正加载在样品两端和摩擦面上的应力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用负刚度及变刚度方法研究粘滑
何昌荣, 张流
地震地质    1996, 18 (3): 199-211.  
摘要1458)      PDF(pc) (1681KB)(1203)    收藏
通过负刚度实验,得到了300MPa围压条件下花岗岩锯切面和石英岩剪切破裂面的剪应力-滑动曲线。突发滑动的持续时间从一般位移控制条件下的几毫秒延长到0.5s左右。并在普通函数记录仪上对滑动过程曲线作了全过程的记录。又将压机刚度降为任意设定值,可得到应力降与刚度相关而滑动距离基本不变的结果。这一结果与速度依赖性摩擦本构律及滑动弱化本构律所估计的结果不同,它类似于滑动面几何约束控制的滑动依赖性本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孔隙压变化对岩石错动面滑动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李建国, 宋瑞卿, 何昌荣, 王绳祖, 张流
地震地质    1994, 16 (1): 53-59.  
摘要1476)      PDF(pc) (942KB)(1403)    收藏
应用摩擦实验装置,在法向压力σn=10~120MPa下研究了孔隙压变化速率对岩石错动面滑动行为的影响。当孔隙压增压速率较大时,具粘滑振荡特性的岩石错动面仍将发生粘滑振荡,当孔隙压增压速率较小时,错动面发生稳定滑动,当增压速率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时,错动面则呈粘滑-稳滑转化。以上结果对地震前兆和地震控制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8. 不同实验条件下大理岩主破裂的分数维
李彪, 马胜利, 张流
地震地质    1993, 15 (2): 157-163.  
摘要1015)      PDF(pc) (2957KB)(1048)    收藏
以大理岩为样品,在围压10~60MPa下进行了三轴压缩条件下的变形破坏实验,统计并分析了主断裂面的分维几何特征。在环境因素和介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D值不随标本尺度变化,表明岩石破裂结构的确具有自相似性。围压是影响D值大小的一种因素,在约35MPa以下,D值随围压增加而降低;在约35MPa以上,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加。提出在分析野外断层迹线的分维特征时,尚应考虑断层形成时的环境条件及其可能的随深度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岩体失稳过程中的振荡现象及断层的多向错动形迹
张流, 冯锦江, 李彪, 池江, 杨主恩, 施行觉
地震地质    1992, 14 (1): 1-9.  
摘要1252)      PDF(pc) (13773KB)(750)    收藏
对三轴实验中岩石突发式破坏和粘滑失稳的瞬时动态过程的研究表明,应力下降和位移增加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含有多种频率成分的振荡过程。用扫描电镜对错动面的观察表明,这种振荡导致双向或多向错动形迹的发育。结合天然断层面上常见的双向或多向错动的擦痕、阶步等形迹,以及断层带的异常构造,如反错列等,提出一次断层活动中失稳振荡-地震可能是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之一。反之,它们也有可能成为地震的一种标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10. 岩石的塑性成分对失稳型式的影响
王绳祖, 施良骐, 张流
地震地质    1986, 8 (4): 77-84.  
摘要1346)      PDF(pc) (1068KB)(858)    收藏
石英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辉长岩和玄武岩在室温、固体围压(最大0.7GPa)下所进行的三轴压缩试验表明,岩石的塑性成分含量对突发失稳应力降没有明显影响,但影响岩石的失稳型式。塑性成分条件是突发失稳和强震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当塑性成分不超过某种限度时,才可能发生突发失稳和强震。文中初步地建立了塑性成分条件的定量判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粘滑和稳滑实验条件下石英岩的某些显微形貌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杨主恩, 张流, 石桂梅
地震地质    1986, 8 (2): 21-25.  
摘要1227)      PDF(pc) (6231KB)(1168)    收藏
本文利用石英岩在围压1—5千巴,轴向应变率4.4×10-5/秒的条件下,产生粘滑和稳滑运动,应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研究试样中破裂剪切滑动面的形貌特征。指出,粘滑运动具有快速剪切破裂滑动和撞击的形貌特征,稳滑运动则表现出缓慢揉裂和搓剪的形貌特征。这些特征与活断层产物中的某些形貌特征可对比。这对判别断层粘滑或稳滑活动形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1)
12. 剪切破裂与粘滑——浅源强震发震机制的研究
王绳祖, 张流
地震地质    1984, 6 (2): 63-73.  
摘要1179)      PDF(pc) (9299KB)(570)    收藏
周口店花岗闪长岩的高温高压三轴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剪切破裂和摩擦滑移具有类似的孕育过程和发生机制。剪切破裂贯通强度就是一种摩擦强度。剪切破裂和摩擦滑移各自都有渐进式和突发式之分。突发式摩擦滑移是已有断层的粘滑滑移。突发式剪切破裂则是完整岩石的初始粘滑滑移。考虑到地壳温度随深度增加,完整岩石剪裂强震要求较高的围压,因此,多数浅源强震的发震方式很可能是已有断层的粘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13. 环境刚度效应——影响震源应力降的重要因素
王绳祖, 施良骐, 张流
地震地质    1983, 5 (3): 17-27.  
摘要1179)      PDF(pc) (1305KB)(1238)    收藏
固体围压岩石三轴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震源环境刚度(包括轴压系统和围压系统刚度)是影响应力降的重要因素。在三轴实验条件下,轴向应力降和围压系统刚度呈双曲线关系,前者随后者的增大而减小。实验应力降显著偏大的基本原因之一在于环境刚度效应。地壳内震源应力降Δτ=2λ[(Ss—Sk)+(μs—μkσn.0],λ为震源的力学环境因数,主要取决于环境刚度和应力场方向。如果滑移过程中正压力大小和主应力方向无明显变化,则λ大致为0—0.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14. 固体围压介质下岩石三轴实验装置的压力标定
张流, 王绳祖
地震地质    1982, 4 (4): 69-79.  
摘要1020)      PDF(pc) (1053KB)(992)    收藏
本文对用于岩石力学性质研究的固体围压三轴实验装置的压力标定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压力标定的具体方法。在围压小于6.5kb、温度低于625℃的范围内对一现有装置进行了修正量的测定。这一结果提高了利用固体围压三轴实验装置进行岩石力学参数测定的精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2)
15. 地壳温压条件下周口店花岗闪长岩的变形破坏
王绳祖, 张流
地震地质    1982, 4 (4): 68-68.  
摘要822)      PDF(pc) (3767KB)(1150)    收藏
实验条件采用高温高压三轴(固体传压介质)实验装置。实验的最大围压7.5kb,最高温度800℃,轴向应变率为4.4×10-6/sec,最大轴向应变约为10-15%;升温实验时,预热约1-1.5小时。试件直径10mm,高度20mm,矿物颗粒平均粒度约0.72mm;试件自然干燥。测试项目包括轴向应力和应变、围压以及声发射幅度的相对变化。试验后,沿试件纵剖面切片(垂直于主破裂面)作光学显微镜观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16. 围压3千巴、温度700℃时角闪石羟基的变化
顾芷娟, 张流
地震地质    1982, 4 (3): 81-81.  
摘要835)      PDF(pc) (1609KB)(560)    收藏
为探讨角闪石变化与低速层的关系,在围压3千巴、温度700℃、应变率为4.4×10-5/秒的条件下,对角闪石进行了三轴压缩实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7. 高温高压岩石三轴(固体传压介质)实验装置
张流, 王绳祖, 王光根, 刘树山
地震地质    1982, 4 (1): 38-38.  
摘要1128)      PDF(pc) (2204KB)(607)    收藏
为模拟地壳上地幔的温度压力条件,研究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国外已建立不同类型的三轴实验装置。其中以采用固体传压介质的三轴实验装置所能达到的温度和围压较高,而且结构简单。我们参考D. T. Griggs装置的基本原理,在组装和紧固方式、冷却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高温高压岩石三轴实验装置(图版Ⅰ),第一次为我国地壳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中、下部地壳的温度压力实验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