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走滑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传播影响的研究回顾
王辉, 曹建玲, 姚琪, 王力维, 朱亚玲
地震地质    2024, 46 (1): 201-21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12
摘要354)   HTML28)    PDF(pc) (1897KB)(236)    收藏

活动走滑断裂带上强震频发, 对几何结构复杂区及其导致的分段破裂模式开展研究对于评估区域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野外地质调查和数值模型研究2个方面入手, 对走滑断层上地震破裂行为中的几何结构、 断层分段和级联破裂等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野外地质调查发现, 走滑断裂带上广泛存在的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可能会终止地震破裂的传播。前人基于地表破裂带野外调查, 给出了走滑断裂带上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方式的影响, 以及这种影响程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另一方面, 与断层动态破裂过程相关的数值模拟研究, 不仅从动力学角度展示了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断层动态破裂传播的控制作用, 还表明初始应力、 岩石介质性质等其他因素也影响了断层动态破裂的传播。在研究程度较高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 基于断层探测、 地球物理场密集观测和高性能计算的3D动力学模拟有望进一步深化对区域复杂断层系统中破裂行为的认识, 并为判定区域最大潜在震级提供帮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三维地质建模为地震数值预测带来的机遇
姚琪, 鲁人齐, 苏鹏, 王辉, 朱亚玲, 王力维
地震地质    2024, 46 (1): 1-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1
摘要324)   HTML32)    PDF(pc) (1599KB)(252)    收藏

地震预测预报亟需从经验性预测向数值预测转变, 但是建模难的问题制约了地震数值预测的发展和行业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震行业的应用, 为地震数值预测带来了解决模型问题的机遇。文中从地震数值预测的概念、 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 简述了地震数值预测目前存在的难点。随后简述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和在地震行业的应用, 以及国内外三维公共断层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情况。结合以上2部分内容, 对如何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解决地震数值预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包括多源多精度异构数据的联合建模、 地质模型-属性模型-数值模型一体化建模、 平直断层结构建模、 三维断层结构建模、 数据-模型-计算的迭代与相互驱动等。最后简述了三维地质建模在地震数值预测应用中的难点。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有望为地震数值预测及相关数值计算领域提供更逼近现实的数值模型和几何模型, 可缩短建模工期, 实现快速更新迭代, 从而解决建模难的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四川宜宾地区地震定位及速度结构
张致伟, 龙锋, 王世元, 宫悦, 吴朋, 王辉, 江国茂
地震地质    2019, 41 (4): 913-9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4.007
摘要1007)   HTML    PDF(pc) (7081KB)(260)    收藏
文中基于2008年1月-2015年5月四川、云南区域台网及宜宾地方台网记录的地震观测资料,对四川宜宾的地震密集区开展了地震定位和速度结构反演工作,研究该区域地震活动的三维空间分布和不同深度的速度结构特征。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宜宾地区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丛集性,主要集中分布在长宁-珙县和珙县-筠连,2个地震密集区均呈现不对称的共轭分布,地震活动在密集区最东段出现相向扩展的现象。长宁-珙县的地震活动区位于长宁背斜核部,在珙县附近存在稀疏段,其东南侧的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明显高于西北侧,且震级较大的地震震源深度相对较深,远离珙县的地震震源深度逐渐变浅。P波速度结果显示,地震密集区在10km的优势深度范围内均表现出相对较高的P波速度,尤其在珙县北西侧和筠连以东地区,珙县东南侧的P波速度呈现随深度增大逐渐增加的特征,特别是在深6km处呈现相对较高的波速。这些高速区一般与地下较脆、较强的岩体有关,往往是应力最为集中的区域。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高、低速过渡的区域,速度结构的不均匀性可能是控制该区地震分布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断层稳定性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王辉, 曹建玲, 徐化超
地震地质    2019, 41 (3): 633-64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7
摘要616)   HTML    PDF(pc) (3793KB)(387)    收藏
对断层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断层力学性质及其上发生的地震活动。文中搜集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反演了区域地壳水平应力场,并进一步基于摩尔-库仑准则分析了区域主要断裂带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地壳水平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剪切型应力状态,龙门山地区表现为压缩型应力状态,而川西高原地区主要表现为拉张型应力状态;区域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位近平行于地形高程梯度方向,最大主张应力的方位近平行于地形高程等值线的切线方向,反映了青藏高原重力扩展作用对区域水平应力场的控制作用;基于应力的断裂带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14条主要断裂带中,莲峰-昭通断裂在2014年前后稳定性最低,应力状态最接近于破裂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08年和2014年2次新疆于田M7地震之间的黏弹性应力转移
王辉, 曹建玲, 洪顺英, 徐岳仁, 荆凤
地震地质    2016, 38 (3): 646-6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11
摘要745)      PDF(pc) (6451KB)(341)    收藏

青藏高原西北边缘地区在2008年和2014年先后发生了2次7级以上强震,这2次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对于认识区域动力背景和潜在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分层黏弹性模型和最大应力策略研究了这2次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的同震应力扰动触发了后续的余震活动,该地震产生的同震应力扰动对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影响不显著;但是,此次地震6a后震后变形所导致的应力扰动有利于2014年于田地震的发生。2014年于田地震发生后,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上的同震和震后库伦应力显著增加。考虑到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上次强震的离逝时间和应力积累-释放过程,该断裂带上的地震危险性值得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东亚地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的构造动力学意义
张国民, 汪素云, 王辉
地震地质    2012, (4): 586-5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05
摘要996)      PDF(pc) (6358KB)(910)    收藏

以东亚地区(15°~60°N,60°~145°E)为研究区,通过多种资料渠道收集了研究区内27 777次地震在1 354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96 334条Pn波射线,反演了东亚地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及其横向变化,并进而探讨了Pn波速度结构横向变化的动力学意义。反演结果给出,东亚地区Pn波平均速度为8.03km/s。横向变化量从-0.42km/s至+0.41km/s。在研究区内,Pn速度和横向变化总体上呈现为东、西2个特征性分区。从太平洋板块边界到中国东部(大致为东经108°以东)为Pn速度偏低区,而东经108°以西为Pn速度偏高地区。这2个特征性差异分区分别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的动力学背景相一致。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均显示活动构造区为Pn速度的相对低值异常区,而构造上稳定地区为Pn速度的高值异常区。并且在东、西部各自分区中,均呈现为地震活动水平与Pn速度之间成反向变化关系,显示了Pn速度横向变化与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强度的相关性,Pn速度的低值异常区往往是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活跃的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川滇地区强震活动前b值的时空分布特征
王辉, 曹建玲, 荆燕, 李振
地震地质    2012, (3): 531-543.  
摘要949)      PDF(pc) (4910KB)(1514)    收藏
由于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能够反映地壳环境应力的大小,因此基于b值的地震活动性图像研究成为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最直观明了的方法之一。川滇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是检验各种地震预测方法的理想实验场。为了研究川滇地区b值分布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利用过去40多年的小震资料分析了该区域1981年以来19次M6.5地震与b值的时空分布关系。结果表明: 虽然川滇地区b值空间分布特征与强震活动之间关系并不显著,不到50%的强震发生在b值小于区域平均值的地区, 但是震前b值的时间分布呈现系统地下降,58%的震源区的b值在强震前出现显著下降趋势。结合其他的地震、地质资料,较短时间内的地震活动性资料可以为特定地区的地震潜在危险性的判定提供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同震影响场的数值模拟
王辉, 张国民, 张怀, 石耀霖, 刘杰, 申旭辉
地震地质    2007, 29 (3): 637-647.  
摘要1690)      PDF(pc) (2140KB)(1095)    收藏
根据野外调查得到的地震破裂以及同震位错分布,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和同震应力场的分布,讨论了震后地震活动与同震应力场变化的关系。模拟的MS8.1地震同震位移场显示,东昆仑断裂带南北两侧的同震位移衰减程度存在差异,断裂带南部的同震位移衰减大于北部同震位移的衰减;同震应力场研究结果则表明,MS8.1地震的同震最大剪切应力主要集中在东昆仑断裂带的周边地区,最大剪切应力等值线沿断裂带密集分布,形成了高梯度带。MS8.1地震的发生使青藏活动地块区的地壳应力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可能导致研究区的地壳应力场得到松弛。库伦破裂应力的研究表明,昆仑山地震对其后发生的5次强余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可能也触发了2003年的德令哈6.6级地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浅层地震勘探在沿海地区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何正勤, 陈宇坤, 叶太兰, 王向东, 王辉, 贾辉
地震地质    2007, 29 (2): 363-372.  
摘要2357)      PDF(pc) (7248KB)(1038)    收藏
中国沿海地区的第四系厚度变化较大,在大部分地区存在淤泥、黏土和砂层的多重互层情况,这种地层结构对地震波的传播十分不利,容易造成对高频信号能量的强烈耗散。沿海地区又具有人口密度大、工业干扰强烈的特点,地震波的激发、接收条件较差。文中给出了在粤东、天津和唐山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的地区,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开展隐伏断层探测的应用实例。较系统地介绍了野外工作、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阐述了在强干扰环境下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有效技术途径。所给实例中的反射波组能量强,隐伏断层的反应明显,经跨断点钻探验证,结果证实地震勘探确定的界面深度、断点位置和基岩错距等参数都是可靠的。所述技术方法对类似地区的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工程物探工作都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1)
10. 浅层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参数选取
王辉, 丁志峰
地震地质    2006, 28 (4): 597-603.  
摘要1651)      PDF(pc) (6827KB)(1919)    收藏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是当前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主要方法,勘探精度不仅受激发、接收等因素的影响,还与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密切相关.速度分析是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中的关键环节,它的准确与否对动校正、共深度点叠加、叠后偏移及时深转换等都将产生影响.针对浅层地震资料目的层较浅、叠加次数少和城市背景干扰大等特点,文中对速度分析的参数选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相邻CDP道集内各接收道炮检距的分析,以及单个和多个CDP道集的对比,提出了用于速度分析的CDP大道集的抽取原则.并通过对不同的CDP大道集、速度扫描间隔、计算时窗长度、动校切除比例等所获得的速度谱的对比分析,对速度谱扫描过程中各参数的选取提出了建议,并对速度分析及时深转换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8)
11.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马宏生, 张国民, 刘杰, 王辉
地震地质    2006, 28 (1): 48-60.  
摘要1637)      PDF(pc) (1052KB)(1470)    收藏
在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与活动地块边界带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陆区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的共计24个活动边界带上的强震活动特征。从各边界带上强震活动的频次和单位时间、单位长度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出发,讨论了各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强震总体活动水平;并从震级频度关系出发,计算了各带的理论最大震级与复发周期。通过与实际地震记录对比发现,由中国大陆各主要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参数(a/b)所推算的强震活动强度与实际地震活动强度总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震复发期与构造活动速率则呈明显的反向变化关系,这也表明本研究给出的各边界带的a,b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文中还利用历史强震资料以及各带强震活动的离逝时间,基于泊松分布,探讨了各活动边界带的现今地震活动水平及其危险程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利用哈佛CMT目录研究全球Ⅰ级构造系统的地震活动
王辉, 张国民, 马宏生, 荆燕
地震地质    2005, 27 (1): 44-54.  
摘要1728)      PDF(pc) (4969KB)(1341)    收藏
地震是描述地壳现今构造带和应力场的最佳信息源,包含了全面而又丰富的动力学内涵。根据全球地震的分布及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全球最活动的构造被划分为环太平洋构造系、大洋中脊构造系和大陆构造系等3个全球Ⅰ级构造系统。文中应用包含多种参数的哈佛CMT地震目录,研究了全球及其3个Ⅰ级构造系统的地震震源破裂类型、地震活动特征、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等,讨论了三大构造系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别,进而说明了各个构造系在构造环境和动力作用方面的差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13. 大同铁路分局地裂缝带的三维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徐锡伟, 钱瑞华, 高震寰, 王辉, 雷军, 刘玉刚, 陈健, 郝书俭, 于之水, 杜新贵
地震地质    1994, 16 (4): 355-364.  
摘要1734)      PDF(pc) (1620KB)(1020)    收藏
通过实地考察、槽探和浅层地震探测等手段以及对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超采环境的分析,详细地研究了大同铁路分局地裂缝带的三维构造特征,指出现今处于发展中的地裂缝带是由东向西扩展的,扩展速率为260~520m/a,地裂缝带两侧的差异升降运动速率达22.1~24.4mm/a,主地裂缝带的水平拉张速率约1.11~11.6mm/a,垂直错动速率0.2~8.57mm/a,左旋错动速率1.87~3.57mm/a.地裂缝带的活动方式为无震蠕滑型,扩展中的地裂缝是一种无震的地质灾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14. 福州盆地断层擦痕构造解析及其应力场反演
强祖基, 王辉, 王洪涛
地震地质    1991, 13 (4): 317-322.  
摘要1303)      PDF(pc) (1528KB)(917)    收藏
本文通过野外测量众多的断层擦痕,经过计算机反演应力场,并结合地质资料分析,认为本区自中生代末至第四纪存在着四期构造应力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5. 北京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黄秀铭, 汪良谋, 徐杰, 方仲景, 张裕明, 向家翠, 王辉
地震地质    1991, 13 (1): 43-51.  
摘要1979)      PDF(pc) (1499KB)(882)    收藏
根据北京地区构造演化、断裂活动、新构造运动、现代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等新资料,认为本区南、北段新构造运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南段新构造活动较北段弱,未来地震危险性亦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