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三危山活动断裂的水平运动特征与机制——对青藏高原北缘生长的限定
云龙, 张进, 王驹, 凌辉, 张竞嘉, 张北航, 赵衡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333-134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2
摘要608)   HTML    PDF(pc) (9264KB)(209)    收藏
三危山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重要分支,位于青藏高原北缘NW向扩展的前缘位置,是一条左旋走滑兼逆冲的活动断裂。经卫片解译和野外实际调查发现,三危山主断裂穿过鸣沙山后,向W至党河水库及阳关镇附近以断层陡坎的形式出露地表。沿主断裂及其西延部分,断裂左旋断错了不同级别的水系(冲沟和纹沟)和山脊,形成一系列断错微地貌,断错水系的规模与水平位移量呈正相关。水平位移量的频率统计分析显示位移量存在明显的分级特征,可分为6级,对应的峰值分别为3.4m、6.7m、11.4m、15m、22m和26m,各级之间的增量为3~4m。其中,3.4m代表了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同震位移量,而更大的位移量峰值则代表了多次古地震事件累积的同震位移量。这种位移量近似等间隔增加的特征,表明三危山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来存在多期次的地震活动,具有特征型地震的活动特点,具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三危山断裂的位错量分布和端部的构造转换等特征,显示其可能是一条处于幼年期的"阿尔金断裂",该断裂的活动及其伴随的山体隆升是青藏高原北缘整体压剪作用的结果,代表了高原北缘的一种生长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青藏高原北缘三危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左旋走滑活动
云龙, 杨晓平, 宋方敏, 王驹
地震地质    2016, 38 (2): 434-4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16
摘要720)      PDF(pc) (8321KB)(331)    收藏

通过对三危山断裂沿线微地貌的实地调查,发现山前主要分布2期冲洪积扇,多呈上叠式排布。对比区域冲洪积扇的分布和形成年龄,结合文中的光释光测年(OSL)结果,认为三危山山前老冲洪积扇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发育于冲洪积扇上的纹沟、断裂通过的山脊被同步左旋位错,最大和最小位错量分别为5.5m和1.7m,但大多分布在3.0~4.5m之间。结合光释光测年(OSL)结果,得出三危山断裂在距今1.4万a和2.0万a以来的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0.33±0.04)mm/a和(0.28±0.03)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