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三危山活动断裂的水平运动特征与机制——对青藏高原北缘生长的限定
云龙, 张进, 王驹, 凌辉, 张竞嘉, 张北航, 赵衡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333-134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2
摘要608)   HTML    PDF(pc) (9264KB)(208)    收藏
三危山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重要分支,位于青藏高原北缘NW向扩展的前缘位置,是一条左旋走滑兼逆冲的活动断裂。经卫片解译和野外实际调查发现,三危山主断裂穿过鸣沙山后,向W至党河水库及阳关镇附近以断层陡坎的形式出露地表。沿主断裂及其西延部分,断裂左旋断错了不同级别的水系(冲沟和纹沟)和山脊,形成一系列断错微地貌,断错水系的规模与水平位移量呈正相关。水平位移量的频率统计分析显示位移量存在明显的分级特征,可分为6级,对应的峰值分别为3.4m、6.7m、11.4m、15m、22m和26m,各级之间的增量为3~4m。其中,3.4m代表了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同震位移量,而更大的位移量峰值则代表了多次古地震事件累积的同震位移量。这种位移量近似等间隔增加的特征,表明三危山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来存在多期次的地震活动,具有特征型地震的活动特点,具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三危山断裂的位错量分布和端部的构造转换等特征,显示其可能是一条处于幼年期的"阿尔金断裂",该断裂的活动及其伴随的山体隆升是青藏高原北缘整体压剪作用的结果,代表了高原北缘的一种生长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营口-潍坊断裂带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的再认识
高战武, 徐杰, 赵铁虎, 张进, 计凤桔,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7, 39 (1): 43-5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03
摘要980)      PDF(pc) (2478KB)(723)    收藏

营潍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通过渤海的部分,亦为渤海湾盆地东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文中基于以往的工作并结合其他研究者的成果,对该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及有关问题再次作了分析。渤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晚期(12~10Ma BP),它源自区域地壳水平运动,新构造应力场以NEE-SWW至近EW向水平挤压为特征。营潍断裂带的新构造,主要表现为先存古近纪断裂复活和新构造应力场初始应力作用在其上覆新近系-第四系中形成的构造变形,它以断裂极其发育为特征。NE向斜切营潍断裂带中段的庙西北-黄河口新生断裂带的产生,不仅使营潍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具分段性,而且使该断裂带的新构造活动显著减弱。渤海东部地震基本沿庙西北-黄河口断裂带分布,营潍断裂带辽东湾段和莱州湾段地震较少且震级小。为究其原因,最后还作了初步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一种雁行石英脉体的形成及构造意义
张进, 李岩峰, 肖文霞
地震地质    2012, (4): 684-69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12
摘要1351)      PDF(pc) (8471KB)(1539)    收藏

对发育于牛首山奥陶系砂岩中的一组雁行石英脉体进行了分析。牛首山石英脉体的形成既与Ⅰ型主断裂末端分解的次级雁行脉有相似点,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机制,但区别于张性脉体,单个脉体也属于Ⅱ型破裂。脉体之间的岩桥区变形并不是简单的横弯作用,而且还有一定的韧性变形,发生一定程度的构造减薄,纵弯也起到一定作用。早期岩石中的不均一构造(断裂、节理以及层理面等)对后期雁行脉的生长起到了控制作用。单个脉体均是在左行走滑控制下形成。这组石英脉体是走滑断层(Ⅱ型)端点的断层破碎带内由R'次级走滑断裂控制形成的,而不是由Ⅰ型主断裂末端分解的次级雁行脉。走滑断层端点前的楔型断层破碎带是由主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次级R和P剪切面所围限的区域,在楔型体内则发育同向或反向剪切作用控制下的破裂或脉体。这种断层端部的变形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断层扩展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4. 渤海东南部NE向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徐杰, 张进, 周本刚, 吕悦军, 陈国光, 计凤桔, 高祥林
地震地质    2007, 29 (4): 845-854.  
摘要1465)      PDF(pc) (20896KB)(641)    收藏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新取得的渤海明化镇组(N12—N2)和第四系底部构造的资料,在从黄河口到长兴岛的NE向地带发育近600条断裂,其中NE—NEE走向的有近500条,占断裂总数的83%,一般长5~20km,最长40~50km。这组断裂有少数为NE—NEE向古近纪断裂新活动的产物,其余是新形成的,它们总体组成宽约60km的NE向断裂带,具右旋走滑性质。该断裂带不受古近纪断裂构造控制,属新近纪以来发育的新生断裂带。这一现象证实了以前推断的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5. 台北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探讨
张进, 马宗晋, 吴贻, 李天斌
地震地质    2005, 27 (1): 131-144.  
摘要1649)      PDF(pc) (16404KB)(633)    收藏
台北盆地位于台湾造山带的北部,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机制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由于造山带的垮塌直接导致的盆地。钻井、地震勘探等资料表明,控制盆地形成的山脚断层并不是一条完整的正断层,而是由3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控制1个沉积中心,彼此之间没有沟通。山脚断层各段落的活动性并不相同,向NE方向随时间逐渐增强,目前最为活动的段落集中在中段和北段,南段已不活动。台北盆地并不是一个孤立发育的盆地,是与金山断层东南的大屯火山群同时陷落的,具有一致的地球物理场背景、沉降规模以及正断层活动,广义的台北盆地从沉降范围和机制上还应该包括金山断层以南的大屯火山群。盆地周围发育了一系列的火山(群),由于盆地的发育是紧随这些火山主要活动之后的,盆地的形成与周围火成活动有着必然联系,一些地球物理资料和盆地内的构造发育及沉积迁移特征表明,台北盆地的发育是深部岩浆体的冷却收缩所致。台北盆地深部存在与大屯火山群深部相通的岩浆体,岩浆体的冷却由南向北迁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