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郯庐断裂带女山湖北侧探槽的新活动现象及讨论
赵朋, 李军辉, 陶月潮, 疏鹏, 方震
地震地质    2023, 45 (2): 338-35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2.003
摘要405)   HTML25)    PDF(pc) (13253KB)(238)    收藏

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段处于断裂中段与南段的过渡区, 断层新活动较为复杂。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显示, 在淮河南侧浮山、紫阳一带断层晚第四纪仍有较强活动, 该断层向S至女山湖的活动情况如何、晚第四纪活动是否延伸至女山湖, 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明光女山湖北侧六谷堆村东开挖的地质探槽揭示了宽2~4m的断层变形带, 带内沿断层卷入多个棕黄色黏土团; 断层的新活动错动了上覆晚更新世黏土层, 断层面延伸至地表呈“通天”状, 地层年代数据表明其最新活动时代至少为晚更新世晚期; 断层面发育的擦痕及阶步显示断层经历过逆右旋活动。以上成果表明, 郯庐断裂带东支最为活动的断层晚第四纪的活动向S延伸至明光女山湖。泗洪-明光是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构造“节点”, 多个断层剖面存在楔状土、正断、黏土团等现象, 显示以逆走滑为主要运动方式的断层在地表局部存在丰富的伴生现象, 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断层在不同时、空所受的区域复杂应力及其变化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坚固体孕震模式的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异常证据与完善——以2016年杂多6.2级、 2017年九寨沟7.0级和2017年米林6.9级地震为例
戴勇, 吴迎燕, 冯志生, 姚丽, 姜楚峰, 孙君嵩, 章鑫, 冯丽丽, 李军辉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574-15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13
摘要375)   HTML8)    PDF(pc) (15566KB)(114)    收藏

文中研究了2016年杂多6.2级、 2017年九寨沟7.0级和2017年米林6.9级地震前1~3a内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的线状集中分布和短期原地重现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 发现线状感应电流的重叠段有围空现象, 并依据重叠段异常产生的机理丰富和完善了坚固体孕震模式, 获得的主要结论包括: 1)重叠段空区是坚固体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分布范围的反映, 这与地震空区是坚固体在中-上地壳分布范围的反映相类似, 重叠段空区是发生在震前1~3a、 坚固体孕震模式第3阶段的异常; 2)重叠段异常是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阻体之间出现带有上拱性质的相互拆离滑动事件导致的高阻体之间高导层出现的短时间高导电流通道, 其中上述拆离滑动事件是由深部热流体上涌引起的, 它是坚固体孕震模式中发生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能量向坚固体运移的事件; 3)临震阶段震源体孕震断层内的各个密封高压流体不会同时破裂, 早期破裂的密封高压流体与深部上涌进入断层内的高压热流体及断层内原有的自由水可能使得断层内遍布自由水, 并在震源体孕震断层内形成有临震意义的高导电流通道, 发现临震阶段震源体孕震断层内的高导电流通道对地震短临预报具有现实意义; 4)重叠段异常探测发现的中-下地壳和上地幔拆离滑动事件可能是大陆下方有热流体上涌运移参与的慢地震, 但这一推测还需要基于测震学原理的研究结果加以论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吐鲁番盆地西南缘博-阿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马建, 吴国栋, 李军, 黄帅堂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469-14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07
摘要499)   HTML36)    PDF(pc) (11013KB)(166)    收藏

博-阿断裂是一条斜切天山的大型右旋走滑活动断裂, 通过影像解译和现场调查, 发现断裂在吐鲁番盆地西南山前一带形成断层陡坎、 冲沟位错等与断层活动有关的地貌。其中主断裂展布于盆山交会部位, 并断错了山前冲洪积扇。无人机和差分GPS测量结果表明, 第1期冲洪积扇表面冲沟的右旋位移量达22~70m, 陡坎高达3.9~4.2m, 活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 兼具逆冲分量。位于主断裂北侧的第2期冲洪积扇表面发育2条右阶斜列的次级断裂, 在地表形成高达1.6~3.9m的陡坎。探槽揭露的剖面显示, 这2条次级断裂均倾向SW, 并表现出由南向北逆冲的趋势, 与研究区博-阿断裂的产状较为类似, 认为这2条次级逆断裂仍归属于博-阿断裂, 可能是断裂由山前向盆地内扩展而形成的。博-阿断裂主要通过NWW向右旋走滑运动的方式调节东天山内部的挤压应变, 且断裂的最新活动有自山前向盆地迁移的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大别造山带东段重力异常多尺度分解及其构造意义
黎哲君, 义崇政, 周冬瑞, 郑海刚, 王俊, 李军辉, 倪红玉
地震地质    2021, 43 (1): 158-1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1.010
摘要605)   HTML    PDF(pc) (7807KB)(286)    收藏
文中通过多源数据融合、 模型构建、 数据试验、 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获取了大别造山带东段深、 浅部场源布格异常及其场源似深度, 并结合地壳结构、 地质构造、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和地震活动等资料, 讨论了地壳深、 浅部的结构特征及地震活动构造背景。 结果表明, 低频布格异常显示大别造山带东段与华北地块间深部构造缝合带在东部应位于青山-晓天断裂前缘, 在落儿岭-土地岭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之间向N偏移至梅山-龙河口断裂之下, 造山带南侧与扬子地块间深部构造缝合带位于襄樊-广济断裂以北约20km, 造山带东侧与扬子地块间的深部构造转换带位于郯庐断裂带之下, 造山带东段腹地显著的低频布格异常低值表明对应部位的莫霍面存在明显下凹, 造山带内部的布格异常高梯度带表明其深部结构不完整; 高频布格异常揭示肥中断裂、 六安-合肥断裂、 肥西-韩摆渡断裂和郯庐断裂带等主要断裂对地壳中上部密度结构的影响明显, 落儿岭-土地岭断裂对地壳中上部密度结构的影响范围向N延伸至肥西-韩摆渡断裂前缘。 结合地震活动资料进一步分析认为, 大别造山带东段与华北地块在青山-晓天断裂前缘附近接触和相互作用, 且大别造山带东段地壳深、 浅部结构均不完整, 不利于应力积累, 趋向于在断裂交错的脆弱部位频繁释放应力, 是霍山地区小地震活动频繁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北天山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的古地震事件
胡宗凯, 杨晓平, 杨海波, 吴国栋, 李军,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20, 42 (4): 773-79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4.001
摘要1008)   HTML    PDF(pc) (9413KB)(243)    收藏
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简称博-阿断裂)是天山内部一条长约1 000km的右旋走滑活动断裂, 研究其晚第四纪的活动特征有助于理解大陆内挤压环境下活动走滑断裂在区域构造应变分配和造山过程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地震危险性。 文中选取博-阿断裂精河段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遥感影像解译、 野外调查、 探槽开挖以及第四纪测年等方法进行了古地震研究。 博-阿断裂精河段断错了多期洪积扇, 在Fan2和Fan3洪积扇上开挖了2个探槽。 通过识别探槽内的地层与断层的切盖关系、 裂缝、 崩积楔等标志, 结合沉积层的光释光定年结果, 共识别出4次古地震事件。 地震的发震时间分别为: E1(19.4±2.5)~(19.0±2.5)ka BP; E2(18.6±1.4)~(17.3±1.4)ka BP; E3(12.2±1.2)~(6.6±0.8)ka BP; E4 6.9~6.2ka BP。 地震的复发间隔分别为(1.2±0.5)ka、 (8.7±3.0)ka和(2.8±3)ka。 探槽内记录的最新一次古地震的离逝时间为6.2~6.9ka, 由断裂上单次事件的位移限定的最新一次地震的震级为MW7.4。 较长的古地震离逝时间揭示了博-阿断裂精河段可能存在较强的地震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断错地貌和走滑速率
胡宗凯, 杨晓平, 杨海波, 李军, 吴国栋, 黄伟亮
地震地质    2019, 41 (2): 266-28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02
摘要741)   HTML    PDF(pc) (13132KB)(505)    收藏
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博-阿断裂)是中天山与北天山的板块会聚边界,它NW向斜切天山山脉,是一条继承性的右旋走滑活动断层。研究其活动性质、限定其滑动速率有助于理解天山地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模式、应变速率分配情况及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文中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考察,基于地貌面高程、水系密度和切割深度等,将精河东南的冲洪积扇分为4期,由老到新分别命名为Fan1、Fan2、Fan3和Fan4。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取断裂附近的高精度影像,并对冲洪积扇上发育的冲沟、阶地陡坎等进行构造地貌解译,发现Fan1、Fan2和Fan3 3期冲洪积扇上发育右旋位错冲沟及断层陡坎。其中,Fan2b、Fan3a和Fan3b上的冲沟最小右旋位错约6m,最大位错分别为(414±10)m、(91±5)m和(39±1)m;Fan2b与Fan3a分界的地貌陡坎被右旋位错(212±11)m。结合前人在天山北麓得到的阶地或冲洪积扇的堆积年龄,并与古里雅冰芯气候曲线进行对比,推测Fan2b、Fan3a和Fan3b 3期冲洪积扇的下切年龄分别为56~64ka、35~41ka和10~14ka。博-阿断裂自冲洪积扇Fan2b、Fan3a和Fan3b形成以来的滑动速率分别为3.3~3.7mm/a、2.2~2.6mm/a和2.7~3.9mm/a,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拟合得到晚更新世以来其平均右旋走滑速率为(3.1±0.3)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郯庐断裂带安徽紫阳山段发现全新世活动证据
杨源源, 赵朋, 郑海刚, 姚大全, 王行舟, 缪鹏, 李军辉, 汪小厉, 疏鹏
地震地质    2017, 39 (4): 644-6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02
摘要864)   HTML    PDF(pc) (9690KB)(418)    收藏
安丘-莒县断裂(F5)为郯庐断裂带中段东地堑内最新活动断裂。近年来,F5江苏段研究成果丰硕,发现不同地段普遍存在全新世活动性,运动方式以右旋走滑兼挤压逆冲为主。以往研究未讨论过F5在淮河以南安徽境内的延伸情况以及进一步的活动性问题。文中选取与F5江苏段线性影像特征延伸一致的淮河南岸郯庐紫阳山段作为突破口,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初步得到以下认识:1)紫阳山段线性构造地貌特征清晰,断层发育于浮山至紫阳山一线的中生代红色砂岩隆起边缘缓坡,为安丘-莒县断裂(F5)过淮河后的南延部分;2)朱刘探槽开挖揭示,该段错断了晚更新世晚期黏土层,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黑色黏土层受断层活动影响沿断面灌入、填充,形成黑色断层条带及黑土充填楔,表明断层最新活动时代达全新世早期;3)朱刘探槽开挖揭示,该段第四纪以来存在至少3次古地震事件,第1次古地震事件推测年代为第四纪早、中期,第2次古地震事件年代为20.10~13.46ka BP,第3次古地震事件年代为(10.15±0.05)~(8.16±0.05) ka BP。上述研究成果弥补了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认识的不足,为安徽省的地震监测和震害防御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利用PGA快速确定汶川地震破裂特征
康兰池, 金星, 陈惠芳, 李军, 韦永祥
地震地质    2014, 36 (2): 312-3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3
摘要462)      PDF(pc) (3454KB)(628)    收藏
快速确定断层破裂特征是烈度速报的一项重要技术,断层破裂特征可为烈度速报提供震源模型,提升烈度速报准确性。通过汶川地震加速度记录,提出一种快速计算震源破裂参数的方法。 假定断层为线源模型,以一定间距将断层离散化为若干子源,以震中为不动点,通过旋转获得所有断层可能的走向,通过每次移动一个子源,获得断层所有可能的破裂方式,将二者结合即可给出断层所有可能的空间分布;计算每种断层空间分布与每个台站的断层距,利用加速度记录峰值和断层距统计回归衰减关系,分析每个衰减关系的拟合残差,残差最小拟合效果最好的衰减关系所对应断层参数,能够对该次地震的地震动场有最合理的解释,也最有可能是实际地震中的断层空间分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安徽地区地壳厚度
洪德全, 王行舟, 李军辉, 倪四道
地震地质    2013, 35 (4): 853-86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14
摘要944)      PDF(pc) (3822KB)(731)    收藏
据安徽台网18个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地壳厚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厚度较厚,如佛子岭台下方地壳厚度达38km;皖南地区地壳厚度在34km左右;皖北平原地区地壳厚度基本都在30~32km,变化较小。分析认为,安徽地区地壳厚度分布和波速比分布与安徽省地质构造背景有很好的关联性。在波速比方面,除嘉山台、宿城台和六安台之外的其他15个台站下方波速比变化不大,为1.70~1.75。而处在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华北平原地块交界处的六安台和宿城台以及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西侧的郯庐带上的嘉山台,具有较高的波速比,分别为1.79、1.80和1.82。高波速比可能与台站下方深大断裂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乌鲁木齐王家沟断层组地表变形特征及强变形带宽度
吴传勇, 沈军, 史杰, 李军, 向志勇
地震地质    2011, 33 (1): 56-6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06
摘要1243)      PDF(pc) (1049KB)(1134)    收藏

王家沟断层组断错了中更新世砾石台地及王家沟东岸的Ⅲ级阶地,地貌形迹非常清晰,地表变形现象主要表现为地震断层、断层陡坎和挤压鼓包等。根据不同地貌面上跨断层测量获得的一系列实测数据,得到王家沟Ⅲ级阶地上的地表陡坎高度为0.4~1.6m,最大变形带宽度为50m左右; 中更新世台地上的陡坎高度多为1.5~5.0m,最大变形带宽度为90m左右。利用探槽开挖揭露出的断层位置与地表强变形带测量剖面的叠加对比,初步确定王家沟断层组上、下盘之间变形宽度的比例为2:1左右,并由此讨论了王家沟断层组上、下盘的 "避让带"宽度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11. 汶川MS 8.0地震的地下流体与宏观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的思考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官致君, 李军
地震地质    2008, 30 (4): 828-838.  
摘要2791)      PDF(pc) (6373KB)(3193)    收藏
在汶川MS 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 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 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乌鲁木齐西山断裂组与地表破裂型逆断层古地震识别标志
冉勇康, 陈立春, 沈军, 李军, 宫会玲
地震地质    2007, 29 (2): 218-235.  
摘要1826)      PDF(pc) (9224KB)(669)    收藏
乌鲁木齐西山断裂层组展布于北天山山前断展褶皱系与博格达推覆构造系的转换部位,为盆地向S推覆的构造,由4~5条长度十几公里至近30km的断层组成,其滑脱面埋深约11km。通过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开挖,结合深部构造特征分析,西山断裂组晚更新世中晚期有明显的活动。断层F1—F3最年轻的2次事件基本都被限制在距今(22.7±5.2)ka和40ka左右。而F4和西山断裂最年轻的事件被距今31.0ka和38.0ka的地层覆盖。这显示西山断裂组晚第四纪活动有分组和组合破裂的特征。断层F4和西山南缘断裂为一组,F1—F3为另一组。坎前堆积地层、断层与堆积地层的切错关系和不同间断面或标志地层在断层两侧的累积位差的突变,是识别地表破裂型逆断层古地震事件的重要标志。降低逆断层古地震识别的不确定性,关键在于识别事件的标志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有多证据的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5)
13. 新疆南天山库车坳陷晚第四纪以来地壳缩短速率的初步研究
吴传勇, 沈军, 陈建波, 李军, 向志勇, 谢天, 宋正娜, 王翠
地震地质    2006, 28 (2): 279-288.  
摘要2241)      PDF(pc) (10180KB)(648)    收藏
库车坳陷是南天山中段新构造运动异常强烈的地区,发育4排近EW向展布的逆断裂-背斜带。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前人资料分析,认为该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于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带、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和最南缘的亚肯逆断裂-背斜带之上,而且不同构造带之间的变形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作者利用全站仪(total station)对上述构造带的变形地貌进行了精确测量,并结合年代学分析,得到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的地壳缩短速率为1.0~2.0mm/a,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的地壳缩短速率为2.5~3.0mm/a,亚肯盲逆断裂-背斜的地壳缩短速率为1.5~2.0mm/a。晚第四纪以来,库车坳陷SN向总的地壳缩短速率不<5.0~7.0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库车坳陷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沈军, 吴传勇, 李军, 向志勇, 陈建波, 谢天, 宋正娜, 王翠
地震地质    2006, 28 (2): 269-278.  
摘要1575)      PDF(pc) (4400KB)(1423)    收藏
简要介绍了南天山山前库车坳陷的主要活动逆断裂-背斜带的分布特征、构造样式、最新活动证据等资料。平面上库车坳陷呈一“眼”状,由南北两大背斜带构成。北部靠近南天山为一套向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最新活动的逆断裂-背斜带为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带;南部靠近塔里木盆地的是一套向北逆冲的逆断裂-背斜系统,最新活动的主要是秋里塔格逆断层-背斜带及其以南的亚肯背斜等新背斜;南北两大背斜系统夹持着拜城盆地。坳陷区北部的喀桑托开断裂与坳陷区南部的秋里塔格断裂带是区内最主要的活动断裂,前者长逾60km,后者长近200km,沿这两条断裂带均发现了清楚的断裂露头和古地震形变带。此外,在秋里塔格背斜带以南发育了更新的、规模较小的背斜,表明库车坳陷区的褶皱作用继续向盆地方向扩展。石油地震剖面资料显示,库车坳陷南北两侧的褶皱作用均受盖层与基底之间的滑脱断层控制,属于山前的薄皮构造。滑脱面的深度可达10km左右。这是库车坳陷主要的发震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0)
15.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西破裂带尾端破裂特征
赵瑞斌, 李军, 向志勇, 葛鸣, 罗刚
地震地质    2003, 25 (4): 574-580.  
摘要1412)      PDF(pc) (2282KB)(1203)    收藏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宏观上可明显分为东、西两段。野外考察表明,8.1级地震地表西破裂带分布于库水浣湖—太阳湖之间,总体走向为285°~290°,全长约25km,以左旋走滑为主。西破裂带具有典型的左旋走滑末端效应,该段西端位于库水浣湖以西的冲沟沟床中,破裂带总体走向由NWW向转为240°方向,表现为一系列走向30°~40°、长5~15m不等的斜列张裂缝及走向NW-SE的挤压脊组合;东端位于太阳湖西岸阶地上,破裂带总体走向由105°~110°转为N50°E左右,NE向构造张裂缝与NW向挤压脊交错排列,总体表现为棋盘格状,并在太阳湖边消失。分析认为,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西破裂带为一独立的地震事件所形成的形变带,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具有多点破裂的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16. 新疆南天山亚肯背斜晚更新世以来的隆起和缩短
杨晓平, 周本刚, 李军, 孙建宝
地震地质    2001, 23 (4): 501-509.  
摘要1592)      PDF(pc) (2762KB)(852)    收藏
野外考察见到亚肯背斜区发育3级主要地貌面,在第2级和第1级地貌面(冲洪积扇)之下采集了堆积物的热释光样品,测年结果分别为距今396~436万年和078万年,区域地貌对比研究认为,第2级地貌面被废弃的时代为距今4万年至12~13万年,第1级地貌面被废弃的时代为距今078万年之后。横跨背斜不同部位地貌面的地形剖面表明,第2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隆起高度达60m,第1级地貌面褶皱隆起高度为20m。地震反射剖面显示,亚肯背斜区滑脱面深度约7km,由平衡地质剖面法得到第2和第1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的缩短量分别为47m和179m。第2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的隆起和缩短速率分别为15~5mm/a和12~39mm/a,第1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隆起和缩短速率分别为256mm/a和229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1902年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形变特征与发震模式初探
赵瑞斌, 沈军, 李军
地震地质    2001, 23 (4): 493-500.  
摘要1464)      PDF(pc) (3354KB)(1388)    收藏
在收集、分析前人资料及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1902年阿图什8级地震形变特征与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的关系,并结合震中区的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对该地震的发震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阿图什大震的发生是塔里木与南天山两大块体相向对冲挤压的结果。较大的震源深度,使得震中区变形以较大规模和范围的崩塌、滑坡、地裂缝等重力地质现象为主,浅部薄皮活动构造亦发生了同震破裂及褶皱变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塔里木盆地阿图什-八盘水磨反冲构造系统研究
曲国胜, 陈杰, 陈新发, Canerot J, 李亦纲, 尹军平, 李军, 彭琪宇, 尹金辉
地震地质    2001, 23 (1): 1-14.  
摘要1390)      PDF(pc) (5816KB)(1277)    收藏
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深部物探(地震剖面、MT和重力)综合构造解释,在位于东起八盘水磨,西至乌鲁克恰特以西的南天山前陆冲断带中,确定了阿图什-八盘水磨反冲构造系统及其三角带构造;该反冲系统由小阿图什-八盘水磨和乌尔-喀拉套山反冲构造系统及小阿图什-乌鲁克恰特被变形的反冲构造系统组成;即在以往认为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大规模逆冲推覆的地区,塔里木盆地盖层第四纪以来沿多组滑脱面向天山新生代造山带反冲推覆。塔里木盆地反冲构造系统发育的区域基底埋深往往大于10km,对应麦盖提基底构造下凹区,而相邻柯坪塔格薄皮推覆构造系统发育的区域基底埋深一般小于10km,对应巴楚基底构造上隆区;逆冲和反冲构造转换带基底埋深约10km,平衡剖面恢复表明弧形逆冲和反冲构造顶部分别为逆冲和反冲位移量最大位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盲断裂、褶皱地震与新疆1906年玛纳斯地震
张培震, 邓起东, 徐锡伟, 冯先岳, 彭斯震, 杨晓平, 赵瑞斌, 李军
地震地质    1994, 16 (3): 193-204.  
摘要1624)      PDF(pc) (1880KB)(1802)    收藏
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时沿准噶尔南缘断裂产生的地表破坏是由非构造成因的振动和重力效应而形成的。天山山前第二排逆断裂和褶皱带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沿带已发现了长约130km的断续的地表破裂和最新隆起带。所以1906年玛纳斯地震是沿北天山主逆断裂带发生在深部的一次盲断裂地震。地表变形主要以褶皱隆起为主,是一次典型的“褶皱地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1985年乌恰7.4级地震形变带
冯先岳, 栾超群, 李军, 张勇
地震地质    1988, 10 (2): 39-45.  
摘要1539)      PDF(pc) (1907KB)(870)    收藏
1985年乌恰7.4级地震在克孜勒苏河谷阶地上出现地表形变带,主要由地震陡坎、地震断层、地裂缝与挤压脊等形迹组成。长约15公里,最宽达800米。分布形态为一向东北突出的弧形形变带。逆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160°-10°,倾角30°左右,最大水平倾向断距约2米。正走滑断层走向340°-350°,倾向北东,倾角80°-88°,最大右旋水平位错为1.55米。走滑逆断层走向为280°-305°。倾向西南,倾角30°左右,最大右旋水平位移1.25米。挤压脊多呈东西向分布,最大缩短距离为0.4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