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
吴熙彦, 鲁人齐, 张金玉, 孙晓, 徐芳, 陈桂华
地震地质    2024, 46 (1): 35-4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3
摘要262)   HTML23)    PDF(pc) (6764KB)(186)    收藏

活动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是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基础参数和重要数据。随着对接近真实形态的活动断层三维模型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 对这类模型数据的共享及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构建基于Web的三维断层模型展示平台, 提高数据共享水平和用户体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川滇地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① http://data.activetectonics.cn/arcportal/apps/webappviewer3d/index.html?id=754abeff247c4b3194ebd9bf3bd17f47。)是基于ArcGIS 10.6企业版的Web AppBuilder工具构建的一个实验性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基于Web GIS的三维展示系统的基本功能, 并成功测试了更适用于地震行业标准的用户交互方式、 基本功能、 场景数据迁移方案和三维场景设计方案。场景数据从三维断层建模平台到GIS平台的迁移, 是实现基于Web GIS三维展示系统的基础。场景中展示的三维数据采用与二维数据标准一致且视觉上融合度高的可视化方案。实践结果表明, 三维数据从建模平台迁出后, 应结合数据可视化方案, 在属性层面上与二维数据相融合, 以保证二维和三维数据在视觉上较好地融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地表破裂初步调查
李智敏, 李文巧, 李涛, 徐岳仁, 苏鹏, 郭鹏, 孙浩越, 哈广浩, 陈桂华, 袁兆德, 李忠武, 李鑫, 杨理臣, 马震, 姚生海, 熊仁伟, 张彦博, 盖海龙, 殷翔, 徐玮阳, 董金元
地震地质    2021, 43 (3): 722-73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16
摘要1235)   HTML    PDF(pc) (18089KB)(668)    收藏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S7.4地震, 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 距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约70km。 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 余震分布和InSAR反演结果的基础上, 我们第一时间对发震断层和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野外考察。 初步研究表明, 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 左旋走滑的昆仑山口-江错断层, 破裂段为江错段。 地表破裂长160km, 主要由线性剪裂隙、 斜列张裂隙和张剪裂隙、 挤压鼓包、 地震陷坑等多种构造类型组合而成, 在河谷、 沼泽地区伴有大量喷砂冒水、 砂土液化现象和重力滑坡等。 地表破裂带自西向东可依次划分为鄂陵湖南段、 黄河乡段、 冬草阿龙湖段和昌麻河乡段; 不同段之间或走向差别较大, 或以大的拉张阶区分隔。 其中, 鄂陵湖南段、 黄河乡段的西段、 冬草阿龙湖段的中段和昌麻河乡段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明显且可连续追踪, 尤以鄂陵湖南段的地表破裂规模最大; 其他段的地表破裂断续展布。 根据冲沟、 道路和拉张阶区裂隙宽度等可确定地表同震位移量为1~2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国家川滇实验场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编制
吴熙彦, 徐锡伟, 于贵华, 程佳, 陈桂华, 安艳芬, 王启欣
地震地质    2018, 40 (1): 27-4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03
摘要773)   HTML    PDF(pc) (6632KB)(538)    收藏
借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地震中心(SCEC)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实验的经验,中国地震局于2014年选择在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的川滇地区,启动了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力争将该实验场建成具有实验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平台。为搭建和完善实验场区的地震动力学模型,收集实验场区内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球化学等基础资料,编制了《川滇地区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图(1:500 00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构造与震区三维断层初始模型
鲁人齐, 徐锡伟, 陈立春, 陈桂华, 姚琪, 孙建宝, 任俊杰, 任治坤, 许冲, 魏占玉, 谭锡斌, 董绍鹏, 石峰, 吴熙彦
地震地质    2018, 40 (1): 1-1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01
摘要613)   HTML    PDF(pc) (4673KB)(1200)    收藏
2017年8月8日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1次MS7.0地震。震后的野外地质调查没有发现同震断层破裂带;初步认为发震断层是1条隐伏的活动断层。文中根据九寨沟小震重定位结果,基于SKUA-GOCAD软件平台对发震断层进行三维模拟和刻画,初步给出了发震断层的三维模型。发震断层三维结构显示九寨沟主震发生在断层面弯折部位,这与1973—1976年松潘强震序列的断层几何结构相似,表明强震活动可能与断层面的非均一性密切相关。同时收集并整理了九寨沟震区的历史强震(M≥6.5),以及活动断裂地表分布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构建了震区10条主要活动断裂的三维断层初始模型,并分析和探讨了三维活动断层建模存在的局限性。九寨沟震区活动断层地下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可以为分析历史地震的发震构造、探讨地震与活动断层之间的属性和关系、以及强震预判等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活动断层避让相关问题的讨论
徐锡伟, 郭婷婷, 刘少卓, 于贵华, 陈桂华, 吴熙彦
地震地质    2016, 38 (3): 477-50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1
摘要953)      PDF(pc) (6533KB)(1663)    收藏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等大量震例研究表明,严重的地震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发震断层的同震地表破裂、近断层的强地面运动和地基失效引起的建(构)筑物倒塌。因此,避让活动断层是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如何避让活动断层和避让多少距离能够保证地面建(构)筑物不受活动断层同震错动引起的直接毁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科学问题。1)首先基于历史地震地表破裂资料,定量分析了活动断层同震地表破裂的局部化特征、同震地表破裂与建(构)筑物的破坏关系,得出了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直接严重地震灾害带宽度的平均统计值约为30m的认识。2)通过1999年集集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地表破裂带宽度资料和地震灾害空间分布关系的分析,指出了倾滑断层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断层上、下盘地表破裂带或严重地震灾害带宽度之比为2︰1至3︰1。3)基于上述分析获得的最新认识,进一步讨论了避让对象、活动断层定位要求、不同类型活动断层最小避让距离、特殊建(构)筑物避让和“抗断”设计理念等问题。最后,呼吁立法机构加强活动断层避让和活动断层探测的立法工作,规范活动断层上及其邻近地段土地利用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合理避让活动断层的行为,防患于未然,提高中国防震减灾的基础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地貌参数指示的临潭-宕昌断裂带最新构造隆升差异与地震活动
高明星, 陈桂华,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15, 37 (3): 709-7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3.004
摘要1002)      PDF(pc) (4694KB)(943)    收藏

2013年7月22日, 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最新构造隆升的差异性, 基于ASTER G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取了流域盆地及水系, 并以此为基础, 计算了面积高程积分及河道坡度指数.2个地貌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 临潭-宕昌断裂不同部位的最新隆升呈现不均匀性.其中, 断裂的最新逆冲活动在临潭以西及以岷县附近明显强于其他各段.上述地貌参数所指示的断裂抬升强度还与历史及现今地震发震位置较好地匹配, 体现了定量化地貌分析对断裂活动强弱的指示作用.临潭-宕昌断裂受区域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作用影响, 其活动的差异可能与晚第四纪以来巴颜喀拉块体NE向扩展背景下的局部应力集中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7. 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鲁甸和景谷地震的启示
徐锡伟, 程佳, 许冲, 李西, 于贵华, 陈桂华, 谭锡斌, 吴熙彦
地震地质    2014, 36 (4): 1116-11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15
摘要1337)      PDF(pc) (11867KB)(5359)    收藏

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 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 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 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 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 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 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 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 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1期地震活动的2个主体地区, 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 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四川省芦山M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李传友, 徐锡伟, 甘卫军, 闻学泽, 郑文俊, 魏占玉, 许冲, 谭锡斌, 陈桂华, 梁明剑, 李新男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71-6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20
摘要1021)      PDF(pc) (11586KB)(1084)    收藏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 "4·20"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双石断裂(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发现局部分布的NE向地表裂缝、沿地表裂缝分布的喷砂冒水和砂土液化,不规则的边坡开裂等地表变形,以及断裂沿线较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房屋破坏。野外调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GPS测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芦山县城附近或其以东,而芦山西侧的断裂也可能参与了部分活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GPS观测、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余震分布等结果综合判定,芦山7.0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是芦山之下、大川-双石断裂和新开店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脱带。此滑脱带在该段的运动导致了这次地震的发生,并可能带动了它上面的大川-双石和新开店等断裂的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汶川地震小鱼洞地区的地表破裂和同震位移及其机制讨论
谭锡斌, 袁仁茂, 徐锡伟, 陈桂华, 张中白
地震地质    2013, 35 (2): 247-2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05
摘要1165)      PDF(pc) (9570KB)(924)    收藏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西部发生的汶川地震是一次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右旋走滑运动的斜滑型地震,形成了有史以来最长、最复杂的地表破裂之一.其中,很多复杂现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或一致的认识,如小鱼洞地区出现的NW走向的小鱼洞断裂,在小鱼洞以北出现的2条相距11km的平行断裂同时破裂的现象等.通过在小鱼洞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获得了详细的地表破裂分布及同震位移分布,在此基础上对小鱼洞地区地表破裂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上述复杂地表破裂的根本原因是汶川地震的主断层北川-映秀断裂的产状变化,即北川-映秀断裂在小鱼洞以北向NW偏移约3.5km.其破裂机制是: 1)北川-映秀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在小鱼洞西侧的左阶挤压阶区引起的挤压隆升形成前冲断层,即小鱼洞断裂; 2)由于北川-映秀断裂在小鱼洞以北向NW偏移3.5km,导致其断层面倾角变大,逆冲运动引起的断层上盘对下盘的挤压方向变化,结合右旋走滑引起的上盘对下盘的侧向推挤,两者共同作用突破了彭灌断裂,从而形成了2条相距11km的平行断裂同时错动的现象.另外,文中建议应该重视北川-映秀断裂右旋走滑运动分量、断层产状变化以及断层上、下盘的岩性差异对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过程及地表破裂分布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从1786年磨西地震看地震地表破裂带在不同地貌区的保存
陈桂华, 闵伟, 宋方敏, 焦德成, 许洪泰
地震地质    2011, 33 (4): 804-8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6
摘要1490)      PDF(pc) (1913KB)(2532)    收藏

地震地表破裂是活动断裂填图的重要内容之一,晚第四纪地貌是保存地震地表破裂等活动断裂最新变形的基本载体,利用不同地貌全面获取断裂的活动信息非常重要。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进行野外填图、探槽开挖等调查,讨论了1786年磨西地震地表破裂在青藏高原冰川、冰缘地貌区和高原边缘的流水堆积和强剥蚀地貌区的保存特征。地震裂缝和断错等微地貌在高原冰川、冰缘地貌区记录保存完整。高原边缘的流水堆积具有强侵蚀和快速堆积等不稳定性,在探槽中可以获得不完整的地震地表破裂记录。而强剥蚀区缺少记录地震地表破裂的最新堆积地貌,只能依靠与地震动和断裂破裂具有间接关系的古滑坡等推测地震影响区和地表破裂范围。结合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的几何结构和构造环境认为,鲜水河断裂带康定—田湾段是1786年地震的发震构造,该地震破裂长度约80k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原地宇宙成因核素测年中石英样品分离提纯的几组实验对比
郑荣章, 陈桂华, 徐锡伟, 李建平
地震地质    2010, 32 (2): 303-31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13
摘要1308)      PDF(pc) (2176KB)(1168)    收藏
原地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在地质及地理研究领域应用广泛,测年对象众多。石英因其致密的晶体结构不易被大气成因10Be污染,以及较低的27Al含量的特点而成为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中一种理想的测年物质。在分离石英样品10Be和26Al的实验流程中,石英的提纯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原始的HCl/H2O2和HF/HNO3蚀刻分离提纯石英方法应用广泛、安全可靠,但处理样品周期长、效率较低。因此,在原始流程的基础上,设计了3组实验流程与原始流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样品石英纯度较高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减少超声波使用时间、增加蚀刻溶液浓度及每步样品处理量的方法,提高样品的处理效率,同时可以用加热磁力搅拌器替代超声波清洗器进行石英样品的HF/HNO3蚀刻提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12. 光学遥感影像阴影与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变形的影像识别
陈桂华
地震地质    2010, 32 (1): 107-11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1.011
摘要1767)      PDF(pc) (7729KB)(2193)    收藏
遥感影像数据在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同震地表变形的快速识别与地震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震后光学遥感影像的阴影、纹理等特征,以及野外获得的地表破裂变形的地质与地貌特征,总结了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变形的光学遥感影像识别特点。从遥感成像的光学原理深入解析了汶川地震断层陡坎在遥感影像上的阴影形成与识别特征,明确了成像时刻和断坎产状对影像阴影的形成和断层陡坎识别能力的约束。结合影像成像特征与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特征的应用分析,客观地认识了现有遥感影像在同震地表变形应用中的局限性,可为今后的应急航空遥感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13. 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几何结构特征
李陈侠, 徐锡伟, 闻学泽, 郑荣章, 陈桂华
地震地质    2009, 31 (3): 441-45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3.007
摘要1770)      PDF(pc) (23421KB)(1114)    收藏
文中主要通过ETM,Quickbird,Worldview卫星影像解译,利用断裂带的几何、构造不连续点,对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进行几何分段。自西向东可分为东倾沟段、大武滩段、肯定那段、西科河段、唐地段、玛曲段、墨溪段和罗叉段,前7条断裂羽列排列,唐地段和玛曲段为右阶排列,其余为左阶排列,各阶区之间范围较小,联系紧密。最大的阶区长10km,宽1.3km。除了阶区,断裂的分段标志还有走向的弯曲与断裂的交会。东倾沟段和罗叉段的分段标志主要为断裂走向的弯曲,最大的走向弯曲为东倾沟段,为34°的右阶挤压弯曲。在莫哈汤南侧东昆仑断裂与阿万仓断裂交会,为西科河段的1个分段标志。该段广泛分布的构造地貌和古地震造成的破裂标志表明该段曾经历过多次活动。断裂带从NW向SE呈帚状散开,结合不同段上的滑动速率,发现东昆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呈梯度下降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帚状散开的几何特征一一对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8)
14. 高精度测量方法在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考察中的应用
李峰, 徐锡伟, 陈桂华, 董绍鹏, 魏占玉
地震地质    2008, 30 (4): 1065-1075.  
摘要1879)      PDF(pc) (6502KB)(1370)    收藏
在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科学考察中,利用全站仪、差分GPS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高精度测量技术对同震变形造成的微地貌进行测量,及时记录了地表同震变形现象的丰富信息,为相关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保障。文中探讨了选择不同测量技术在微地貌测量中的应用特点和组合优势,结合测量实例分析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完整记录和有效分析地震地表破裂带信息方面的优势及其限制条件,并进一步讨论了上述测量方法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汶川MS8.0地震的地质科学考察数据库简介
李陈侠, 安艳芬, 于贵华, 徐锡伟, 陈桂华, 王世元, 宫会玲, 杨虎, 郭婷婷,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8, 30 (3): 804-810.  
摘要3023)      PDF(pc) (918KB)(3005)    收藏
汶川MS8.0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观测点、地表破裂带、震区第四纪断层的展布及其活动性地质观测点、古地震探槽、断错地貌测量等数据,以及搜集来的地层数据、汶川地震及其余震、重新定位余震、历史强震等数据。文中利用ArcGis将这些野外数据进行了录入、编辑、分析和制图输出,初步构建了一个包含基础地震地质信息的汶川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的综合管理,可根据需要对相关专题的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和处理,并绘制了汶川地震构造图及地表破裂分布图,为灾后重建避让带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构建汶川地震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数据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汶川MS8.0地震对四川省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结果的检验
马文涛, 李海鸥, 杨主恩, 陈桂华, 陈献程, 杨清源, 邓志辉, 孙谦
地震地质    2008, 30 (3): 796-803.  
摘要1958)      PDF(pc) (1140KB)(1194)    收藏
通过对汶川MS8.0地震的野外现场调查与相关资料收集,分析了四川省水电水利工程的破坏情况。在汶川地震震中区和高烈度区内,其危害性程度明显比当地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烈度高Ⅰ~Ⅲ度,暴露出在当地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受限于历史地震记录时间短、无法预测出超过历史地震最高震级的上限,严重低估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危险性,酿成当地水电水利工程遭受很大损坏,坝体普遍出现裂缝、渗水、局部坍塌等情况,甚至有些水库出现溃坝险情。因此,在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中应加强活动断裂的鉴定工作,可以利用古地震或地震规模与最大震级关系等来弥补历史地震资料记录时间短的缺陷,以提高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变形定量分析——北川-映秀断裂地表破裂带
陈桂华, 徐锡伟, 郑荣章, 于贵华, 李峰, 李陈侠, 闻学泽, 何玉林, 叶友青, 陈献程, 王志才
地震地质    2008, 30 (3): 723-738.  
摘要2224)      PDF(pc) (4635KB)(2617)    收藏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产生了长达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通过详细的测量、基于测量标志与断裂变形的几何关系对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观测点的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的垂直位移、倾向水平缩短、走向滑动、断层上盘水平运动方向等参数。结果显示,断裂同震变形分布的空间变化很大,目前获得的最大水平位移位于虹口乡深溪沟,为4.98m,同时也是最大右旋走滑位移点,走滑量4.5m,而目前获得的最大垂直位移在其东北的支沟,为5.7~6.7m。NE向断裂水平位移多为1~2m,垂直位移多为3m左右,而小鱼洞-草坝分支断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更小,只有0.5~1.5m。擂鼓镇附近的数据则反映与断裂相关的巨型滑坡可能将重力变形叠加到构造变形中。由断层水平缩短和垂直位移计算的断层倾角表明,北川-映秀断裂是浅部陡倾的具有走滑分量的逆断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逆冲型断裂同震地表变形定量分析的几个问题——以汶川MS8.0地震为例
陈桂华, 李峰, 郑荣章, 徐锡伟, 于贵华, 闻学泽, 安艳芬, 李陈侠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74-682.  
摘要2200)      PDF(pc) (1105KB)(2052)    收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发震断裂在地表形成以逆断为主的破裂变形带。同震地表变形带的定量分析对理解地震的构造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汶川地震典型调查点为例探讨了逆断型同震地表破裂变形带测量分析中值得重视并容易误解的几个问题,分析了地貌面标志和线性标志等测量数据与构造变形参数的几何关系,给出了变形参数的求解方法和相互关系。同时,就多观测点的定量数据在区域断裂几何结构变化和运动学分析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初析
冉勇康, 陈立春, 陈桂华, 尹金辉, 陈杰, 宫会玲, 史翔, 李陈侠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30-643.  
摘要2094)      PDF(pc) (3930KB)(1397)    收藏
在历史记录中,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没有发生过类似汶川MS8.0地震强度的地震。那么,在地质记录中是否会存在类似震级的古地震遗迹?作者分别在中央和前山断裂中段的地表破裂带上4个地点开挖了探槽4个和剖面1个,并进行了断错地貌面的实测。文中从几个地点新老地貌面累计变形量、探槽揭露的古地震遗迹等方面讨论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存在的基本事实。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央断裂的小鱼洞、擂鼓镇还是前山断裂的白鹿镇、汉旺等地,汶川5.12地震之后Ⅱ级阶地断层陡坎与Ⅰ级阶地陡坎高度基本呈倍数关系,探槽揭露Ⅱ级阶地标志地层(黄砂土层)在断裂两盘的位差也是5.12地震的约2倍,显示在龙门山地区区域Ⅱ级阶地形成之后,汶川5.12地震发生之前,存在一次与汶川MS8.0地震地表变形规模相当的地震事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地震地质    2008, 30 (3): 597-629.  
摘要4255)      PDF(pc) (49676KB)(3516)    收藏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汶川8.0级强震北川、映秀地表破裂现象
邓志辉, 杨主恩, 陈桂华, 马文涛, 孙谦
地震地质    2008, 30 (2): 355-358.  
摘要1801)      PDF(pc) (2017KB)(981)    收藏
在汶川8.0级大地震后,通过对北川和映秀2个极震区地表破裂的初步调查发现:北川、映秀地震形变带总体上为NE-SW向展布;地震破裂带以逆冲为主,兼小量走滑位移;北川地表形变带挤压缩短量为3~4m,映秀地表破裂左旋走滑位移为0.4~0.5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汶川8级强震极震区破坏情况与烈度
杨主恩, 邓志辉, 马文涛, 孙谦, 陈桂华
地震地质    2008, 30 (2): 349-354.  
摘要2219)      PDF(pc) (4587KB)(1183)    收藏
展现了汶川8级强震现场考察的极震区破坏情况,以及依据《中国地震烈度表》判断所达到的地震烈度,简要讨论了发震断层的类型和地震破坏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2)
23. 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运动学转换与变形分解作用
陈桂华, 徐锡伟, 闻学泽, 王亚丽
地震地质    2008, 30 (1): 58-85.  
摘要1622)      PDF(pc) (19259KB)(1443)    收藏
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带的定量运动学研究对于理解整个高原演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区域气候-地貌-构造对比分析的年代学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学定量数据,发现多个断裂段作为走滑活动为主的断裂在局部存在中心对称的倾向滑动分量。据矢量分析方法,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及其相邻块体作为一个区域性构造系统,利用构造带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学定量数据,分析了构造带横向上的构造运动学转换关系和纵向上的变形分解作用,确定出贡嘎山隆起区存在6.2mm/a的具有透入分布式的垂直隆升速率、安宁河谷东侧台地内侧存在倾滑速率至少1.45mm/a、以逆冲为主的活动断裂。定量地建立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构造转折带和东边界构造带的变形分解模式,进而建立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及其相邻块体组成的区域性构造系统的定量运动学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断层气(Rn,CO2)的释放特征
李陈侠, 徐锡伟, F Perrier, P Richon, 陈桂华, Y Klinger, J-M Nocquet, C Romieu, 张晓清, 常振广
地震地质    2007, 29 (4): 905-909.  
摘要1962)      PDF(pc) (2572KB)(852)    收藏
通过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断层气测试,首次获取了该断裂带中Rn和CO2的释放量。在2004年开挖的2~3m深的探槽内,氡浓度可达20732Bq·m-3,氡发射率可达433mBq·m-2·s-1,远高于在地表的氡浓度505~2380Bq·m-3与氡发射率7~28.19mBq·m-2·s-1(地表氡发射率均值为14.7mBq·m-2·s-1,与世界平均值相当)。从而我们推断该断裂具有从上部第四系覆盖物到深部花岗岩之间的良好连通性。在地表CO2的析出率平均值为18.9g.m-2·d-1,与通常的背景值相当,在探槽中和距离断层1km的地方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但是在断层北侧3km处的一个近乎直立的千枚岩小山上,CO2的析出率却很高,为421g·m-2·d-1,同时该处氡的发射率也高,达503mBq·m-2·s-1,因此,有必要在该断裂附近进行长期监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1125年兰州7级地震地表破裂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宋方敏, 袁道阳, 陈桂华, 葛伟鹏, 程建武, 苏鹤军, 陆斌, 何文贵
地震地质    2007, 29 (4): 834-844.  
摘要2662)      PDF(pc) (25851KB)(645)    收藏
根据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和史料考证资料,对兰州1125年7级地震的极震区范围、发震断层、地表破裂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次地震的极震区范围位于兰州市及其西南,震中在咸水沟一带,发震断层为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咸水沟—马泉沟小段。该次地震形成了长约7km,宽300~1000m的地表破裂,其破裂类型有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裂缝、地震滑坡、地震陷坑等。其中可细分为2小段,东南小段为麦地湾—咸水沟段,由两条平行的地表破裂组成;西北小段为大马家滩—马泉沟段,由单条地表破裂组成。根据大比例尺平、剖面图实测,该次地震的左旋位移量2.4~2.5m,垂直位移量0.45~0.92m。文章最后,对地震的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走滑断裂带近地表地质变形带特征分析
徐锡伟, 于贵华, 陈桂华, 李陈侠, 张兰凤, Yann Klinger, Paul Tapponnier, 刘静
地震地质    2007, 29 (2): 201-217.  
摘要2114)      PDF(pc) (3204KB)(1630)    收藏
阿尔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和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具有相对高的地质和GPS滑动速率,地表破裂型地震频发。在阿尔金断裂带阿克塞老城西和半果巴、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和玛沁、海原断裂带松山等地点的探槽地质剖面揭露了这些走滑断裂带累积地质变形带的基本特征。阿尔金断裂带半果巴探槽和阿克塞老城西探槽、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探槽和玛沁探槽揭露出的地质变形带宽度约12m左右;海原断裂带松山拉分盆地边界单条走滑断层地质变形带宽度不足10m,考虑到地震期间拉分盆地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变形,则拉分盆地本身也应作为强变形带处理。由此可见,经历过多个地震地表破裂循环的东昆仑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其地质变形带的宽度是有限的,具有变形局部化特征。单条走滑断层的地质变形带宽度一般为10余米,比较保守地估计应<30m,走滑断层斜列阶区的地质变形带宽度取决于阶区本身的宽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甘肃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几何结构及其新活动
宋方敏, 袁道阳, 陈桂华, 程建武, 张兰凤, 何文贵, 葛伟鹏, 苏鹤军, 陆斌
地震地质    2006, 28 (4): 547-560.  
摘要1836)      PDF(pc) (6043KB)(1153)    收藏
甘肃马衔山北缘断裂在大地构造上属昆仑-祁连-秦岭加里东-华力西造山系,其西北段位于兰州中生代盆地内部.通过对该段的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弄清了其几何结构,获取了新活动时代、活动性质的若干地质地貌证据和年龄证据.结果表明,该段断裂由咸水沟-马泉沟、新城沟和青石咀3小段构成,其中咸水沟-马泉沟小段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新城沟和青石咀两小段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全新世晚期以来,咸水沟-马泉沟小段的左旋位移量5~8m,位移速率0.5~1.72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柯坪塔格推覆系活动构造的ETM影像特征与解译
陈立春, 陈桂华, 陈立泽, 冉勇康, 杨晓平
地震地质    2006, 28 (2): 289-298.  
摘要1566)      PDF(pc) (3885KB)(1237)    收藏
柯坪塔格推覆系所在的区域地震活动频繁而且强烈,关于推覆系的活动构造和(古)地震复发规律亟需具体的基础资料和深入的认识。为此,对挑选的12景Landsat-7ETM影像进行了活动构造专题数字图像处理,并得到推覆系区域范围30m分辨率的ETM3-2-1波段、ETM7-4-3波段(假)彩色合成影像和野外工作区范围15m分辨率的ETM3-2-1-8波段、ETM7-4-3-8波段(假)彩色合成影像各2幅。通过对这些影像的分析和研究,确定了推覆系活动构造的主要解译标志:地形地貌标志、地层标志、线性影像标志和水系标志等。根据这些标志,采用2种影像在同一软件平台的不同图层同时对比解译的方法进行了1/50万区域范围活动构造宏观解译和1/5万局部地点活动构造详细解译。经野外科考工作证实,所采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手段、结果和解译方法是有效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0)
29. 福州盆地埋藏晚第四纪沉积地层划分
郑荣章, 陈桂华, 徐锡伟, 朱金芳, 黄宗林, 李建平
地震地质    2005, 27 (4): 556-565.  
摘要2117)      PDF(pc) (3166KB)(749)    收藏
文中以14个钻孔地层编录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初步总结了福州盆地埋藏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特征。福州盆地沉积始于晚更新世中期(约56.5ka BP),由砾石、砂、黏土、淤泥组成,总体表现为从下至上粒度变细的沉积序列,地层岩性横向变化较大;盆地内发育3层淤泥,第1,2层淤泥发育于全新世中晚期,时代为1.44~7.86ka BP,为“长乐海侵”的产物,第3层淤泥发育于晚更新世晚期,时代约为44~20ka BP,为“福州海侵”的产物;盆地埋藏晚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分为4个组,从老至新分别为龙海组(Q3pl)、东山组(Qhd)、长乐组(Qhc)与江田组(Qhj)。龙海组归属上更新统,划分为3段,其余3个组归属全新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
徐锡伟, 张培震, 闻学泽, 秦尊丽, 陈桂华, 朱艾斓
地震地质    2005, 27 (3): 446-461.  
摘要2058)      PDF(pc) (9636KB)(1693)    收藏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巴颜喀拉和华南三大活动块体的交接部位,发育着多组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裂。由于横向次级活动断裂的存在,川滇块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滇中和川西北2个次级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可划分出东端的龙门山次级块体。深部探测反映出川滇和巴颜喀拉块体地壳中均存在着低速-高导层(体),它们是上地壳多震的原因之一。地质研究和现今GPS观测表明:各级块体均存在着SE向或SSE向平移运动、顺时针转动和隆升运动,但量值存在着一定差异。文中还给出了各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地质或GPS滑动速率,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