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0年MW6.0柯坪塔格地震的变形特征及其对周边地震危险性的启示
张迎峰, 单新建, 张国宏, 李成龙, 温少妍, 解全才
地震地质    2021, 43 (2): 377-39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2.008
摘要586)   HTML    PDF(pc) (8040KB)(176)    收藏
塔里木盆地基底与天山造山带之间的持续挤压会聚, 不仅造就了天山不断隆升的山体, 也导致了遍布整个造山带的破坏性地震, 而位于其山体两侧盆山交接区域的破坏性地震更是严重威胁着沿线居民和基础设施的安全。 文中以2020年MW6.0柯坪塔格地震为切入点, 获取了该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 并基于强震台加速度记录经双重积分得到了位移矢量, 以此为约束反演了本次地震发震断层的运动学参数; 此外, 综合该区域历史地震和构造特征的最新研究成果, 讨论了本次地震与历史地震之间的关系, 进而评估了柯坪塔格褶皱带周边的地震危险性。 研究表明, 2020年柯坪塔格MW6.0地震的破裂范围受限于褶皱构造, 其产生的地表形变促进了柯坪塔格前缘褶皱的抬升, 由此推测该地震导致了褶皱带下伏沉积层底部滑脱面的位错, 是褶皱带内SN向挤压应力集中释放的表现。 包括本次地震在内的区域历史地震(1902年MW7.7伽师地震、 1996年MW6.3伽师地震和1997—2003年伽师地震群)均可以解释为塔里木盆地基底向西南天山下插过程中地壳对不同部位应力积累特征的响应。 经简单计算所得的结果表明, 在不考虑障碍体的情况下, 柯坪塔格周边可发生MW7.0以上地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Sentinel-1A的新疆阿克陶MS6.7地震同震形变与滑动分布特征
温少妍, 单新建, 张迎峰, 刘云华, 汪驰升, 宋春燕
地震地质    2020, 42 (6): 1401-141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6.009
摘要586)   HTML    PDF(pc) (12363KB)(174)    收藏
文中利用Sentinel-1A升、 降轨数据获取了2016年新疆阿克陶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形变场以水平运动为主, 形变主要发生于断层南盘; 升、 降轨最大形变量分别约为12cm和-21cm; 基于雷达影像观测右视成像的特点可知阿克陶地震具有右旋走滑的破裂特征, 结合形变场形态特征与余震剖面推断认为, 阿克陶地震的发震断层为S倾的木吉断裂。 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反演双断层面的静态滑动分布, 结果显示: 2个断层面上各存在1个椭圆状的滑动集中区, 破裂基本到达地表, 滑动主要发生在沿断层面走向长约50km、 沿断层面倾向方向0~20km的范围内, 最大滑动量位于约9km深处, 量级约为0.7m; 西段主要以走滑为主, 东段为走滑兼具少量正断性质, 反演得到的地震矩约为8.81×1018N·m, 相当于MW6.57。 综合分析认为, 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为右旋走滑兼有少量正断分量, 是发生在公格尔拉张系内拉张环境下的构造地震事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Sentinel-1A的2016年青海门源MW5.9地震发震构造特征
郑博文, 龚文瑜, 温少妍, 张迎峰, 单新建, 宋小刚, 刘云华
地震地质    2018, 40 (4): 872-88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11
摘要553)   HTML    PDF(pc) (6771KB)(297)    收藏
文中以Sentinel-1A升、降轨为数据源,利用"二轨法"获取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门源地震以抬升形变为主,其抬升形变值明显大于沉降形变值,升、降轨抬升区最大视线向形变分别为6cm、8cm。同时基于Okada位错模型,构建不同倾向断层模型,以升、降轨形变场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得到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及震源参数,最佳断层模型参数分别为:倾角43°,走向128°,平均滑动角85°,最大滑动量为0.27m,反演矩张量约为1.13×1018N·m,矩震级达MW5.9。结合震源机制解、余震精定位结果和区域构造背景,综合分析认为,门源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SW倾向的民乐-大马营断裂,震源性质为以逆冲为主,兼具微量左旋走滑特征;本次地震是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生长的大背景下,冷龙岭断裂附近的1次局部应力调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08、2009年柴达木盆地地震群InSAR分析及同震形变场反演
徐小波, 单新建, 屈春燕, 张国宏, 马超, 宋小刚, 张桂芳, 温少妍
地震地质    2017, 39 (3): 485-4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3.004
摘要491)   HTML    PDF(pc) (10146KB)(196)    收藏
对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北缘的4个中等震级地震分别做了研究,其中1个地震发生在2008年,另外3个发生在2009年。利用D-InSAR技术采用Envisat ASAR降轨数据获得了这4个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2008年地震形变场只有1个形变中心,而2009年地震有3个形变中心。2008、2009年地震引起的卫星视线向最大形变分别为0.097m和0.41m。基于弹性半空间模型和InSAR获得的地表形变场,反演了断层面滑动分布。对于2008年地震,采用了一分段断层模型,反演结果得出最大滑动为0.47m,发生在地下19km处。对于2009年发生的3个地震,结合分析InSAR同震形变场后分别采用了一分段断层、两分段断层和三分段断层模型反演,结果得出三分段断层模型模拟的形变场最符合观测到的InSAR地表形变场且残差最小,认为三分段断层模型最可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15年尼泊尔GorkhaMW7.9地震与KodariMW7.3地震InSAR数据反演及其应力触发分析
张迎峰, 张国宏, 单新建, 温少妍
地震地质    2017, 39 (1): 104-11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08
摘要957)      PDF(pc) (5675KB)(769)    收藏

根据喜马拉雅断裂系的构造形态,采用缓倾角反铲型断层模型模拟MHT上地震破裂部分的坡坪式发震构造。利用Alos-2及Sentinel-1获取的InSAR数据,反演获得了2015年尼泊尔Gorkha地震及其最大余震Kodari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模型。与单独利用Alos-2或Sentinel-1 InSAR数据的反演结果相比,利用Alos-2和Sentinel-1 InSAR数据联合反演能够提供Gorkha地震破裂的更多细节信息,尤其对深部信息的约束更加明显。联合反演得到的破裂深度最大可达24km,穿过了该区域的闭锁线,到达了闭锁和蠕滑的转换区域。反演的断层模型倾角在3°~10°之间,最大滑动量出现在地下17km处,约4.5m。Gorkha地震和Kodari地震发震性质相似,都是发生在MHT断层上的低角度逆冲型地震,其中Gorkha地震略带右旋分量。反演结果还显示,Gorkha地震与Kodari地震的破裂滑动在空间上存在互补性,Kodari地震就发生在Gorkha地震的破裂空区内。通过计算Gorkha地震对Kodari地震发震断层的库仑破裂应力加载,发现Kodari地震震中恰位于库伦破裂应力正负交界区域,库仑破裂应力加载达0.4MPa,表明Kodari地震可能受到了Gorkha地震的触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Sentinel-1A数据获取美国纳帕MW6.1地震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反演
左荣虎, 屈春燕, 张国宏, 单新建, 宋小刚, 温少妍, 徐小波
地震地质    2016, 38 (2): 278-2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04
摘要852)      PDF(pc) (7442KB)(280)    收藏

利用欧洲空间局新发射的Sentinel-1A卫星获取的第1对同震SAR影像,采用30m×30m分辨率的ASTER GDEM数据去除地形效应,应用枝切法解缠,得到了2014年8月24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纳帕地震的地表同震形变场。为了获取最优同震形变场,对比使用了90m×90m分辨率的SRTM数据去除地形相位,以及最小费用流方法进行相位解缠。结果显示此次地震造成形变场在LOS方向(Line Of Sight)的最大抬升量和最大沉降量分别达到了0.1m和0.09m。基于获取的同震形变场,采用限制性最小二乘算法进行敏感性迭代拟合,获取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及部分震源参数。反演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走向为341.3°,倾角为80°,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平均滑动角为-176.38°,最大滑动量达0.8m,位于地表下约4.43km处。此次地震累计释放地震矩1.6×1018N·m,约合矩震级MW6.1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InSAR与GPS观测的汶川同震垂直形变场的获取
单新建, 屈春燕, 郭利民, 张国宏, 宋小刚, 张桂芳, 温少妍, 汪池升, 徐小波, 刘云华
地震地质    2014, 36 (3): 718-73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14
摘要784)      PDF(pc) (5012KB)(954)    收藏

发震断层的形变是断层活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对认识断层性质、震源机理有重要作用。文中以逆冲性质为主的汶川地震为例,采用符合地表水平形变特征的Biharmonic样条插值对GPS水平形变矢量插值,然后再分解为EW和SN向分量。利用可靠的GPS观测值对InSAR参考点进行校正,统一两者的坐标系。通过对汶川地震视线向形变场剖面与GPS对比分析发现,断层上盘GPS与InSAR观测参考点相差9.93cm,而下盘则为-11.49cm。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GPS水平形变场与InSAR视线向形变场联合解算,获取了汶川地震垂直连续形变场。结果表明,断层两侧垂直形变衰减较快,横跨断裂带形变量>30cm的宽度不超过50km;沿发震断层附近垂直形变高值区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发震断裂的汶川县城至都江堰段、茶坪—北川—南坝段和青川段。这3段各有特色,南段断层两侧垂直形变极不对称,主要以上盘剧烈抬升为主,最大抬升区域在映秀镇至连山坪一带,抬升量达到5.5m。中段表现为较强的反对称性,断层一侧抬升另一侧沉降。该段上盘最大抬升区域在茶坪东侧,抬升量为255cm,下盘最大沉降量在永庆,沉降量为-215cm。北端垂直形变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青川北侧,呈对称分布,在发震断层最北端,最大抬升量为120c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