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演化受到构造活动和河流侵蚀等作用影响。作为地貌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滑坡对于塑造地貌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滑坡发生的本质是坡体平衡受到破坏, 而这种不平衡现象可体现为存在过剩地形。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 MS6.8 地震诱发了大量山体滑坡, 为研究过剩地形对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提供了一个研究实例。文中基于震后遥感影像对同震滑坡进行了提取, 并依据ALOS 12.5m地形高程数据计算了震区过剩地形。此次工作共识别出1 485个滑坡(面积约为14.83km2), 这些同震滑坡多为浅层滑坡, 呈带状集中分布于大渡河两侧。同时, 过剩地形的计算结果显示其主要分布在大渡河及其支流的山谷两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高达91.7%的同震滑坡分布在不同厚度的过剩地形分布区。为了进一步研究过剩地形和同震滑坡的空间关系, 文中对2008年汶川地震、 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4年鲁甸地震等诱发滑坡与过剩地形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二者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显示出过剩地形对同震滑坡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文中计算获得的泸定地震震区过剩地形的平均高度约为80.0m, 明显大于此次地震诱发滑坡的厚度, 这意味着此次同震滑坡仅仅是移除了很少部分的过剩地形, 据此推测剩余的过剩地形分布区仍是未来潜在的滑坡易发区。
震后快速准确获取同震崩塌滑坡的分布范围和评估可能的灾害损失对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和安置规划至关重要, 2022年 MW5.8 芦山地震为开展不同评价模型在区域地震崩塌滑坡的快速评估研究提供了宝贵窗口。文中选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新一代中国地震滑坡危险性模型(下文称Xu2019 模型)和简易Newmark模型进行了2022年 MW5.8 芦山地震崩塌滑坡快速应急评估研究, 基于本次事件的地震滑坡数据库(包括2 352处崩塌滑坡, 面积为5.51km2), 探讨2种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 基于Xu2019 模型计算得到的崩塌滑坡面积为5.07km2, 与实际崩塌滑坡面积十分吻合, 而基于Newmark模型计算预测的崩塌滑坡面积达21.3km2。从评估结果的空间分布上来看, 2种模型预测的高危险区域基本一致, 高危险区域基本位于发震断层的上盘。但Xu2019 模型对于西北区域(崩塌滑坡集中发育区)的危险性预测明显偏低, 而Newmark模型对西南区域的危险性预测则明显偏高。总体而言, 2种模型在区域同震崩塌滑坡分布预测及快速评估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但Newmark模型需要输入多项参数, 而这些参数本身及人为获取方式均具有不确定性, 导致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大。
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是山岳地区强震过程中常见的一类地质灾害现象, 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常常超过灾害本身。为减轻和降低地震滑坡灾害带来的损失, 科学工作者们通过长期研究, 形成了多种基于不同理论和模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和评价方法。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发生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34.59°N, 98.34°E)的 MS7.4 地震为检验不同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提供了机会。文中以玛多地震灾区的地形坡度数据、 地质岩性数据为基础, 一方面基于简化Newmark位移模型对玛多地震灾区的地震滑坡敏感性进行了计算, 并结合玛多地震震后的地震烈度分布图对地震滑坡危险性进行了评估; 另一方面以判别分析法为基础, 采用在日本新潟地震中获得的经验模型对玛多震区的地震滑坡进行了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简化Newmark位移模型的地震诱发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得到的潜在高危险区域主要集中在Ⅷ、 Ⅸ、 Ⅹ烈度区, 受地震动强度影响较大, 整体上随着地震动影响的减弱, 滑坡危险性逐渐降低, 与客观实际较为符合; 判别分析法作为经验模型, 比较依赖于特定环境, 在脱离其自身环境使用时要对经验公式进行通用性验证, 重新认识各个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调整各因素的权重。这2种方法在预测结果上的差异主要分布在Ⅵ度区, 在研究区Ⅶ度区及以上烈度区内, 2种方法得到的危险区划则大体一致。
强烈的地震不仅能够在山岳地区触发大量的同震滑坡, 对震后灾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水平也存在重要影响。 因此, 研究地震滑坡的演化特征对于强震区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文中以2008年MS8.0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受到强震扰动的映秀为研究区, 通过对该区域(面积约66km2)震前1期(2005年4月)、 震后5期(2008年6月、 2011年4月、 2013年4月、 2015年5月和2017年5月)的高分辨率影像进行滑坡解译和编录, 借助GIS平台, 获取了高程、 坡度、 坡向、 曲率、 地层岩性、 距最近水系的距离和距发震断裂的距离这7个主要因子的数据, 研究地震滑坡的长期演化特征; 同时, 应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比了不同时期的滑坡活动性强度, 对该区域内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灾害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2008—2017年, 研究区内的滑坡总面积急剧减少, 同震滑坡面积从21.41km2降低到1.33km2, 表明震后滑坡的灾害活动程度已经恢复或接近震前水平。 整体而言, 研究区内滑坡的规模不断减小, 滑坡活动性随着时间减弱, 再活动滑坡和新增滑坡数量也相应减少。 滑坡灾害体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程为1 000~2 100m、 坡度为30°~55°、 坡向为40°~180°、 曲率为-2~2的区域。 此外, 汶川地震映秀研究区中的彭灌杂岩体环境更利于滑坡的产生, 而沉积碎屑岩岩性更利于滑坡活动性的恢复。 距最近水系的距离>1 600m时, 水系对滑坡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小, 且研究区地震滑坡存在上盘效应, 即断裂西北地区的滑坡数量远多于东南一侧。
2014年8月3日鲁甸MS6.5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 其中, 位于鲁甸县李家山村和巧家县红石岩村交界处的牛栏江干流北岸的红石岩滑坡规模巨大, 与此处位于左岸的红石岩古滑坡体的前缘部分一起堵塞了牛栏江而形成高达120m、体积达1 200×104m3的大型堰塞体。通过震后开展的野外实地调查, 获得了红石岩滑坡发生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及物质组成等资料。以这些第一手资料为基础, 构建了红石岩滑坡的边坡模型, 并应用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GeoStudio中Slope/W模块分别计算了红石岩滑坡体震前坡体安全系数和地震作用下的坡体安全系数。结果表明, 红石岩滑坡体发生处的坡体安全系数在地震前为1.450, 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而鲁甸地震的地震动作用则使坡体的安全系数降低至0.962, 直接导致红石岩坡体的失稳。文中进一步讨论了坡体滑动面的存在与否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 安全系数计算的结果表明, 在中强地震作用下, 先存滑动面的存在是导致大型滑坡形成的重要条件;对于高陡岩质边坡, 如果没有先存滑动面, 只可能形成浅表性滑坡。
山区强烈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是一种致灾严重、发生范围较广的灾害, 进行地震滑坡危险区划是降低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以2013年4月20日MW7.0芦山地震为例, 以芦山县、宝兴县及其周边受滑坡崩塌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 选定地层岩性、坡度、地震烈度、距断层距离和距水系距离等5类与地震滑坡关系密切的影响因子,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影响因子的权重, 继而采取综合指标法, 将研究区划分为低危险、中度危险、较高危险和最高危险4个等级的危险区, 用以表示该区域在遭受给定的地震烈度作用下发生地震滑坡的可能性的大小.实地勘察的滑坡点分布与预测的地震滑坡危险区的对比表明, 两者吻合程度较高, 约有77%的滑坡点落在较高危险和最高危险区.研究成果可为地震滑坡灾害应急、山区地震滑坡预测、滑坡灾害预防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地震滑坡灾害而言,进行地震滑坡危险区划是降低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方法的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产损失。文中通过对地震灾区震后航片、遥感影像等的解译,初步获得此次地震诱发滑坡的分布概况。在芦山地震灾区的地形和岩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Newmark物理平衡模型,对该区的潜在地震滑坡危险区进行了分析预测,通过对比本研究获得的潜在滑坡区域预测结果与解译的滑坡分布情况,表明Newmark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地震诱发滑坡预测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滑坡影响范围估算方法的差异,认为震级与产生滑坡最远距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较好的估算方法。
为了研究和探索降雨和地震诱发滑坡灾害的成因机理,对降雨型滑坡和地震型滑坡进行了物理模拟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坡度、坡体结构、降雨量、振动强度等因素对斜坡破坏变形的影响规律,探讨了降雨和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破坏的主要模式和过程。对于降雨型滑坡,通过实验确定不同坡度滑坡的临界降雨量,发现临界降雨量与滑坡坡度呈幂指数关系。对于地震型滑坡,实验得出坡体的破坏程度与坡体的角度、振动的持续时间、振动的强度成正比;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土质和岩质滑坡的坡度与振动破坏时间的关系; 对汶川地震滑坡统计分析发现,当地震震级达到4级以上时,坡度>30°的滑坡发生的概率较大,模拟试验结果与实际现象基本符合。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该区域由一系列叠瓦状冲断带构成,在大地构造上是连接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的过渡地带。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滑坡、崩塌、碎屑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产损失。震后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两侧,滑坡崩塌灾害的分布很不均匀。大多数的滑坡崩塌存在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盘,只有12%左右的滑坡、崩塌出现在下盘; 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的高密度区出现在断裂带的两端和中部地区。相关的统计分析表明,此次地震中,滑坡和崩塌等灾害的发育与地形地貌、地震动、坡体岩石性质等密切相关。在硬岩、较硬岩区域,滑坡、崩塌等灾害也广泛发育,这种特点与炉霍、昭通等地震滑坡中获得的认识有所不同。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通过对地形地貌及岩石等地质条件的影响,进而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