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的强地面运动模拟
何欣娟, 潘华
地震地质    2021, 43 (4): 920-9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4.012
摘要950)   HTML39)    PDF(pc) (3540KB)(269)    收藏

文中利用随机有限断层法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引起的强地面运动进行了模拟, 并合成震中附近25.25°~26.15°N, 98.5°~100.8°E区域内920个网格点的峰值加速度分布。 研究区域的PGA分布显示, 最大PGA达875cm/s2, 位置靠近震中。 地震动影响场的范围大致为25.25°~26.15°N, 99.3°~100.5°E。 选取震源周边震中距<150km且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10cm/s2的4个强震台站的地震动记录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发现, 模拟得到的峰值加速度、 加速度时程与观测值拟合较好; 漾濞台、 永平台和宾川台的反应谱在高频和低频均模拟较好, 对数误差在±0.5以内; 六库台的反应谱在高频成分拟合较好, 低频偏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夏垫断裂荣家堡探槽揭示的断裂活动特征及未来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
余中元, 潘华, 李金臣, 张萌, 戴训也
地震地质    2020, 42 (3): 688-70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10
摘要701)   HTML    PDF(pc) (3200KB)(480)    收藏
时间相依的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以地震地质学定量研究为基础, 采用随离逝时间增长的发震概率和预测震级共同描述断裂段的地震危险性, 对地震预防和灾害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概率方法中泊松分布(Poisson)模型的时间不相关性与活动断裂上大地震的活动特征不符, 不能直接用于计算上次大地震离逝时间较短的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 曾于1679年发生过三河-平谷8级大地震的夏垫断裂即是典型实例, 现有的泊松模型可能高估了该断裂的潜在地震风险, 应考虑该地震之后的应力积累和时间因素来评估其地震危险性。 文中基于野外探槽古地震和地貌测量等调查工作, 揭示该断裂晚全新世以来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 事件E1即1679年三河-平谷大地震, 距今341a; 另一次古地震事件E2的年龄限定为距今(4.89±0.68)ka, 平均同震位移约为(1.4±0.1)m。 与前人的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可发现, 最近一次大地震的离逝时间约341a, 预测未来的最大震级为8.0级。 同时, 文中采用时间相依的布朗模型(BPT)、 随机特征滑动模型(SCS)和通用模型(NB)表述断层破裂源上特征型地震活动的时间相依特征, 综合计算了该断裂带未来30a的强震发震概率, 并与泊松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 该断裂未来30a的强震发震概率较低, 原来所采用的时间不相关的泊松模型所计算的发震概率值相对偏保守。 所得结果有助于科学评价该断裂的地震潜势, 同时有助于讨论时间相依的概率方法如何更好地适用于东部地区活动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以鲜水河断裂带中-北段为例探讨强震活动对活动断层大震复发行为的影响
惠春, 潘华, 徐晶
地震地质    2018, 40 (4): 861-8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10
摘要669)   HTML    PDF(pc) (6133KB)(290)    收藏
确定影响大地震周期性复发的干扰因素和原因对活动断裂强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基于弹性回跳理论,介绍了活动断裂上中强地震活动对大震复发的影响,提出了利用地震矩释放率法和库仑应力改变分别来计算同一断层和周边断层上发生的强震扰动对断层大地震复发的影响时间Δt,并以鲜水河断裂带中-北段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04年、1981年道孚段发生的M7.0和M6.9地震导致道孚—乾宁段大地震复发分别延迟约80a和45a;1923年倡促M7.3级和1967年侏倭M6.8级2次强震使得甘孜—炉霍段的大地震复发时间提前约35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安徽南部头坡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陈文彬, 李小军, 宋毅盛, 潘华, 环文林, 胥广银, 姜慧, 尤惠川
地震地质    2005, 27 (3): 353-360.  
摘要2168)      PDF(pc) (3157KB)(1025)    收藏
对位于安徽南部的头坡断裂的野外调查表明,沿头坡断裂没有明显的水平或垂向错动的地貌现象;在取得的剖面中,上覆第四纪地层均未被断裂断错,表明断裂在中、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对本区地貌、第四纪地层和断裂活动历史的调查分析表明,该断裂在燕山运动晚期(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和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晚白垩世—古近纪)有过2次强烈活动,前者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后者以拉张活动为特征。新近纪以来全区处于长期隆升剥蚀状态,缺失新近系,第四系厚度不大,残坡积地层广泛发育,构造运动微弱。头坡断裂的活动历史及新活动性与其相邻的郯庐断裂带南段相似,前者可能受后者的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核电厂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中最小震级的确定
潘华, 张晓东
地震地质    1993, 15 (4): 369-374.  
摘要1347)      PDF(pc) (770KB)(997)    收藏
从起算震级的定义出发,在分析其确定依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震例,指出起算震级与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评价所关心的最小震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起算震级可以取为4.0,但是,最小震级可能会是更小的震级,因此,对核电厂这类具特殊安全性要求的设施,以起算震级4.0代替最小震级,是偏于不安全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6. 评定设计基准地震动的地震构造法
潘华, 鄢家全
地震地质    1993, 15 (4): 347-352.  
摘要1401)      PDF(pc) (965KB)(942)    收藏
阐述了核电厂选址工作中,确定设计基准地震动的"地震构造法"的构成及其基本原则,就其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颁布的新旧两版"核安全导则"(1979年版、1991年版)中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地震构造法"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它的改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