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西昆仑碰撞后钾质火山岩岩浆作用过程——以普鲁和康西瓦火山群为例
丁冉, 栾鹏, 于红梅, 魏费翔, 赵波, 杨文健, 许建东
地震地质    2024, 46 (2): 312-3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5
摘要237)   HTML18)    PDF(pc) (16484KB)(182)    收藏

西昆仑处于青藏高原西北缘, 该地区岩浆活动强烈, 形成了多个大小、 规模不等的碰撞后钾质火山岩群, 但这些钾质火山岩的岩浆作用过程依然不清晰。 为了研究西昆仑地区的岩浆作用过程, 文中选取了该区域的普鲁和康西瓦火山群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火山岩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含量、 斑晶结构和成分分析, 以及晶体大小分布(CSD)和岩浆结晶温压条件研究。 结果表明, 尽管两地的岩浆具有相似的源区, 但这2个火山群的岩石类型和矿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普鲁火山岩为一套粗安岩和玄武粗安岩的组合, 斑晶由斜长石、 橄榄石、 单斜辉石和少量斜方辉石构成; 康西瓦火山岩主要为响岩质碱玄岩, 斑晶矿物为单斜辉石、 黑云母和少量橄榄石及斜长石。 结合斑晶结构、 环带成分和CSD曲线形态分析认为, 普鲁火山岩经历了不同演化程度的岩浆混合; 而康西瓦火山岩仅发生了岩浆自混, 且减压造成了斑晶的大量熔蚀。 矿物-熔体平衡温压计计算表明, 普鲁火山岩的平衡温度为1 036~1 218℃, 平衡压力为5.1~9.9kbar, 对应的深度为19.4~37.3km; 康西瓦火山岩的平衡温度为1 154~1 282℃, 平衡压力为1.2~11.6kbar, 对应深度为4.3~43.7km。 康西瓦地区的平衡压力变化范围较大, 可能与所处的断裂带有关。 文中定量化研究了西昆仑地区的后碰撞钾质火山岩的岩浆作用过程, 补充了以往对该区域火山岩中斑晶CSD的研究, 揭示了岩浆在地壳岩浆储库内的运移和演化过程, 为青藏高原西北缘及其周边地区的火山活动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琼北峨蔓地区火山地质与喷发历史
杨文健, 赵波, 于红梅, 许建东, 潘波, 王锡娇
地震地质    2022, 44 (4): 859-8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03
摘要511)   HTML35)    PDF(pc) (11876KB)(179)    收藏

琼北作为中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区之一, 其火山活动表现出多期、 多旋回的特征, 但位于其西北角的峨蔓火山岩的喷发时代依然存在争议。文中对峨蔓火山区展开了详细的火山地质及地貌调查, 并结合全岩主量元素分析及火山岩K-Ar年代学和贝壳14C年代学研究, 揭示了其火山活动时代和喷发特征等。峨蔓火山区包括笔架岭、 春历岭、 兵马角、 龙门激浪、 龙门灯塔及张屋等火山, 其火山喷发方式主要为溢流式喷发、 射汽-岩浆爆破式喷发和弱岩浆爆破式喷发。熔岩流几乎遍及整个火山区, 分布面积约为26.3km2; 基浪堆积物、 溅落堆积物以及火山渣分布范围较小, 仅限于龙门激浪-五彩湾和张屋村附近。峨蔓火山岩成分变化较大, 整体偏中性, 主要由玄武安山岩、 玄武粗安岩和粗安岩组成, 岩浆演化过程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结晶分异。综合火山岩风化程度(球形风化、 红土层)、 火山地质与地貌特征(锥体形貌、 坡度)、 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橄榄石斑晶蚀变、 全岩成分差异)以及K-Ar年龄(0.12~0.44Ma)和贝壳14C年代学结果((43.27±0.67)ka BP), 分析认为峨蔓火山区的火山活动时代应属于中、 晚更新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核电厂选址的火山安全评价与灾害评估
许建东, 于红梅, 周本刚, 崔文玲, 杜龙, 魏费翔
地震地质    2019, 41 (5): 1289-130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5.015
摘要522)   HTML    PDF(pc) (5828KB)(446)    收藏
核电厂址的选址和核电设施运行过程中的火山安全问题是难以避免的重要议题。在过去的核电选址和安全运行评价的过程中,对火山灾害的考虑仅局限于已知10ka内喷发过的全新世火山。201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颁布了IAEA/SSG-21号火山安全标准专用安全导则,基于板块俯冲带火山岛弧系统火山活动的特点,提出在过去10Ma内发生过火山活动的地区在未来也可能发生火山活动,是评估一座火山在未来是否将发生任何火山活动的合理依据。同时,IAEA/SSG-21也针对火山熔岩流、碎屑流和火山灰空降等火山灾害可能影响的范围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不同火山灾害现象的安全评估范围。文中以IAEA/SSG-21号《核设施厂址火山灾害评估》为技术依据,针对中国火山活动的特点,改进了中国大陆核电厂选址的火山灾害评估技术方法,并以海南琼北火山区为例,编制了适应IAEA/SSG-21导则的火山灰灾害概率图。文中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大陆核电厂选址和核设施安全运行过程中的潜在火山灾害评估提供技术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2期空降浮岩对比
王禹钦, 于红梅, 许建东, 陈正全, 赵波
地震地质    2019, 41 (1): 208-22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1.014
摘要742)   HTML    PDF(pc) (8258KB)(157)    收藏
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喷发历史和喷出物层序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千年大喷发以来空降堆积物,尤其是灰白色空降浮岩层之上的粗面质杂色空降浮岩的地层划分仍具有较大争议。文中通过对野外地层的详细观察,对2层空降浮岩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没有沉积间隔,认为2期空降浮岩均应划分为千年大喷发的喷发物。下部赤峰期灰白色空降浮岩成分较为均一,呈棱角状,正粒序,分选较好;上部圆池期喷发为脉动式喷发,岩性为富土黄色浮岩和富黑色浮岩颗粒互层,浮岩呈棱角状,粒序不明显,分选较好。2期浮岩粒度呈正态分布,在中值和分选系数图中均投点于空降堆积区内。浮岩内斑晶以长石和辉石为主,但圆池期黑色浮岩内斑晶含量略高。赤峰期空降浮岩为灰白色碱流质,气孔较大,连续贯通,气孔壁薄。圆池期土黄色空降浮岩为粗面质,气孔连通,气孔壁略厚;黑色浮岩颗粒成分虽然也投点为粗面质,但SiO2含量明显较低,气孔度低,气孔壁厚。圆池期喷发强度较赤峰期喷发强度弱。多种岩浆成分说明长白山天池火山下具有复杂的岩浆系统,多种岩浆可能以分层的形式存在,赤峰期仅喷出了上部的碱流岩,圆池期的脉动式喷发喷出了不同层位的岩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热流变运动学模型的熔岩流灾害区划——新疆阿什库勒火山区的灾害区划
潘波, 程滔, 万园, 于红梅, 许建东
地震地质    2017, 39 (4): 721-7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08
摘要544)   HTML    PDF(pc) (5680KB)(297)    收藏
以新疆阿什库勒火山群为研究实例,进行了熔岩流灾害区划的探索性研究。首先,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基础上,通过系列经验公式计算和设定了研究区岩浆的密度、黏度和溢出温度等参数。利用熔岩流的热流变运动学模型先进行了实验性模拟,检验了参数设定的合理性和方法的可行性;继而开展了针对研究区的应用型模拟,计算了未来熔岩喷发在不同喷发规模下的覆盖范围。最后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和借鉴国外灾害区划的方法,进行了阿什库勒火山区灾害的极危险、危险、次危险和潜在危险4级区划,同时提出了相应等级灾害的应对方案和规划建议。虽然中国近300a来未遭遇熔岩流灾害的影响,但文中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将为中国相关灾害研究提供思路,也为中国活动火山区的未来灾害预警和工程建设提供方法储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华北东部海兴一带第四纪火山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于红梅, 赵波, 魏费翔, 许建东, 王庆民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070-10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11
摘要808)      PDF(pc) (8372KB)(449)    收藏

华北东部海兴一带出露2座第四纪火山, 即小山火山和大山火山, 并在边庄附近隐伏了火山岩。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显示: 小山火山为玛珥式火山, 喷发方式为射汽岩浆喷发, 影响范围仅限于火口附近, 喷发物为火山渣、晶屑和火山灰; 大山火山早期为爆破式喷发, 后有岩浆侵入, 喷发强度和规模均不大, 产生了火山渣、火山集块岩和致密熔岩颈。边庄隐伏火山岩为气孔状和致密火山岩及火山角砾岩, 喷发方式以弱爆破式喷发和熔岩流溢为主, 喷发时代为早更新世。小山火山渣和边庄隐伏火山岩成分为玄武质, 而大山火山岩SiO2含量低, 属于霞石岩。氧化物含量不显示线性关系, 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岩浆演化关系。3处火山岩均富集轻稀土, 边庄隐伏火山岩富大离子亲石元素, 无高场强元素Zr、Hf、Ti亏损, 大山和小山样品强烈富集Th、U、Nb和Ta, 明显负K和Ti。3处火山岩具有不同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具有相对独立的火山结构, 虽均可能来自软流圈, 但明显经历了不同的岩浆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新疆北天山泥火山固体喷出物特征及成因机制初探
杨晓芳, 于红梅, 赵波, 许建东, 高小其, 张涛
地震地质    2014, 36 (1): 123-13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0
摘要1365)      PDF(pc) (8071KB)(580)    收藏
北天山泥火山位于新疆天山北麓山前拗陷带内,均处在背斜褶皱的轴部。在了解泥火山的地质背景、活动现状的基础上,对该区泥火山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对所采样品进行粒度、显微形貌及成分分析。研究发现:该区域的泥火山样品粒径主要集中在0.3~100μm,平均值相近,分选较差,分布对称性呈极正偏。矿物颗粒以石英、长石为主,基质为黏土矿物,白杨沟和艾其沟样品中均含有铁矿物质。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对北天山泥火山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该区域的泥火山物源相同,泥浆最深来源于下中侏罗统,地层压力以构造活动为主。目前泥火山处于弱活动期,短期内造成较大灾害的可能性很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西昆仑阿什火山机构及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申欢欢, 许建东, 于红梅, 赵波, 季灵运
地震地质    2014, 36 (1): 105-1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9
摘要1001)      PDF(pc) (7282KB)(568)    收藏
阿什库勒盆地位于NE向阿尔金断裂与NW向康西瓦断裂的“弧形”交会处,构造活动十分活跃,盆地内发育10余座火山,其中阿什火山为该火山群中最新活动的火山。文中从火山地质、熔岩和斑晶成分、显微结构特征及地质温压计4个方面对阿什火山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阿什火山由火山锥和熔岩流组成,锥体由早期的渣锥和晚期的溅落锥组成,熔岩流分布面积约33km2,可划分为 4个流动单元。熔岩属于钾玄岩系列,岩性为粗安岩,显微镜下呈斑状结构。斑晶以长石(主要为中长石)和辉石(包括普通辉石、古铜辉石和紫苏辉石)为主;基质为玻璃质、隐晶质、微晶质,部分含有大量的长石和辉石。斑晶与岩浆的平衡温度为1 104~1 194℃,压力为570~980MPa,对应的岩浆房深度为18.92~32.29k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长白山天池火山气象站期喷发类型研究
潘波, 樊祺诚, 仲广培, 许建东, 万园
地震地质    2013, 35 (3): 542-55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08
摘要1100)      PDF(pc) (6693KB)(1288)    收藏

全面系统地了解一座活火山的喷发特征与历史,对于预测其未来喷发形式及灾害性具有重要意义。长白山天池火山晚更新世或全新世以来存在3期大规模的喷发活动,天文峰期喷发与千年大喷发皆为典型的大规模的布里尼式爆炸喷发,而气象站期喷发方式却在爆炸式或溢流式的喷发类型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气象站期喷发物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以气象站为寄生火口,向北流动长约5.4km,形貌上似一条熔岩流,但文中研究认为是小规模的脉冲式爆炸喷发而形成的岩层形态。主要依据为: 1)岩石成分为高黏度的酸性岩浆; 2)野外露头与剖面的薄层状堆积特征; 3)晶屑的棱角状破碎形态; 4)岩石的颗粒支撑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气象站期的堆积物是爆炸喷发产生的碎屑物沿山坡以火山灰流的形式快速流动,在高温与高流速的剪切力作用下,火山灰流形成1套薄层状的熔结凝灰岩。因此,长白山天池火山晚更新世或全新世以来3期喷发活动均为爆炸式喷发,而非以前认为的爆炸—溢流—爆炸式喷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10. 利用InSAR技术研究新疆阿什库勒火山群现今活动性
季灵运, 许建东, 赵波, 万园, 申欢欢
地震地质    2013, 35 (3): 532-54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07
摘要910)      PDF(pc) (4192KB)(1277)    收藏

新疆于田县以南250km处的阿什库勒盆地内部,坐落着由10余座主火山和数十个子火山组成的阿什库勒火山群。该火山群海拔较高,气候恶劣,现今活动性未知。文中基于Envisat ASAR和ALOS PALSAR卫星影像资料,利用干涉图堆叠技术和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阿什库勒火山群地区2003—2010年的地表形变场,并据此分析了火山的现今活动状态。结果表明,2008年于田地震之前(2003—2007年),阿什库勒火山群地区比较稳定,形变不明显; 2008年于田地震之后(2008—2010年),阿什库勒火山群地区整体有沿雷达视线方向隆升的态势,累积最大约1cm,为震后块体应力调整的结果,并非火山活动引起的地表形变。而于田地震地表同震破裂带北端则显示出了较强的东向水平运动和垂向下沉运动的形变态势,累积最大约6c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长白山天池火山天文峰黄色浮岩的岩相学与显微结构特征
许建东, 于红梅, 赵波
地震地质    2013, 35 (2): 363-3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14
摘要1002)      PDF(pc) (5680KB)(1175)    收藏

在长白山天池火口天文峰内壁发育数十m厚的爆炸式喷发堆积物,颜色各异.其中1套规模较大的黄色中弱熔结的粗粒浮岩空降堆积,堆积物碎屑粒径大,气孔大量发育,含有大粒径粗面岩岩块.文中对采于该套黄色堆积物的样品进行了全岩成分和显微结构特征分析,并与 "千年大喷发"的空降浮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1)黄色浮岩与千年喷发的浮岩一样,属于碱性流纹岩,比千年喷发的灰白色浮岩略偏基性,可能由同一岩浆演化而来; 2)黄色浮岩呈泡沫状,由不同大小的气孔、气孔壁和少量斑晶组成,部分较大的圆形气孔沿斑晶周围发育,呈串珠状排列,流动特征明显,黄色浮岩的斑晶类型和气孔结构与千年喷发的灰白色浮岩类似; 3)已有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黄色浮岩中的长石参数与其他浮岩明显不同,可能是独立火山喷发事件的产物.上述岩石学证据表明,该套黄色堆积物是火山爆炸式喷发作用形成的浮岩空降堆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2.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中氢同位素的变化
林旭东, 许建东
地震地质    2013, 35 (1): 75-8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1.006
摘要791)      PDF(pc) (1886KB)(1427)    收藏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在阐明地区构造活动性、地热资源形成与分布、水-岩相互作用以及有用元素富集成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水作为地热系统的载体,研究其同位素变化机制是分析此系统中水-岩相互作用和地热水来源的必要前提。文中统计了中国大陆前人发表的167个温泉水与同一地区冷水的氢同位素(δD值)资料,并讨论了这些温泉水与区域活动构造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温泉水δD值均低于同一地区冷水,且91.11%的温泉发育于活动构造周边。文中还对造成温泉水δD值低于冷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主要是水由地表向地下渗透的过程中,水分子H-D同位素产生分馏作用(深循环作用),且分馏速率与温度相关,温度越高H-D分馏作用越明显; 其次,对于围岩中含高岭土矿物的地区,水与高岭土的H-D同位素也可能发生交换反应,从而降低温泉水中D同位素的含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13. 新疆阿什库勒火山群野外地质科学考察
许建东, 赵波, 张柳毅, 陈正全
地震地质    2011, 33 (3): 499-5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01
摘要1599)      PDF(pc) (741KB)(2295)    收藏

2011年5月4日至5月30日,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组成的科考队,完成了2010年度地震行业专项 "新疆于田7.3级地震与阿什库勒火山综合科学考察"的野外综合科学考察。火山地质组通过对阿什库勒火山群的野外地质、地貌实地考察,初步查明了阿什库勒盆地新生代火山类型、数量、结构参数和火山活动历史,并且对该地区存在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阿什火山1951年5月27日喷发事件的报道、大黑山火山的喷发方式、高台山火山的存在与否等问题提供了野外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缅甸兰里岛泥火山灾害与成因机制探讨
万园, 许建东, 于红梅, 赵波, 潘波
地震地质    2011, 33 (2): 452-4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18
摘要2063)      PDF(pc) (1143KB)(1770)    收藏

文中主要探讨缅甸兰里岛泥火山灾害与成因机制,结合兰里岛地质背景以及泥火山活动现状,对在兰里岛东北部、中部以及西部所取3个泥火山采样点的样品进行粒度分析以及显微形貌分析,发现样品粒度在1~100μm之间,均呈单峰正态分布,粒径中值相近,粒度分布集中,分选较差,粒度对称程度呈很正偏态; 样品基质以泥质为主含有大量泥质碎屑、细小晶体碎屑以及少量气孔,并含有少量蚀变强烈的斜长石晶屑和辉石晶屑,可判定样品点物源相同。据此推断兰里岛普遍存在均匀泥质层作为泥火山喷发的统一物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15. 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空降浮岩碎屑的形貌特征和最终沉降速度
于红梅, 许建东, 林传勇
地震地质    2011, 33 (2): 440-45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17
摘要1832)      PDF(pc) (681KB)(1238)    收藏

碎屑的形貌参数是计算碎屑最终沉降速度公式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而以往在计算中只是把碎屑假设为球形或椭球形,未对其进行详细研究。通过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产生的空降碎屑的形貌分析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空降碎屑以浮岩为主,浮岩碎屑的形态不规则,从等轴状到拉长状,从次圆状到棱角状都有。随着浮岩碎屑粒径的减小,颗粒拉长现象明显,拉长碎屑的比例从15.02%上升到47.5%。并且,浮岩碎屑的粒度越小,颗粒棱角状越明显。通过对样品的形貌分析,得到其平均形态参数F=0.72。如果假设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浮岩碎屑为球形(F=1)时,计算的最终沉降速度是浮岩碎屑形态参数F=0.72时最终沉降速度的1.52倍,而当假设颗粒为椭球(F=0.5)时,计算的最终沉降速度是浮岩碎屑形态参数F=0.72时最终沉降速度的0.89倍。风速为10m/s时,不同形态参数的碎屑的沉积等厚线图显示,火山碎屑的扩散范围随着形态参数F值的减小而扩大。以上分析充分说明,碎屑的形貌特征对其最终沉降速度和扩散范围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今后在模拟火山碎屑扩散和灾害预测时应该充分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16. 长白山天文峰剖面全新世火山喷发物长石风化溶蚀特征及地质意义
张秉良, 许建东, 史兰斌, 盘晓东
地震地质    2011, 33 (1): 15-2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02
摘要1673)      PDF(pc) (893KB)(1399)    收藏

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天文峰剖面全新世喷发物中长石表面风化溶蚀显微形貌和化学组成,结果显示: 天文峰剖面从顶部黑色浮岩向下到暗灰色浮岩中,长石表面发育风化溶蚀不同的显微形貌结构。其特征有,风化初期的溶蚀作用主要在双晶缝、解理缝等结构薄弱部位,形成规模较小的溶孔和溶缝等,随着风化溶蚀程度的增加,已经形成的溶蚀痕迹进一步扩大、合并、相互贯通而形成矩形溶孔或棱柱状溶孔。长石晶体上溶蚀痕迹的扩大受长石晶体各向异性的控制。天文峰剖面火山喷发物时代越早,长石颗粒表面风化溶蚀程度越强,结构越复杂; 火山喷发物时代越晚,长石颗粒表面风化溶蚀程度越弱,结构越简单。即长石表面风化溶蚀程度与火山喷发的时代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长石颗粒表面的显微形貌结构,认为漫江林场浮岩与天文峰剖面中灰色浮岩应是火山同一次喷发的产物。长石表面风化溶蚀度可以作为判定火山喷发精细序列的一个代用指标。能谱分析显示,较新鲜的长石表面与风化溶蚀的长石化学组成不同。长石风化溶蚀的显微形貌和化学组成反映了它是天然风化、溶解、淋滤,最后又有物质沉淀的自然成因。Fe元素则可能与微生物作用有关。详细研究长石表面的风化溶蚀特征,它将有可能成为从岩石微观方面探讨火山喷发后环境变化和火山喷发期次的一种新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17. 长白山地区火山碎屑粒度特征研究
赵波, 许建东, 于红梅
地震地质    2010, 32 (2): 233-2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06
摘要1472)      PDF(pc) (3545KB)(1515)    收藏
长白山地区全新世火山活动活跃,发育了良好的火山空降、火山碎屑流、火山涌流和火山泥石流堆积物。这些堆积物交错堆积,野外区分较为困难。在火山碎屑地层剖面调查基础上,系统采集了各种类型的火山碎屑堆积物样品。在实验室通过粒度参数和概率累积曲线分析,对堆积物成因类型进行了判别,讨论了火山空降堆积物和火山碎屑流堆积物随着与火口距离变化的规律。首次对研究区内粒度范围为62.5~0.02μm的细火山灰进行了粒度分析,对火山碎屑流和火山碎屑涌流中细火山灰端元分布特征和地质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18. 天池天文峰剖面全新世火山喷发物长石的结构特征及意义
张秉良, 赵波, 于红梅, 许建东, 史兰斌, 郑勇刚, 盘晓东
地震地质    2009, 31 (4): 628-6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4.006
摘要1736)      PDF(pc) (2724KB)(980)    收藏
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数据研究天池火山天文峰剖面全新世喷发物中的长石表面特征和结构状态,结果显示:天文峰剖面从顶部黑色浮岩向下到暗灰色浮岩中,长石表面比较新鲜,个别长石有极轻微风化,在长石颗粒表面凹处偶有沉积厚度不同的非晶质絮状物。长石为碱性长石中的高透长石-高钠长石系列,特征衍射峰的强度、面网d值与歪长石PDF数据基本相符,物相组成为(Or37~41,Ab63~59),表明天池火山喷发物中的长石属歪长石;长石有序度介于0.045~0.089之间;η参数介于-1.010~-1.361之间;最低结晶温度为800~990℃,且顶部黑色浮岩中长石的最低结晶温度高达990℃。研究认为,有天池火山喷发的年代越新,长石有序度越低,其结构状态所记录的温度越高的趋势。目前测得的天池火山长石结构是由高温结构随温度下降转变而来,因此天池火山长石最初形成的温度可能更高。天池火山全新世喷发物中长石结构状态特征的差异可能与火山喷发的年代、喷发温度有关。研究天池火山全新世喷发物中的长石结构状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19. 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性
季灵运, 许建东, 林旭东, 栾鹏
地震地质    2009, 31 (4): 617-6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4.005
摘要1748)      PDF(pc) (3675KB)(2292)    收藏
介绍了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用于火山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用于火山活动性监测的可行性。以长白山天池火山为例,基于Landsat TM/ETM影像和ASTER影像反演获得了1999—2008年的温度场,并选取了其中的3种地面覆盖类型(森林植被、土壤和植被(矮草)以及裸露岩石),从而去除了地表环境因素的影响;从每种地面覆盖类型中扣除了当日天池气象站的平均气温,去除了气象因素的影响,得到了由火山热活动可能导致的温度热异常。结果显示,从1999—2005年,由火山活动导致的温度热异常伴随着扰动发生了明显的上升,自2005年以后逐渐下降,2006—2008年趋于稳定。这些结果与测震、GPS形变以及He同位素比值变化趋势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用于火山活动性监测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监测手段尝试性地纳入日常的火山监测工作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遥感影像光谱与纹理分析的地物分类——以长白山天池火山地区为例
许建东, 栾鹏, 樊笑英, 林旭东
地震地质    2009, 31 (4): 607-61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4.004
摘要1491)      PDF(pc) (10036KB)(2094)    收藏
利用遥感影像的光谱分析和纹理分析技术,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地区IKONOS影像的光谱特征以及纹理特征。对照野外实际调查结果,选取了8种训练样本类别,首先使用波谱角技术(SAM)和最大似然法进行分类,并通过混淆矩阵评价分类结果;然后,引入了ENVI的二阶概率矩阵法的纹理分析,利用差异性(Dissimilarity)纹理特征图对地物建立了纹理解译标志;最后,通过光谱和纹理结合的方法得出了最终的分类结果,使得分类精度得到了很大提高。以研究区广泛分布的浮岩为例,确定了浮岩的分布范围和相对厚度分布,分析了不同厚度浮岩的地形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火山监测技术研讨暨科技支撑项目火山水库课题进展检查会在海口召开
王晓青, 许建东
地震地质    2009, (2): 375-375.  
摘要128)      PDF(pc) (140KB)(568)    收藏
2009年4月20—22日,由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主办、海南省地震局承办的火山监测技术研讨暨科技支撑项目火山水库课题进展检查会在海口召开。来自中国地震局各有关研究所、中心和各省地震局的14个单位4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综合处处长王飞主持。中国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司长李克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了火山和水库监测与预测预警研究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监测与研究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勉励科技人员加强科技创新,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支撑火山和水库监测预报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吉林龙岗四海火山碎屑物粒度分析与地质意义
刘强, 魏海泉, 许建东, 栾鹏, 孙春强, 潘波, 赵波, 于红梅
地震地质    2009, 31 (1): 112-1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1.010
摘要1994)      PDF(pc) (1663KB)(1190)    收藏
四海火山灰是龙岗火山群中的一次火山爆发形成的,这次火山爆发形成的玄武质空降堆积物分别组成金龙顶子火山渣锥和位于金龙顶子火山锥以东的、分布于辉南县红旗林场和靖宇县四海林场一带的低缓开阔的火山碎屑席。通过投点得知金龙顶子火山喷发类型为次布里尼式(Sub-Plinian)喷发,反映金龙顶子火山爆发强度很大。四海火山灰空降碎屑物7个样品的粒度累计频率曲线投点分布范围、集中区域均有较好的一致性,累计频率曲线表明碎屑物在空中搬运与沉降时都经过了类似的重力分选作用。近火口缘样品粗粒碎屑含量较高,随着与火口缘距离的增加,粗粒部分含量明显降低,细粒碎屑含量增加趋势明显。龙岗火山区内其它岩渣锥火山碎屑物粒度分布范围明显宽于四海火山灰粒度分布范围,累积频率曲线斜率较为一致。虽然样品距火山口距离均较近,但也出现了细粒富集程度变缓的现象,反映了龙岗火山区其它火山锥喷发强度明显小于四海火山。对比长白山天池火山碎屑物粒度分布特征发现,天池火山空降堆积物粒度分布斜率变化比较均匀,四海火山灰斜率有明显变化;四海火山灰最大粒度小于长白山天池火山空降堆积物,但是粗粒度碎屑物含量较高。细粒度碎屑物部分累计频率曲线上升趋势较缓,说明金龙顶子火山的喷发爆破性小于天池火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6)
23.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近断层强地震动的有限元模拟
潘波, 许建东, 刘启方
地震地质    2009, 31 (1): 69-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1.007
摘要2119)      PDF(pc) (4505KB)(1157)    收藏
文中通过收集整理三河-平谷8级地震的历史记录、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地震等资料,建立了该地震的震源模型;以穿过研究区的12条测线和区域第四纪、新近纪、古近纪沉积等厚度图等资料为基础,建立了北京地区的传播介质模型;利用哈尔滨工程力学研究所的近断层强地震动有限元程序和40节点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计算了北京地区震后60s内地表各点的地震动速度时程和峰值速度。为检验模拟结果的质量,我们取2排测点的速度时程和水平向峰值速度等值线图进行了分析,发现计算结果与历史地震记录及实际地震观测资料吻合良好,说明了我们的模拟结果的可信性和模拟方法的客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24. 火山岩地区断层活动时代鉴定中的问题及其讨论
许建东, 周本刚, 魏海泉, 赵波, 潘波, 栾鹏
地震地质    2008, 30 (2): 553-561.  
摘要2001)      PDF(pc) (12985KB)(833)    收藏
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对新生代玄武岩普遍发育的吉林省靖宇县龙岗火山群地区的断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合断层物质ESR测年分析结果以及本地区第四纪火山活动的特点,发现ESR测年数据与野外实际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比较相对偏新。文中讨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两个可能原因:1)研究地区大规模的第四纪岩浆喷发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热事件,对于先存的断层物质中的ESR测年信号具有"退火"和零化作用;2)化学风化作用、地下水的淋滤作用、次生物质的混入和富硅热液作用而导致的次生石英颗粒的增长,都可能会导致断层带物质ESR测年剂量的增加,从而引起测年结果偏新。因此,研究区ESR测年结果反映出的并非是断层最后一次的活动年代,而可能是断层活动的上限年龄。尽管与实际的断层活动年龄有较大的差距,但对于大型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尤其是对于能动断层的鉴定,这种"上限年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25. 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空降碎屑物的数值模拟
于红梅, 许建东, 赵谊
地震地质    2007, 29 (3): 522-534.  
摘要1772)      PDF(pc) (1612KB)(986)    收藏
文中以Suzuki火山灰扩散数学模型为基础,考虑了空气参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和不同大小的颗粒由于内含气泡数量的不同而造成的密度不同,计算了不同尺寸颗粒的最终沉降速度和沉降时间。并对喷发柱扩散概率浓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空降碎屑物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时根据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应用3个模型:1)固定风速30m/s;2)风速从地球表面线性增加到对流层顶部,在平流层的速度为对流层顶部风速的0.75倍(又称MW1模型);3)风速在对流层与MW1相同,但是从对流层顶部到20km高处风速线性减小,20km高度以上的风速为对流层顶部的10%(又称MW2模型)。通过与前人的结果进行比较,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最后分析了模拟结果与前人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26. 北京地区近断层强地震动模拟
潘波, 许建东, 关口春子, 何宏林
地震地质    2006, 28 (4): 623-634.  
摘要1509)      PDF(pc) (3321KB)(1353)    收藏
文中利用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的有关资料和北京地区地下三维结构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相应的震源模型和传播介质模型.利用Graves的三维有限差分程序,计算了北京地区震后的地面峰值速度.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处理,获得了近断层强地震动的近断层效应、方向性效应、上盘效应和盆地效应等基本特征.同时,这些特征也反映了我们所设定的震源和传播介质参数的合理性,以及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另外,分析处理中所获得的这些结果可为北京地区的城市规划和抗震设防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
27. 长白山火山研讨会在长白山天池火山观测试验站召开
许建东
地震地质    2006, 28 (3): 509-509.  
摘要1048)      PDF(pc) (255KB)(596)    收藏
由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主办、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吉林省地震局和长白山科学研究院承办的长白山火山研讨会于2006年8月28日至31日在吉林省二道白河市新落成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白山天池火山观测试验站举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甘肃北山花岗岩裂隙几何学特征研究及岩石质量初探
李亚萍, 许建东, 于红梅
地震地质    2006, 28 (1): 129-138.  
摘要1621)      PDF(pc) (589KB)(1438)    收藏
文中以甘肃北山花岗岩中发育的构造裂隙(主要指节理)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裂隙调查,应用传统的概率统计方法与分形几何学理论,利用Mapinfo,ArcGIS平台进行裂隙几何学参数(方位、长度、密度等)的统计、计算和裂隙网络的空间结构分析,研究花岗岩岩体中裂隙的几何学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甘肃北山花岗岩岩体质量优劣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在10~200cm范围内,裂隙网络是分形的;5个测点裂隙网络的分维值分别是1.636,1.548,1.596,1.724,1.604。分维数D不仅能刻画岩体中结构面发育的数量,而且能反映结构面在岩体中分布的均匀程度和交切方式。因此,可以表征岩体的质量优劣,对岩体质量进行分级。按照分维所划分的岩体质量分级,北山花岗岩属于裂隙较发育、岩体质量等级一般的岩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29. 台湾地区地震的空间关联维特征与构造环境研究
燕云鹏, 许建东, 董瑞树
地震地质    2004, 26 (1): 15-23.  
摘要1516)      PDF(pc) (2870KB)(939)    收藏
采用关联维方法对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先利用100a来台湾的地震目录计算各个地震区、带的关联维数,将地震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定量表达出来,然后综合分析地震空间分布的关联维数和孕震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1)台湾东、西部地震区由于地震属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因此关联维数有较大的差异;2)在各地震区内部的各个地震带由于板块构造、地壳结构、活断层分布上的差异,而具有与其构造特征相对应的关联维数;3)各地震带内部的各个不同的部位又由于不同的构造应力场,而导致地震分布上出现不同的丛集性,表现为不同的关联维数.这些结论充分说明通过关联维分析所得到的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与地震活动所代表的不同地质构造背景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30. 基于GIS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蔓延初步研究——以福州市区为例
许建东, 王新茹, 林建德, 张宁
地震地质    2002, 24 (3): 445-452.  
摘要1698)      PDF(pc) (4242KB)(1010)    收藏
以W-Arcview/GIS为工具,结合传统的火焰蔓延数学模型,发展了复杂系统条件下城市地震次生火灾蔓延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并结合福州市主要建筑物结构类型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根据建筑物类型来区分不同可燃物类型的划分方案.结合火源、风向风力、可燃物分布等因素,该模型在地震时可用以判定某一时段内可能的延烧区域,估计地震次生火灾的灾害程度及其直接经济损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