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太行山南端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
酆少英, 刘保金, 左莹, 姬计法, 谭雅丽, 丁奎, 武泉
地震地质    2025, 47 (1): 267-2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16
摘要63)   HTML4)    PDF(pc) (8370KB)(51)    收藏
为研究太行山南端地壳精细结构, 在太行山南端的辉县—长垣之间布设了一条长约12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 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性明显, 总地壳厚33.5~42.7km。上地壳厚13.3~20.1km, 东薄西厚; 下地壳有良好的反射性质, 由一系列反射能量较强的弧状或倾斜强反射构成。壳幔分界面反射能量较强, 横向连续性较好, 自东向西呈逐渐加深的形态。剖面沿线的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共解释了11条断层, 其中10条为上地壳内发育的断层。汤东断裂为汤阴断陷的主控边界断裂, 向下以铲形正断层方式切割了沉积地层和基底, 约在15~16km深度处归并到上、下地壳分界面上。在汤阴断陷的南东侧, 剖面上存在一个近垂直的条带状反射能量减弱带或壳内界面的不连续带, 自上而下切割了上、下地壳分界面、下地壳及壳幔分界面, 属于地壳尺度的深大断裂。该断裂带记录了与剖面下方软流圈上升流相关的岩浆底侵作用, 为深部热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 而深部物质的上涌、岩浆底侵或热侵蚀作用导致地壳出现拉张伸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及邻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特征
秦晶晶, 刘保金, 酆少英, 徐锡伟, 田一鸣, 朱国军, 左莹
地震地质    2024, 46 (3): 608-6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3.006
摘要302)   HTML16)    PDF(pc) (13832KB)(160)    收藏

为研究华北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 浅构造关系, 跨冀中坳陷、 沧县隆起、 黄骅坳陷和埕宁隆起完成了1条长约2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长66km的中—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表明, 沿剖面地壳厚30~35km, 且具有东薄西厚的分布特征, 在冀中坳陷下方, 莫霍面出现明显上隆, 其隆起幅度为2~3km。研究区上地壳反射结构具有凹隆相间的展布特征, 多条规模较大的断裂隐伏于华北盆地之下, 对该区隆起和坳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剖面上一系列与主断裂同向或反向的次级断裂将研究区的上地壳切割为多个次级小型地堑或半地堑断陷, 导致整个华北盆地的上地壳结构复杂化。下地壳反射结构由一系列反射能量变化较大、 横向上不能稳定成层、 产状复杂多变的反射事件构成, 这与反射能量强、 横向连续性好及产状近水平展布的上地壳反射明显不同, 暗示研究区上、 下地壳物质有着明显不同的形成环境、 变形方式和温压条件。中—浅层地震剖面和深地震反射剖面共同揭示的太行山山前断裂表现为一条低角度的大型铲形正断层, 向下可与太行山东缘向E缓倾的大型滑脱构造(拆离断层)相联系; 沧西断裂、 沧东断裂和埕西断裂作为沧县隆起、 黄骅坳陷、 埕宁隆起的边界断裂, 控制了该区堑、 垒构造的形成与发展, 是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 推测其深部终止于深约18km的壳内解耦面上。文中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理解华北盆地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分析研究区深、 浅断裂构造关系提供地震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利用反射地震资料研究华北地块南缘驻马店-淮滨凹陷的浅部构造特征
朱国军, 酆少英, 袁洪克, 侯黎华, 秦晶晶, 韩健, 武泉, 左莹
地震地质    2023, 45 (6): 1419-143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10
摘要522)   HTML16)    PDF(pc) (8547KB)(146)    收藏

为摸清驻马店市地震灾害风险底数、 查明地震构造特征, 文中在分析深地震探测成果的基础上, 采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成像技术跨驻马店-淮滨凹陷完成了1条长约22km的浅层地震剖面, 获得了驻马店-淮滨凹陷的近地表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特征。结果表明, 驻马店-淮滨凹陷形成于古近纪南华北盆地断陷盆地发育阶段; 控制凹陷西边界的驻马店-息县断裂由4条E倾的正断层组成, 表现为一组由西向东层层下掉的断阶带, 推测为古近纪末期活动断裂; 控制凹陷东边界的宿鸭湖断裂由3条W倾的正断层组成, 控制着现代河流的走向, 推测为新近纪中晚期活动断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驻马店-淮滨凹陷近地表构造特征和控盆断裂活动性提供了地球物理学依据, 对驻马店市的防震减灾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用高分辨率谱分解方法研究三河-平谷大地震区的深部细结构
李倩, 酆少英, 秦晶晶, 田一鸣
地震地质    2022, 44 (5): 1257-127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5.011
摘要321)   HTML8)    PDF(pc) (17537KB)(114)    收藏

深地震反射数据的深部具有低频、 弱能量、 低信噪比等特点, 这为深部构造的正确解释带来了困难。稀疏约束反演谱分解方法是基于非稳态褶积模型的一种时频分析方法, 该方法将谱分解问题描述成一个线性反演问题, 将其与L1范数的正则化条件相结合, 即可使其沿着满足约束条件的方向求解得到理想的时频谱。以上方法具有产生高分辨率时频谱和相位谱的能力, 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储层低频异常检测、 随机噪声衰减以及碳酸盐岩孔洞识别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尚未有将其应用于深地震反射数据中的报道。文中将稀疏约束反演谱分解方法应用于三河-平谷8.0级大地震区的深地震反射数据中, 通过单道数据测试说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地震振幅异常, 较为准确地重构地震信号; 对叠加剖面的应用结果表明, 在特定频段范围内的重构剖面及时频剖面与原始叠加剖面相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能够清晰地刻画出三河-平谷地区地壳深部被噪声湮灭的低频细节特征; 高分辨率的时频相位谱具有丰富的相位信息, 相位特征变化明显, 可以借助时频相位谱对地壳浅部的断层进行识别, 有助于判断构造边界; 子波重构剖面以及高分辨率的单频相位谱有助于刻画出该区莫霍过渡带内部反射的精细结构特征。综合分析原始反射地震剖面、 时频剖面以及子波重构剖面, 有助于深入研究三河-平谷大地震区的深部精细构造, 为后续深地震反射剖面的精细解释奠定了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兰聊断裂带中南段深部特征
李倩, 宋前进, 酆少英, 姬计法, 段永红, 何银娟, 秦晶晶
地震地质    2022, 44 (4): 1029-104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13
摘要570)   HTML27)    PDF(pc) (10314KB)(168)    收藏

长70km、 近EW向穿过兰聊断裂带中南段及其邻区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了该区地壳的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 浅构造特征, 对深入了解该区的深部地震构造环境、 探讨东濮凹陷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其构造演化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兰聊断裂带的深、 浅部构造特征及其两侧的地壳反射结构特征区别较大, 该区地壳由脆性的上地壳和韧性的下地壳组成。上地壳反射波组特征明显, 构造形态清晰可辨: 兰聊断裂以西存在大量向E倾斜的强反射同相轴, 代表了中生代以来不同时代的沉积界面, 其中一套起伏变化形态向E缓倾的基底斜坡是箕状沉积凹陷的底界; 兰聊断裂以东, 基底反射波表现为一组近水平的连续性较好的强反射波组, 平行不整合于古生界奥陶系或更古老的地层之上; 在兰聊断裂上盘还发育有同向及反向次级断裂, 共同控制了箕状沉积盆地东濮凹陷的构造格局。下地壳反射结构较为简单, 整体上以弧状反射为主, 其能量较强、 延续长度较短。莫霍面表现为横向上分段连续、 纵向上持续一定时间的强反射条带, 在兰聊断裂下方的莫霍面反射波组能量明显减弱, 与两侧反射特征截然不同。剖面揭示了2条错断莫霍面的深大断裂(FD1 和FD2), 向下延入上地幔顶部, 为本区上地幔软流物质的上涌与能量交换创造了条件, 也可能是下地壳弧状反射产生的原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利用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安丘-莒县断裂板泉段的浅部构造特征
秦晶晶, 刘保金, 王志才, 酆少英, 邓小娟, 花鑫升, 李倩
地震地质    2022, 44 (2): 349-3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05
摘要653)   HTML21)    PDF(pc) (3676KB)(277)    收藏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性最强的一条断裂, 也是1668年郯城$8\frac{1}{2}$级地震的发震断裂。跨郯庐断裂带东地堑和安丘-莒县断裂完成的浅层反射地震剖面清晰地揭示了地层界面形态和断裂的浅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郯庐断裂带东地堑是一个由多条断裂组成的断陷盆地, 且第四纪地层厚度和堑状构造特征明显受到昌邑-大店断裂(F1)和白芬子-浮来山断裂(F2)的影响和控制; 地堑东、 西两侧为基底隆起区, 第四纪地层厚度<30m; 地堑内部沉积了较厚的新生代地层, 呈现西浅东深的倾斜形态, 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安丘-莒县断裂由2条相向而倾的分支断层组成, 在剖面深部合并为1条断裂。从断裂可分辨的上断点埋深和第四纪活动特征来看, 郯庐断裂带东地堑的西边界——白芬子-浮来山断裂的活动性相对较弱, 为前第四纪断裂; 东边界昌邑-大店断裂和地堑内安丘-莒县断裂错断了基岩顶界面, 且第四纪以来存在错断迹象, 其活动时代分别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理解1668年郯城$8\frac{1}{2}$级地震发震断层的活动方式、 活动时代以及郯庐断裂带板泉段的近地表特征及其活动性提供地震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华北地块南缘地壳的精细结构
酆少英, 刘保金, 李倩, 袁洪克, 朱国军, 田一鸣, 王宏伟, 侯黎华, 邓小娟, 谭雅丽
地震地质    2020, 42 (3): 581-59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03
摘要641)   HTML    PDF(pc) (4756KB)(518)    收藏
文中基于长1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揭示了秦岭造山带北缘和华北地块南缘交接部位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 浅构造特征。 结果显示, 研究区地壳具有双层反射结构特征, 莫霍面由一系列叠层状的弧形强反射构成, 地壳厚约32~35km。 上地壳内一系列方向不同、 形态各异的反射波组分别对应秦岭北缘的逆冲推覆体及伸展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盆地。 下地壳以错断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为界, 具有南、 北2段明显不同的反射结构。 剖面南段以弧状强反射为主, 北段由产状近水平或S倾的叠层状反射构成, 暗示该区曾经历强烈、 复杂的构造运动。 剖面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控制了该区盆山构造的形成和地层沉积, 错断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为深部物质的上涌和能量交换创造了条件, 从而调节了地壳内部的物质构成和能量分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南阳盆地朱阳关-夏馆断裂的浅部特征及活动性
田一鸣, 刘保金, 石金虎, 王晓谦, 酆少英, 李稳
地震地质    2018, 40 (1): 87-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07
摘要648)   HTML    PDF(pc) (5078KB)(673)    收藏
朱阳关-夏馆断裂是南阳盆地内1条重要的隐伏活动断裂,构造地貌显示清楚,与商县-丹凤断裂、铁炉子断裂共同构成东秦岭北部重要的北部边界,也是华北与华南地块的重要分界断裂。为了研究朱阳关-夏馆断裂的空间展布、断裂活动性以及浅部构造结构,针对该断裂采用了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跨断裂布设了3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和1条钻孔联合地质剖面。综合分析表明,朱阳关-夏馆断裂为1条走向NWW的正断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揭示的断裂上断点埋深为17.6~20.5m,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研究结果可为南阳市地震危险性评价以及该区的重大生命线工程选址提供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3维反射地震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试验——以芦花台断层为例
酆少英, 刘保金, 赵成彬, 何银娟, 谭雅丽, 贾艳霞
地震地质    2015, 37 (2): 627-6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23
摘要388)      PDF(pc) (4050KB)(575)    收藏

为了试验3维反射地震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效果, 采用8线10炮的束状观测系统在银川盆地进行浅层3维反射地震试验, 得到了反映芦花台断层3维空间结构的数据体。精细处理和综合解释的结果显示, 芦花台断层由2条相向倾斜的隐伏正断层组成, 主断层倾向SE, 次断层倾向NW, 二者在平面上的距离由北向南逐渐加大, 在深度780~800m次断层归并到主断层上。主断层的上断点埋深自北向南逐渐加深, 在试验区的北部上断点埋深为25~30m, 而在试验区的南部上断点埋深为35~40m。试验结果表明, 3维地震资料具有数据量大、信息丰富、偏移归位准确和断层成像精度高的特点, 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地层、断层的3维空间展布形态, 有利于复杂构造和断层的成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唐山地震区地壳结构和构造: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
刘保金, 曲国胜, 孙铭心, 刘亢, 赵成彬, 徐锡伟, 酆少英, 寇昆朋
地震地质    2011, 33 (4): 901-9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4
摘要2138)      PDF(pc) (1180KB)(2138)    收藏

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大地震。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2009年,我们在唐山市南部的丰南地区,跨唐山断裂带完成了1条道间距40m、炮间距200m、50次覆盖的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结果表明: 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为32~34km,莫霍面自东向西逐渐加深,在丰南县和宣庄镇之间,中-下地壳反射和壳幔过渡带反射均被唐山深断裂错开,断裂两侧的莫霍面发生错断,显示出唐山深断裂的走滑作用。反射剖面揭示的唐山断裂带是一条规模较大的陆内走滑断裂,浅部表现为典型的花状构造,在深部切割和扰动了下地壳物质和壳幔过渡带。这种深、浅共存的断裂构造体系是控制该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唐山地震区的深、浅构造背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
11. 高分辨折射勘探技术在浅层反射勘探失效地区的应用——兰州市活断层浅层地震探测实例
杨卓欣, 袁道阳, 段永红, 徐朝繁, 嘉世旭, 酆少英
地震地质    2009, 31 (1): 57-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1.006
摘要2346)      PDF(pc) (14960KB)(836)    收藏
浅层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是城市活断层探测通常采用的方法,然而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常会使反射波法勘探失效,此时可尝试利用高分辨折射波地震勘探方法。在兰州市活断层浅层高分辨折射地震资料的解释中,笔者以初至时有限差分层析成像方法为主,结合常规折射波资料解释方法,并综合初至折射波走时特征获得了各测线的速度结构和界面构造特征。文中选取SS04-1和SS11-2测线,对其探测结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这2条测线各自确定的主要地层界面和构造特征都与测线上的钻探资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文中的探测结果表明:在城市活断层的探测研究中,对于反射波法勘探难以开展的地区,高分辨折射波法勘探技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龙门山山前疑似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的浅层地震反射调查
刘保金, 杨晓平, 酆少英, 寇昆朋
地震地质    2008, 30 (4): 906-916.  
摘要2144)      PDF(pc) (9571KB)(1018)    收藏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的汶川MS 8.0大地震是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此次地震不但使NE向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而且,在成都平原区的什邡、绵竹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裂缝、公路拱曲以及带状的喷砂冒水现象。此项探测研究以出现在什邡市师古镇附近的疑似地震地表破裂带为切入点,通过采用可控震源以及高精度的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方法,获得了深度15~800m范围内高分辨率的地下结构和构造图像。结果表明,在地表破裂之下存在向平原区逆冲的隐伏断层和反向的逆冲断层,地震过程中隐伏逆断层的活动可能是近地表地层出现褶皱变形和地表破裂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浅层人工地震P波和S波资料揭示的郑州老鸦陈断层特征
刘保金, 赵成彬, 尹功明, 田勤俭, 刘尧兴, 酆少英
地震地质    2008, 30 (2): 505-515.  
摘要2041)      PDF(pc) (6816KB)(1111)    收藏
断层活动性的探测研究是城市防震减灾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查明郑州老鸦陈断层的位置、性质及其活动性,2006年底跨老鸦陈断层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P波和S波探测,通过采用不同的地震波激发源、不同的观测系统参数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获得了沿剖面不同深度的地下细结构图像,揭示了老鸦陈断层的形态和特征。结果表明,老鸦陈断层为一条倾向NE、走向NW的正断层,该断层错断了新近系(N)以前的地层,在Q+N地层内部没有发现断层引起的地层错断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14. 隐伏活动断层的多层次综合探测——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为例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刘保金, 沈卫华, 雷启云, 廖玉华, 赵成斌, 酆少英, 张学辉,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06, 28 (4): 536-546.  
摘要1595)      PDF(pc) (6211KB)(1518)    收藏
以银川活动断层试验探测为例,介绍了第四纪巨厚沉积区隐伏断层多手段、多层次探测的步骤与方法.在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银川市兴庆区新渠梢村为综合探测试验场.首先,分层次布施道间距10m、5m和1m的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由深至浅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逐步控制在可以布施浅钻勘探的程度.然后,实施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确定了断层的准确位置和倾角,获得了由钻探资料可分辨的断层上断点埋深8.3m的信息.最后,通过大型探槽开挖,查明了断层实际上断点埋深1.5m和5期古地震活动事件.结合地层年龄的初步测定,得出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中-晚全新世活动的结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8)
15. 利用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安丘-莒县断裂板泉段的浅部构造特征
秦晶晶 刘保金 王志才 酆少英 邓小娟 花鑫升 李倩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

16.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兰聊断裂带中南段深部特征
李倩 宋前进 酆少英 姬计法 段永红 何银娟 秦晶晶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