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地测量观测理论、观测平台和观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InSAR作为一种新型的遥感地质观测途径和数据源, 在同震形变获取、地震应急监测、抗震救灾和发震构造科学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 InSAR在同震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能够在重要灾害性地震事件发生后及时响应, 在识别隐伏断层、确定发震断层、监测地表破裂、研究发震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获取三维形变以及厘定发震构造等问题中能提供有效的地表观测数据和模型约束。InSAR观测以其大范围、高精度、及时性等技术和数据优势, 在地震应急观测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逐渐凸显, 能解决防震减灾的实际需求并逐渐趋于业务化。梳理近年来InSAR技术在不同活动构造区和地震危险区地震周期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分析基于InSAR同震形变观测的断层运动学特征和发震构造研究、讨论InSAR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 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前青藏高原及周边广大地区的防震减灾事业, 有助于实现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评估等科学目标。基于此, 文中简要综述了近20年来InSAR技术在同震形变获取、应用中的现状、业务化、科学认识和存在的问题。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 MS7.4 地震的发震断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 而是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一条与东昆仑断裂带主断裂近平行的次级断层上, 针对玛多地震对周边断层尤其是巴颜喀拉块体主边界造成的应力影响亟需开展研究工作。文中利用中国大陆岩石圈统一地震速度模型USTClitho1.0结果完成了研究区的岩石圈结构分层设置, 结合InSAR形变场及余震精定位结果反演得到玛多地震的同震滑动模型, 通过考虑更符合岩石圈实际变形过程的Burgers流变模型, 利用PSGRN/PSCMP程序计算得到玛多地震引起的震源区及周边断层的同震及震后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玛多 MS7.4 地震震源区同震库仑应力加载区除沿发震断层破裂面分布外, 在发震断层的西端、 东端分别有3处库仑应力变化正值区, 其中西端朝向发震断层的NW方向, 东端存在2处库仑应力加载区, 分别朝向发震断层的北部以及东部区域, 周边断层同震库仑应力变化正值段的分布与震源区库仑应力加载区的分布较为一致; 玛多地震引起的东昆仑断裂带近震源区段、 昆中断裂东段、 甘德南缘断裂西北段、 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中段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均>0.01MPa, 且震后岩石圈黏弹性松弛作用使得上述断层的黏弹性库仑应力进一步增加, 未来应重点关注上述断层段的地震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