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吉林龙岗火山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分析
赵凌强, 胡亚轩, 王庆良, 祝意青, 操聪, 李仲巍, 綦伟, 汶宇龙
地震地质    2022, 44 (4): 845-85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02
摘要737)   HTML46)    PDF(pc) (6689KB)(202)    收藏

龙岗火山群是中国主要的活火山之一, 其中的金龙顶子火山在距今约1600a前发生过大规模喷发活动, 具有潜在喷发危险。文中利用一条西起梅河口市、 东至长白山景区西门, 穿过龙岗火山核心区及金龙顶子火山, 长度超过160km的宽频带密集测点的大地电磁剖面数据进行相位张量分解和二维反演计算, 获得沿剖面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分析表明, 龙岗火山群及邻区地壳范围内分布深浅不一的高阻结构, 且在早期形成的火山群下方分布更深, 推测与岩浆的固结作用有关。高阻体下方存在明显的大规模低阻结构, 推测为中下地壳岩浆系统, 研究区的地壳隆升及地震活动等可能与岩浆活动有关。最新喷发的金龙顶子火山下方(10km以深)可能存在着岩浆通道, 且与中下地壳岩浆系统相连接, 10km以浅的岩浆可能已经固结。在剖面东部发现的中下地壳低阻结构显示出继续向东部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延伸, 结合前人的大地电磁及地震学等研究结果推测, 龙岗火山群可能与长白山天池火山在中深部共用岩浆系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大地电磁数据揭示的1303年洪洞8级地震区精细结构
赵凌强, 詹艳, 王庆良, 孙翔宇, 韩静, 操聪, 张松, 蔡妍
地震地质    2022, 44 (3): 686-70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3.008
摘要766)   HTML32)    PDF(pc) (4532KB)(178)    收藏

文中利用相位张量分解技术、 三维NLCG反演方法对一条跨过1303年洪洞8级地震区、 长160km的大地电磁剖面的数据进行了分解和反演计算, 再结合研究区及其附近的形变场、 最新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以及2008年1月—2012年12月的小地震精定位结果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 霍山山前断裂是研究区内明显的大型电性边界带, 在中深部表现为低阻特征, 贯穿了整个地壳尺度, 该断裂为NNE走向的右旋正断裂, 可能是划分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地块的基底断裂。以霍山山前断裂为界, 西侧鄂尔多斯地块表现为层状的稳定构造环境, 而东侧华北地块的中下地壳岩石圈破坏严重且存在减薄的趋势。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支持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霍山山前断裂的观点, 地震可能发生在霍山山前断裂下方的低阻体中, 震源深度可能介于10~20km之间。1303年洪洞8级地震的孕震环境可能受多重因素控制, 研究区东侧中下地壳可能存在的软流圈物质不断上涌引起了华北地块的区域拉张作用, 进而导致霍山山前断裂发生倾向滑动可能是地震的主控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琼东北马鞍岭-雷虎岭火山区深部岩浆系统大地电磁三维探测
孙翔宇, 詹艳, 赵国泽, 赵凌强, 邓琰, 胡亚轩, 胡久常, 向小娟
地震地质    2020, 42 (3): 640-65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07
摘要677)   HTML    PDF(pc) (7170KB)(190)    收藏
海南琼东北地区是中国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最强烈、 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 历史上曾发生1605年琼山7.5级大地震。 最新的水准、 形变测量以及InSAR资料揭示在琼山7.5级大地震震中以南的地区存在1条SN向展布的沉陷区, 沿该区小地震活动频发, 即铺前湾-冯家湾小地震密集条带, 有研究推测该小地震密集条带与深部岩浆系统的发育有关。 为了进一步探测研究琼东北火山区火山岩浆系统的深部结构、 地下介质属性、 小地震活动和形变变化与火山深部岩浆系统分布的深层关系, 2017年初在琼东北地区以雷虎岭-马鞍岭火山区为中心针对2条剖面开展了大地电磁探测, 使用相位张量分解技术对其电性结构进行分析, 并使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获得了沿剖面的三维深部电性结构图像。 探测结果进一步确定了琼东北火山区下方的介质属性和低阻体的赋存范围, 并发现琼东北地区的电性结构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 电阻率值东高西低。 此外, 在琼东北地区地壳中存在2个低阻体, 分别为海南岛西北部澄迈县区域(即雷虎岭和马鞍岭火山口西侧)下方中地壳碗状向W倾斜的低阻体和龙泉下方的低阻体; 而在海南岛东北部的铺前湾-冯家湾小地震密集条带与地面沉陷区的深部并没有低阻介质赋存, 排除了小地震是由于壳内火山岩浆活动引起的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探测
孙翔宇, 詹艳, 赵凌强, 陈小斌, 李陈侠, 孙建宝, 韩静, 崔腾发
地震地质    2020, 42 (1): 182-19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1.012
摘要713)   HTML5)    PDF(pc) (6029KB)(485)    收藏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近EW走向的巨型断裂, 其东南尾端发生分叉形成了复杂的马尾状断裂系统, 2017年在该区域发生了九寨沟MS7.0地震。 文中对跨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九寨沟地震区的3条剖面上的大地电磁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采用三维电磁成像反演技术获取了三维深部电性结构图像。 所得结果表明,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及周边区域内的东昆仑断裂、 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表现出向SW倾斜的电性差异带, 这些断裂向下延伸并合并于中下地壳的低阻层中, 共同组成了由南向北扩展的花状构造。 在马尾状构造中, 隐伏的虎牙断裂带(北段)在深部表现为明显的低阻边界带; 塔藏断裂的规模明显小于虎牙断裂(北段), 并与虎牙断裂(北段)组成单侧花状结构; 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依然表现为由南向北扩展的花状构造, 2组花状结构在深部衔接并统一归并于壳内的低阻层中。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的震源区位于高、 低阻交界区域, 处于松潘-甘孜地块壳内低阻层向NE涌动的端点附近, 根据震源区的电性结构和流变结构推测震源深度≤11km。 虎牙断裂(北段)的延伸深度和规模大于东侧的塔藏断裂, 是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 松潘-甘孜地块北部中下地壳发育南西深、 北东浅的低阻层, 表明青藏高原向NE推挤的运动方式是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动力来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1954年甘肃民勤7级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地震构造环境研究
赵凌强, 詹艳, 王庆良, 孙翔宇, 杨皓, 陈小斌
地震地质    2018, 40 (3): 552-56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3.004
摘要1132)   HTML    PDF(pc) (5824KB)(573)    收藏
1954年7月31日,在甘肃省民勤县东南部发生了1次7级地震,震中处于青藏高原NE向挤压阿拉善地块的前缘部位,构造活动强烈。由于此次地震的记录、地表地质调查和其他研究资料都较少,关于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以及孕震环境还有诸多不确定。为研究这一地区的深部构造,在古浪8级地震区的大地电磁剖面北段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密测量,共获得了28个测点数据。文中利用先进的处理与解释技术对这些数据做了反演,得到了研究区的深部电性结构。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地质解释认为1954年民勤7级地震的发生可能与红崖山-四道山断裂(F1)有关,此断裂表现为高角度逆冲为主兼具左旋走滑特性的逆冲走滑断裂带,是在青藏高原地块与阿拉善地块之间形成的巨大的地块边缘碰撞断裂带,在青藏高原NE向的扩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量,成为构造应力集中之处,导致此地区有历史记录以来发生多次5级以上地震。青藏高原地块以单侧北向"花状"向NE向扩展,阿拉善地块呈"铲状"向SW侧俯冲挤压,它们的相互作用控制了青藏高原的NE向生长,扩展最前缘位于红崖山-四道山断裂(F1)附近,表明青藏高原向N向扩展的活动前缘可能已经延伸至河西走廊北部的阿拉善南缘区域。红崖山-四道山断裂(F1)附近的构造变形代表着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表明青藏高原正在向更远的阿拉善地块南部继续扩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1631年常德历史地震区深部结构的大地电磁探测研究
赵凌强, 詹艳, 周本刚, 孙翔宇, 陈小斌, 杨皓
地震地质    2018, 40 (1): 155-1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12
摘要1051)   HTML    PDF(pc) (7616KB)(232)    收藏
1631年在湖南省常德市以北约10km的太阳山凸起区发生的6 3/4级地震是华南地块内部影响范围最大的1次破坏性地震;随着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区规模的扩大,需要进一步探查该次历史地震区的深部孕震环境和发震构造。2014年跨过太阳山凸起沿3条剖面开展了76个测点的大地电磁观测,资料处理采用了远参考道、"Robust"、阻抗张量分解等技术。依据3条剖面的二维反演结果,结合其他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深部电性结构特征等进行了解译。3条剖面的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内主要断层的纵向延展状况和各构造单元的深部结构特征:研究区规模最大的肖伍铺断层表现为明显陡立略向SE倾斜的电性变化带,发育深度可达十几km;拾柴坡断层为向W倾斜的低阻带,延展深度约5km;澧县凹陷、洞庭湖沉降区自浅部至十几km深度具有稳定成层结构,电阻率值较低,对应于该区广泛发育的白垩系和新生界,而两者之间的太阳山凸起自浅表至20km深度均表现为高阻特征,高阻体范围在太阳山凸起的中段横向分布最宽,太阳山凸起和洞庭湖沉降区接触边界自南向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通过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推断肖伍铺断层为1631年常德6 3/4级地震发震断层,震源区附近表现出高、低阻电性过渡带的特征,震源位于高、低阻介质接触区且偏向于高阻体内,断层附近低阻解耦作用的存在是该地区孕育地震的深部条件。太阳山凸起位于江汉-洞庭湖断陷盆地的西南隅,是江汉-洞庭湖盆地第四纪断块差异升降活动最剧烈和构造地貌反差最强烈的地区,这是该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外在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青藏高原东北缘近期重力与地壳形变综合分析与研究
祝意青, 梁伟锋, 郝明, 赵凌强, 郝庆花, 张国庆, 刘练
地震地质    2017, 39 (4): 768-78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11
摘要598)   HTML    PDF(pc) (4429KB)(385)    收藏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4年期间的流动重力与GPS观测资料和1970-2011年水准观测获得的垂直运动背景场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区内发生的强震事件,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地壳三维形变与区域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区域三维地壳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测区内重力场变化与GPS观测反映的水平运动和水准观测反映的垂直运动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地壳形变总体表现为沿水平运动的方向重力增加,高原山地挤压隆升,地面重力减少;断陷盆地相对伸展下沉,地面重力增加,反映了新构造活动的继承性。2)地壳形变场变化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重力变化和垂直形变等值线走向总体上与呈NWW向的祁连-海原断裂走向基本一致,水平形变也在祁连-海原断裂附近产生明显的左旋走滑运动。3)强震易发生在具有显著重力变化的活动断裂带上,也易发生在沿活动性断裂的断块垂直差异运动强烈或兼有强走滑运动的地方。2016年门源震中附近区域地壳受挤压变形显著、面压缩率和重力剧烈变化的特征最为显著。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拐弯的地区,也是面压缩率变化过渡带和垂直形变过渡带地区。4)文中第一作者等曾基于该区地壳形变资料在岷县、门源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基于上述认识,进而强调在研究区形成的一些地壳形变异常部位可能仍存在中长期强震/大震危险背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深部电性结构特征的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孕震环境探讨
赵凌强, 詹艳, 赵国泽, 陈小斌, 杨皓, 姜峰
地震地质    2015, 37 (2): 541-55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16
摘要503)      PDF(pc) (5536KB)(592)    收藏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MS6.6地震后,横跨西秦岭造山带和地震区沿NE方向的剖面进行了45个大地电磁测点的观测。使用远参考和 "Robust"技术以及相位张量分解技术处理数据, 采用NLCG 2维反演方法, 获得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 西秦岭造山带自地表至深度约20km存在东北和西南浅、中部深的倒 "梯形"高电阻体, 在高阻体之下为低电阻层, 高、低电阻层相互契合; 西秦岭造山带西南侧的松潘-甘孜地块(北部)在深度约20km存在西南深、东北浅的中下地壳低阻层, 其东北侧的陇西盆地具有稳定的成层性结构, 显示出西秦岭造山带正处于松潘-甘孜地块向北挤压和陇西盆地向南的阻挡挤压作用中。东昆仑断裂带(塔藏段)错断了松潘-甘孜地块中下地壳低阻层, 迭部-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带延伸深度不大, 在深部归并于东昆仑断裂带(塔藏段), 东昆仑断裂带(塔藏段)内部结构和介质的低阻特性是东昆仑断裂带在塔藏段水平滑动速率逐渐减小、垂向运动逐渐增强的深层原因。西秦岭北缘断裂为陡立的大型电性边界带, 延伸深度穿过莫霍面; 临潭-宕昌断裂带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的低阻带, 延伸深度归并到中下地壳低阻层中。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源区处于倒 "梯形"高阻体的西秦岭造山带的核部, 即位于高低电阻体接触区, 同时发生在低阻破碎带的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松潘-甘孜地块从SW向NE推挤、东北侧陇西盆地阻挡的相互作用是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的动力学原因, 岷县漳县地震震源区特殊的高低阻介质属性和接触关系是该次地震发生的内部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地壳电性结构
王立凤, 赵国泽, 詹艳, 陈小斌, 肖骑彬, 赵凌强, 王继军, 乔亮, 韩冰
地震地质    2014, 36 (2): 302-31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2
摘要656)      PDF(pc) (4333KB)(956)    收藏
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MS 8.0地震,5a之后于2013年4月20日在其西南侧即龙门山断裂带SW段发生了芦山MS 7.0地震。而在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主体部分存在7a间未发生4.0级以上地震的相对平静期。因此,汶川地震后人们研究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及其与汶川地震的成因关系,仅仅相隔5a时间,就在龙门山断裂带的SW段发生了芦山地震,其深部结构和孕震环境以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为了研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附近的地壳结构,布置了一条穿越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附近的大地电磁探测剖面LS6,该剖面位于芦山地震破裂带的西南端。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对大地电磁数据的分析和二维反演,发现LS6剖面与其东北侧的穿过芦山地震区汶川地震后完成的LMS4剖面的地壳电性结构既有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其电性结构更复杂。研究表明,尽管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但是龙门山断裂带受到的西北侧松潘-甘孜地块向SE的运动和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推挤作用,以及东南侧四川盆地的阻挡作用仍然存在,同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及其附近地区的地壳结构更复杂,而且还受到其西南侧川滇地块和鲜水河断裂等变形作用的影响,因此推测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既是相互独立的2次地震,但也有一定关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0. 吉林龙岗火山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分析
赵凌强 胡亚轩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