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在野外开挖探槽及年龄样品测试的基础上, 对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全新世的新活动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在泗县赤山镇徐井村附近开挖了2个地质探槽(XJ1、 XJ2), 其中XJ1探槽揭露了10个地层单元, 从老到新依次为U1U10; 发现3条断层, 由东向西依次为F1、 F2和F3; 识别出3次古地震事件, 由老到新依次为E1、 E2和E3。事件E1和E2分别为F1和F2的逆冲活动, 事件E3为F2逆走滑和F3正走滑共同活动的结果。前2次古地震事件E1、 E2发生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晚期之间, 后一次事件E3代表最新一次古地震活动, 发生于地层U9沉积以后, 在该层上部采集的泥炭样品的测定年代为11.10~10.75k a BP, 说明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在全新世早期以后仍有活动。
郯庐断裂带中段安丘-莒县断裂(F5)为中国东部重要的地震活动断裂, 其最南段展布于淮河-女山湖之间, 长约20km, 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针对F5断裂淮河-女山湖段的前期工作侧重于在不同地段开挖探槽以揭示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 结构特征及运动性质, 并报道了零星的古地震事件。本次在该段选取关键地段开挖探槽并结合前期探槽资料, 开展了古地震事件的综合对比研究; 通过测量探槽附近断层陡坎的高度, 并结合相关地层测年数据, 计算了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 基于该段古地震研究成果, 结合其他学科资料, 分析了苏皖交界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研究表明: 1)F5断裂淮河-女山湖段中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过5次古地震事件, 厘定的最近2次事件的年代为20.36~(18.7±0.3)ka BP和10.92~7.83ka BP; 2)F5断裂淮河-女山湖段紫阳山一带的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05mm/a, 陡山一带的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07mm/a, 该段整体属于弱活动断层; 3)F5断裂泗洪-明光段为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空段, 最近1次古地震的离逝时间较长, 现今小地震不活跃, 闭锁程度较高, 易于应力积累, 存在发生7级及以上强震的危险性。
目前对于郯庐断裂带新沂-泗洪段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对该段北侧构造地貌条件较好的嶂山段开展研究,充实了该段的晚第四纪活动证据与古地震事件序列。嶂山段总体位于宿迁市晓店镇至井头乡一带,长约7km。构造地貌研究显示嶂山段晚第四纪活动具有逆冲右旋的运动性质。古地震探槽研究揭示:1)郯庐断裂在该段具有分期活动特征,上新世期间为拉张正断,第四纪以来表现为逆冲;2)1次古地震发生在15.12~11.82ka BP;3)断裂最新活动年代可能为3 500a BP左右。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郯庐断裂带新沂-泗洪段已揭露的古地震事件年代序列可归纳为:9.6×104a以前,晚更新世早、中期,15.12~11.82ka BP,(11.76±0.05)~(10.53±0.05) ka BP,(10.15±0.05)~(8.16±0.05) ka BP,4 960~3 510a BP。
活动断裂最新错动与地震事件的关系是重要的基础研究课题。文中选定郯庐断裂带泗洪县重岗山—王迁段, 开挖大型探槽, 识别编录晚第四纪以来变形和史前地震事件, 分析其活动期次和特性。结果表明, 郯庐断裂带重岗山—王迁段晚第四纪以来曾发生强烈的挤压逆冲活动, 在重岗山表现为晚白垩世砖红色砂岩向西高角度逆冲于晚更新世黄褐色黏土之上, 在王迁则表现为黄白色上新世砂岩向西逆覆于晚第四纪沉积之上, 且存在部分张裂现象。通过14C测年分析, 得到重岗山—王迁段的2次古地震事件, 其年代依次为(11 755±45)~(10 525±45)a BP与(10 135±50)a BP。郯庐断裂带重岗山—王迁段晚更新世以来逆冲活动强烈, 而且一直持续到全新世初期。
通过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 对山西峨嵋台地北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以谭家庄、南柳附近的2个阶区为界, 将断裂分为西、中、东3段.谭家庄以西该断裂中更新世早期有过活动, 之后未见明显活动迹象.谭家庄至南柳之间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 全新世仍有活动, 最新活动发生在(2.00~1.29)ka BP,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动速率≥0.36mm/a.南柳至西彰坡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明显, 尚未发现全新世活动的直接证据, 晚更新世以来断层滑动速率≥0.1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