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坚固体孕震模式的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异常证据与完善——以2016年杂多6.2级、 2017年九寨沟7.0级和2017年米林6.9级地震为例
戴勇, 吴迎燕, 冯志生, 姚丽, 姜楚峰, 孙君嵩, 章鑫, 冯丽丽, 李军辉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574-15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13
摘要402)   HTML8)    PDF(pc) (15566KB)(116)    收藏

文中研究了2016年杂多6.2级、 2017年九寨沟7.0级和2017年米林6.9级地震前1~3a内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的线状集中分布和短期原地重现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 发现线状感应电流的重叠段有围空现象, 并依据重叠段异常产生的机理丰富和完善了坚固体孕震模式, 获得的主要结论包括: 1)重叠段空区是坚固体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分布范围的反映, 这与地震空区是坚固体在中-上地壳分布范围的反映相类似, 重叠段空区是发生在震前1~3a、 坚固体孕震模式第3阶段的异常; 2)重叠段异常是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阻体之间出现带有上拱性质的相互拆离滑动事件导致的高阻体之间高导层出现的短时间高导电流通道, 其中上述拆离滑动事件是由深部热流体上涌引起的, 它是坚固体孕震模式中发生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能量向坚固体运移的事件; 3)临震阶段震源体孕震断层内的各个密封高压流体不会同时破裂, 早期破裂的密封高压流体与深部上涌进入断层内的高压热流体及断层内原有的自由水可能使得断层内遍布自由水, 并在震源体孕震断层内形成有临震意义的高导电流通道, 发现临震阶段震源体孕震断层内的高导电流通道对地震短临预报具有现实意义; 4)重叠段异常探测发现的中-下地壳和上地幔拆离滑动事件可能是大陆下方有热流体上涌运移参与的慢地震, 但这一推测还需要基于测震学原理的研究结果加以论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HVDC入地电流对地电场的影响规律及入地极定位
章鑫, 范晔, 叶青, 钱银苹
地震地质    2022, 44 (3): 718-7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3.010
摘要834)   HTML33)    PDF(pc) (6755KB)(106)    收藏

高压直流输电(HVDC)换流站的入地电流造成了地电场观测中的显著干扰, 通常在入地极附近数百千米范围内会引起很大的阶变。 但判断阶变来源于某个换流站的入地电流是较为困难的, 一般需要借助高压直流线路对地磁场的影响数据来识别。 文中以海驻线(海南藏族自治州—驻马店)、 扎青线(扎鲁特—青州)和宝德线(宝鸡—德阳)为例, 获取了3次典型干扰的响应数据, 对3条线路周边58个地电场台站的数据展开分析, 并使用山东大山台极低频数据作为对比案例。 首先, 解释了不同位置的台站对入地电流有不同的响应方式, 即台站分别位于1个入地极附近、 两极中间以及两极之间靠近一侧入地极这3种情况时, 对应的3类响应分别为台阶状阶变、 脉冲状响应和脉冲+半台阶状响应。 然后, 采用日变化幅度对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的阶变量进行校正, 基于多台的电位差具有方向性的原理对入地极进行定位, 判断入地电流的来源和换流站的大致位置。 定位结果对海驻线、 扎青线和宝德线的入地极位置都有较好的指向, 结合多台的阶变合成矢量能够判断换流站的位置; 此外, 经日变化校正后的阶变幅度能显示入地极所在, 可对定位结果进行补充。 进一步建立入地电流的定量扩散电流模型, 展示大电流入地时电位差的分布规律, 判断入地电流的干扰范围和台站响应的阶变量。 基于58个地电场台站和1个极低频台站的观测数据, 文中给出了入地电流对周边地电场台站干扰的特点, 可将其应用于实际观测中对HVDC干扰的数据校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郯庐断裂带南段对近地表大地电流的分异性
章鑫, 杜学彬
地震地质    2020, 42 (4): 909-9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4.009
摘要652)   HTML    PDF(pc) (4490KB)(298)    收藏
文中以渤海湾以南的郯庐断裂带南段为研究对象, 应用华北地区27个地电场台站的观测数据, 计算大地电流密度矢量和流线场, 并获取流线场的散度和涡度。 结果显示: 郯庐断裂带南段对表层大地电流的流向有分异作用, 在郯庐断裂带两侧的表层大地电流矢量方向相反, 东侧流向为NW向, 西侧流向为SW或W向; 断裂带对流线场的散度和涡度也存在分异作用, 散度和涡度的正(负)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断裂带附近的浅层高导区域。 文中通过模拟断裂带两侧的磁感应电流, 并与前人的研究进行对比, 建立了断裂带分异作用的解释模型。 该模型显示电流方向的差异与郯庐断裂带南段深部的电性结构相关, 电性差异是近地表大地电流方向分异的主要原因。 研究断裂带对表层电流的分异现象对于理解深部电性差异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HVDC入地电流对地电场的影响规律及入地极定位
章鑫 范晔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