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2年泸定MS6.8地震震前区域变形背景及同震形变特征
徐晶, 季灵运, 刘传金
地震地质    2024, 46 (3): 645-6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3.008
摘要274)   HTML14)    PDF(pc) (12877KB)(135)    收藏

文中利用Sentinel-1 SAR影像获取了2022年泸定6.8级地震的震间形变场(2014—2020年)和同震形变场, 估算了泸定地震的震间断层滑动速率、 闭锁深度和同震滑动分布, 分析了此次地震对周边断裂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泸定地震的发震构造和磨西断裂及其周边断裂的未来地震发生趋势。震间InSAR形变场及InSAR和GNSS融合的三维形变场结果显示了2022年泸定地震发震断层的长期滑动特征, 滑动速率为(5.9±1.8)mm/a, 主要表现为剪切变形明显且应变集中的特征, 震前磨西断裂存在明显闭锁, 具有强震发生背景。同震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 此次泸定地震是以左旋走滑为主的高倾角走滑地震, 最大滑动量可达1.71m, 最大滑动位于10km深处。基于文中获得的同震滑动分布计算了同震位错效应引起的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 结果显示磨西断裂南段的地震破裂段形成应力影区, 而在此次地震中未破裂的北段的库仑应力显著升高, 同时, 折多塘断裂南东部分、 安宁河断裂带石棉—冕宁段北西部分、 大凉山断裂竹马段南东部分和公益海段南东部分的断层面库仑应力显著增加。2022年泸定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鲜水河断裂带的磨西断裂, 此次泸定地震的发生并没有完全降低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风险, 仍需重点关注磨西断裂未破裂段及其周边具有大地震发生背景的强震破裂空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1年青海玛多MW7.4地震同震地表破裂长度的讨论
姚文倩, 王子君, 刘静, 刘小利, 韩龙飞, 邵延秀, 王文鑫, 徐晶, 秦可心, 高云鹏, 王焱, 李金阳, 曾宪阳
地震地质    2022, 44 (2): 541-5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16
摘要603)   HTML22)    PDF(pc) (13089KB)(332)    收藏

同震地表破裂长度是区域活动断裂最大震级估算以及区域未来地震潜力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 MW7.4 地震, 其触发的同震地表破裂沿东昆仑断裂东南分支延伸线上的江错断裂分布。文中基于震后2次大范围的野外调查, 结合无人机航拍影像和高精度地形数据的精细解译, 明确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自西往东可划分为鄂陵湖南段、 野马滩段、 黄河乡段和江错分支段, 最东端的地表破裂位置位于前人研究所确定的最东端以东2km以远, 破裂全长约158km。此外, 本研究在冬草阿隆湖以东的沙丘区域内发现了呈半圆弧形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 而破裂在沿走向SE的优云乡段的传播过程中所经过的大面积沙丘覆盖区域也存在零星的张剪性地表破裂和断层陡坎, 且陡坎的垂向位移可达30cm。对比已有的关于同震地表破裂长度的研究结果, 分析认为本研究与其他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1)本研究所得结果基于更广泛、 详实的野外调查和更大范围的高精度影像的精细解译; 2)分析过程中避免了阶区等段落几何复杂区两侧叠加段落的重复计算。结合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已有的强震震例, 均显示青藏高原地区同震地表破裂的长度较全球平均值偏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21年青海玛多MW7.4地震分布式同震地表裂缝特征
刘小利, 夏涛, 刘静, 姚文倩, 徐晶, 邓德贝尔, 韩龙飞, 贾治革, 邵延秀, 王焱, 乐子扬, 高天琪
地震地质    2022, 44 (2): 461-4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12
摘要480)   HTML18)    PDF(pc) (23227KB)(518)    收藏

地震地表破裂是理解大陆地壳变形模式和地震破裂行为的关键, 也是活动断层避让带设置的直接依据。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 MW7.4 地震沿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江错段形成了长达158km的同震地表破裂, 造成沿线野马滩大桥、 昌马河大桥坍塌。文中基于震后2次大范围现场调查资料和震区3~7cm分辨率的无人机航片, 获得了本次地震详细的地表破裂, 在精细填图的基础上, 阐述了玛多地震地表破裂、 地表裂缝、 砂土液化带和带状塌陷等多种类型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除在断裂相交处存在多条次级破裂外, 局部存在大量延伸长、 走向稳定、 具有雁列特征的裂缝带, 最远处与主破裂带的距离>5km; 在震中附近及震中以西、 以东多个段落跨断层数千米范围内存在分支破裂、 斜列式地表裂缝、 砂土液化带、 带状塌陷和地裂缝等与同震变形相关的地表特征。玛多地震分布式同震地表裂缝的揭示, 主要得益于大范围、 密集的现场调查和厘米级高分辨率航片的精细解译, 使小位移量破裂或微弱裂缝得到充分识别。由于缺乏明确的位错标志, 难以甄别未在主破裂断层上的同震地表裂缝是构造成因还是震动成因, 分析其空间分布形态、 余震分布及其震源机制、 区域构造背景等, 经初步推测, 不排除有些裂缝代表区域先存断层的继承性活动与次级断层触发活动的可能性。对分布式同震地表裂缝的精细刻画有助于全面理解地震破裂过程的机理, 对于重要工程抗震减灾的有效设防具有现实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岷县漳县强震前的跨断层短临异常及亚失稳状态特征
张希, 贾鹏, 刘峡, 徐晶, 万永魁
地震地质    2020, 42 (5): 1205-12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5.011
摘要427)   HTML    PDF(pc) (3591KB)(303)    收藏
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前2~4d, 距震中37~70km的四店、 毛羽沟、 麻界滩跨断层流动短水准场地观测到以正断层型突跳为主的短临异常, 尤其是四店场地, 变幅高达5.5mm, 异常相当显著。 文中对这3处场地所在的西秦岭构造区的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并结合GPS连续观测数据与小地震活动信息对其异常机理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 岷县漳县震前数天, 西秦岭构造区跨断层短水准观测显示的断层活动微动态变化量增大、 特性明显改变及靠近震区的 “局部化增强”等现象, 符合构造力学实验显示的亚失稳状态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地震危险性的指示
李玉江, 石富强, 张辉, 魏文薪, 徐晶, 邵志刚
地震地质    2020, 42 (2): 526-5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7
摘要816)   HTML    PDF(pc) (7041KB)(407)    收藏
文中基于弹性位错理论与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 考虑川滇地区及邻区历史强震的同震位错与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的影响, 计算给出了1515年永胜M7.8地震以来川滇地区主要块体边界断裂带与构造块体内部的库仑应力变化。 计算结果显示, 鲜水河断裂带南段、 安宁河断裂带、 小江断裂带北段、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楚雄-建水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的交会处、 理塘断裂带沙湾段等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增加显著(≥0.1MPa)。 同时, 块体内部川滇藏交界区的库仑应力增加同样显著。 综合地震空区、 地震活动性参数及文中所给出的应力场变化结果分析认为, 安宁河断裂带、 小江断裂带北段、 鲜水河断裂带南段、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川滇藏交界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值得密切关注。 文中研究结果可为川滇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力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岩断面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定年:重建正断层古地震序列
张金玉, 刘静, 王恒, 石许华, 姚文倩, 徐晶, 徐心悦
地震地质    2018, 40 (5): 1149-11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14
摘要745)   HTML    PDF(pc) (5547KB)(589)    收藏
正断层基岩断面可以连续地记录大地震位移累积的过程以及地震事件序列。该地震序列发生的时间与地震位移导致的基岩断面的暴露时间呈正相关。因此,通过测定断面基岩表层的宇宙成因核素浓度,可获得过去大地震发生的次数、时间和滑动量。目前研究工作中广泛选用灰岩的宇宙成因核素36Cl测年方法,最佳采样基岩断面的高度距地表15~20m。选择采样剖面时,需确保基岩表面记录的是构造事件而并非地貌剥蚀过程,断面平直新鲜。基本采样策略是,在崩积楔之上和之下平行断层滑动方向连续采集一系列基岩样品,单件样品的长×宽×厚约15cm×10cm×3cm。基于样品的宇宙成因核素36Cl和稀土元素-钇(REE-Y)浓度随着样品距地表高度的变化情况,识别出强震次数及其发生时间范围,然后运用数值模型模拟36Cl剖面来获得最可能的强震事件发生时间和滑动量以及相应的误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以鲜水河断裂带中-北段为例探讨强震活动对活动断层大震复发行为的影响
惠春, 潘华, 徐晶
地震地质    2018, 40 (4): 861-8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10
摘要669)   HTML    PDF(pc) (6133KB)(290)    收藏
确定影响大地震周期性复发的干扰因素和原因对活动断裂强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基于弹性回跳理论,介绍了活动断裂上中强地震活动对大震复发的影响,提出了利用地震矩释放率法和库仑应力改变分别来计算同一断层和周边断层上发生的强震扰动对断层大地震复发的影响时间Δt,并以鲜水河断裂带中-北段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04年、1981年道孚段发生的M7.0和M6.9地震导致道孚—乾宁段大地震复发分别延迟约80a和45a;1923年倡促M7.3级和1967年侏倭M6.8级2次强震使得甘孜—炉霍段的大地震复发时间提前约35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裂带内库仑应力演化及危险性
徐晶, 季灵运, 姬存伟, 孙赫, 赵强
地震地质    2017, 39 (3): 451-4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3.002
摘要761)   HTML    PDF(pc) (7215KB)(442)    收藏
采用分层黏弹模型,考虑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480年以来34个强震和大地震的同震位错和震后黏滞松弛效应,以及各断层段的震间长期构造加载作用,计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8个断层段的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系统地研究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断裂带各断层段之间、各断裂带之间先发生的地震对后发生地震的促进或延迟作用,进一步基于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分析各断层段的强震危险性。应力触发的计算结果显示,各断裂带各断层段上先发生的强震可能触发后发生的强震,相邻断裂带上发生的强震之间也可能存在触发作用。各断层段上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演化的计算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的中段及南部磨西段、安宁河断裂带冕宁-西昌段、小江断裂带北部巧家-东川段和南部建水段的库仑应力增加显著,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