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河谷中广泛分布堰塞湖、溃决洪水和风成沙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物, 利用粒度和形貌指标识别沉积物类型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解洪水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及颗粒表面的微形貌特征, 我们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加查峡谷出口-派镇长约350km范围内的全新世早期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物中采集了33个样品, 利用Malvern 3000型激光衍射粒度仪、Zeiss Signma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测试, 结合数字地貌(DEM)数据提取的河道宽度、陡峭系数, 对粒度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取得以下认识: 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粒度的总体特征为细-粉砂(2.57~5.18Φ), 分选较差, 呈正偏、窄峰态; 通过端元建模得出2个端元模型: EM1端元可能代表高山峡谷区溃决洪水能量较高的冲积特征, EM2端元可用来指示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的堆积过程。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的石英颗粒表面的微观结构特征以机械成因的擦痕、贝壳状断口、上翻解理及解理台阶为主, 化学成因的溶蚀孔洞较为少见。作为半湿润季风区河谷地带爬坡沙丘的典型代表, 位于下游河段的丹娘佛掌沙丘与已知溃决洪水滞留沉积的粒度特征及石英颗粒表面的微形貌特征相似, 我们认为佛掌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溃决洪水沉积。
墨脱断裂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峰的东侧。在遥感信息解译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获得了墨脱断裂在中国境内的空间展布、运动性质和断错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的墨脱村和地东村开挖的探槽均揭示出墨脱断裂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其中墨脱村探槽地质剖面上显示出断裂最新活动具有逆冲性质,地东村探槽剖面上表现出的最新活动则为正断性质。结合断裂沿线典型的断错地貌分析,认为墨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不同段表现出逆断或正断的倾滑分量。地东村探槽揭示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14C年代约为(2 780±30)a BP,表明墨脱断裂全新世晚期发生过断错地表的事件。墨脱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与阿萨姆构造结的向N推挤相关。
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 分布着多级含湖相沉积的阶地, 在河床下还埋藏有巨厚的河湖相覆盖层。通过对阶地沉积和河床覆盖层浅部沉积物的光释光和14C测年, 初步建立了河谷上部沉积的地层年代学框架, 揭示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入口河段在末次盛冰期以来至少发育2期古堰塞湖(古堰塞湖Ⅰ, 古堰塞湖Ⅱ), 其沉积年龄分别为7~9ka、20~30ka, 并形成2级连续的海拔高度分别为2 906~2 956m、3 100~3 060m的堆积阶地(T1, T2)。古堰塞湖的沉积时间与青藏高原地区末次冰期冰盛期和全新世早期低温事件相对应, 推测是南迦巴瓦峰西坡的则隆弄冰川活动形成冰川堰塞坝堵塞河道的结果。古堰塞湖Ⅰ分布范围较小, 在大渡卡—米瑞发育湖相沉积, 湖尾大致在米林县城附近, 沉积厚度5~8m。古堰塞湖Ⅱ发育范围较广, 湖相沉积在大渡卡—卧龙均有出露, 湖尾大致在朗县附近, 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00m。古堰塞湖Ⅱ被后期河流冲刷, 可形成1~3级次级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