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利用DEMETER卫星LANGMIUR探针观测数据研究强震前的电离层扰动
泽仁志玛, 张学民, 刘静, 欧阳新艳, 熊攀, 申旭辉
地震地质    2010, 32 (3): 424-43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3.009
摘要1855)      PDF(pc) (5159KB)(855)    收藏
文中介绍了Langmiur探针的观测原理,并利用电子浓度(Ne)和电子温度(Te)数据研究了2006年5月3日MW7.9汤加地震和2006年12月16日MW7.1台湾地震。结果发现汤加地震前2~5d电子浓度连续4d降低,电子温度变化不明显。台湾地震前后电子浓度的变化不明显,但电子温度在地震当天及后续3d出现了低值。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这些变化是由地震活动引发的,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选择了当地22时至次日3时的观测数据,并且剔除了Dst≤-30nT,Kp≥3,AE≥200nT时的记录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太阳、地磁等因素引起的电离层异常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2. 拉萨那林拉卡断裂带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
刘静, 申旭辉, 徐岳仁, 申俊峰, 荆凤, 洪顺英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65-2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07
摘要2487)      PDF(pc) (9654KB)(1681)    收藏
拉萨地区最主要的一条晚更新世活断层为那林拉卡断裂带,是走向NWW、倾向SSW、高陡倾角的左旋逆走滑断层,全长33km。通过对该断裂带的研究,发现其从晚更新世以来有明显的活动,并在地表保留了断错地貌现象。其中,在次角林西沟及谢村最为明显,断层错断河流、山脊、阶地等地质体,形成断头沟、断层陡坎等断错地貌,并且两处晚更新世以来的水平位错分别为54~87m和20~67m。通过对断裂带上4个探槽的研究,发现距今约7万年以来,沿那林拉卡断裂带可能发生了5次古地震事件,各次事件的大致发生年龄为距今68.53,54.40,<41.23,21.96,9.86ka,事件平均复发间隔为14.67ka。由于探槽有限,并且各探槽揭露出的地震事件有限,没有一个探槽能完全揭露5次事件,因此文中对一些事件上下限年龄的确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3. 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同震影响场的数值模拟
王辉, 张国民, 张怀, 石耀霖, 刘杰, 申旭辉
地震地质    2007, 29 (3): 637-647.  
摘要1690)      PDF(pc) (2140KB)(1095)    收藏
根据野外调查得到的地震破裂以及同震位错分布,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和同震应力场的分布,讨论了震后地震活动与同震应力场变化的关系。模拟的MS8.1地震同震位移场显示,东昆仑断裂带南北两侧的同震位移衰减程度存在差异,断裂带南部的同震位移衰减大于北部同震位移的衰减;同震应力场研究结果则表明,MS8.1地震的同震最大剪切应力主要集中在东昆仑断裂带的周边地区,最大剪切应力等值线沿断裂带密集分布,形成了高梯度带。MS8.1地震的发生使青藏活动地块区的地壳应力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可能导致研究区的地壳应力场得到松弛。库伦破裂应力的研究表明,昆仑山地震对其后发生的5次强余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可能也触发了2003年的德令哈6.6级地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阿尔泰山东缘主要活动断裂影像特征分析
洪顺英, 申旭辉, 赖木收, 陈正位, 荆凤, 欧阳新艳, E A Rogozhin
地震地质    2006, 28 (1): 119-128.  
摘要1553)      PDF(pc) (4092KB)(1319)    收藏
文中采用遥感资料,对阿尔泰山东缘的主要活动断裂---科布多(Hovd)断裂与哈尔乌苏湖(Har-Nuur)断裂进行研究,从地貌特征上对断裂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初步研究表明阿尔泰山东缘的活动断裂规模、滑动速率和强地震活动并不弱于其西南缘。其中科布多断裂走向NNW,右旋走滑,长约600km,中更新世(Qp2)以来最大水系右旋位错约9.0km,滑动速率可达3.8~12.3mm/a,平均滑动速率约7.8mm/a;哈尔乌苏湖断裂走向NNW,右旋走滑,长约480km,全新世以来活动性明显增强,第四纪洪积扇上发现有最新的断裂迹象。阿尔泰山东缘的新构造运动与强地震活动,除了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有关外,可能还与局部地区的动力学过程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渭河盆地断层活动反映的第四纪构造事件初步研究
田勤俭, 申旭辉, 冯希杰, 韦开波
地震地质    2003, 25 (1): 146-154.  
摘要1923)      PDF(pc) (2863KB)(1020)    收藏
研究了渭河盆地南缘和北缘几条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的迁移变化.利用横跨断裂的构造地层剖面,结合断裂上覆黄土地层的年代学研究结果,对断裂活动强度迁移变化的演化阶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约80~0万年前,渭河盆地南缘的临潼-长安断裂带的活动性发生了显著变化,骊山山前断裂也有活动性迁移现象,渭南塬前断裂开始强烈活动,渭南塬全面抬升;12万年前左右,渭河盆地北缘的口镇-关山断裂活动性明显减弱.该区断层活动的这些变化是对第四纪中晚期的2次重要构造事件的反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
6. 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断裂与南鄂尔多斯环形构造
李建华, 申旭辉
地震地质    2001, 23 (1): 116-121.  
摘要1434)      PDF(pc) (3649KB)(1029)    收藏
卫星图像分析显示,青藏高原东北隅存在非常清晰的毛毛山-南华山-六盘山、香山-天景山、烟筒山、牛首山-罗山4条弧形断裂带和南鄂尔多斯环形构造。分析了弧形构造的运动特征和南鄂尔多斯环形构造的形态,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断裂的成因是印度板块向NNE俯冲导致青藏高原NEE向移动所产生的推挤力,受到南鄂尔多斯环形构造的阻挡,形成了4条向固原、泾原收敛,向NWW、NW方向撒开的弧束断裂。造成撒开部分NWW—NNW向断裂左旋走滑、NW—SN向断裂右旋走滑、收敛部分逆冲挤压的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灵武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及其破裂特征
柴炽章, 廖玉华, 张文孝, 许文俊, 申旭辉, 田勤俭
地震地质    2001, 23 (1): 15-23.  
摘要1410)      PDF(pc) (3415KB)(1210)    收藏
在地质地貌调查基础上,对灵武断裂进行了古地震槽探揭露。结果显示,距今28ka以来,灵武断裂上发生过5期地表破裂型地震事件,时间大约分别在距今(27.15±0.778),20.0,(13.07±0.06),(10.586±0.05)和6.0ka。根据5期古地震事件的综合对比分析,发现断裂有分段组合破裂的特征,由此并结合槽探揭示的古地震同震位移等估计了古地震的震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海原断裂带内第三纪老龙湾拉分盆地的地质特征
田勤俭, 申旭辉, 丁国瑜, 陈正位, 韦开波, 邢成起, 柴炽章
地震地质    2000, 22 (3): 329-336.  
摘要1575)      PDF(pc) (2858KB)(926)    收藏
在海原断裂带内部发现一个第三纪拉分盆地,命名为老龙湾拉分盆地。根据卫片解译结果和野外地质调查,对该盆地内的地层沉积序列、地层分布、相关断裂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老龙湾拉分盆地发育于海原断裂内的最大斜列部位,盆地沉积受边界断裂控制;盆地内部沉积了巨砾岩、杂砾岩及紫红色-灰绿色泥岩、桔红色角砾岩等地层,最大沉积厚度约4600m。老龙湾盆地内部地层不整合于不同的外围地层之上,根据对盆地内部沉积序列及外围第三系的区域对比,认为盆地沉积开始于中新世中期。由以上特征确定老龙湾盆地为海原断裂带内的第三纪拉分盆地。它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第三纪的走滑断层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地质证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凉山活动构造带晚新生代变形特征与位移规模
申旭辉, 陈正位, 许任德, 张宁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32-238.  
摘要1468)      PDF(pc) (2400KB)(1153)    收藏
凉山近南北向活动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中段东侧,与鲜水河断裂带左阶雁列,与小江断裂带右阶雁列。大体呈南北或北北西方向展布的凉山构造带,自北而南主要包括普雄河断裂、布拖断裂和四开-交际河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活动,凉山南北向构造带以明显的左旋走滑为特征,相应的倾滑位移分量不大。初步统计得到其晚第四纪以来的走滑速率为2mm/a左右,晚新生代以来位移规模13.5~15.5km。凉山活动构造带的活动,弥补了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中段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活动存在的位移和速率亏损,对于全面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5)
10. 小江断裂带中段盆地的发育阶段及其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
宋方敏, 汪一鹏, 沈军, 曹忠权, 申旭辉, 俞维贤
地震地质    1997, 19 (3): 211-217.  
摘要1581)      PDF(pc) (1857KB)(1037)    收藏
小江断裂带中段新生代发育的系列盆地,根据其发育阶段可分为始新世-渐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全新世4个阶段,并根据发育持续性可分为继承性、阶段性、复活性、新生性4种类型。由大比例尺填图所获资料及前人成果,介绍了各阶段盆地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制,讨论了盆地发育与区域构造运动、断裂活动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小江断裂带中段的北东向断裂与断块结构
沈军, 汪一鹏, 宋方敏, 曹忠权, 申旭辉, 俞维贤, 侯学英, 李志祥
地震地质    1997, 19 (3): 203-210.  
摘要1803)      PDF(pc) (2309KB)(1318)    收藏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西支断裂间存在的NE向断裂是在第三纪NE向断裂的基础上,于第四纪中晚期开始新的活动,并具有左旋走滑运动的特征,有些在全新世仍有活动。它们的活动从属于小江断裂带的整体左旋走滑运动,其运动幅度和速率比近SN向小江东西支断裂小得多,但是由于它们的运动,使主断裂产生弯曲或阶区,形成有利于应力和应变集中的障碍。夹于东西支断裂之间的断块被NE向断裂切割为多个次级菱形和梭形断块,这些断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对断裂分段和地震孕育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