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地震背景噪声HVSR法探测雄安地区场地响应和浅层沉积结构
阮明明, 刘巧霞, 段永红, 王帅军, 郑成龙, 王亮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106-11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7
摘要298)   HTML21)    PDF(pc) (9462KB)(156)    收藏

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和千年大计, 探查与地震灾害密切相关的沉积结构和地震场地响应特征, 可为雄安地区的城市抗震设防提供重要依据。但该地区相对缺少与场地条件相关的研究, 一些浅部探察结果由于资料覆盖有限, 精度不高。文中利用台间距为1km的短周期密集台阵, 基于HVSR法处理台阵背景噪声, 结果表明: 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场地的放大系数<5, 场地放大作用不显著; 场地共振频率和沉积层埋深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8~1.2Hz, 沉积厚度较薄, 范围为100~160m。中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5~0.8Hz, 沉积层厚度较厚, 范围为160~210m; 三维沉积层模型与钻孔资料、 浅层电阻率法的地质解释图基本吻合, 沉积层的起伏特征与断裂带分布、 地质构造单元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结果表明容西断裂、 容东断裂、 牛西断裂、 牛东断裂、 徐水-大城断裂作为雄安地区次级地质构造单元边界, 影响了近地表的沉积层结构。文中通过HVSR法得到了雄安地区的场地参数, 如沉积层共振频率、 场地放大系数, 以及高精度的近地表三维沉积层模型。上述结果可为雄安地区今后的地震小区划和抗震设防提供重要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利用双差地震成像方法反演辽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
王亮, 焦明若, 钱蕊, 张博, 杨士超, 邵媛媛
地震地质    2022, 44 (2): 378-39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07
摘要651)   HTML23)    PDF(pc) (14665KB)(446)    收藏

文中利用辽宁地区“十五”改造前后共67个区域地震台记录的1975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 通过双差地震成像的方法, 采用tomoDD软件对辽南地区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辽南地区记录大部分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和4km、 13km、 24km、 33km几个深度上较好的P波速度结果。重新定位结果显示, 海城余震区和盖州震群活动区域作为辽南地区主要的地震活动区域, 其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NW向展布特征。P波层析成像结果则反映了辽南地区浅部速度结构与地质构造较为一致的特点。海城余震区所处的海城河断裂在浅层存在高速体, 在4~12km深度存在低速体, 且低速体向E不断加深侵入。金州断裂不同分段的端部存在高速体, 其断裂端部的盖州震群发生在高速体区域, 推测盖州震群的活动可能是在应力积累的条件下受到液体侵入而使岩石的含水饱和率上升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辽宁盖州海城地区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
李金, 高原, 张博, 王亮, 高荣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058-10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20
摘要606)      PDF(pc) (2454KB)(501)    收藏

2012年2月2日,在辽宁盖州(40.56°N,122.36°E)发生ML4.7地震,此后该地区小震不断,地震活动持续至今仍未停止,发生多次4级以上地震。与此同时,海城地震老震区小震持续活动,自盖州震群活动以来,亦发生1 100多次ML≥1.0地震。基于这2丛地震活动,研究了盖州-海城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城老震区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较为稳定,与该地区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由于盖县台下方存在活动断裂,其快剪切波的优势偏振方向较为复杂,存在2个优势偏振方向,分别与台站下方的金州断裂走向和该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此外,2013年12月22日之后,盖州震群活动突然增强,与此同时,自该时间之后,盖县台(GAX)所反映出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SEE向,与营口台(YKO)的快剪切波优势方向基本接近,同时与该区最大主应力方位较为一致。由此可以推断,盖州震群自2013年12月22日的这组增强活动或与区域应力的局部增强有关。但这2个震群的慢波时间延迟变化相对较小,与以往相关研究中强震前慢波时间延迟的变化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4. 口泉断裂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
王霞, 宋美琴, 王亮, 李宏伟, 吴昊昱, 罗勇
地震地质    2015, 37 (4): 939-95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01
摘要675)      PDF(pc) (7317KB)(519)    收藏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 对1981—2013年山西北部地区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 反演得到了三维速度结构, 并重点对口泉断裂进行了分析。重定位结果显示, 口泉断裂中北段地震集中, 其南北两端地震分布较少, 表明该断裂中北段活动强而南北两端弱; 速度结构显示口泉断裂地震集中段位于高速体内的相对低速区域,其南段显示持续的低速异常。从垂直口泉断裂的速度结构剖面上可以识别出口泉断裂附近的速度呈现明显下凹的梯度带, 初步推测这可能是口泉断裂(或基底拆离带)存在的深部证据; 平行口泉断裂的速度(波速比)剖面显示其中北段地震丛位于高、低速(高低波速比)陡变带之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5. 紫坪铺水库地区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
王亮, 周龙泉, 黄金水, 焦明若, 梁一婧, 杨牧萍
地震地质    2015, 37 (3): 748-7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3.007
摘要619)      PDF(pc) (8970KB)(534)    收藏

利用紫坪铺水库7个库区地震台站和10个区域地震台站记录的2004年8月至2008年5月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 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方法, 采用Simulps14软件对紫坪铺水库地区进行了小震精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紫坪铺水库地区记录到的几乎所有地震的精定位结果, 以及0km、3km、6km和10km几个层面上较好的P波速度和波速比分布情况.精定位结果显示, 紫坪铺水库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虹口、玉堂镇和水磨3个地区.层析成像和波速比结果则较好地反映了紫坪铺地区受到水库渗水的影响范围及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的影响.整体上来讲, 紫坪铺水库的西南端水库渗水作用最大深度≤8km, 汶川主震深度上没有明显的P波低速异常, 也没有明显的波速比高值异常, 说明水的渗透作用并没有达到汶川主震位置深度, 即水对汶川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012年2月2日盖州ML4.7震群序列特征及发震构造探讨
曹凤娟, 王亮, 焦明若, 翟丽娜, 王岩
地震地质    2013, 35 (4): 842-85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13
摘要753)      PDF(pc) (2861KB)(774)    收藏
2012年2月2日盖州ML4.7震群序列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量释放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期间有2次明显的加速释放过程。双差定位结果显示,盖州震群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断裂之间,大体呈NW向展布,序列随时间有从金州断裂向营口-海城断裂迁移的趋势,震源深度大部分集中在6~9km。2月2日发生的2次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为94°~120°,这与前人对这一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的结果基本吻合,表明2月2日发生的盖州ML4.7地震序列是在NWW或近EW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金州断裂走滑错动的结果。但7月12日和11月1日的2次4级地震的P轴方位转变为近NS向,且从精定位结果来看,这2次地震有往NW向营口-海城断裂迁移的趋势,由此推测这2次明显的应力释放过程不单纯是金州断裂滑动的结果,营口-海城断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声发射等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盖州ML4.7震群的发震构造为NE向的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2条雁行断裂。该震群的发生可能是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表明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金州断裂和营口-海城断裂有活动的迹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隐伏断层活动性分段的汞地球化学标志初探
王基华, 王亮, 孙凤民, 金晓微
地震地质    1996, 18 (4): 409-412.  
摘要1337)      PDF(pc) (429KB)(983)    收藏
用测汞法对隐伏断层活动性进行分段,并就汞的地球化学标志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当隐伏断层的上断点埋深较浅(几米~几十米),且该断层上各测线的汞含量背景均值接近时,用测汞法进行断层活动性分段可能是有效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8. 利用双差地震成像方法反演辽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
王亮 焦明若 钱蕊 张博 杨士超 邵媛媛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