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3年山东平原MS5.5地震前重力变化
李树鹏, 胡敏章, 祝意青, 郝洪涛, 殷海涛, 贾媛, 崔华伟, 陆汉鹏, 张刚, 王锋吉, 刘洪良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172-11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10
摘要365)   HTML15)    PDF(pc) (15055KB)(115)    收藏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发生 MS5.5 地震, 此次地震是山东地区40a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前山东省地震局在震中附近开展了每年2期的流动重力观测, 观测到了震前4a的重力场时空变化。文中利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 系统分析了2019年9月以来的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 并结合形变场、 震源机制解、 动力环境等探讨了震前重力变化与发震机理。结果表明: 1)2022-05—2023-04震中南部重力正值变化>50μGal, 区域直径>160km, 震中两侧正负差异变化>70μGal; 震中重力变化平稳, 处于“闭锁”状态。2)区域重力场变化与水平形变场、 震源机制解、 同震位移场的空间分布具有对应性——震源机制解的压缩区和同震位移场的流入区、 沉降区对应了震前的面压缩区与重力下降区; 震源机制解的膨胀区和同震位移场的流出区、 隆升区, 对应了震前的面膨胀区与重力上升区。3)此次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深部流体物质迁移, 次要原因是上地壳形变产生的重力效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沂沭断裂带地区地下水及地面沉降对流动重力观测的影响
李树鹏, 祝意青, 贾媛, 崔华伟, 殷海涛, 吴双, 王锋吉, 陆汉鹏
地震地质    2022, 44 (5): 1203-122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5.008
摘要369)   HTML15)    PDF(pc) (10369KB)(134)    收藏

2010-2020年间利用LCR-G相对重力仪及CG-5相对重力仪对沂沭断裂带地区进行了每0.5a一期的相对重力观测, 通过对重力观测数据、 水文资料和形变资料的处理分析, 发现: 1)2010年8月以来沂沭断裂带北段出现的多年期重力异常与该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及地面沉降有强相关性, 地下水位变化对重力的影响可达-102.21μGal, 地面沉降产生的最大影响为190.56μGal, 二者叠加影响可达195.72μGal; 2)流动重力观测在基岩出露的山地丘陵区一般不存在非构造背景场干扰, 而当第四系平原地区的重力场出现大幅变化时, 应重点明确是否为水位变化、 地面沉降等因素导致; 3)深层承压水漏斗区往往伴随地面沉降及显著的重力变化, 浅层潜水下降一般不引起地面沉降, 但水体流失会引起地面一定的重力负值变化; 4)日常对流动重力测量资料进行校正时, 可根据测点近年受地下水及垂直形变干扰的量级变化规律计算其年均校正常数, 这对流动重力资料的分析、 应用以及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抽水对泰安地震台钻孔分量应变的影响及其机制
贾媛, 甘卫军, 李杰, 朱成林, 殷海涛, 卢双苓, 鞠佳斌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429-14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8
摘要545)   HTML    PDF(pc) (5079KB)(335)    收藏
抽水干扰在钻孔应变观测中常见且影响显著,为了捕捉到真实的地震前兆信息,必须对其干扰机制进行研究。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泰安台RZB-3钻孔分量应变受抽水干扰严重。对此,文中以一个现场查明抽水信息的抽水干扰为例,分正常抽水、中断抽水和恢复抽水3个时段计算了钻孔的主应变状态,并利用集中载荷模型反演了应变仪相对抽水源集中力的深度和集中力,在此基础上正演模拟计算了抽水干扰对周边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1)反演的抽水源集中力位于抽水井底部及其下方附近,与实际情况吻合,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抽水干扰对钻孔应变的影响机制和程度;2)钻孔分量应变观测的应变状态与抽水干扰模型正演结果较为一致,根据观测结果计算的钻孔主应变反映了不同抽水状态下钻孔的应变状态;3)反演的抽水源集中力与所抽出的水量载荷相比,抽水过程对岩石孔隙压力的影响要显著得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区地震能量释放与块体相对运动的关系
朱成林, 甘卫军, 贾媛, 李杰, 殷海涛, 孔向阳
地震地质    2018, 40 (2): 299-30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2.001
摘要596)      PDF(pc) (3707KB)(494)    收藏
日本MW9.0地震后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区中小地震活动频繁。文中利用连续GPS数据和滑动块体模型研究了上述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过程与沂沭断裂带两侧块体相对运动过程的关系,为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沂沭断裂带周围250~500km、时间窗长为3~10月的地震总释放能量折算震级M与两侧块体相对运动呈较好的相关性,最优相关系数为0.74,T检验显示两者显著线性相关;2)两者相关性的空间分布显示两侧块体的相对运动对沂沭断裂带北部至胶东半岛地区及鲁西南—河南交界地区的地震能量释放影响明显;3)研究区总释放能量折算震级M与两侧块体的相对运动速率VM=0.51×V+3.9的线性关系,2015年底—2016年研究区存在地震能量积累现象,2017年发生的长岛震群可能与此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