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雅鲁藏布江中游全新世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物粒度及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徐博, 王萍, 王慧颖, 郭桥桥, 石灵璠, 石宇翔
地震地质    2023, 45 (2): 305-3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2.001
摘要375)   HTML27)    PDF(pc) (6489KB)(237)    收藏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河谷中广泛分布堰塞湖、溃决洪水和风成沙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物, 利用粒度和形貌指标识别沉积物类型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解洪水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及颗粒表面的微形貌特征, 我们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加查峡谷出口-派镇长约350km范围内的全新世早期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物中采集了33个样品, 利用Malvern 3000型激光衍射粒度仪、Zeiss Signma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测试, 结合数字地貌(DEM)数据提取的河道宽度、陡峭系数, 对粒度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取得以下认识: 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粒度的总体特征为细-粉砂(2.57~5.18Φ), 分选较差, 呈正偏、窄峰态; 通过端元建模得出2个端元模型: EM1端元可能代表高山峡谷区溃决洪水能量较高的冲积特征, EM2端元可用来指示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的堆积过程。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的石英颗粒表面的微观结构特征以机械成因的擦痕、贝壳状断口、上翻解理及解理台阶为主, 化学成因的溶蚀孔洞较为少见。作为半湿润季风区河谷地带爬坡沙丘的典型代表, 位于下游河段的丹娘佛掌沙丘与已知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的粒度特征及石英颗粒表面的微形貌特征相似, 我们认为佛掌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溃决洪水沉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珠江三角洲西缘西江断裂鹤山—磨刀门段的活动性
卢帮华, 王萍, 王慧颖, 赖忠平, 邓志辉, 毕丽思, 王万合
地震地质    2020, 42 (6): 1370-138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6.007
摘要758)   HTML    PDF(pc) (11462KB)(131)    收藏
西江断裂是位于珠江三角洲西缘的一条重要的NW向断裂, 以鹤山为界可划分为南、 北2段。 其南段为鹤山—磨刀门段, 大部分呈隐伏状,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深、 浅部探测工作, 对于该段断裂的活动性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影响了断裂沿线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工作。 文中通过地震地质调查、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试等, 对该段断裂的展布与活动性进行了研究。 在浅层地震勘探的断点附近, 基于有代表性的2个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的探测结果开展了相关分析, 均发现了存在基岩断裂。 构造岩以断层角砾岩、 碎裂岩为主, 断层物质已固化。 后期沿断层带的部分地段被侵蚀形成凹槽, 其上覆晚更新世河流堆积或全新世海侵沉积层内未见断错或地层扰动变形。 根据地貌、 断层产状以及横向断裂的发育, 以竹排岛南的五指山断裂为界将西江断裂划分为南、 北2段, 没有发现北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南段至少自全新世以来活动的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在识别墨脱活动断裂带中的应用
杨晓平, 王萍, 李晓峰, 谢超, 周本刚, 黄雄南
地震地质    2019, 41 (2): 419-4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10
摘要1125)   HTML    PDF(pc) (17652KB)(661)    收藏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端,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会聚的地带,其内部的南迦巴瓦峰地区是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最高山峰,雅鲁藏布江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一个"几"字形的大转弯。南迦巴瓦地区东侧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分布有茂密的热带雨林植被。该地区的阿尼桥右旋走滑断裂带是南迦巴瓦构造结的东边界断裂。利用30m分辨率的DEM数据,在ArcGIS软件平台上获得了南迦巴瓦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2个定量地貌参数。在地形坡度分布图上,墨脱附近的雅鲁藏布江东西两岸的山体地形为坡度>30°的陡坡,在陡地形坡度的背景下,存在NE走向、断续分布的坡度为5°~25°的缓坡条带。地形高程变异系数分布图上,墨脱附近的雅鲁藏布江两岸地形为高程变异系数>0.9的高地形起伏区,在高地形起伏区的背景上,发育NE走向、断续分布的高程变异系数为0.2~0.9的缓地形起伏条带。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发现上述地貌参数异常条带处为活动断裂通过的位置。上述工作表明,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2个地貌参数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发现地形坡度大、植被覆盖严重、剥蚀强度大的地区的活动断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墨脱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地质证据的发现
谢超, 杨晓平, 黄雄南, 王萍, 李正芳,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095-110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23
摘要844)      PDF(pc) (7113KB)(886)    收藏

墨脱断裂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峰的东侧。在遥感信息解译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获得了墨脱断裂在中国境内的空间展布、运动性质和断错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的墨脱村和地东村开挖的探槽均揭示出墨脱断裂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其中墨脱村探槽地质剖面上显示出断裂最新活动具有逆冲性质,地东村探槽剖面上表现出的最新活动则为正断性质。结合断裂沿线典型的断错地貌分析,认为墨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不同段表现出逆断或正断的倾滑分量。地东村探槽揭示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14C年代约为(2 780±30)a BP,表明墨脱断裂全新世晚期发生过断错地表的事件。墨脱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与阿萨姆构造结的向N推挤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最近两期古堰塞湖事件的年龄
李翠平, 王萍, 钱达, 唐茂云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136-11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16
摘要962)      PDF(pc) (5227KB)(840)    收藏

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 分布着多级含湖相沉积的阶地, 在河床下还埋藏有巨厚的河湖相覆盖层。通过对阶地沉积和河床覆盖层浅部沉积物的光释光和14C测年, 初步建立了河谷上部沉积的地层年代学框架, 揭示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在末次盛冰期以来至少发育2期古堰塞湖(古堰塞湖Ⅰ, 古堰塞湖Ⅱ), 其沉积年龄分别为7~9ka、20~30ka, 并形成2级连续的海拔高度分别为2 906~2 956m、3 100~3 060m的堆积阶地(T1, T2)。古堰塞湖的沉积时间与青藏高原地区末次冰期冰盛期和全新世早期低温事件相对应, 推测是南迦巴瓦峰西坡的则隆弄冰川活动形成冰川堰塞坝堵塞河道的结果。古堰塞湖Ⅰ分布范围较小, 在大渡卡—米瑞发育湖相沉积, 湖尾大致在米林县城附近, 沉积厚度5~8m。古堰塞湖Ⅱ发育范围较广, 湖相沉积在大渡卡—卧龙均有出露, 湖尾大致在朗县附近, 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00m。古堰塞湖Ⅱ被后期河流冲刷, 可形成1~3级次级阶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西淋岗第四纪错断面特征及其成因
董好刚, 黄长生, 曾敏, 陈雯, 赵信文, 郭良田, 王萍
地震地质    2012, (2): 313-32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2.010
摘要1213)      PDF(pc) (9601KB)(748)    收藏
西淋岗第四纪错断面位于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晚第四纪活动断裂。为了进一步探明该错断面形成的机理,进行了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探槽开挖、浅层地震探测和第四纪地层年代测定等工作。结果表明,该点及其周边地貌上没有最新构造活动的迹象,但符合重力活动的特征。第四纪地层的错断和基岩中的断裂不能配套,不是统一构造应力场的产物。两侧物探反射特征表明,基岩断裂并未错断第四纪地层。根据基础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类比和高陡稳定性计算结果判断,该错断面的产生具备重力活动的条件,是重力失衡的结果,而并非由构造作用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7. 城市活断层探测中钻孔岩心光释光样品的采集
王萍, 陈杰, 卢演俦, 刘进峰
地震地质    2005, 27 (4): 689-697.  
摘要1313)      PDF(pc) (567KB)(955)    收藏
钻孔岩心测年样品具有较一般地质样品更为复杂的影响因素,样品特征对年龄可靠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且主要受钻进方法和采样过程的制约。采用回转钻进取全心的方法,对光释光测年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主要有扰动导致软弱土层、砂层的混染;泥浆渗入对样品的污染;挤压和摩擦生热对释光信号的可能影响等。除样品特征外,含水量的变化及放射性平衡状况等对钻孔岩心样品的年龄可能存在影响。释光测年样品的基本要求、测试技术和方法是野外正确采样的依据,针对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中钻探任务的一般要求,文中提出了岩心光释光样品采集的建议,并对年代测试时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左行走滑的新证据
王萍, 卢演俦, 陈杰
地震地质    2005, 27 (1): 55-62.  
摘要1266)      PDF(pc) (5290KB)(1013)    收藏
通过对阿尔金主断裂东端早更新世冲积相砾岩的追踪,发现疏勒河古冲积扇沉积的西边界距现今疏勒河河口约10km,由此提出了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以来左行走滑错动10km的沉积学新证据。通过对疏勒河河口阶地的分析,认为疏勒河河道沿阿尔金主断裂28km的肘状弯曲除主要反映了断裂的左行走滑外,可能还包含了河流弯折段侧向侵蚀因素的影响。对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期间的位错量和走滑速率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晚更新世阶地沉积物红外释光测年及其构造意义
王萍, 卢演俦, 陈杰
地震地质    2004, 26 (4): 716-726.  
摘要1543)      PDF(pc) (3961KB)(856)    收藏
对流经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段家沙河、疏勒河和踏实河的阶地沉积物进行了细颗粒多测片红外释光(IRSL)测年,初步确定了晚第四纪各级阶地的形成年代和构造抬升速率。疏勒河在昌马盆地南缘发育7级阶地,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这些总高度超过100m的阶地可能主要形成于数万年以内,抬升速率约为2.5mm/a;照壁山峡谷疏勒河保留有5级阶地,大致形成于20万年前,阶地的抬升速率约为0.7mm/a;段家沙河在红柳峡上形成4级阶地,形成于距今7万年以来,其抬升速率约为0.6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8)
10. 贺兰山东麓冲沟裂点溯源迁移速率及其形成年龄的讨论
崔黎明, 王萍, 潘祖寿, 廖玉华, 汪一鹏, 宋方敏
地震地质    1990, 12 (1): 87-95.  
摘要1199)      PDF(pc) (2962KB)(1111)    收藏
本文通过对洪积扇断层崖上升盘冲沟裂点位置的实测和研究,讨论了贺兰山东麓地区影响裂点溯源迁移速率的主要因素,建立了这一地区裂点位置与形成年龄关系的公式。据此确定贺兰山东麓断层全新世以来至少发生过三次类似1739年平罗大地震的古地震事件,强震的重复间隔时间大约在2500年至3500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郯-庐断裂带南段深层次的塑性变形特征及区域应变场
徐嘉炜, 王萍, 秦仁高, 叶周节
地震地质    1984, 6 (4): 1-16.  
摘要1249)      PDF(pc) (7620KB)(599)    收藏
本文研究了郯-庐断裂带南段深层次所表露的塑性构造现象,着重测量和分析了大量的变形砾石,从而确立属韧性平移断裂,具有恒体积的平面应变与不均一的简单剪切位移场特征,产生强烈的压缩与拉伸,并伴随有同变形期的动热变质带。同时还初步确定了四个垂深不同层次的平移剪切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