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雅鲁藏布江中游全新世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物粒度及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徐博, 王萍, 王慧颖, 郭桥桥, 石灵璠, 石宇翔
地震地质    2023, 45 (2): 305-3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2.001
摘要375)   HTML27)    PDF(pc) (6489KB)(237)    收藏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河谷中广泛分布堰塞湖、溃决洪水和风成沙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物, 利用粒度和形貌指标识别沉积物类型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解洪水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及颗粒表面的微形貌特征, 我们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加查峡谷出口-派镇长约350km范围内的全新世早期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物中采集了33个样品, 利用Malvern 3000型激光衍射粒度仪、Zeiss Signma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测试, 结合数字地貌(DEM)数据提取的河道宽度、陡峭系数, 对粒度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取得以下认识: 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粒度的总体特征为细-粉砂(2.57~5.18Φ), 分选较差, 呈正偏、窄峰态; 通过端元建模得出2个端元模型: EM1端元可能代表高山峡谷区溃决洪水能量较高的冲积特征, EM2端元可用来指示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的堆积过程。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的石英颗粒表面的微观结构特征以机械成因的擦痕、贝壳状断口、上翻解理及解理台阶为主, 化学成因的溶蚀孔洞较为少见。作为半湿润季风区河谷地带爬坡沙丘的典型代表, 位于下游河段的丹娘佛掌沙丘与已知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的粒度特征及石英颗粒表面的微形貌特征相似, 我们认为佛掌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溃决洪水沉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珠江三角洲西缘西江断裂鹤山—磨刀门段的活动性
卢帮华, 王萍, 王慧颖, 赖忠平, 邓志辉, 毕丽思, 王万合
地震地质    2020, 42 (6): 1370-138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6.007
摘要758)   HTML    PDF(pc) (11462KB)(131)    收藏
西江断裂是位于珠江三角洲西缘的一条重要的NW向断裂, 以鹤山为界可划分为南、 北2段。 其南段为鹤山—磨刀门段, 大部分呈隐伏状,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深、 浅部探测工作, 对于该段断裂的活动性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影响了断裂沿线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工作。 文中通过地震地质调查、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试等, 对该段断裂的展布与活动性进行了研究。 在浅层地震勘探的断点附近, 基于有代表性的2个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的探测结果开展了相关分析, 均发现了存在基岩断裂。 构造岩以断层角砾岩、 碎裂岩为主, 断层物质已固化。 后期沿断层带的部分地段被侵蚀形成凹槽, 其上覆晚更新世河流堆积或全新世海侵沉积层内未见断错或地层扰动变形。 根据地貌、 断层产状以及横向断裂的发育, 以竹排岛南的五指山断裂为界将西江断裂划分为南、 北2段, 没有发现北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南段至少自全新世以来活动的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