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地震危险性的指示
李玉江, 石富强, 张辉, 魏文薪, 徐晶, 邵志刚
地震地质    2020, 42 (2): 526-5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7
摘要816)   HTML    PDF(pc) (7041KB)(407)    收藏
文中基于弹性位错理论与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 考虑川滇地区及邻区历史强震的同震位错与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的影响, 计算给出了1515年永胜M7.8地震以来川滇地区主要块体边界断裂带与构造块体内部的库仑应力变化。 计算结果显示, 鲜水河断裂带南段、 安宁河断裂带、 小江断裂带北段、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楚雄-建水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的交会处、 理塘断裂带沙湾段等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增加显著(≥0.1MPa)。 同时, 块体内部川滇藏交界区的库仑应力增加同样显著。 综合地震空区、 地震活动性参数及文中所给出的应力场变化结果分析认为, 安宁河断裂带、 小江断裂带北段、 鲜水河断裂带南段、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川滇藏交界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值得密切关注。 文中研究结果可为川滇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力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7年9月4日临城ML 4.4地震震源参数及其揭示的构造意义
李赫, 谢祖军, 王熠熙, 王晓山, 董一兵, 张辉, 彭钊, 刘文兵, 高也, 王丽霞
地震地质    2019, 41 (3): 670-6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9
摘要728)   HTML    PDF(pc) (6177KB)(491)    收藏
2017年9月4日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发生了ML4.4地震,临城及周边地区震感明显。此次地震发生在地震较少的临城县,是邢台地区近年来的一次显著地震,研究其发震机理对认识曾于1966年发生MS7.2地震的邢台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河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临城ML4.4地震序列进行了精定位,然后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对该结果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最后采用sPL深度震相对震源深度进行精确测定。结果显示,临城地震序列主轴沿NE向分布,深度剖面揭示倾向SE,深度集中在6.5~8.2km,平均约7km。主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76°、69°和-40°,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3°、53°和-153°,由此可知该地震为具有少量正断分量的走滑型地震。起始破裂深度约7.5km,矩心深度6km,多个台站观测到的sPL深度震相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矩心深度的可靠性,地震由深部向浅部破裂。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和地震序列定位结果分析,认为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根据1966年邢台地震发震机理的启示,推测发震断层为临城地区滑脱构造面之下的一条走滑兼具较小正断分量的潜伏断层。本次地震是深部断裂的一次应力调整,并没有导致深浅部断裂的贯通破裂,因此该地区仍然具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滑动自相关方法在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分析中的应用初探
安张辉, 詹艳, 陈小斌, 姜峰, 高悦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019-102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17
摘要793)      PDF(pc) (2920KB)(514)    收藏

提出了地电阻率滑动自相关数据处理方法,利用随机时间序列对方法进行了数值检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将滑动自相关方法应用于3个地电阻率台站实际观测资料,经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结果:1)甘孜台和山丹台地电阻率滑动相关系数变化与地震事件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主要表现为,在震前半年到1年时间范围内,会出现相关系数阶段性增大现象,同时,这2个台站的相关系数异常也表现出比较强的各向异性特征;2)成都台地电阻率观测虽受干扰较为严重,但相关系数异常现象与地震事件仍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除了说明所使用方法的有效性之外,还可能与参加计算的地震事件震级比较大,震中距较小,以及发震时间比较集中有关,在该台站同样也存在异常的各向异性特征;3)通过对比不同震级特征地震的相关研究结果得出,当选择的特征地震震级较小时,不同地震的震前异常幅度会有所不同,但当震级较大时(如MS≥5.0),其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此外,还对地电阻率地震异常的各向异性,以及特征地震的选取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06年文县5.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
代炜, 张辉, 冯建刚, 严武建
地震地质    2009, 31 (3): 424-4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3.005
摘要1764)      PDF(pc) (3628KB)(1031)    收藏
2006年6月21日文县5.0级地震发生在构造环境复杂的地区,该地区之前已有100多年没有发生过中强地震。该地震的发生说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开始增强。文县5.0级地震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给研究发震构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1/20万地质图、遥感资料解译、震源机制反演以及地震序列精确定位的方法依然能够研究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判定该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文中采用遥感资料解译、多种方法反演震源机制、双差法地震精定位的方法联合分析该地震的发震构造。1/20万地质图显示该区域存在多条断裂,遥感资料的解译结果表明石坊-临江断裂为较活动的断裂。2种方法所得震源机制结果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兼有逆冲,主压应力方向为N60°E。双差法定位结果也支持该地震为走滑兼有逆冲,余震的分布与断裂的逆冲有关。结合多种结果联合分析认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石坊-临江断裂,主压构造应力方向为N60°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聊城-兰考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的综合探测研究
向宏发, 王学潮, 虢顺民, 郝书俭, 张辉, 王基华, 李今朝, 李如成, 李洪武
地震地质    2000, 22 (4): 351-359.  
摘要1414)      PDF(pc) (4443KB)(875)    收藏
在综合分析区内重、磁、石油物探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化探(气氡、气汞法)定位,浅层地震勘探、钻探地质剖面和新地层测年等综合研究,确定了聊城-兰考(简称聊考)隐伏断裂的准确位置、第四纪各时段位错量和最新一期的断错时代。结果表明,断裂向上破裂位错影响到地表以下20m左右,属全新世早期活动断裂,其平均位错速率为0.12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