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期刊荣誉
数据库收录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待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王世元[Author]) AND 1[Journal]) AND year[Order])
AND
OR
NOT
文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摘要
分类号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四川宜宾地区地震定位及速度结构
张致伟, 龙锋, 王世元, 宫悦, 吴朋, 王辉, 江国茂
地震地质 2019, 41 (
4
): 913-9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4.007
摘要
(
1006
)
HTML
PDF(pc)
(7081KB)(
259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基于2008年1月-2015年5月四川、云南区域台网及宜宾地方台网记录的地震观测资料,对四川宜宾的地震密集区开展了地震定位和速度结构反演工作,研究该区域地震活动的三维空间分布和不同深度的速度结构特征。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宜宾地区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丛集性,主要集中分布在长宁-珙县和珙县-筠连,2个地震密集区均呈现不对称的共轭分布,地震活动在密集区最东段出现相向扩展的现象。长宁-珙县的地震活动区位于长宁背斜核部,在珙县附近存在稀疏段,其东南侧的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明显高于西北侧,且震级较大的地震震源深度相对较深,远离珙县的地震震源深度逐渐变浅。P波速度结果显示,地震密集区在10km的优势深度范围内均表现出相对较高的P波速度,尤其在珙县北西侧和筠连以东地区,珙县东南侧的P波速度呈现随深度增大逐渐增加的特征,特别是在深6km处呈现相对较高的波速。这些高速区一般与地下较脆、较强的岩体有关,往往是应力最为集中的区域。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高、低速过渡的区域,速度结构的不均匀性可能是控制该区地震分布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甘孜-玉树断裂东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古地震破裂行为
王明明, 何玉林, 刘韶, 王世元, 马超, 张威, 贾召亮
地震地质 2018, 40 (
4
): 738-75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02
摘要
(
744
)
HTML
PDF(pc)
(10328KB)(
538
)
可视化
收藏
甘孜-玉树断裂是1条全新世强烈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共同构成了巴颜喀拉地块和羌塘地块、川滇菱形地块的边界断裂,研究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大地震复发行为是认识甘孜-玉树断裂未来7级以上大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文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微地貌测量等方法揭示出甘孜段和邓柯段除左旋运动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拉张作用,而马尼干戈段运动性质则以左旋走滑兼逆冲性质为主,全新世地层最大垂直位移量>2m。结合断裂的几何展布特征、古地震破裂行为和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分布范围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可以将垭口和邓柯盆地2个阶区作为甘孜-玉树断裂东南段的分段边界。由于垭口附近的山脊及邓科盆地的障碍体规模均较小,阶区宽度仅1~2km左右,为非持久性障碍体,在未来大地震的破裂中可能会被突破。文中在马尼干戈段上的竹庆乡进行了探槽开挖,通过样品年代学测试共识别出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3875~3455BC之间、晚于775BC和最新1次断错地表事件。通过与前人在甘孜段和邓柯段的古地震研究结果进行对比,揭示出马尼干戈段与甘孜段、邓柯段的古地震破裂事件具有明显的不同,但限于甘孜-玉树断裂东南段的古地震研究仍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各几何分段之间是否存在级联破裂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
M
S
7.0地震触发滑坡全景
许冲, 王世元, 徐锡伟, 张合, 田颖颖, 马思远, 房立华, 鲁人齐, 陈立春, 谭锡斌
地震地质 2018, 40 (
1
): 232-2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17
摘要
(
716
)
HTML
PDF(pc)
(35835KB)(
549
)
可视化
收藏
2017年8月8日的四川省九寨沟县
M
S
7.0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全面客观地获取地震滑坡发生全景,对于理解地震滑坡宏观机制、发育强度、分布样式与规律,灾区恢复重建与滑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天、空、地相结合的手段,获取本次地震触发滑坡全景。同震滑坡主要分布区内有4条公路,沿线同震滑坡最严重的为金铃海—夏莫段与九道拐—九寨天堂段。类型以中型与小型破碎型滑坡为主,也有少量的大型滑坡与碎屑流。开展了有0.2m超高分辨率震后航片覆盖的五花海区域(11.84km
2
)与扎如寺—上四寨村沿线(47.07km
2
)的滑坡分布详细调查。结果表明,受发震断层的影响,五花海区域的同震滑坡发育程度(1 088处滑坡,总面积1.514km
2
)远高于扎如寺—上四寨村沿线(528处滑坡,总面积0.415km
2
)。基于Geoeye-1震后影像开展了极震区同震滑坡解译,得到本次地震触发的超过4 800处滑坡,总面积约9.6km
2
,这些滑坡在空间上与推测发震断层位置、余震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震区发育的强度弱化斜坡、悬停在高坡位的堆积体与停留在沟谷中的滑坡松散堆积体,后续在强余震或强降雨条件下再次失稳并形成新的滑坡与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将成为震后恢复重建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从两个地表破裂点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汶川地震的破裂方式
魏占玉, 何宏林, 董绍鹏, 陈杰, 高翔, 孙海清, 嘉世旭, 王世元
地震地质 2008, 30 (
4
): 1023-1032.
摘要
(
1850
)
PDF(pc)
(4533KB)(
1224
)
可视化
收藏
汶川
M
S
8.0地震的地表破裂出现在中央和前山2条断裂上,分别形成了235km和72km长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而且地表破裂表现出复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文中选取了中央断裂上虹口乡桐麻坎和擂鼓镇石岩村2个地表破裂点,通过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其地表破裂方式。桐麻坎的白沙河河床上4条右阶斜列的主破裂西南侧发育了一条反冲断层坎,精细地形测量反映出了破裂带内的断块特征与破裂过程中的地表掀斜;擂鼓镇石岩村逆冲破裂前缘的2条次级断层形成叠瓦式结构,地貌上表现为挠曲和其上部的地震鼓包。该两点地表破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表明,本次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上的破裂方式以逆冲为主,兼有右旋走滑。这一结果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哈佛大学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此外,桐麻坎和石岩村横切破裂带的地形剖面显示出不同的地表掀斜方向,这种不一致主要由于前者位于断裂挠曲后缘,后者位于断裂挠曲前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55
)
Select
5.
汶川
M
S
8.0地震的地质科学考察数据库简介
李陈侠, 安艳芬, 于贵华, 徐锡伟, 陈桂华, 王世元, 宫会玲, 杨虎, 郭婷婷,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8, 30 (
3
): 804-810.
摘要
(
3023
)
PDF(pc)
(918KB)(
3005
)
可视化
收藏
汶川
M
S
8.0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观测点、地表破裂带、震区第四纪断层的展布及其活动性地质观测点、古地震探槽、断错地貌测量等数据,以及搜集来的地层数据、汶川地震及其余震、重新定位余震、历史强震等数据。文中利用ArcGis将这些野外数据进行了录入、编辑、分析和制图输出,初步构建了一个包含基础地震地质信息的汶川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的综合管理,可根据需要对相关专题的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和处理,并绘制了汶川地震构造图及地表破裂分布图,为灾后重建避让带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构建汶川地震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数据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汶川
M
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白沙河段破裂及其位移特征
何宏林, 孙昭民, 魏占玉, 董绍鹏, 高翔, 王世元, 王纪强
地震地质 2008, 30 (
3
): 658-673.
摘要
(
1909
)
PDF(pc)
(35743KB)(
678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M
S
8.0特大地震。这次地震在地表形成2条地表破裂带,主破裂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发育,长约240km;次级破裂沿龙门山前山断裂发育,长约72km。白沙河破裂带位于中央主破裂带的南端,沿都江堰市北约11km的白沙河河谷展布,长14km。该破裂带几何结构复杂,多条短小破裂或斜列或平行或斜交组成破裂带,总体走向N50°E,但几乎每条次级小破裂走向都不与平均走向一致,在0°~90°之间变化。同震位移沿该破裂带也同样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总体以NW盘逆冲为主,最大垂直位移为6.5m,局部存在反冲断层挠曲坎;走向滑动以右旋为主,最大水平位移为4.8m,局部存在左旋位移,而且同震位移分布特征与白沙河破裂带的几何展布特征密切相关。该破裂带北段出露的地表断层产状为40°/NW∠76°,其上的擦痕有2组,侧伏角分别为75°SW和80°SW,不仅反映了该次地震在此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少量的右旋走滑分量,还反映了该次特大地震包括了2次破裂事件。分析破裂几何和同震位移分布特征得出如下认识:1)破裂面从震源深度的低角度逐渐向地表转化为高角度,迫使垂直断层走向的水平缩短转化为隆起的垂直位移,直接导致了走滑分量与水平缩短量的比例接近1,还导致了主破裂后侧反冲断层挠曲坎的形成;2)地震地表破裂带走滑分量变化受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标志线方位角变化产生的视走滑位移和重力作用等三大因素影响;3)上覆松散堆积物的厚度影响破裂带出露的规模和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汶川
M
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
何宏林, 孙昭民, 王世元, 王纪强, 董绍鹏
地震地质 2008, 30 (
2
): 359-362.
摘要
(
2399
)
PDF(pc)
(2417KB)(
2041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M
S
8.0大地震。发震断裂为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可分成2条,分别出现在龙门山断裂带中的映秀-北川断裂、彭县-灌县断裂上,前者破裂长度约200km,后者破裂长度约80km。本次地震的最大垂直和右旋水平同震位移出现在都江堰市虹口乡附近的映秀-北川断裂上,分别为(5±0.2)m和(4.8±0.2)m。破裂带南段出露的地表断层产状为N32°E/NW∠76°,其上的侧伏角为S75°~80°W,反映了该次地震在南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少量的右旋走滑分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