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期刊荣誉
数据库收录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待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赵小麟[Author]) AND 1[Journal]) AND year[Order])
AND
OR
NOT
文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摘要
分类号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岷山隆起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地震地质 1994, 16 (
4
): 429-439.
摘要
(
1686
)
PDF(pc)
(1868KB)(
1276
)
可视化
收藏
岷山隆起为一第四纪强烈抬升区,构成川西高原的西界。岷山隆起的东、西边界分别受岷江断裂与虎牙断裂的控制,为地震活动带,南部向龙门山构造带过渡。岷江断裂北段的第四纪活动始于距今2Ma以前,为一逆走滑断层,观测到的左旋位移量为2.4km,左旋滑动速率为1mm/a.岷江断裂控制了沿隆起西界分布的地震活动,包括1933年叠溪和1960年漳腊地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34
)
Select
2.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地震地质 1994, 16 (
4
): 422-428.
摘要
(
1636
)
PDF(pc)
(905KB)(
926
)
可视化
收藏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特征可知该断裂的活动性自南向北,在大邑、灌县和彭县一带最强,绵竹次之,安县至江油最弱。断裂活动的分段性可能受龙门山北部南北向岷山隆起的控制。由于新构造活动分布在3条断裂上,所以区内以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39
)
Select
3.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二)
陈社发, 邓起东, 赵小麟, C. J. L. Wilson P. Dirks, 罗志立, 刘树根
地震地质 1994, 16 (
4
): 413-421.
摘要
(
1568
)
PDF(pc)
(1544KB)(
1386
)
可视化
收藏
川西前陆盆地是从晚三叠世晚期(须家河期)以来开始发育的,其形成是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自北西往南东持续推覆的结果。本区的构造发展经历了伸展裂陷、构造反转和持续推覆3个主要阶段。构造变形的力源主要来自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北东~南西向收缩派生的南东向挤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56
)
Select
4.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一)
陈社发, 邓起东, 赵小麟, C. J. L. Wilson P. Dirks, 罗志立, 刘树根
地震地质 1994, 16 (
4
): 404-412.
摘要
(
1338
)
PDF(pc)
(1679KB)(
979
)
可视化
收藏
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和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变形特征及发展过程,论证了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是由于其北西侧松潘-甘孜褶皱带中的北东~南西向收缩派生的南东向挤压而逐渐发育起来的。推覆作用是晚三叠世晚期以来自北西往南东逐渐扩展的,属前展式(背驮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地震地质 1994, 16 (
4
): 389-403.
摘要
(
2250
)
PDF(pc)
(2637KB)(
3269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岷山隆起、成都平原和龙泉山地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讨论了构造活动特点和演化历史,并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