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芦山地区先后发生了2013年芦山 MS7.0 和2022年芦山 MS6.1 地震, 2次强震的孕育发生与所在区域深、 浅地震构造环境、 地壳物性结构参数密切相关。研究该区地壳浅部物性结构特征及其与深部动力学过程的映射关系对认识该区的孕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文中利用金川—芦山—乐山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的P波、 S波初至波走时数据, 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方法获取了沿剖面上地壳的精细P波、 S波速度和泊松比值。结果显示: 剖面西北段松潘-甘孜块体的上地壳具有高P波、 S波速度和低泊松比的特征, 而东南段的四川盆地上地壳具有低P波、 S波速度和高泊松比的特征。在松潘-甘孜块体和四川盆地之间的龙门山构造带, 上地壳P波、 S波速度和泊松比等值线形态受区域构造活动控制, 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呈近直立趋势展布。龙门山构造带下方沉积基底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差异, 且速度和泊松比等值线形成“V”形特征。龙门山断裂带的上地壳速度、 泊松比横向变化梯度大, 可能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使得青藏高原东缘低泊松比地壳向坚硬的扬子地台(高泊松比)挤压, 进而产生地壳垂向变形的直接证据。芦山强震区 MS7.0 地震的余震主要发生在壳内高、 低速和泊松比变化梯级带偏高速和低泊松比的一侧, 该区的地震活动既受区域断裂构造的控制, 也与上地壳的物性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位于滇西地区的红河断裂是中国最长的走滑断裂之一,具有很高的地震潜势。为了调查红河断裂的复杂结构,在滇西地区穿过红河深大断裂带完成了1条由云县至宁蒗近SN向长300km的宽角地震反射/折射剖面。结合初至波走时成像及正演建模方法,对该测线观测数据进行了一维、二维分析拟合,获得了该地区沿测线的二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地壳P波平均速度为6.2~6.3km/s,基本呈现为1个均匀的正速度梯度结构,但在中地壳和下地壳不同区域有部分低速异常;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存在较大的横向变化,自南向北明显变深,南侧Moho埋深约为45km,北侧Moho埋深可达54km,较之典型的大陆地壳,存在明显的增厚现象;而沿测线中上地壳厚度变化不大,地壳增厚主要缘于下地壳厚度的增加;以红河断裂为界,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差异,暗示了红河断裂作为扬子准地台和三江地槽系构造边界的作用;测线穿过区域红河断裂两侧没有明显的Moho埋深变化,结合临近区域的其他研究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在不同区段存在较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