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荣昌及周边三维速度结构初步研究
李翠平, 唐茂云, 郭卫英, 王小龙, 董蕾
地震地质    2022, 44 (1): 205-21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13
摘要707)   HTML21)    PDF(pc) (9564KB)(146)    收藏

文中基于2008年1月—2020年6月重庆区域固定台网、 流动台网及自贡地方台网记录的1 786个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 采用双差层析成像反演了荣昌及周边精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和地震事件的重定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 荣昌地区沉积盖层与结晶基底的分界深度为12km, 华蓥山基底断裂东、 西两侧的速度结构在7~13km深度处差异较大, 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和荣昌地区的地震反射剖面特征基本一致。上地壳浅表层P波速度结构横向差异变化较大, 在螺观山背斜轴部的螺2注水井附近为高速区, 分布深度为3~7km。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中等地震主要分布在高、 低速交界地区, 广顺横断层北侧的地震分布与螺2注水井附近的高速体展布一致, 均沿着螺观山北翼隐伏断层的倾向分布, 推测该断层是废水下渗的主要通道, 其下渗深度达7km。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MS5.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断层分析
李翠平, 唐茂云, 郭卫英, 黄世源, 王小龙, 高见
地震地质    2019, 41 (3): 603-6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5
摘要625)   HTML    PDF(pc) (4822KB)(516)    收藏
武隆MS5.0地震是发生在七曜山-金佛山及彭水2条基底断裂所夹持的武隆凹陷束中的一次中强震,震源区位于芙蓉江断层、文复断层和马武断层的交会部位。文中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武隆M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同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武隆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果显示,武隆MS5.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为24°、倾角为16°、滑动角为-<sup> ̄108°,节面Ⅱ的走向为223°、倾角为75°、滑动角为-85°;重定位后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主震的SW向,深度集中于5~8km。分析表明,余震分布特征与震源机制解节面Ⅱ一致,且符合文复断层走向SW、倾向NW、倾角60°~73°的产状特征。由此推测此次武隆MS5.0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文复断层,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发震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重庆荣昌地区注水诱发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
王志伟, 王小龙, 马胜利, 雷兴林, 刘培洵
地震地质    2018, 40 (3): 523-5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3.002
摘要1105)   HTML    PDF(pc) (8404KB)(394)    收藏
基于区域固定地震台站和6套流动加密台站的观测资料,对重庆荣昌地区2008年10月—2011年7月期间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在双差定位的基础上,采用匹配定位方法(M&L)对微小地震进行检测与定位;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获得了M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分析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震源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并讨论了2010年9月10日ML5.1地震前后的小震活动特征。通过匹配定位方法共检测到3 354次微地震事件,约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的5倍,震级集中于ML-1.0~1.0之间,震源深度大部分处于2~4km范围内;震级-频次统计分析表明,地震目录更加完整,震级下限从ML1.0降低到ML0.3。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几条隐伏断层附近,并具有从注水井向外扩展的特征;9次ML≥3.5地震震源机制解均为逆断层型,与该区区域应力场协调,并与已有断层性质一致,表明地震活动与注水活动导致已有断层的再活动有关。而发震断层方向、倾角及滑动角散布范围较大表明流体孔隙压力增加对局部应力场有较大影响,使不同产状的断层活化。ML5.1地震发生之前,地震活动首先表现为时间上丛集,空间上分布于大部分发震断层段上,随后出现了约3月的平静期,这与基于实验结果提出的"蠕滑-均匀化"机制一致,可能是断层亚失稳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这种解释需要进一步的工作论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汶川地震后中下地壳及上地幔的粘弹性效应引起的应力变化与芦山地震的发生机制
雷兴林, 马胜利, 苏金蓉, 王小龙
地震地质    2013, 35 (2): 411-4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19
摘要1549)      PDF(pc) (7494KB)(708)    收藏

采用多层粘弹性模型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对周围地区尤其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影响,结合地震活动性分析,探讨了2013年4月20日芦山MW6.6地震的发生机制,并对沿龙门山断裂带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地震空段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由于下部地壳及上地幔的粘弹性效应,芦山地震震源处对应的汶川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ΔCFS)为-0.1bar以下量级,其后随时间逐渐增加,在芦山地震前增加到了0.4bar(有效摩擦系数为0.4)或0.6bar(有效摩擦系数为0.2)以上.这表明,芦山地震的发生与汶川地震的非弹性触发密切相关.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地震破裂空段存在1970年大邑M6.2地震的库仑应力阴影区(下降区),汶川地震及芦山地震未能使阴影区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如没有其他不可知因素,该空段短期内整体发生破裂,引发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6)
5. 重庆荣昌诱发地震区精细速度结构及2010年ML5.1地震序列精确定位
王小龙, 马胜利, 雷兴林, 郭欣, 王强, 于国政, 勾宪斌, 桑原保人, 今西和俊, 蒋霞东
地震地质    2012, (2): 348-35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2.013
摘要2039)      PDF(pc) (5836KB)(1469)    收藏
根据重庆市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天然地震资料,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得到荣昌地区的精细一维速度结构。在此基础上用双差定位法对2010年9月10日重庆荣昌ML5.1地震序列进行了精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定位精度得到极大提高,震中分布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关系更加清晰。多数地震集中在主要断层附近并呈条带状分布,震源深度集中在2km附近,与主要储藏层及注水井深度吻合,初步认为该地震序列为注水活动所诱发的构造地震活动。文中获得的精准的速度结构及地震空间分布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震区深部地质构造特征、注水诱发地震的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重庆荣昌地区注水诱发地震加密观测
王小龙, 马胜利, 雷兴林, 余国政, 王强, 郭欣, 桑原保人, 今西和俊
地震地质    2011, 33 (1): 151-15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15
摘要1765)      PDF(pc) (726KB)(1487)    收藏

荣昌地区地震活动性原本很弱,历史上无5级以上地震的记载。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工业部门将采集天然气过程产生的污水通过废井回灌,该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级逐渐增大,并于1997年发生了5.2级地震,从而为研究注水诱发地震提供了理想的场所。由于该地区仅有一个地震台,监测能力和定位精度很低,难以满足研究工作的需求。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会同日本地质调查所和重庆市地震局于2008年7月在荣昌地区架设了6套流动台站,对该区地震活动进行连续观测。在提高监测能力的同时,使地震震源的定位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为深入研究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及注水诱发地震的机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7.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地壳厚度变化
王小龙, 倪四道, 刘渊源, 余国政, 李克昌
地震地质    2010, 32 (4): 543-55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4.002
摘要1945)      PDF(pc) (2902KB)(1148)    收藏
针对三峡库区重庆段地震监测台网和重庆区域台网2007年到2010年记录到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得到该区域的地壳厚度值及泊松比。结果显示27个地震台下方的地壳平均厚度为44.6km。最厚处为城口(CHK),达50.9km;最薄处为荣昌(ROC),仅38.9km,两者相差12km。研究区的地壳泊松比σ值约为0.27,三峡重庆库区东部奉节荆竹(JIZ)地壳泊松比高达0.302,武隆(WUL)地区的地壳泊松比较低,最低为0.228,两者相差0.074;研究区内泊松比的最大值偏离标准泊松体比值(0.25)20.8%以上,其最小值偏离标准泊松体比值-8.80%。布格重力异常反映了地下的密度与地壳厚度变化。文中得出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地壳厚度变化与该区布格重力异常分析结果一致,重庆境内最小的负布格重力异常在地壳厚度最厚的城口—巫溪地区(厚49.7~50.9km),地壳最薄的荣昌—合川地区(厚38.9~41km)对应着渝西最大的负布格重力异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
8. 荣昌及周边三维速度结构初步研究
李翠平 唐茂云 郭卫英 王小龙 董蕾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