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合肥盆地中郯庐断裂带西支乌云山-合肥断裂最新活动特征
郑颖平, 杨晓平, 疏鹏, 路硕, 方良好, 石金虎, 黄雄南, 刘春茹
地震地质    2020, 42 (1): 50-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1.004
摘要660)   HTML14)    PDF(pc) (10307KB)(90)    收藏

前人对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出露部分的活动性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 而对于隐伏于合肥盆地中的段, 其活动性如何, 甚至断裂是否存在一直未能取得明确认识。 文中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及钻探联合地质剖面探测方法, 对隐伏于合肥盆地中的郯庐断裂带西分支断层——乌云山-合肥断裂开展了详细的探测研究工作, 在合肥城区由北向南跨断裂布设了4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和2排联合钻孔剖面, 采用14C、 OSL和ESR 3种测年手段共获得了34个钻孔地层剖面样品的年龄数据, 结果显示乌云山-合肥断裂错动的最新地层为中更新统青灰色黏土层, 断层活动表现为逆断性质, 最大垂直错距达2.4m, 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上断点最浅埋深达17m。 文中研究证实了郯庐断裂带穿切合肥盆地, 且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 所得成果充实了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总体活动的认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在识别墨脱活动断裂带中的应用
杨晓平, 王萍, 李晓峰, 谢超, 周本刚, 黄雄南
地震地质    2019, 41 (2): 419-4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10
摘要1124)   HTML    PDF(pc) (17652KB)(661)    收藏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端,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会聚的地带,其内部的南迦巴瓦峰地区是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最高山峰,雅鲁藏布江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一个"几"字形的大转弯。南迦巴瓦地区东侧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分布有茂密的热带雨林植被。该地区的阿尼桥右旋走滑断裂带是南迦巴瓦构造结的东边界断裂。利用30m分辨率的DEM数据,在ArcGIS软件平台上获得了南迦巴瓦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2个定量地貌参数。在地形坡度分布图上,墨脱附近的雅鲁藏布江东西两岸的山体地形为坡度>30°的陡坡,在陡地形坡度的背景下,存在NE走向、断续分布的坡度为5°~25°的缓坡条带。地形高程变异系数分布图上,墨脱附近的雅鲁藏布江两岸地形为高程变异系数>0.9的高地形起伏区,在高地形起伏区的背景上,发育NE走向、断续分布的高程变异系数为0.2~0.9的缓地形起伏条带。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发现上述地貌参数异常条带处为活动断裂通过的位置。上述工作表明,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2个地貌参数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发现地形坡度大、植被覆盖严重、剥蚀强度大的地区的活动断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祁连山北缘佛洞庙-红崖子断裂胡家台背斜区构造变形——1609年M7 1/4红崖子地震构造样式
杨海波, 杨晓平, 黄雄南, 胡宗凯
地震地质    2018, 40 (5): 980-99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03
摘要750)   HTML    PDF(pc) (15853KB)(201)    收藏
佛洞庙-红崖子断裂是祁连山北缘断裂带中构造活跃的断裂之一,断裂东段胡家台背斜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且部分断裂被证实在1609年M7 1/4红崖子地震中发生破裂,但复杂的地表破裂特征所反映的深部发震构造样式还不清楚。因此,文中选取了佛洞庙-红崖子断裂东段胡家台背斜区及附近多组活动构造为研究对象,利用差分GPS对变形的河流阶地、洪积扇等进行测量,并对背斜核部出露的地质剖面进行了实测,获得了不同类型构造的活动特征。结合已有穿过背斜的地震反射剖面,构建构造地貌与深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探讨地震的发震构造样式。研究表明,背斜区发育了胡家台背斜以及多条逆断裂或逆-走滑断裂,背斜为祁连山北麓逆断裂向N逆冲扩展形成,并伴随形成背斜东侧1条逆冲兼右旋走滑断裂和北侧另1条逆断裂,这些逆断裂或逆-走滑断裂为调节局部构造应变差异而产生。黄草坝探槽结果表明,1609年红崖子地震破裂了黄草坝T1阶地;再结合前人关于此次地震的野外考察和文献资料考证,认为1609年M7 1/4红崖子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山麓逆断裂上,地震至少破裂了NWW向山前F1、胡家台背斜东侧NNW向F2和EW向F3断裂,震源深度可能为8~22k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古地震事件
黄雄南, 杨晓平, 杨海波
地震地质    2018, 40 (4): 753-77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03
摘要828)   HTML    PDF(pc) (12523KB)(355)    收藏
佛洞庙-红崖子断裂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带中段,是1条活动逆断裂。在佛洞庙-红崖子断裂东、中、西各段落开挖整理了5个探槽。通过探槽揭示的各地层单元的沉积特征、各单元之间的层序关系以及断层对不同地层的切割关系,共辨认出了4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中各地层单元的14C样品和光释光样品测年结果,对4次古地震事件给出了年龄制约:最早事件E4发生在距今约10.6ka,事件E3发生在距今约7.1ka,事件E2发生在距今约3.4ka,事件E1为1609年红崖堡地震。这4次地震事件的间隔分别约3.5ka、3.7ka和3.0ka,平均复发间隔约3.4ka,具有准周期重复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甘肃红崖堡1609年7 1/4级地震地表破裂再厘定
黄雄南, 杨晓平, 杨海波
地震地质    2018, 40 (1): 276-29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19
摘要822)   HTML    PDF(pc) (17282KB)(300)    收藏
位于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中段的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发生过1609年红崖堡7 1/4级地震。通过详细的地貌解译和地形测量,在比现代冲洪积扇和河床略高的次新地貌面上发现了全长约95km的地表破裂带,西起酒泉洪水坝河,东至肃南头道东湾。通过探槽研究和年代学测试,确认该破裂带的产生晚于公元元年。对比区域上前人对历史强震震中分布的研究,认为该地表破裂带即1609年红崖堡7 1/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地形测量结果表明,1609年红崖堡地震以逆冲倾滑为主,平均垂向位移1.1m,最大垂向位移1.8m。局部由于走向的变化兼具右旋走滑(NNW走向的小泉段)或左旋走滑(NEE走向的红山村东段)。依据地表破裂长度、断层最大位移与断层倾角,估算出地震震级为MW7.0~7.4,与前人认识(震级M7 1/4)接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祁连山北缘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活动速率初步研究
杨海波, 杨晓平, 黄雄南
地震地质    2017, 39 (1): 20-4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02
摘要997)      PDF(pc) (15404KB)(639)    收藏

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属于祁连山北缘断裂带中段逆冲推覆的前锋断裂,也是酒东盆地与祁连山之间的边界逆断裂。断裂运动学速率的准确限定对于理解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机制及其区域地震危险性至关重要。文中选取该断裂中、西段丰乐河口、石羊圈2个地点,通过地质地貌填图,综合应用地形剖面测量、光释光定年、宇宙成因核素定年和14C定年等手段,获得了约40ka以来的断裂平均垂直滑动速率约为1.1mm/a;考虑到断裂倾角为40°~50°,平均缩短速率为0.9~1.3mm/a。跨酒东盆地的GPS速度剖面给出的酒东盆地10a尺度缩短速率约为1.4mm/a,与地质缩短速率1.0~1.5mm/a几乎一致;酒东盆地内部的隐伏断裂或褶皱变形也可能吸收部分地壳缩短。酒东盆地总体地壳缩短速率约占整个祁连山造山带缩短速率的1/5,高原向NE方向扩展的前锋带现今仍具有强烈的地震活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7.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墨脱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地质证据的发现
谢超, 杨晓平, 黄雄南, 王萍, 李正芳,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095-110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23
摘要841)      PDF(pc) (7113KB)(886)    收藏

墨脱断裂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峰的东侧。在遥感信息解译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获得了墨脱断裂在中国境内的空间展布、运动性质和断错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的墨脱村和地东村开挖的探槽均揭示出墨脱断裂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其中墨脱村探槽地质剖面上显示出断裂最新活动具有逆冲性质,地东村探槽剖面上表现出的最新活动则为正断性质。结合断裂沿线典型的断错地貌分析,认为墨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不同段表现出逆断或正断的倾滑分量。地东村探槽揭示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14C年代约为(2 780±30)a BP,表明墨脱断裂全新世晚期发生过断错地表的事件。墨脱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与阿萨姆构造结的向N推挤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移动摄影测量数据与差分GPS数据的对比分析——以祁连山北麓洪水坝河东岸断层陡坎为例
杨海波, 杨晓平, 黄雄南, 黄伟亮, 罗佳宏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030-10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18
摘要882)      PDF(pc) (6374KB)(874)    收藏

随着获取高分辨率数字地形数据技术的成熟化,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地球科学研究中。一种低成本且操作简单的获取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的新技术——SfM(Structure from Motion)的出现,将使得活动构造研究中高分辨率数据的使用更加广泛。文中首先介绍了SfM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选取祁连山北缘洪水坝河东岸进行数据采集,生成DEM数据的点云平均密度为220.667点/m2,像素分辨率达6.73cm,覆盖面积达0.286km2。其次,详细对比了SfM数据与差分GPS数据之间的精度。结果表明,SfM数据经过高程误差垂向校正和倾斜校正以后,与DGPS数据之间的高程差值基本上集中在约20cm左右,倾斜校正将高程差降低了约50%。90%置信区间内2种数据之间的高程差为10~15cm,局部误差在30cm左右,但所占比例不足10%,若采用更加精确的校正方法,可能误差还会更低。基于SfM数据提取的断层陡坎高度沿断裂走向分布显示,洪水坝河东岸最新一次构造活动垂直位移量在1m左右。因此,具有较高垂直精度的SfM数据,在植被稀少地区能够替代DGPS进行高精度地形测量。2种数据之间仍然存在的高程误差可能与生成DEM的方式以及SfM数据精度有关,SfM数据精度还受控于地面控制点数量、相机分辨率、照片密度、拍摄高度等条件,同时也与地表形态等内在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库车坳陷东部秋里塔格背斜带的活动断层及其形成机制
李胜强, 张玲, 杨晓平, 黄伟亮, 黄雄南, 杨海波
地震地质    2016, 38 (2): 223-2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01
摘要692)      PDF(pc) (12955KB)(346)    收藏

在详细调查盐水沟以东秋里塔格背斜带地质、地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深部构造形态,讨论了背斜区地表断层的分布特征、活动性及形成机制。盐水沟以东的秋里塔格背斜带包括库车塔吾背斜和东秋里塔格背斜。库车塔吾背斜核部断层是发育于古近系盐膏层中的滑脱断层向地表的延伸,在晚更新世仍持续活动。库车塔吾背斜北翼断层为受局部挤压应力控制而产生的褶皱调节断层,发育于北翼山前活动枢纽内,成组近平行出现,走向上展布不连续;探槽开挖结果表明,该断层全新世有过断错地表的古地震事件。发育于东秋里塔格背斜南翼靠近核部的博斯坦断层为较大规模的低倾角逆冲断层,向下可能与控制表层背斜生长的断坡相连。东秋里塔格背斜南翼断层是发育于断展褶皱陡倾前翼的剪切逆冲断层,亦平行成组出现,断续分布,在哥库洛克一带断层错断了全新世洪积扇。活动褶皱及其褶皱相关断层均为深部断层滑动经过复杂的褶皱变形传播到近地表的表现,是深部断层活动的指示构造。褶皱调节断层仅是褶皱过程中产生的局部变形,与控制褶皱生长的深部断层仅存在间接的关系。此类断层的滑动位移、速率等不代表深部控制背斜生长断层的运动学参数,但这些次级断层部分记录了活动褶皱区的古地震事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南北地震带北段与蒙古中部活动断裂构造特征
黄雄南, 张家声, 李天斌, 刘峰, 冯军
地震地质    2012, (4): 637-65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09
摘要1250)      PDF(pc) (7406KB)(1258)    收藏

从现今地质构造组成出发,结合地震活动特征,总结了近年来中亚大三角地震构造域东边界北段(南北地震带北段和蒙古中部)主要活动断层的研究成果。认为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北段的现今地质构成实质是一系列大型走滑断裂构造的尾端构造与侧向断层,或者是夹持于左旋走滑断裂带之间的张扭性地堑断裂系,包括: 六盘山弧形断裂带、桌子山-贺兰山断裂系、 狼山-色尔腾山前断裂系、达兰扎达嘎德断裂系、莫高德断裂系、库苏古尔裂谷系。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北段地震构造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局部上地幔物质流动或显著地幔各向异性所控制的现今区域应力场条件下,沿大型走滑断裂带两侧或尾端不同方向的先存断裂的重新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5)
11. 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岩FT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张秉良, 刘瑞珣, 向宏发, 万景林, 黄雄南
地震地质    2009, 31 (1): 44-5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1.005
摘要1969)      PDF(pc) (7753KB)(657)    收藏
通过对红河断裂带中南段18个糜棱岩、12个角砾岩、10个碎裂岩和8个砂砾岩的显微结构详细观察,部分典型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简称FT测年,以下同),获得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活动转换过程中微观特征的变化:糜棱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早期断层活动为左旋走滑,糜棱岩和未变形的砂砾岩FT年龄均>20Ma,表明这期间红河断裂带曾发生一次构造热事件;碎裂岩和角砾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后期断层活动为右旋走滑,微结构特征不同的碎裂岩和角砾岩的FT年龄可分3个时段(9.9~12.7,6.8~8.4,2~4.6MaBP),表明红河断裂带中新世以来曾发生3次断层位错事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红河断裂带中南段糜棱岩分形特征及主要流变参数的估算
张秉良, 刘瑞珣, 向宏发, 楚全芝, 黄雄南, 郑勇刚
地震地质    2008, 30 (2): 473-483.  
摘要1903)      PDF(pc) (12067KB)(697)    收藏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的块间构造变形带,该断裂的西南侧出露一套经韧性剪切形成的糜棱岩。研究区糜棱岩宏观上发育多种变形组构,如构造面理、线理、S-C组构等。微观变形特征有云母鱼、长石碎斑、长石和角闪石压扁拉长、碎斑旋转形成的压力影等;尤其是石英普遍变形,其特征有波状消光、核幔构造、动态重结晶、单颗粒压扁拉长及石英条带等;石英动态重结晶新颗粒尤其发育,重结晶的新颗粒边界具有锯齿状或港湾状等不同的微观特征,这些不同的特征记录了变形时的温压环境和流变速率。石英新颗粒分维几何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石英动态重结晶颗粒边界形态具有自相似性,表现出分形特征。分维数值为1.150~1.180,变形温度大约500℃,同构造变质环境属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初步估算应变速率可能低于10-8.4s-1,根据石英重结晶的粒径估算变形古应力为42.0~58.0MP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