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利用区域台网数字地震波形, 计算了2001—2016年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825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收集了1970—2000年模拟记录时期323个震源机制解, 共计获得1 148个震源机制解。 以震源机制解作为输入数据, 采用阻尼应力张量方法反演获得了研究区1.0°×1.0°空间应力场变化特征。 结果显示,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最大主应力方向呈现空间连续性变化特征, 由西向东总体呈EW、 NEE、 NE向逆时针趋势性旋转, 局部存在差异; 以郯庐断裂带为界, 东、 西两侧的应力场存在差异, 以西的华北平原地块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表现为近EW向和NEE向, 而以东的鲁东-黄海地块则表现为NEE向和NE向, 反映了W向倾斜延伸至上地幔顶部的郯庐断裂带使得各动力源对不同块体的影响存在差异, 显示了郯庐断裂带的边界作用显著; 沿郯庐断裂带33°N为界, 南、 北地区的应力场存在显著差异, 33°N及以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由西向东出现逆时针偏转, 而以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由西向东开始出现顺时针偏转的迹象; (31°~33°N, 120°~122°E)区域的最大主应力方向较为复杂, 呈放射状分布特征, 该区域处于非常复杂的构造环境下, 可能受到华北平原地块近EW—NEE向运动导致的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作用和菲律宾海板块W向俯冲的共同影响; 研究区的中强地震活动与构造应力环境相关明显, 构造应力场复杂的地区往往是中强地震活跃的地区。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07—2014年的郯庐断裂带山东段ML≥1.0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和视应力值, 借助三角形图解法和平均力轴张量法, 并结合b值等参数, 综合分析了该区近年的应力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主应力场方向为NEE-SWW向, 是受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作用的共同影响的结果; 震源错动类型以走滑型为主, 逆冲型和正断型次之; 通过视应力的时空演化图像看到郯庐断裂带山东段视应力值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呈现总体减弱的趋势, 而空间上视应力分布很不均匀, 高应力主要集中在安丘段和郯城—莒县段, 尤其是安丘段出现了小震级高视应力的情况, 同时安丘段的b值也显示同样的高应力, 低b值反映高应力, 低频度反映低应力释放, 表明安丘段可能正在积累较高的应力, 处于断层闭锁阶段。
山东乳山地区自2013年10月起发生震群活动, 并且持续至今(2014年10月); 截至2014年9月30日, 共记录到余震7 000多次, 其中可定位事件2 000多次, ML≥3.0的18次, 其持续时间、活动频度为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罕见。2014年5月6日起, 陆续在现场布设了18个流动台, 持续对序列活动进行观测。基于固定台网和流动台阵的资料, 使用双差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 流动台阵定位结果与固定台网结果存在较大差别, 由于数据本身的问题, 固定台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流动台阵精定位结果显示, 乳山震群的余震呈NWW向展布, 倾向SW, 与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 余震震源深度较浅, 4.5~8km; 余震主要集中在3km×3km×1km很小的范围内密集活动, 并且具有阶段性、丛集性的特点, 余震活动符合裂纹扩展模式, 可能存在流体触发因素。最后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对此次乳山震群的发震构造、性质以及震群的活动机理进行了探讨。
2013年11月23日13时44分山东莱州发生M4.6地震, 造成较大影响, 并且在主震前后发生了持续较长时间的小震序列活动。文中使用CAP方法研究了莱州M4.6主震的震源机制, 使用自助抽样(Bootstrap)方法进行稳定反演, 给出了误差估计; 使用HASH方法基于振幅比和初动符号求解了序列中12次ML≥3.0的小震震源机制; 使用双差方法对莱州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最后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对此次莱州震群的发震构造以及序列发展过程中断层的破裂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