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
吴熙彦, 鲁人齐, 张金玉, 孙晓, 徐芳, 陈桂华
地震地质    2024, 46 (1): 35-4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3
摘要263)   HTML23)    PDF(pc) (6764KB)(187)    收藏

活动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是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基础参数和重要数据。随着对接近真实形态的活动断层三维模型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 对这类模型数据的共享及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构建基于Web的三维断层模型展示平台, 提高数据共享水平和用户体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川滇地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① http://data.activetectonics.cn/arcportal/apps/webappviewer3d/index.html?id=754abeff247c4b3194ebd9bf3bd17f47。)是基于ArcGIS 10.6企业版的Web AppBuilder工具构建的一个实验性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基于Web GIS的三维展示系统的基本功能, 并成功测试了更适用于地震行业标准的用户交互方式、 基本功能、 场景数据迁移方案和三维场景设计方案。场景数据从三维断层建模平台到GIS平台的迁移, 是实现基于Web GIS三维展示系统的基础。场景中展示的三维数据采用与二维数据标准一致且视觉上融合度高的可视化方案。实践结果表明, 三维数据从建模平台迁出后, 应结合数据可视化方案, 在属性层面上与二维数据相融合, 以保证二维和三维数据在视觉上较好地融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多元约束方法的2020年四川青白江MS5.1地震构造研究
徐芳, 鲁人齐, 王帅, 江国焰, 龙锋, 王晓山, 苏鹏, 刘冠伸
地震地质    2022, 44 (1): 220-23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14
摘要611)   HTML22)    PDF(pc) (11771KB)(270)    收藏

2020年2月3日,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发生 MS5.1 地震, 震中位于川西盆地的龙泉山断裂带北段。龙泉山断裂带北段存在东、 西2支断层, 2条断层与震中的距离相近。目前, 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地震成因与动力来源尚不清楚。文中尝试采用多元约束方法, 将地球物理学、 地震学、 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构造地质学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相结合, 对青白江 MS5.1 地震进行了综合研究。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龙泉山背斜北段的基本构造特征, 为发育在4~6km深度的中下三叠统膏盐滑脱层之上的逆冲断层和反冲断层的组合, 且具有突破式断层传播褶皱特征; 研究中采用CAP波形反演法得到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和震源机制解, 其中震源矩心深度为5km, 表明地震与浅层断层活动有关; 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为18°/32°/100°, 节面Ⅱ为186°/59°/84°; 通过Hyposat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对青白江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 得到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0.73°N, 104.48°E), 定位的61次余震主要集中分布于龙泉山断裂带北段东支附近, 且具有较好的关联性, 东支断层的产状与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一致, 为倾向NW的低角度逆断层。研究提取了震中附近的InSAR同震形变场, 同震形变量最大可达4cm; 地震造成的形变在震中西北部为隆起, 东南部为凹陷, 且最大凹陷部位位于震中与龙泉山东支断裂之间, 符合东支断裂逆冲的活动特征。文中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多元约束, 对2020年青白江 MS5.1 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 厘定了发震断层并探讨了可能的地震动力学背景, 可为龙泉山地区的断层活动性分析和地震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多元约束方法对2020年四川青白江Ms 5.1级地震构造研究
徐芳 鲁人齐 王帅 江国焰 龙锋 王晓山 苏鹏 刘冠伸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