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小多道地震震源效果在海域活动断裂探测中的对比研究
易虎, 詹文欢, 闵伟, 吴晓川, 李健, 冯英辞, 任治坤
地震地质    2022, 44 (2): 333-34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04
摘要487)   HTML8)    PDF(pc) (8062KB)(116)    收藏

海域地震区划与活动断裂的探测和识别密切相关。文中在台湾海峡闽东南隆起带开展了活动断裂的地球物理探测研究, 选取GI枪震源与电火花震源剖面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了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3条基底断裂构造和2条垂向延伸较小的细小断裂。基底断裂可在GI枪震源剖面和电火花震源剖面上识别, 细小断裂则只能在电火花剖面上识别; 3条基底断裂在2种剖面上的错断地层位置、 几何形态接近, 但断裂周围的地层形态及次级断裂展布样式受分辨率的影响存在成像差异。相似的断裂探测结果体现了这2种方法的有效性, 而剖面成像差异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组合探测的必要性。基于2种数据的融合结果, 对断裂F1的构造属性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说明: 断裂F1是基底先存断裂晚更新世活化的结果, 为一坳陷边界断层, 呈伸展正断活动, 分析认为其应归属为华南沿海滨海断裂带。因此, 在海域地震区划和海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中, 应重视多种探测方法的组合使用, 以便获取更加详实的断裂信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南海北部陆架区更新世晚期沉积物年代学及古环境研究——以DG钻孔为例
张志亮, 刘金瑞, 张浩博, 张中保, 哈广浩, 闵伟, 聂军胜, 任治坤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351-136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01
摘要1044)   HTML208)    PDF(pc) (3722KB)(691)    收藏

大陆架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区, 对于研究大陆的构造演化、 海陆变迁、 海平面升降以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不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对大陆架沉积物年代学及其蕴含地质信息的认识仍然不足。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是全球海洋沉积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也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典型的区域。作为东亚大陆物质的主要沉积区, 南海已经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 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沉积连续、 信号记录稳定但沉积速率较慢、 总体分辨率较低的深海区沉积物。相对而言, 沉积速率较快、 分辨率较高的浅海大陆架沉积为高分辨率年代学和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材料, 但由于大陆架沉积环境动荡导致沉积信号记录不稳定甚至缺失。针对南海大陆架沉积, 尤其是对钻孔沉积物高分辨率年代学研究仍相对较少, 限制了对南海构造与气候演化过程的认识。为了更好地限定南海北部陆架区更新世晚期沉积物的年代, 研究其中蕴含的古环境信息, 探讨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问题, 同时为南海海域活动构造研究提供年代学框架, 文中以南海北部DG钻孔为研究对象, 在微体古生物化石和碳同位素年龄(14C)数据的基础上, 利用大陆架沉积物磁化率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对比对其沉积物年代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此, 结合色度和孢粉结果, 对其古气候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该钻孔沉积物的磁化率可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的阶段1—阶段9(MIS 1—MIS 9), 底部年龄约为300ka, 磁化率低值区间对应于冰期, 高值区间对应于间冰期。这与该钻孔沉积物中的孢粉和色度所记录的古环境信息相吻合。冰期时气候较为寒冷, 水体变浅, 沉积物搬运距离相对增大, 矿物以氧化作用为主, 主要形成弱磁性的磁性矿物(如赤铁矿), 导致磁化率较低; 间冰期时, 气候相对暖湿, 水体变深, 沉积物搬运距离相对缩短, 矿物以还原作用为主, 主要形成强磁性的磁性矿物(如磁铁矿等), 导致沉积物的磁化率显著增强。因此, 南海大陆架北部更新世晚期沉积物的磁化率变化可以反映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以来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磁化率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对比作为一种晚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相对定年方法, 在南海北部陆架区更新世晚期沉积物定年方面是适用且可靠的, 可为海洋大陆架沉积物定年和对比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青海都兰地区夏日哈活动断裂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哈广浩, 任治坤, 刘金瑞, 李智敏, 李正芳, 闵伟,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21, 43 (3): 614-62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09
摘要829)   HTML    PDF(pc) (19276KB)(339)    收藏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以NE向挤压缩短、 顺时针旋转和向E挤出为主要特征, 在NE向挤压作用下形成了NNW向的右旋走滑断裂, 进一步将东北缘地区分为多个次级块体。 其中, 鄂拉山断裂与东昆仑断裂围限形成的柴达木次级块体整体以向NW方向的旋转挤出为主要特征, 但处于这2条边界断裂交会部位的柴达木盆地东缘都兰地区的构造变形方式却不清楚。 近期在针对都兰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中, 发现了一条NW走向、 长60~70km的右旋走滑断裂带, 即夏日哈断裂带。 该断裂带位于鄂拉山断裂西侧, 由2条近平行的断裂组成, 分别为夏日哈断裂和英德尔康断裂。 经遥感解译与野外地质调查发现, 该断裂线性特征明显, 断错了多期冲积扇、 河流阶地等晚第四纪地质地貌体, 发现了多个断错晚第四纪沉积物的剖面, 显示该断裂带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 综合分析认为, 该断裂与前期发现的近EW走向的热水-桃斯托河全新世左旋走滑断裂, 分别在鄂拉山断裂和东昆仑断裂的影响下共同调节柴达木块体端部的挤出旋转变形。 同时, 该断裂为该区新发现的活动断裂, 具有中强地震的潜在发震能力, 这不仅对理解区域构造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也导致对该区域地震危险性的认识发生较大改变。 因此, 亟待在该区域开展更进一步研究工作, 以增进对区域应变分配模式的理解, 为区域地震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依兰-伊通断裂带尚志段晚全新世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来自古地震与历史文献的约束
余中元, 张培震, 闵伟, 韦庆海, 刘玉刚, 刘双
地震地质    2016, 38 (4): 844-8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04
摘要1046)      PDF(pc) (11042KB)(609)    收藏

尽管依兰-伊通断裂中生代-早新生代以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和丰富成果,但受研究条件和手段所限,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长期以来缺乏可靠的研究结果,致使无法科学认识其活动习性和地震危险性。基于高精度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断裂尚志段存在至少长约25km的线性断层槽谷和陡坎。探槽开挖揭露出该断裂在全新世晚期发生EⅠ和EⅡ两期古地震事件,运动方式为走滑兼逆冲挤压,伴随明显的地层褶皱与缩短变形,累计垂直同震位移量约为(3.2±0.1)m。14C测试年代结果约束古地震事件EⅠ发生于(440±30)~(180±30)a BP,事件EⅡ发生于(4 090±30)~(3 880±30)a BP。晚全新世以来的强震复发间隔约为(3 675±235)a。进一步的史料挖掘研究表明,EⅠ事件可能对应于朝鲜《日省录》记录的于公元1810年(清朝)发生在该地区的宁古塔历史地震,震级约7.0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登登山-池家刺窝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定量研究
闵伟, 刘玉刚, 陈涛, 疏鹏, 余中元
地震地质    2016, 38 (3): 503-5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2
摘要819)      PDF(pc) (15109KB)(930)    收藏

登登山-池家刺窝断裂位于阿尔金断裂东端宽滩山隆起的NE侧,总体走向NW,地貌上表现为醒目的断层陡坎;登登山段长约19km,池家刺窝段长约6.5km。通过卫星影像解译、探槽开挖、断错地貌测量及年龄样品测试等工作,研究了2条断裂的新活动特征。宽滩山NE麓普遍发育3级地貌面,即山前基岩侵蚀台面和冲沟I、Ⅱ级阶地。登登山断裂断错除I级阶地以外的其他地貌面,陡坎高度普遍在1.5m左右,最大高度2.6m。探槽揭露登登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有3次古地震事件,3次事件的总断距约2.7m,一次事件的垂直断距为0.5~1.2m,事件Ⅰ大约发生于距今5ka;事件Ⅱ大致发生于距今2×104a,事件Ⅲ大致发生于距今3.5×104a,重复间隔约1.5×104a,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04mm/a。
池家刺窝断裂断错了所有3级地貌面,陡坎最大高度为4m,一般在2m左右。探槽揭露池家刺窝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也有3次古地震事件,3次事件的总断距约3.25m,1次事件的垂直位错为0.75~1.5m,晚更新世以来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0.06mm/a。池家刺窝断裂古地震事件年代限定较差,但最新1次事件晚于登登山断裂,根据登登山断裂古地震事件的研究结果,推测池家刺窝断裂古地震重复间隔接近于登登山断裂的1.5×104a左右。
池家刺窝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晚于登登山断裂,1次事件的垂直位错及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都比登登山断裂略大,2条断裂之间还有长约5km的不连续段,被第四纪冲洪积砂砾石层覆盖,地形平坦,断裂地貌特征不发育,这些都表明登登山断裂和池家刺窝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阿尔金断裂以北的登登山和池家刺窝断裂规模都不大,垂直滑动速率仅为0.04~0.06mm/a,远小于祁连山断裂及酒西盆地内NW向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反映出构造变形主要限制在高原内部及河西走廊地区,登登山和池家刺窝断裂以低滑动速率、古地震复发间隔很长(>104a)的缓慢构造变形为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的几何特征、变形机制及其地震地质意义——以大安-德都断裂为例
余中元, 闵伟, 韦庆海, 赵斌, 马艳春
地震地质    2015, 37 (1): 13-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
摘要564)      PDF(pc) (10881KB)(518)    收藏

松辽盆地北部发育的中-新生代反转构造代表着盆地继伸展裂陷阶段、热冷却拗陷阶段之后的第3个构造演化阶段。系统收集了布设在覆盖大安-德都断裂及其附近的14个3维地震工区, 30条区域地震反射大剖面, 在此基础上准确追踪解释了T06、T1、T11、T2、T3、T4、T5等7个地震反射层位。同时基于52口钻孔的资料对重点反射层的地质年代进行了重新厘定, 分析了不同时期断层展布特征及分布规律, 重点就松辽盆地中新生代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形态、变形特征与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 该反转构造为大安-德都断裂在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早期的主要变形模式, 符合 "逆断层-褶皱"构造的几何形态和变形机制。松辽盆地内部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该构造反转带上。此外, 重点选择了2条典型剖面开展了野外实验性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根据勘探结果并结合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厚度分析认为, 广泛发育在背斜顶部且断错T06 界面的小断裂可能代表了大安-德都断裂强变形带的最新活动性, 勘探剖面揭示的上断点断错最年轻地层为中更新统, 并据此初步判定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此外, 综合人工地震勘探结果、现代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认为, 大安-德都断裂的 "逆断层-褶皱"构造反转带最新的活动已明显影响到了近地表的反射层, 清楚断错了早-中更新世地层, 控制着断裂附近中强地震的发生, 是松辽盆地内部或整个东北地区重要和典型的发震构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苍山-尼山断裂西段第四纪晚期活动性
刘玉刚, 陈涛, 闵伟,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3, 35 (4): 754-7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06
摘要874)      PDF(pc) (7067KB)(1031)    收藏
苍山-尼山断裂是鲁西地区多条NW向断裂中规模最大的一条,全长约130km。根据断裂沿线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断裂与第四系的关系,可将其分为西、中和东3段。西段控制曲阜和田黄盆地的北界,全长约30km,卫星影像上线性特征清晰,地貌上都为高2~5m的基岩陡坎,陡坎NE侧为泰山群片麻岩,SW侧为第四纪洪积扇。沿断层陡坎多个地点发现断错测年结果为晚更新世地层的断层剖面,曲阜附近断层剖面显示为正断层,断层陡坎较高,最高4.7m,垂直正断滑动速率约为0.07mm/a。田黄附近断层剖面显示为高角度逆断层,断层陡坎高度低于曲阜附近,最高1.5m。因此,从西向东,断层性质由正断逐渐转为逆断,断层陡坎高度也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结合前人对苍山-尼山断裂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断裂是一条左旋走滑枢纽断裂,西段以正走滑为主,中段以走滑为主,为枢纽轴部,活动性最强。鲁西地区除苍山-尼山断裂外还发育多条NW向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都曾有过活动,但活动性都较弱,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5级左右的中强地震,断裂与历史地震活动的特点说明鲁西地区NW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为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8.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触发滑坡及其构造分析
许冲, 徐锡伟, 郑文俊, 闵伟, 任治坤, 李志强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16-6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15
摘要1112)      PDF(pc) (7043KB)(3816)    收藏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发生了MS 6.6地震。地震触发了大量的、类型各种各样的滑坡。滑坡类型以黄土崖崩、滑、倾为主,还有一些深层连贯型土质滑坡、大型土质流滑、斜坡裂缝等类型。地震滑坡主要分布在一个与临潭-宕昌断裂平行的长条形区域内。该长条形区域面积约为250km2,长度约40km,最大宽度约8km。对应不同构造段落的区域内滑坡发育程度不同,反映了不同段落发震构造的特征差异。滑坡的主体分布范围与震中位置表明了构造破裂是从SEE向NWW方向发展的。最后,分析了该滑坡主体分布区中心线与临潭-宕昌断裂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相差10km的2种可能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
9.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害分布特征及发震构造分析
郑文俊, 闵伟, 何文贵, 任治坤, 刘兴旺, 王爱国, 许冲, 李峰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04-6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14
摘要1314)      PDF(pc) (7338KB)(1000)    收藏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 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内严重破坏范围也完全位于该断裂带内,这与临潭-宕昌断裂复杂的几何结构密切相关,也说明地震的发生是多条次级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受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向南侧的扩展和青藏高原向NE扩展过程中东昆仑断裂带的NE向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的临潭-宕昌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塔尔湾断裂活动时代厘定及地貌陡坎成因分析
陈涛, 刘玉刚, 闵伟,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2, (3): 401-414.  
摘要1193)      PDF(pc) (10615KB)(9639)    收藏
阿尔金断裂东段北侧发育了多条NW向断裂,塔尔湾断裂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塔尔湾-登登山-池家刺窝断裂的西段。该断裂总体走向NW,长约10km,在卫星影像上为一笔直的线性陡坎,地貌上为高几十cm至5m的地形陡坎。陡坎倾向NE,组成陡坎的地层主要有早更新世砾岩和全新世风积砂土等。通过地形剖面测量得到,由全新世风积砂组成的地貌陡坎高5m左右,由早更新世砾岩组成的地貌陡坎高1m左右。垂直地貌陡坎开挖的探槽揭示出,塔尔湾断裂为SW倾的逆断层,表现为新近纪泥岩逆冲于早更新世砾岩之上,断距为0.5m左右。全新世风积砂及晚更新世戈壁砾石层覆盖于断层之上,没有被错断。断裂上盘为新近纪泥岩,富含地下水,因此植被较发育; 由于植被的保护及固砂作用,风积砂不断堆积并保存下来,风积沙层逐渐增高。下盘除地表有几十cm厚的戈壁砾石层外,下部均为胶结坚硬的早更新世砾岩,不含地下水,植被不发育。全新世风积砂土只发育在塔尔湾断裂上盘,下盘没有全新世地层发育; 早更新世砾岩上的地貌陡坎高度远远小于全新世风积砂土上地貌陡坎的高度。这些都表明由全新世风积砂组成的地貌陡坎不是断裂活动形成的,而是外动力作用造成的。因此,塔尔湾断裂是一条早中更新世逆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11. 从1786年磨西地震看地震地表破裂带在不同地貌区的保存
陈桂华, 闵伟, 宋方敏, 焦德成, 许洪泰
地震地质    2011, 33 (4): 804-8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6
摘要1490)      PDF(pc) (1913KB)(2532)    收藏

地震地表破裂是活动断裂填图的重要内容之一,晚第四纪地貌是保存地震地表破裂等活动断裂最新变形的基本载体,利用不同地貌全面获取断裂的活动信息非常重要。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进行野外填图、探槽开挖等调查,讨论了1786年磨西地震地表破裂在青藏高原冰川、冰缘地貌区和高原边缘的流水堆积和强剥蚀地貌区的保存特征。地震裂缝和断错等微地貌在高原冰川、冰缘地貌区记录保存完整。高原边缘的流水堆积具有强侵蚀和快速堆积等不稳定性,在探槽中可以获得不完整的地震地表破裂记录。而强剥蚀区缺少记录地震地表破裂的最新堆积地貌,只能依靠与地震动和断裂破裂具有间接关系的古滑坡等推测地震影响区和地表破裂范围。结合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的几何结构和构造环境认为,鲜水河断裂带康定—田湾段是1786年地震的发震构造,该地震破裂长度约80k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依兰-伊通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闵伟, 焦德成, 周本刚, 盛俭, 陈涛
地震地质    2011, 33 (1): 141-15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14
摘要1878)      PDF(pc) (1221KB)(2924)    收藏

郯庐断裂带东北段依兰-伊通断裂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一般认为是第四纪早期活动断裂,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在该断裂多个段落发现断错河流Ⅰ级阶地等全新世地貌面、高1~2m的地表陡坎。其中,在通河县附近的最新地表陡坎长约70km,舒兰附近的最新地表陡坎长约10km。分别对黑龙江通河县和吉林舒兰县的陡坎进行了探槽开挖,发现通河段断层断错至近地表,被断错的最新地层年龄为距今(1 730±40)a,舒兰段断层断错晚更新世地层,被距今(2 360±40)a的黑色炭质黏土覆盖。这些资料表明依兰-伊通断裂至少部分段落为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并且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因此,有必要对依兰-伊通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开展详细研究,以查明该断裂的空间分布、最新活动时代、分段特征、大震重复间隔等,为评价未来地震危险性及地震区划等提供依据,对东北地区的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肃北野马河北侧断裂地貌特征及其晚第四纪活动性
赵朋, 闵伟, 焦德成, 孙宗诗, 黄拓
地震地质    2009, 31 (3): 459-4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3.008
摘要1760)      PDF(pc) (7087KB)(624)    收藏
阿尔金活动断裂带东段的滑动速率由西向东逐渐减小,而肃北是阿尔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的"突变点"之一。在肃北以东分布多条分支断裂,野马河北侧断裂便是其中的一条。野马河北侧断裂长约30km,总体走向NEE,该断裂沿野马河盆地北侧山前洪积扇延伸,沿断裂具有大量的左旋走滑和逆冲等地貌现象,多处冲沟出露有断层剖面。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该断裂是一条左旋走滑兼逆冲断裂,错断了晚更新世时期形成的洪积扇或冲沟阶地。通过实测得到地貌面左旋、垂直错动数据,并采集样品测试相关地貌面的年龄,估算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27±0.18)mm/a,平均逆冲速率为(0.4±0.07)mm/a,该断裂分解了阿尔金断裂东段的部分运动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14.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破裂带的大地切片实验研究
何宏林, 闵伟, 原口强
地震地质    2008, 30 (1): 289-297.  
摘要2338)      PDF(pc) (18541KB)(632)    收藏
大地切片调查法,就是在不搅动的状态下从地下切出未固结的第四纪浅部地层的垂直断片,它是一种较新的活动断层探测技术。发生在1679年9月2日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烈度Ⅺ),是北京及附近地区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在该地震的宏观震中——潘各庄附近,运用大地切片调查法对该地震破裂带进行了实验性探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表明:大地切片保留了完好的沉积细结构特征;大地切片调查实施时,要选择合适的动力源,对于北京平原这种黏土含量较高的沉积层,挖掘机加振动锤的动力组合优于吊车加振动锤的动力组合;大地切片由于振动会造成一定地层厚度的压缩,但黏土含量较高的北京地区,压缩比例基本<5%。另外,结合探槽和大地切片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最近2次古地震事件,分别是1679年事件和该地震之前的一次事件,两次地震的垂直同震位移分别是1.4m和1.2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罐罐岭断裂带最新活动特征
杜鹏, 柴炽章, 沈卫华, 闵伟, 田勤俭
地震地质    2007, 29 (3): 597-606.  
摘要1922)      PDF(pc) (3120KB)(964)    收藏
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以及分段特征一直在重大工程安全性评价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解决黄河黑山峡地震地质问题时,通过对罐罐岭断裂带的航片解译、野外追踪调查、地形地貌测量和古地震槽探资料研究,从而确定了该断裂带的活动时代以及分段特征。该断裂带发育在青藏块体东北缘,是中卫-同心弧形活动构造带的一部分,总体走向近EW,长约60km,分为5条不连续的次级断层,各段成左阶羽列,晚第四纪以来表现出强烈的左旋走滑兼挤压逆冲活动特征。断层错断了一系列山脊、小冲沟和阶地等,发育醒目的断层陡坎。研究发现,罐罐岭断裂最新一次地震破裂发生在距今700~1200a之间,最大同震位移位于罐罐岭附近,全新世以来水平左旋最大错距达6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16. 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体前缘断裂活动性质及速率
宋方敏, 闵伟, 韩竹军,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07, 29 (2): 272-281.  
摘要1842)      PDF(pc) (4028KB)(920)    收藏
柯坪塔格推覆体位于天山西南麓,由多排NEE—EW向的褶皱-逆断裂带组成。文中介绍了皮羌—巴楚磷矿以西3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断裂的活动性质及速率。新获资料表明,各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皆由多条断裂构成,都具典型的逆断层性质。其中最新活动断裂位于褶皱-逆断裂带的最前缘,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它们切割冲沟T0、T1、T2、T3阶地堆积,形成不同高度的断层陡坎。根据陡坎剖面测量和年龄样品测试,求得T0面形成以来断裂的垂直位移量、位移速率、地壳缩短量和缩短速率分别是0.9~1.1m、0.53~0.65mm/a、1.93~2.56m和1.14~1.52mm/a;T1面形成以来分别是1.4~1.8m、0.36~0.46mm/a、3.00~3.86m和0.77~0.99mm/a;T2面形成以来分别是2.1~3m、0.31~0.45mm/a、4.50~6.98m和0.67~1.04mm/a;T3面形成以来分别是3.4~4.2m、0.28~0.35mm/a、7.29~9.22m和0.61~0.77mm/a。根据T0面形成以来的缩短量和缩短速率,计算柯坪塔格推覆体约1.7ka以来总的地壳缩短量是9.65~12.80m,缩短速率5.68~7.53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逆冲-褶皱造山过程中生长地层的识别及应用
张广良, 张培震, 闵伟, 陈杰
地震地质    2006, 28 (2): 299-311.  
摘要1576)      PDF(pc) (2256KB)(2073)    收藏
生长地层记录了大量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历史信息,主要形成于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盆地边缘,在前陆盆地生长构造(如生长逆断裂-褶皱带)翼部或顶部与褶皱构造变形同期沉积的地层,是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同时进行的产物,在构造横剖面上,整个生长地层序列在褶皱翼部具有楔形几何状态。根据其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和断层传播褶皱及滑脱褶皱作用等。生长地层的最终形态受各种地质作用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构造变形、沉积速率和侵蚀作用,三者之间在生长地层形成过程中通常具有“复合”作用。通过生长地层的详细研究,可以建立同构造生长地层模式,而广泛应用于确定前陆逆冲-褶皱带与相应地层的时代、变形速率,分析与逆冲推覆断层相关的褶皱几何形态,以及建立动力学模式等。生长地层的野外识别一般可从褶皱翼部和枢纽变化、翼部同沉积楔体、地层产状和厚度变化以及区域资料收集对比等几方面来综合分析,同时采用多模式、多手段的室内分析将是研究生长地层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对生长地层的识别标志和模式的进一步认识,初步分析了六盘山山前宁夏固原寺口子剖面,认为寺口子盆地为逆冲-褶皱造山带前陆磨拉石盆地,其内可能存在有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但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18. 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古地震初步研究
闵伟, 宋方敏, 韩竹军,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06, 28 (2): 234-244.  
摘要1995)      PDF(pc) (4886KB)(1109)    收藏
柯坪塔格断裂位于西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的最前缘,以皮羌断裂为界分成东西两段。在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开挖了6个规模较大的探槽,6个探槽都揭露出断层,但其中3个探槽的古地震事件不清晰,另外3个探槽有古地震遗迹。通过分析研究,共确定了全新世以来的4次古地震事件:第1次古地震事件发生于距今约12ka,第2次事件发生于距今约8.6ka,第3次事件大致发生于距今约5ka,第4次事件发生于距今(1.73±0.15)ka以来,很可能是1961年西克尔6.8级地震。这4次古地震事件具有约3~5ka的准周期重复特征。天山南麓有5~6排推覆体,每排推覆体的前缘都发育活动逆断裂,它们向下收敛于寒武系底部的滑脱面,因此,天山南麓的地震破裂非常复杂,这4次古地震事件的震级、发震构造等问题都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柯坪塔格推覆体的新生代变形与扩展
宋方敏, 闵伟, 韩竹军,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06, 28 (2): 224-233.  
摘要1607)      PDF(pc) (2830KB)(1214)    收藏
柯坪塔格推覆体位于天山西南麓。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天山晚古生代褶皱和断裂构造重新复活隆起,并向南北两侧推挤,在前陆盆地中渐进式地形成多排褶皱-逆断裂带。文中讨论了皮羌近SN向断裂带以西推覆体的新生代变形与扩展特征。结果表明,推覆体的新生代变形为波浪式差异性隆起。从天山南侧到塔里木盆地方向,构成推覆体的各排褶皱-逆断裂带的形成顺序有先后之分,早期形成的靠近天山,晚期形成的靠近塔里木盆地,反映推覆体在形成过程中由北向南的扩展,其扩展距离最大约76km。除此之外,各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都由多条断裂组成,它们与褶皱伴生,具有不同的形成和新活动时代。早期形成的断裂靠近山地一侧,晚期形成的断裂靠近盆地一侧,反映褶皱-逆断裂带单排前缘断裂也具有由北向南扩展的性质,其扩展距离为100~500m。最后,对推覆体扩展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8)
20. 西南天山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地壳缩短分析
杨晓平, 冉勇康, 宋方敏, 徐锡伟, 程建武, 闵伟, 韩竹军, 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06, 28 (2): 194-204.  
摘要1767)      PDF(pc) (3563KB)(1527)    收藏
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带是西南天山山前晚新生代以来形成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由5~6排近平行的弧形褶皱带组成,出露地层为寒武系-第四系。背斜形态多为复式箱状背斜和不对称的斜歪背斜,分别与断层弯曲背斜和断层扩展背斜的几何形态一致。地震勘探资料显示,各褶皱带前缘活动逆断裂在深部归并于统一的、由寒武系中的石膏层组成的滑脱面。滑脱面深度具有南浅北深、东浅西深的特点,皮羌断裂西侧滑脱面深度约为9km,东侧滑脱面深度为5km。在柯坪逆冲推覆构造中部的皮羌断裂东西两侧各5km和8km的位置,以断层弯曲褶皱和断层扩展褶皱构造模型为指导,用线长平衡的方法完成了2条长度分别为78km和73km的平衡地质剖面,恢复到变形前的形态后计算出这2条剖面上的地壳缩短量分别为40km和45km,缩短率为33%和37%。由于对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开始形成时间的证据较少,所以要计算长期的缩短速率是比较困难的。对比天山南麓库车活动逆断裂-褶皱带的形成时代,以及柯坪逆冲推覆构造与印干断裂的关系,认为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第四纪早期的西域砾岩沉积阶段,按距今2.5Ma计算,柯坪逆冲推覆构造的地壳缩短速率是15.4~17.3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0)
21. 福州盆地活动断裂的探槽研究
闵伟, 朱金芳, 冉勇康, 宋方敏, 杨晓平, 黄宗林
地震地质    2002, 24 (4): 514-523.  
摘要1861)      PDF(pc) (4119KB)(758)    收藏
在前人对福州盆地及其周缘活动断裂1/1万填图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航卫片判读、野外详细调查等方法,经过详细论证,在福州盆地及周缘6条活动断裂上选择了11个认为可能是断层通过的位置,进行了探槽开挖.大部分探槽只揭露到了基岩中的断层,有些探槽在开挖深度内既没有揭露到基岩,在第四系中也没有揭露到断层.对于没有揭露到断层的探槽,认为断层没有错断开挖深度内的第四纪地层,以探槽最底部的地层年代作为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上限.有些探槽揭露到了基岩中的断层,这些断层向上没有错断第四系,就以上覆第四系底部的时代作为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上限.只有在沿桐口-洪山桥断裂开挖的探槽中,揭露出2条断层,它们向上都错断了相同层位的第四纪地层,并被更新的第四系所覆盖.根据测年结果,这些断裂不是全新世活动断裂,其中,闽侯-南屿断裂可能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其它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都已不活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22. 酒西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古地震研究
闵伟, 张培震, 何文贵, 李传友, 毛凤英, 张淑萍
地震地质    2002, 24 (1): 35-44.  
摘要1692)      PDF(pc) (3780KB)(1621)    收藏
通过室内航片判读和野外调查,在酒西盆地发现3条全新世活动逆掩断层,它们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都很接近,为0.18~0.25mm/a.通过探槽揭露出的3条断层全新世以来各发生两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揭露的古地震年代及断层活动所形成的微地貌特征分析,阴洼山断层是独立活动的;北大河断层和新民堡断层上的古地震事件在时间上可能非常接近,具有丛集特征,或者是一次地震事件分别破裂这两条断层,但目前的测年手段还无法区别它们是一次破裂事件形成还是时间上非常接近的两次事件所形成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卫-同心断裂带全新世古地震研究
闵伟, 张培震, 邓起东
地震地质    2001, 23 (3): 357-366.  
摘要2042)      PDF(pc) (3641KB)(923)    收藏
通过对中卫-同心断裂带中段和西段7个新探槽的古地震研究,并结合前人对中段古地震的研究结果,分析确定出14000a以来中卫-同心断裂带共发生6次古地震事件。其中仅有1次是破裂全带的,发生在晚更新世末,其它都为全新世以来的次级破裂事件,3次破裂中段,两次破裂西段。公元1709年7 1/2级历史地震只破裂中段,因此推断只破裂中段或西段的古地震震级约为7 1/2级左右;破裂全带的古地震震级应为8级左右。从时间上看,这6次事件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没有明显的丛集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1)
24. 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三维探槽的开挖与古地震研究
冉勇康, 段瑞涛, 邓起东, 焦德成, 闵伟
地震地质    1997, 19 (2): 97-107.  
摘要1875)      PDF(pc) (2745KB)(2001)    收藏
对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和三维探槽开挖,揭示出7次古地震事件,除1920年地震外,它们的年龄分别为距今(10004±3196),(6689±169),(6120±505),(4208±577),(2763±372)和(1005±465)a;重复间隔分别为(3315±3200),(561±532),(1920±766),(1425±686),(1578±595)和(980±465)a。事件Ⅲ,Ⅳ,Ⅴ,Ⅵ,Ⅶ的水平位移量分别为(5.6±2.3),(1.5±1.1),(1.5±1.1),(2±1)和(7±0.5)m.显示出重复间隔时间的分段性和特征行为的分级性。两次类似1920年强度的地震间隔期间,有3次位移量为1~2m的地震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4)
25. 海域活动断裂探测中小多道地震震源效果对比研究
易虎 詹文欢 闵伟 吴晓川 李健 冯英辞 任治坤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

26. 中国南海北部陆架区更新世晚期沉积物年代学及古环境研究——以DG钻孔为例
张志亮 刘金瑞 张浩博 张中保 哈广浩 闵伟 聂军胜 任治坤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