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亚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现今的走滑速率及其分段变化特征——基于GPS观测的深究
代成龙, 张玲, 梁诗明, 张克亮, 熊小慧, 甘卫军
地震地质    2021, 43 (2): 263-2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2.001
摘要725)   HTML    PDF(pc) (9204KB)(183)    收藏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沿NW向斜切西天山山脉, 以愈千km的规模尺度构成了中亚地区重要的区域构造边界带。 早年和近期的许多地质研究结果均显示该断裂具有强烈的活动性, 所估计的全新世滑动速率高达8~20mm/a, 但GPS大地测量的简略估算结果却表明其现今整体的滑动速率仅约为2mm/a甚至更低。 文中基于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周边大范围的最新GPS速度场资料, 通过断裂两侧远、 近场地壳的差异运动分析、 断裂沿线最大剪切应变率定量类比, 以及借助半无限弹性空间三维断裂位错模型的严密反演, 证实了该断裂现今仅具有中等偏弱的活动强度: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存在分段活动性, 其西北段、 中段、 东南段的右旋走滑速率分别为(2.1±0.7)mm/a、 (3.3±0.4)mm/a和(2.4±0.7)mm/a, 即中段的速率略大于西北段和东南段, 但量值均不突出, 远低于目前大多数地质结果所估计的高速率。 同时, 根据区域无自旋参考框架下断裂两侧远、 近场GPS速度矢量的差异甚微的特征, 认为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现今的低滑动速率并非断裂强闭锁的暂态表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GPS观测的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现今的运动学特征
李长军, 柴旭超, 甘卫军, 郝明, 王庆良, 庄文泉, 杨帆
地震地质    2020, 42 (2): 316-3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5
摘要722)   HTML    PDF(pc) (7999KB)(302)    收藏
鄂尔多斯地块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深受地学界关注。 文中基于GPS数据和SKS剪切波分裂结果等地球物理资料, 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现今的壳幔运动学特征。 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呈现逆时针旋转, 欧拉极位于俄罗斯东南部, 欧拉矢量为(50.942±1.935)°N, (115.692±0.303)°E, (0.195±0.006)°/Ma; 块体内部变形微弱, GPS速率差异<2mm/a, 应变率<5nano/a, 应变时间序列的变化范围为-10~10nano, 均在GPS的误差范围之内, 表明在现有GPS资料的有效分辨范围内, 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相对完整, 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运动。 块体西缘和东缘活动强烈, 形成了2条明显的右旋剪切带, 旋转速率为0.2°~0.4°/Ma; 块体南缘和北缘活动较弱, 边界断裂有左旋运动性质, 旋转速率约0.1°/Ma。 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壳-幔变形完全一致, 满足垂直贯通模型, 变形由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的推挤作用引起; 块体南部到秦岭造山带的地震各向异性与绝对板块运动方向一致, 表明该区域存在地幔流通道, 且已深入到鄂尔多斯块体内部; 山西断陷带到太行山的SKS剪切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软流圈地幔流动方向一致, 表明该区域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 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微弱的SKS各向异性来自于克拉通内部“化石”的各向异性。 综合上述资料分析, 鄂尔多斯地块相对于其周缘的旋转运动可能主要来自于其周缘构造带在岩石圈和软流圈作用下的主动运动, 块体的主动旋转可能比较微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抽水对泰安地震台钻孔分量应变的影响及其机制
贾媛, 甘卫军, 李杰, 朱成林, 殷海涛, 卢双苓, 鞠佳斌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429-14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8
摘要545)   HTML    PDF(pc) (5079KB)(335)    收藏
抽水干扰在钻孔应变观测中常见且影响显著,为了捕捉到真实的地震前兆信息,必须对其干扰机制进行研究。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泰安台RZB-3钻孔分量应变受抽水干扰严重。对此,文中以一个现场查明抽水信息的抽水干扰为例,分正常抽水、中断抽水和恢复抽水3个时段计算了钻孔的主应变状态,并利用集中载荷模型反演了应变仪相对抽水源集中力的深度和集中力,在此基础上正演模拟计算了抽水干扰对周边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1)反演的抽水源集中力位于抽水井底部及其下方附近,与实际情况吻合,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抽水干扰对钻孔应变的影响机制和程度;2)钻孔分量应变观测的应变状态与抽水干扰模型正演结果较为一致,根据观测结果计算的钻孔主应变反映了不同抽水状态下钻孔的应变状态;3)反演的抽水源集中力与所抽出的水量载荷相比,抽水过程对岩石孔隙压力的影响要显著得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区地震能量释放与块体相对运动的关系
朱成林, 甘卫军, 贾媛, 李杰, 殷海涛, 孔向阳
地震地质    2018, 40 (2): 299-30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2.001
摘要596)      PDF(pc) (3707KB)(494)    收藏
日本MW9.0地震后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区中小地震活动频繁。文中利用连续GPS数据和滑动块体模型研究了上述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过程与沂沭断裂带两侧块体相对运动过程的关系,为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沂沭断裂带周围250~500km、时间窗长为3~10月的地震总释放能量折算震级M与两侧块体相对运动呈较好的相关性,最优相关系数为0.74,T检验显示两者显著线性相关;2)两者相关性的空间分布显示两侧块体的相对运动对沂沭断裂带北部至胶东半岛地区及鲁西南—河南交界地区的地震能量释放影响明显;3)研究区总释放能量折算震级M与两侧块体的相对运动速率VM=0.51×V+3.9的线性关系,2015年底—2016年研究区存在地震能量积累现象,2017年发生的长岛震群可能与此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13年吉林前郭MS5.5震群的双差法重新定位及震源机制
刘俊清, 甘卫军, 刘财, 张晨侠, 高金哲, 梁诗明
地震地质    2017, 39 (5): 981-99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08
摘要553)   HTML    PDF(pc) (6397KB)(462)    收藏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震相资料、松辽盆地中部地壳速度结构,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10月31日开始的吉林省前郭爆发性震群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根据重新定位后的地震群空间分布图像结合震中区附近的物探资料探讨发震构造的特征。重定位后EW、NS和UD 3个方向大致的定位精度分别为0.9km、0.7km和1.2km,地震序列震呈NW向密集条带状分布,长度约12km,正交NE向,宽约6km。震群序列中地震震源深度较浅,80%的地震分布在6~8km深度范围内,在深度剖面上震群序列表现为明显的密集现象。根据重新定位后震群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序列中等震连发特征以及较大级别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推断发震构造为克山-大安断裂带内的推覆逆冲构造。冲断面向E倾斜,近地表倾角较陡,深部几乎平直,表现为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的特征,断层面纵向破裂长度大于横向破裂长度。根据发震构造的特征可以推断3个5级地震发生在下层冲断面上,余震主要在冲断面上部触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大凉山次级块体内强震发生的构造特征与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
程佳, 刘杰, 徐锡伟, 甘卫军
地震地质    2014, 36 (4): 1228-12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23
摘要834)      PDF(pc) (5181KB)(2040)    收藏

2014年8月3日, 在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该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三者之间的以挤压和左旋走滑为主要活动特征的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该次级块体吸收了来自川滇块体和巴颜喀拉块体的挤压作用, 主要以各边界断裂带的挤压作用和内部大凉山断裂带、峨边断裂带等NNW向的左旋走滑次级断裂为主要特征;在历史上大凉山次级块体边界上以7级以上强震活动为主要特征, 而在次级块体内部则以5级地震频繁活动为主.2014年鲁甸MS6.5地震发生在逆冲走滑断裂带内部的NNW向左旋走滑断裂上, 该地震主要受到了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1733年M7 3/4 和则木河断裂带上的1850年M7 1/2 强震的影响, 这两次地震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有促进作用, 而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促进了2014年10月1日越西5.0级地震的发生, 此外鲁甸地震对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峨边断裂带、昭通-鲁甸断裂带东段以及则木河断裂带南段有一定的库仑应力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LiDAR数据开展活动断层填图的实验研究——以新疆独山子背斜-逆冲断裂带为例
魏占玉, 何宏林, 高伟, 徐锡伟, 甘卫军, 卫蕾华
地震地质    2014, 36 (3): 794-8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19
摘要919)      PDF(pc) (10624KB)(749)    收藏

机载LiDAR技术为描绘活动构造相关构造地貌和最新的地表形变提供更精确的基础数据。如何将LiDAR新技术、新数据应用于活动构造填图和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等方面,是今后活动构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文中以新疆天山北麓的独山子背斜-逆冲断裂带为试验区,开展了基于LiDAR数据的活动构造填图实验研究。首先,采用机载LiDAR技术进行数据采集,获得点云密度为6.6个/m2、平均点间距为0.39m的LiDAR原始数据;其次,利用试验区内12个测量精度可达mm级的GPS静态测量点评估LiDAR的相对垂直精度为0.12m、均方差值为0.078m;最后,对密度为6.4个/m2的地面点云数据进行DEM最佳分辨率评估,利用反距离权重算法获得0.5m分辨率的数据高程模型(DEM)。该分辨率的DEM数据足以完成独山子背斜-逆冲断裂带的精细构造地貌特征的确定以及高精度的空间解译。文中仅使用DEM可视化工具从不同虚拟的视角、不同色度或其他处理方式来识别微构造地貌、划分地貌面和确定断层位置等,宏观上获得与前人通过航片解译和野外调查一致的断裂分布特征,微观上较前者具有更高的精细程度。此外,数据采集、数据质量检验、数据处理及数据应用等技术和方法适用于其他能够获得LiDAR地形数据的活动断裂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GRACE卫星重力场同震变化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以日本MW9.0地震为例
张克亮, 甘卫军, 周新
地震地质    2014, 36 (3): 763-77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17
摘要901)      PDF(pc) (4717KB)(930)    收藏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发生MW9.0地震,造成日本岛整体东移、下沉并伴随巨大的质量重新分布。对于海底地震的震中区域,空间观测的GRACE卫星重力数据很好地弥补了GPS、InSAR等形变资料的缺失。利用GRACE卫星月重力场数据计算了地面0.5°×0.5°网格点上的重力变化时间序列,采用最小二乘拟合、经验正交函数(EOF)2种方法,提取了同震重力变化,结果显示震中两侧区域的重力变化呈两极分布,其中弧后区域重力下降,最大降幅约6μgal,海沟区域重力增加,最大增幅约3μgal。EOF方法避免了最小二乘拟合方法所需的地震发生时刻等先验信息,但卫星重力信号是由多种地球物理过程引起的重力变化的叠加,EOF结果的可靠性及其反映的真实物理来源往往随着事件的规模、观测时间的长短等而改变。文中第2,3,4主成分主要反映了非构造因素的影响,通过第1主成分空间一致性提取的同震重力变化与位错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较为接近,因此较真实地反映了地震引起的重力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四川省芦山M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李传友, 徐锡伟, 甘卫军, 闻学泽, 郑文俊, 魏占玉, 许冲, 谭锡斌, 陈桂华, 梁明剑, 李新男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71-6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20
摘要1022)      PDF(pc) (11586KB)(1084)    收藏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 "4·20"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双石断裂(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发现局部分布的NE向地表裂缝、沿地表裂缝分布的喷砂冒水和砂土液化,不规则的边坡开裂等地表变形,以及断裂沿线较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房屋破坏。野外调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GPS测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芦山县城附近或其以东,而芦山西侧的断裂也可能参与了部分活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GPS观测、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余震分布等结果综合判定,芦山7.0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是芦山之下、大川-双石断裂和新开店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脱带。此滑脱带在该段的运动导致了这次地震的发生,并可能带动了它上面的大川-双石和新开店等断裂的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3·11日本大地震对中国东北部地区地壳形变态势的影响
陈为涛, 甘卫军, 肖根如, 梁诗明, 盛传贞
地震地质    2012, (3): 425-439.  
摘要1202)      PDF(pc) (5226KB)(1957)    收藏
以中国东北部地区的GPS观测资料为基础,研究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MW9.0大地震对中国东北部地区的地壳形变场状态、活动构造的运动方式及地震危险性态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震所引起的同震地壳应变场与研究区域长期地壳应变率场相对比,两者在主应变方向和大小等方面,整体上并无明显的一致性。该地震主要影响了中国东北区域应变积累水平,同震位移在瞬间所产生的应变,相当于该区域约12.7a的长期积累。而在东北以外的其他区域,同震应变对背景应变场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同震应变以及背景应变场,选取了4个重要的活动断裂区段,利用一系列跨断裂连续GPS基线端点相对位置的时间变化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该地震使郯庐断裂北段发生了明显的左旋错动和拉张运动,且震后的变化趋势反映着轻微的继续左旋和拉张; 而对于郯庐断裂的中段,该地震并没有产生明显的错动和拉张,仅使其震后的右旋运动速率有轻微的加快; 对于华北地区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虽然在地震后约1a时期内表现为右旋挤压运动,但随后则快速回归到原有的左旋拉张运动,反映出这次地震的发生使该断裂的应力积累首先得到短暂的释放,随后区域应力又回归到原有水平;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运动态势未受这次地震的显著影响,因而推断出此次地震的影响范围并未波及到山西地堑系。总体而言,3 ·11日本大地震的发生,使中国东北部区域的地壳应变积累和应力水平有所缓解,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区域的地震危险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前背景形变场的模拟研究
程佳, 甘卫军, 王泽河, 陈为涛, 肖根如
地震地质    2009, 31 (1): 97-11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1.009
摘要2245)      PDF(pc) (5664KB)(1722)    收藏
文中以东昆仑断裂带周围分布的27个GPS站点的地壳运动速率矢量为约束,利用半无限弹性空间三维断裂位错模型,反演了东昆仑断裂、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玛尼-玉树断裂和玛尔盖茶卡断裂带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之前的运动速率,并认为这些断裂带以反演出的运动速率错动所形成的形变场可以作为震前的背景地壳形变场。基于这一具有构造意义的背景速度场资料,计算了区域地壳应变率场和地震矩累积率场。结果表明,昆仑山口西地震前,东昆仑断裂的东西大滩段和玛尼-玉树断裂西段为该区域2个最显著的地震矩累积率高值区,其中东昆仑断裂的东西大滩段高值区为后来的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发震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GPS观测资料反演庄浪河断裂带、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的滑动速率
周德敏, 甘卫军, 任金卫, 倪国辉, 宁树正
地震地质    2005, 27 (4): 706-714.  
摘要2857)      PDF(pc) (4234KB)(2358)    收藏
根据地质资料,首先建立庄浪河断裂带、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空间展布的三维几何模型和分段模型,并把地质方法大致推测或估计的各段滑动速率和滑动方式作为先验初值,通过三维深断裂位错模型对GPS观测站点速度场的最佳拟合,反演获得各断裂段的现今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马衔山北缘断裂有1.4~3.0mm/a的逆倾滑,且中部断层段有约3mm/a的左旋走滑;庄浪河断裂有0.6~1.2mm/a的逆倾滑,走滑分量不明显。这些滑动速率值均在地质方法的推测范围内,且模型预测的GPS站点速度与实际观测值在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吻合。本研究表明,对于庄浪河断裂带、马衔山北缘断裂带这样一些滑动速率相对较低且传统地质调查方法较难实施的断裂,基于GPS观测结果的滑动速率反演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活动断裂带GPS加密观测及结果分析
甘卫军, 程朋根, 周德敏, 唐方头, 李金平
地震地质    2005, 27 (2): 177-187.  
摘要2137)      PDF(pc) (5142KB)(1552)    收藏
为了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现今走滑及逆冲运动状况进行更加精细的观测研究,我们沿甘肃兰州至宁夏中卫一线布设了1条由12个站点构成的跨断裂GPS加密测线网。该测线网的站点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已有站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1条平均点距约22km的密集型GPS跨断裂剖面。在第1期观测中,考虑到测区周围存在2个“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观测基准站(西宁XNIN、盐池YANC),我们尝试采用了各观测组未必同步的“自由观测方式”,而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了GIPSY先进的“精确单点定位”策略。结果表明,由“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基准网作为支撑平台,在局部区域的GPS加密监测中采用灵活的“自由观测方式”和简易的“精确单点定位”数据处理策略,能够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实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
14. 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资料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
万永革, 王敏, 沈正康, 陈杰, 张祖胜, 王庆良, 甘卫军
地震地质    2004, 26 (3): 393-404.  
摘要2379)      PDF(pc) (8759KB)(1238)    收藏
通过分析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后的GPS资料和1979—2002年的水准测量资料,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利用这些同震位移数据,以震后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破裂数据为约束,反演了破裂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破裂下界深度为14.2~21km(70%置信区间),最佳破裂深度17km。虽然在太阳湖段和主破裂带西端的中间区域未观测到地表破裂,但反演的结果表明此区域存在2~3m左右的左旋水平走滑,与InSAR资料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地表以下的破裂西端止于太阳湖段,而东端似乎在地表破裂迹线以东30km范围内仍存在1.5~2.0m的左旋滑动。反演的垂直位移表明断层在东经93°以西部分大体表现为南盘上升,而东经93°以东部分表现为北盘上升。由大地测量和地表破裂调查得到的地震矩释放为6.1×1020N·m,与地震波资料的反演结果基本一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青藏高原及周边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
张培震, 沈正康, 王敏, 甘卫军
地震地质    2004, 26 (3): 367-377.  
摘要2039)      PDF(pc) (8781KB)(1467)    收藏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定量化研究是理解其动力过程的基础,近年来高速发展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测量大尺度现今构造变形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利用青藏高原及周边的553个GPS观测数据给出了其现今构造变形的速度场,表明印度和欧亚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主要被青藏高原周边的地壳缩短和内部的走滑剪切所调整吸收。其中,喜马拉雅山系吸收了青藏高原总缩短量的44%~53%,北部的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吸收了15%~17%,高原内部吸收了32%~41%。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出”实际上是地壳物质的向东流动而不是刚性地块的挤出。这一地壳物质流动带在高原西部以地表张性正断层和共轭剪切走滑断层为特征,到高原中东部转换为巨型的弧形走滑断裂带,再到高原东北缘转换为地壳缩短和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青藏高原的大尺度现今构造变形以连续变形为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8)
16. 景泰-天祝断裂单元与多重特征地震的危险性概率评估
甘卫军, 刘百篪
地震地质    2002, 24 (1): 45-58.  
摘要1614)      PDF(pc) (5365KB)(1168)    收藏
基于景泰-天祝断裂的大比例活动构造填图资料,建立了合理的破裂分段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实时模型"并考虑断层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景泰-天祝断裂的大震危险性概率作了定量评估.所得结果认为,景泰-天祝断裂的下次大震很可能是毛毛山与金强河两个单元破裂段的组合破裂,震级约MS7.5.未来10,20,50,100a内最可能的发震概率分别是%、27%、56%和8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