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震源区断层系统的几何复杂性
梁姗姗, 徐志国, 张广伟, 邹立晔, 刘艳琼, 郭铁龙
地震地质    2021, 43 (4): 827-8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4.006
摘要639)   HTML33)    PDF(pc) (8044KB)(266)    收藏

地震精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能够提供发震构造信息, 特别在地表无明显断层迹线的震源区, 可有效揭示隐伏断裂的深部几何结构。 文中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18日-6月4日期间云南区域台网记录到的漾濞MS6.4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 得到主震前4d和主震后14d共3 233次地震事件的空间位置, 并计算了漾濞震源区的b值; 进一步利用云南和四川区域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 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了包括主震在内10个4.0级以上地震的全矩张量解, 并反演得到震源区构造应力场。 地震定位结果显示, 前震序列和余震序列在时空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前震主要在NW-SE方向呈条带状分布, 且震中位置存在往返迁移现象; 余震主要在NW和NE 2个方向分布, 呈不对称共轭断层分布形态, 在NW向地震带南端存在多组不同走向的余震分布, 暗示震源区介质及断层几何结构的复杂性。 b值随时间变化的结果显示, 主震前b值已有上升趋势, 表明震前震源区应力积累已开始逐步得到释放, 可能和本次地震为前震-主震-余震的序列类型有关; 而主震发生后b值的变化幅度较大, 可能反映余震活动较为剧烈, 应力释放变化较大。 震源机制结果显示地震以走滑型为主, 正断分量其次, 并包含显著的非双力偶成分, 可能表明震源区NW及NE向断裂交错分布, 地震破裂并非简单地沿断层平面滑动。 综合上述结果以及近SN向挤压、 EW向拉张的应力场环境, 我们认为漾濞MS6.4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为位于宝山地块内部一条NW向的高倾角右旋走滑断裂, 可能是与维西-乔后-巍山断裂平行的次级断裂, 并且该断裂在南段包含多条NE向分支断裂。 文中结果表明漾濞震源区断层系统几何结构的复杂性控制了地震序列时空分布范围及震源破裂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9年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主震及中强余震(MS≥4.0)的震源机制及其应力场
梁姗姗, 徐志国, 盛书中, 张广伟, 赵博, 邹立晔
地震地质    2020, 42 (3): 547-5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01
摘要640)   HTML    PDF(pc) (3702KB)(476)    收藏
北京时间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43秒,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S6.0地震, 震源深度16km。 为了更好地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文中利用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震相观测报告资料, 采用HYPOINVERSE 2000方法对四川长宁MS6.0主震进行重定位, 并使用四川、 云南、 重庆和贵州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 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序列主震的双力偶机制解、 全矩张量解以及中强余震序列(MS≥4.0)事件的双力偶机制解。 重定位结果显示, 此次地震的主震位置为(28.35°N, 104.88°E), 震源深度为6.98km, 为极浅源地震。 震源机制结果表明, 长宁MS6.0主震的发震断裂主要为逆断兼左旋走滑性质, 且全矩张量解显示其含有一定比例的非双力偶成分。 主震发生后, 连续发生的中强余震序列表现为走滑和逆冲型断层机制, 发震类型在空间上呈现分段差异分布的特征, 反映了发震断层错动过程的复杂性。 基于震源机制解确定的震源区域应力场方向与整体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说明整体区域构造主压应力轴方向由长宁地震前的NWW向变为震后的NEE向。 综合长宁地区的区域构造地质特征和余震展布方向分析认为, 此次长宁MS6.0地震是在背景应力场作用下, 长宁背斜上的先存断裂破裂引起滑动而引发的, 发震断层为NW走向的高倾角逆冲兼左旋走滑趋势断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MS6.2主震震源机制及余震序列定位
徐志国, 梁姗姗, 邹立晔, 刘敬光
地震地质    2019, 41 (1): 44-5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1.003
摘要767)   HTML    PDF(pc) (5884KB)(672)    收藏
北京时间2016年12月8日13时15分03秒,新疆呼图壁发生了MS6.2地震。为了更好地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机理,文中利用新疆区域台网波形记录,采用gCAP (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得到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MS6.2地震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节面解,其中节面Ⅰ走向271°、倾角64°、滑动角90°;节面Ⅱ走向91°、倾角26°、滑动角90°;最佳矩心深度为21km,矩震级MW5.9。之后采用HypoDD方法,对468个地震事件进行相对定位,得到327个重新定位事件,结果显示地震序列整体沿NWW向分布,展布长度约35km;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20km以内,主震和较大余震震源深度较深;深度剖面显示发震断层面倾向为NNW向,与北天山山前逆冲推覆构造的总体逆冲方向相反,结合周围野外地质构造和深地震剖面结果分析,其发震断层极有可能是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附近的一条隐伏反冲断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