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全新世新活动的特征
郑海刚, 姚大全, 赵朋, 杨源源, 黄金水
地震地质    2023, 45 (1): 127-1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1.007
摘要441)   HTML33)    PDF(pc) (10175KB)(215)    收藏

文中在野外开挖探槽及年龄样品测试的基础上, 对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全新世的新活动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在泗县赤山镇徐井村附近开挖了2个地质探槽(XJ1、 XJ2), 其中XJ1探槽揭露了10个地层单元, 从老到新依次为U1U10; 发现3条断层, 由东向西依次为F1、 F2和F3; 识别出3次古地震事件, 由老到新依次为E1、 E2和E3。事件E1和E2分别为F1和F2的逆冲活动, 事件E3为F2逆走滑和F3正走滑共同活动的结果。前2次古地震事件E1、 E2发生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晚期之间, 后一次事件E3代表最新一次古地震活动, 发生于地层U9沉积以后, 在该层上部采集的泥炭样品的测定年代为11.10~10.75k a BP, 说明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在全新世早期以后仍有活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郯庐断裂带中段F5断裂淮河-女山湖段的古地震与垂直滑动速率
杨源源, 李鹏飞, 路硕, 疏鹏, 潘浩波, 方良好, 郑海刚, 赵朋, 郑颖平, 姚大全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365-13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02
摘要873)   HTML55)    PDF(pc) (11724KB)(209)    收藏

郯庐断裂带中段安丘-莒县断裂(F5)为中国东部重要的地震活动断裂, 其最南段展布于淮河-女山湖之间, 长约20km, 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针对F5断裂淮河-女山湖段的前期工作侧重于在不同地段开挖探槽以揭示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 结构特征及运动性质, 并报道了零星的古地震事件。本次在该段选取关键地段开挖探槽并结合前期探槽资料, 开展了古地震事件的综合对比研究; 通过测量探槽附近断层陡坎的高度, 并结合相关地层测年数据, 计算了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 基于该段古地震研究成果, 结合其他学科资料, 分析了苏皖交界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研究表明: 1)F5断裂淮河-女山湖段中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过5次古地震事件, 厘定的最近2次事件的年代为20.36~(18.7±0.3)ka BP和10.92~7.83ka BP; 2)F5断裂淮河-女山湖段紫阳山一带的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05mm/a, 陡山一带的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07mm/a, 该段整体属于弱活动断层; 3)F5断裂泗洪-明光段为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空段, 最近1次古地震的离逝时间较长, 现今小地震不活跃, 闭锁程度较高, 易于应力积累, 存在发生7级及以上强震的危险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华山山前河流地貌参数及其构造意义
徐伟, 刘志成, 袁兆德, 高战武, 杨源源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316-13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15
摘要1176)   HTML    PDF(pc) (8831KB)(348)    收藏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分析技术,系统提取了华山山前河流相关地貌参数,包括河流坡降指标SL、河流水力侵蚀模型标准化陡峭指数ksn、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谷底宽度与谷肩高度之比Vf、山前曲折度Smf等。研究表明,各参数指标大致以华县及华阴为界,空间上差异分布,表现为华县—华阴段河段SL在断裂附近出现极高值,河流SL均值、ksn均值、HI值、Vf值以及Smf值集中在500~700、120~140、0.5~0.6、0~0.1及1.0~1.1之间;蓝田—华县段及华阴—灵宝段的指标分布特征大致相同,上述指标值集中在300~500、100~120、0.4~0.5、0.2~0.6及1.2~1.5之间。综合分析发现,构造活动是造成上述指标差异的主要因素,对各指标进行构造活动等级划分,计算出华山山前相对构造活动强度(Iat),结果显示在华县—华阴段Iat值集中在1~1.5之间,其他部位集中在1.5~3之间;表明华山山前华县—华阴段构造活动最强,其他部位活动相对较弱。华山山前构造活动主要受控于华山山前断裂。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华山山前断裂在华县—华阴段活动最强,全新世以来仍发生过多次活动;在蓝田—华县段及华阴—灵宝段断裂仅在晚更新世有过活动,未见全新世活动迹象,活动性整体偏弱。利用河流地貌参数获取的华山山前构造活动强弱与野外地质调查得出的结论一致,表明以河流地貌参数作为构造活动的研究对象,能有效地反映区域的差异构造运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4. 郯庐断裂带安徽浮山段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新发现
赵朋, 姚大全, 杨源源, 郑海刚, 王行舟, 许洪泰, 方震
地震地质    2017, 39 (5): 889-9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02
摘要1299)   HTML    PDF(pc) (8774KB)(380)    收藏
郯庐断裂带淮河以南段第四纪地层分布不均,断层新活动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苏皖交界地区多次实地踏勘发现,淮河南侧的安徽浮山段断层发育于NNE向条形岗地的边缘,对第四纪地层和地貌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浮山段开挖的三塘探槽、浮山南剖面等均显示,断层错断了晚第四纪地层,表明该段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仍存在较强的活动。综合地层年代样品测试结果,浮山段断层最新活动时代可达全新世早期,最近1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10.6±0.8)~(7.6±0.5) ka BP之间。探槽及剖面揭露的断层表现为正右旋滑动特征,这或是断层所在区域局部构造应力场复杂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5. 郯庐断裂带安徽紫阳山段发现全新世活动证据
杨源源, 赵朋, 郑海刚, 姚大全, 王行舟, 缪鹏, 李军辉, 汪小厉, 疏鹏
地震地质    2017, 39 (4): 644-6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02
摘要864)   HTML    PDF(pc) (9690KB)(418)    收藏
安丘-莒县断裂(F5)为郯庐断裂带中段东地堑内最新活动断裂。近年来,F5江苏段研究成果丰硕,发现不同地段普遍存在全新世活动性,运动方式以右旋走滑兼挤压逆冲为主。以往研究未讨论过F5在淮河以南安徽境内的延伸情况以及进一步的活动性问题。文中选取与F5江苏段线性影像特征延伸一致的淮河南岸郯庐紫阳山段作为突破口,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初步得到以下认识:1)紫阳山段线性构造地貌特征清晰,断层发育于浮山至紫阳山一线的中生代红色砂岩隆起边缘缓坡,为安丘-莒县断裂(F5)过淮河后的南延部分;2)朱刘探槽开挖揭示,该段错断了晚更新世晚期黏土层,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黑色黏土层受断层活动影响沿断面灌入、填充,形成黑色断层条带及黑土充填楔,表明断层最新活动时代达全新世早期;3)朱刘探槽开挖揭示,该段第四纪以来存在至少3次古地震事件,第1次古地震事件推测年代为第四纪早、中期,第2次古地震事件年代为20.10~13.46ka BP,第3次古地震事件年代为(10.15±0.05)~(8.16±0.05) ka BP。上述研究成果弥补了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认识的不足,为安徽省的地震监测和震害防御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华山山前断裂断错地貌及晚第四纪活动性
徐伟, 杨源源, 袁兆德, 刘志成, 高战武
地震地质    2017, 39 (3): 587-6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3.011
摘要1336)   HTML    PDF(pc) (8417KB)(462)    收藏
基于华山山前断裂1︰5万活动断层填图成果,对断裂沿线地层地貌、断层三角面、河流阶地、陡坎地貌以及典型断错剖面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1)华山山前断裂按几何结构、断错地貌表现分西段(蓝田-华县段)、中段(华县-华阴段)及东段(华阴-灵宝段)3段;2)西段及东段断裂错断了T2阶地及马兰黄土,T1阶地跨断裂连续,测年结果表明,T2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期,T1阶地形成于全新世早期,由此得出西段及东段断裂在晚更新世有过活动,全新世以来活动弱或不活动;3)中段断错地貌显著,河谷两侧发育Ⅲ级阶地,跨断裂阶地均被错断,测年结果表明:T1阶地形成于2~3ka BP,T2阶地形成于6~7ka BP,T3阶地形成于60~70ka BP,结合阶地陡坎高度,得出不同时段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T3-T2时期0.4mm/a;T2-T1时期1.1mm/a;T1以来1.6mm/a;4)中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发生过多次活动,在石堤峪、沟峪等地见漫滩陡坎,结合文化层及炭样年龄,可知漫滩形成于距今400~600a,对比历史地震资料,漫滩陡坎应为华县1556年地震的遗迹;5)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公元1556年华县8(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华山山前断裂及渭南塬前断裂,其它断裂是否参与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郯庐断裂带大红山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
赵朋, 姚大全, 杨源源, 郑海刚, 方良好
地震地质    2017, 39 (3): 550-5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3.008
摘要743)   HTML    PDF(pc) (8167KB)(342)    收藏
活动断裂的最新活动与地震事件的关系至关紧要。以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处的泗洪县峰山乡大红山段开挖的探槽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工作的对比分析,识别编录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现象,分析其活动习性。2个探槽剖面均揭示了明显的断层现象,显示断层错断了晚更新世含砾石黏土层,表现为张扭运动形式。结合地层年代样品测试结果,分析认为该断层段所在地区第四纪以来发生过多次地震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最近1次地震事件发生在12~2.5ka BP。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郯庐断裂带中段嶂山东侧断裂的活动特征
杨源源, 郑海刚, 姚大全, 疏鹏, 赵朋, 沈小七
地震地质    2016, 38 (3): 582-59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6
摘要891)      PDF(pc) (10285KB)(485)    收藏

目前对于郯庐断裂带新沂-泗洪段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对该段北侧构造地貌条件较好的嶂山段开展研究,充实了该段的晚第四纪活动证据与古地震事件序列。嶂山段总体位于宿迁市晓店镇至井头乡一带,长约7km。构造地貌研究显示嶂山段晚第四纪活动具有逆冲右旋的运动性质。古地震探槽研究揭示:1)郯庐断裂在该段具有分期活动特征,上新世期间为拉张正断,第四纪以来表现为逆冲;2)1次古地震发生在15.12~11.82ka BP;3)断裂最新活动年代可能为3 500a BP左右。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郯庐断裂带新沂-泗洪段已揭露的古地震事件年代序列可归纳为:9.6×104a以前,晚更新世早、中期,15.12~11.82ka BP,(11.76±0.05)~(10.53±0.05) ka BP,(10.15±0.05)~(8.16±0.05) ka BP,4 960~3 510a BP。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郯庐断裂带重岗山—王迁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习性
沈小七, 姚大全, 郑海刚, 杨源源, 翟洪涛, 郑颖平, 王俊, 赵鹏, 肖伟鹏
地震地质    2015, 37 (1): 139-14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11
摘要630)      PDF(pc) (9189KB)(6460)    收藏

活动断裂最新错动与地震事件的关系是重要的基础研究课题。文中选定郯庐断裂带泗洪县重岗山—王迁段, 开挖大型探槽, 识别编录晚第四纪以来变形和史前地震事件, 分析其活动期次和特性。结果表明, 郯庐断裂带重岗山—王迁段晚第四纪以来曾发生强烈的挤压逆冲活动, 在重岗山表现为晚白垩世砖红色砂岩向西高角度逆冲于晚更新世黄褐色黏土之上, 在王迁则表现为黄白色上新世砂岩向西逆覆于晚第四纪沉积之上, 且存在部分张裂现象。通过14C测年分析, 得到重岗山—王迁段的2次古地震事件, 其年代依次为(11 755±45)~(10 525±45)a BP与(10 135±50)a BP。郯庐断裂带重岗山—王迁段晚更新世以来逆冲活动强烈, 而且一直持续到全新世初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山西峨嵋台地北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
徐伟, 高战武, 杨源源
地震地质    2014, 36 (4): 1064-10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11
摘要647)      PDF(pc) (6189KB)(1096)    收藏

通过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 对山西峨嵋台地北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以谭家庄、南柳附近的2个阶区为界, 将断裂分为西、中、东3段.谭家庄以西该断裂中更新世早期有过活动, 之后未见明显活动迹象.谭家庄至南柳之间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 全新世仍有活动, 最新活动发生在(2.00~1.29)ka BP,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动速率≥0.36mm/a.南柳至西彰坡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明显, 尚未发现全新世活动的直接证据, 晚更新世以来断层滑动速率≥0.1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