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特征
呼楠, 龙锋, 王莹, 徐良鑫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56-8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6
摘要293)   HTML23)    PDF(pc) (6435KB)(152)    收藏

文中基于中国测震台网统一地震编目网2010年1月—2020年6月的正式地震观测报告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最优一维速度结构, 并矫正了初始震源位置, 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地震精定位工作, 结合汶川 MS8.0 地震早期余震精定位结果和震源机制解资料综合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的地震活动特征。结果显示: 南坝地区(S区)小地震平行于主破裂带分布; 中段(M区)小地震偏离主破裂带分布, 在两侧分别形成了丛集区M2和M3; 北段青川附近(N区)地震沿主破裂带和青川断裂密集分布(N1区), 地震活动强度较大, 且沿主破裂带与青川断裂震源深度剖面特征有所不同。推测研究区南端S区的小地震空间分布延续了汶川地震主破裂的特征; 北端N区汶川地震破裂受到宁强—勉县一带上地壳高速体的阻挡, 地表破裂带消失, 应力向深部传导, 对青川断裂运动的触发作用明显。综上分析认为, 先存断层、 新生破裂与主破裂共同作用导致了龙门山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复杂的空间特征, 暗示了汶川地震后应力传递和调整过程的空间不均匀性, 这可能与北段复杂的地质结构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2年芦山MS6.1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及发震构造
傅莺, 胡斌, 赵敏, 龙锋
地震地质    2023, 45 (4): 987-10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4.011
摘要373)   HTML26)    PDF(pc) (7950KB)(183)    收藏

2022年6月1日在四川芦山发生了 MS6.1 地震。为厘清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与2013年4月20日芦山 MS7.0 地震是否相同, 文中基于2013年4月20日-2022年7月1日四川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芦山地区的震相数据, 采用多阶段地震定位方法进行了精确定位, 最终获得了6 992次ML≥1.0地震事件的精确定位结果, 定位误差为: 水平向0.5km, 垂直向0.7km, 走时残差0.18s。主震的精确位置为(30.382°N, 102.943°E), 震源深度为15.6km。定位结果显示, 2022年芦山 MS6.1 地震序列整体位于2013年芦山 MS7.0 地震序列北东端的西南侧, 余震密集区NE-SW向长约10km, NW-SE向长约8km。整个芦山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呈NE向, 沿其走向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 2022年6月1日芦山 MS6.1 主震和 MS4.5 最大余震的震源深度约为15km, 与2013年芦山 MS7.0 主震的震源深度相当。 MS6.1 地震序列位于长轴的北东端, 并未突破 MS7.0 地震的破裂终止点而进入大邑地震空段。沿芦山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区域短轴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 MS6.1 地震序列发生在一条新的反冲断层上, 该破裂面略呈弧形向NW突出, 位于既有的芦山 MS7.0 发震构造的北西侧, 倾向SE, 与2013年芦山 MS7.0 北段的反冲断层近平行, 水平间距约5km, 在底部连接至2013年芦山 MS7.0 地震的主断面。同时, 文中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得到此次芦山 MS6.1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 最佳双力偶解分别为: 节面I, 走向221°、 倾角40°、 滑动角105°; 节面Ⅱ, 走向22°、 倾角52°、 滑动角78°; 矩震级 MW5.7, 矩心深度为14km, 与初始破裂深度一致, 结合精确定位余震分布及断裂走向结果判定节面Ⅱ为其发震断层面。根据精确定位结果、 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特征推测, 此次芦山 MS6.1 地震为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一条走向NE-SW、 倾向SE的反冲断裂发生逆冲错动所致。文中也讨论了2次芦山 MS7.0 和 MS6.1 地震的关系, 认为从空间关系和构造相关来看, 可以将二者看作同一序列, 但这2次事件的发震时间间隔显然突破了统计意义上的主震-最大余震关系。此外, 此次地震的发生进一步增强了位于其北段的大邑地震空段的应力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多元约束方法的2020年四川青白江MS5.1地震构造研究
徐芳, 鲁人齐, 王帅, 江国焰, 龙锋, 王晓山, 苏鹏, 刘冠伸
地震地质    2022, 44 (1): 220-23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14
摘要611)   HTML22)    PDF(pc) (11771KB)(270)    收藏

2020年2月3日,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发生 MS5.1 地震, 震中位于川西盆地的龙泉山断裂带北段。龙泉山断裂带北段存在东、 西2支断层, 2条断层与震中的距离相近。目前, 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地震成因与动力来源尚不清楚。文中尝试采用多元约束方法, 将地球物理学、 地震学、 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构造地质学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相结合, 对青白江 MS5.1 地震进行了综合研究。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龙泉山背斜北段的基本构造特征, 为发育在4~6km深度的中下三叠统膏盐滑脱层之上的逆冲断层和反冲断层的组合, 且具有突破式断层传播褶皱特征; 研究中采用CAP波形反演法得到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和震源机制解, 其中震源矩心深度为5km, 表明地震与浅层断层活动有关; 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为18°/32°/100°, 节面Ⅱ为186°/59°/84°; 通过Hyposat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对青白江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 得到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0.73°N, 104.48°E), 定位的61次余震主要集中分布于龙泉山断裂带北段东支附近, 且具有较好的关联性, 东支断层的产状与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一致, 为倾向NW的低角度逆断层。研究提取了震中附近的InSAR同震形变场, 同震形变量最大可达4cm; 地震造成的形变在震中西北部为隆起, 东南部为凹陷, 且最大凹陷部位位于震中与龙泉山东支断裂之间, 符合东支断裂逆冲的活动特征。文中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多元约束, 对2020年青白江 MS5.1 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 厘定了发震断层并探讨了可能的地震动力学背景, 可为龙泉山地区的断层活动性分析和地震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张致伟, 龙锋, 赵小艳, 王迪
地震地质    2022, 44 (1): 170-18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11
摘要982)   HTML35)    PDF(pc) (10401KB)(481)    收藏

基于川滇地区2000年1月—2017年3月2 600次M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文中对震源机制相对密集的次级地块和断裂带进行了震源机制量化分类和整体应力场反演, 利用1970年1月—2017年3月727次ML≥4.0地震震源机制解, 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反演了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强震前后川滇地区的主压应力空间分布, 探讨了川滇地区现今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总体以走滑型为主, 但龙门山断裂带、 四川盆地及其边缘的马边-盐津断裂带的机制类型存在局部差异; 川滇地区的应力场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 自北向南总体呈现顺时针旋转, 四川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从西到东经历了EW—NW—EW的转变, 云南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在西部地区呈NNE向, 在东部地区则表现为NNW向, 空间上形成倒“V”形;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强震前后, 应力场在龙门山断裂带变化较大,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变化次之, 其他区域未发生明显变化, 其中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应力场经历了基本应力场—变化应力场—基本应力场的一次完整转变过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周边中强地震序列类型的特征
祁玉萍, 龙锋, 林圣杰, 肖本夫, 赵小艳, 王培玲, 冯建刚
地震地质    2021, 43 (1): 177-1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1.011
摘要632)   HTML    PDF(pc) (4773KB)(290)    收藏
文中根据南北地震带中段及附近区域1973年以来86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统计结果, 对地震序列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51%), 多震型次之(29%), 孤立型最少(20%); 同一序列类型中, 随着地震震级增大, 主余型地震所占的比例增加, 多震型、 孤立型逐渐减少, 7.0级以上地震以主余型为主, 无孤立型地震; 对于不同破裂类型, 逆冲型地震中主余型最多, 多震型地震更可能为走滑和正断性质的地震。 2)主余型和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的线性关系相对较好; 绝大多数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震后20d内, 主余型最大余震集中在震后3d内发生, 多震型地震中次大地震集中在震后12d内发生, 孤立型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地震当天。 3)地震序列空间分布显示, 主余型地震分布相对较广, 多震型地震主要集中在川西巴塘—理塘、 川东马边—昭通一带、 川北松潘和滇西北云龙、 姚安、 龙陵及附近区域, 甘孜-玉树断裂带、 鲜水河断裂带NW段及四川盆地等地更易发生孤立型地震。 4)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可能与本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吴微微, 魏娅玲, 龙锋, 梁明剑, 陈学芬, 孙玮, 赵晶
地震地质    2020, 42 (2): 492-5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5
摘要836)   HTML    PDF(pc) (7076KB)(222)    收藏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 四川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7.0地震。 该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南端的一条分支断裂上, 地处玛曲—玛沁地震空区和松潘—平武地震破裂区的过渡部位。 为了解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以及震区构造环境, 文中基于四川数字波形资料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震相数据, 采用Loc3D定位方法获取初始地震目录参数, 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地震序列中的较小地震, 选用CAP(Cut-and-Paste)方法分析29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 同时对186次地震(2.0≤ML≤5.5)进行了震源谱恢复, 绘制出余震序列的震源应力降空间分布图像。 重新定位结果显示, 该地震序列以M7.0主震震中为界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段差异: 余震区的NW段地震数量较少、 震源应力降较大、 震源机制解类型复杂; SE段分布着多数4.0级以上中强地震, 且几乎全部为纯走滑型地震, 余震序列的应力降随时间逐渐减小。 结合震源机制解的研究结果分析, 发震构造可能为NW-SE向、 断续的隐伏断裂或虎牙断裂的北延推测段, 断层面在主震南、 北两侧发生明显转折, 同时由挤压逆冲为主逐渐转换为以走滑运动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四川宜宾地区地震定位及速度结构
张致伟, 龙锋, 王世元, 宫悦, 吴朋, 王辉, 江国茂
地震地质    2019, 41 (4): 913-9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4.007
摘要1007)   HTML    PDF(pc) (7081KB)(260)    收藏
文中基于2008年1月-2015年5月四川、云南区域台网及宜宾地方台网记录的地震观测资料,对四川宜宾的地震密集区开展了地震定位和速度结构反演工作,研究该区域地震活动的三维空间分布和不同深度的速度结构特征。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宜宾地区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丛集性,主要集中分布在长宁-珙县和珙县-筠连,2个地震密集区均呈现不对称的共轭分布,地震活动在密集区最东段出现相向扩展的现象。长宁-珙县的地震活动区位于长宁背斜核部,在珙县附近存在稀疏段,其东南侧的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明显高于西北侧,且震级较大的地震震源深度相对较深,远离珙县的地震震源深度逐渐变浅。P波速度结果显示,地震密集区在10km的优势深度范围内均表现出相对较高的P波速度,尤其在珙县北西侧和筠连以东地区,珙县东南侧的P波速度呈现随深度增大逐渐增加的特征,特别是在深6km处呈现相对较高的波速。这些高速区一般与地下较脆、较强的岩体有关,往往是应力最为集中的区域。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高、低速过渡的区域,速度结构的不均匀性可能是控制该区地震分布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祁玉萍, 张致伟,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
地震地质    2018, 40 (2): 377-39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2.007
摘要812)      PDF(pc) (7105KB)(321)    收藏
基于Cut-And-Paste (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地质、GPS观测数据等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机制为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较吻合;区域应力场方向与GPS速度场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优势方向为NW-SE和NWW-SEE向,整个区域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性质为应力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川滇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者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的应力格局,川滇块体相对向SE滑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的E、SE向逃逸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及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16年9月23日四川理塘M4.9和M5.1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易桂喜, 龙锋, 梁明剑, 张致伟, 赵敏, 祁玉萍, 宫悦, 乔慧珍, 汪智, 王思维, 帅莉蓉
地震地质    2017, 39 (5): 949-96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06
摘要581)   HTML    PDF(pc) (5345KB)(454)    收藏
2016年9月23日,在四川西部理塘县相继发生M4.9和M5.1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块体西北部金沙江断裂带与理塘断裂带所夹持的区域。文中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和波形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理塘M4.9和M5.1主震及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这2个主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与矩震级。根据重定位后的余震空间分布形态、M4.9和M5.1主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等震线形态及震中附近主要构造的展布,分析认为,近EW走向、倾向N的哈嘎拉断裂带为理塘M4.9和M5.1地震的发震构造,与该断裂带走向和倾向一致的节面Ⅰ为同震断层面,断面倾角44°。理塘M4.9和M5.1地震可能是在西侧羌塘块体物质持续E向挤入作用下、位于理塘-巴塘地区上地壳内的近EW向哈嘎拉断裂张性运动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分析
易桂喜, 龙锋, 赵敏, 宫悦, 张致伟, 乔慧珍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124-113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25
摘要592)      PDF(pc) (5764KB)(961)    收藏

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或ML5.2)地震发生在川滇块体东边界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大凉山断裂带中段。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越西M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同时,利用波形资料,计算了该地震的视应力值,并与2001年以来附近区域ML≥4.0地震的视应力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越西M5.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I走向256°/倾角62°/滑动角167°,节面Ⅱ走向352°/倾角79°/滑动角29°;P轴方位121°,仰角11°,近水平;T轴方位217°,仰角28°;震源矩心深度为11km;矩震级约为MW5.1。根据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主要构造展布,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大凉山断裂带中段分支断裂——NNW向普雄断裂,与该断裂走向相近的节面Ⅱ为同震破裂面。本次地震为兼具小量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型地震,是NNW向大凉山断裂带在近水平的NWW-SE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左旋走滑活动所致。此外,利用波形资料计算获得的越西M5.0地震的视应力值(0.99MPa)高于汶川8.0级地震后其附近区域的地震视应力,反映了震源区当前的背景应力水平相对较高,有利于中、强地震的发生,越西地震的视应力高值还可能反映了川滇块体整个东边界区域当前的应力水平在逐渐升高,因而发生强震的危险性也在升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汶川8.0和芦山7.0级地震序列应力场时空特征
张致伟, 周龙泉, 龙锋, 阮祥
地震地质    2015, 37 (3): 804-8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3.011
摘要512)      PDF(pc) (4257KB)(679)    收藏

分别基于汶川M≥4.0和芦山M≥3.0余震震源机制解, 采用Michael提出的应力场反演方法, 分析了汶川、芦山余震区压应力(S1)和应力张量方差的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了应力张量方差时空变化与强余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 1)汶川、芦山余震区S1方位复杂, 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区差异, 主震起始破裂区附近S1方位相对紊乱, 应力张量方差明显偏高; 2)汶川余震区自西南至东北, S1方位由近EW向逐渐转变为NW-SE向, 最后在余震区的北段又转为近EW向, 应力类型均呈逆断型, 而理县分支S1方位呈NEE向, 应力类型为走滑型, 整个余震区S1呈近水平特征; 3)芦山余震区S1方位总体呈现NW向, 倾角近水平, 除主震震中附近的应力类型为纯逆断型外, 其他区域走滑型和逆断型的应力类型均有存在; 4)应力张量方差时空分布对于强余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汶川、芦山强余震均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低值分布区或其边缘附近, 且汶川强余震的发震时间也在其出现低值的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川南马边地区强震危险性分析
易桂喜, 闻学泽, 张致伟, 龙锋, 阮祥, 杜方
地震地质    2010, 32 (2): 282-29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11
摘要1917)      PDF(pc) (4181KB)(2303)    收藏
根据最近34a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的空间分布,结合历史强震与现今地震活动背景,分析了川南马边地区主要断裂带的现今活动习性,并初步判别出了潜在的强震危险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马边地区的b值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反映了该区域不同断裂带与断裂段应力积累水平的差异;2)马边-盐津断裂带上存在3个尺度不等的异常低b值区,它们可能是该断裂带上的相对高应力区(或凹凸体),其中位于马边北、沐川西部利店镇附近的凹凸体与位于该断裂带南端盐津附近的凹凸体可能是马边地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场所,而位于绥江南的小尺度凹凸体有可能是潜在强震的发生地点;3)存在于龙泉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凹凸体将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场所;4)金口河-美姑断裂上位于汉源县皇木镇与峨眉山市龙池镇之间的凹凸体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
13. 汶川8.0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吕坚, 苏金蓉, 靳玉科, 龙锋, 杨雅琼, 张致伟, 汤兰荣, 李超
地震地质    2008, 30 (4): 917-925.  
摘要2505)      PDF(pc) (4632KB)(3102)    收藏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汶川8.0级地震及其2216次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2,061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估算误差大致为1~2km和2~3km。8.0级主震的震中位置大致为北纬31.00°,东经103.38°,震源深度13km左右,发震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余震震中沿走向分布的总长度为330km左右,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3~20km,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南段以龙门山中央断裂活动为主,后山断裂和前山断裂也有地震发生,这3条断裂自西向东倾角似乎逐渐变缓,形成叠瓦状的破裂分布。北段龙门山中央断裂、平武-青川断裂等多条断裂参与了发震过程,地震破裂既有逆冲推覆,也有右旋走滑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大陆东部中-弱活动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评估的震级-频度关系模型
闻学泽, 徐锡伟, 龙锋, 夏彩芳
地震地质    2007, 29 (2): 236-253.  
摘要1665)      PDF(pc) (5729KB)(1153)    收藏
中国大陆东部中-弱活动断层小区的震级-频度关系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其指数函数部分(即G-R关系)的最大截距震级a/b明显偏小于当地的特征震级MC。为了能利用参数a/b间接估计断层小区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文中发展了综合历史与现代地震资料建立断层小区长期震级-频度关系的方法,计算出130个断层小区按t=500a归算的G-R关系参数at/b值。分析表明,断层小区已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Mmax与at/b值呈正相关,且随着at/b值的增大,最大地震震级Mmax的上限呈现较平整、单调上升的特点。已基于这种特点分别建立起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与东南沿海三大区域的最大地震震级上限Mmu-at/b值关系的3个经验公式,作为利用at/b值估算断层小区潜在地震最大震级的经验模型。文中应用新发展的方法与模型估计了若干断层小区的潜在地震最大震级。研究还揭示出中-小震群、余震和触发型地震序列、人为诱发地震等现代异常地震活动以及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确定等均对断层小区的at/b值计算有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7)
15. 华北地区地震活断层的震级-破裂长度、破裂面积的经验关系
龙锋, 闻学泽,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06, 28 (4): 511-535.  
摘要2009)      PDF(pc) (3266KB)(1896)    收藏
为了建立适用于华北地区地震活断层的地震震级-震源破裂尺度经验关系,从1965年以来华北发生的地震中,系统整理出已由地震波谱、地形变、余震分布等方法获得和发表的震源破裂尺度参数,包括破裂长度L、破裂下倾宽度W以及破裂面积A(A=L×W),同时还基于余震分布重新确定出部分地震的破裂尺度参数.针对来源于不同方法的破裂尺度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通过进一步分析和鉴别来确定出可靠参数的8条原则.依据这些原则的综合分析,共获得34次地震的可靠破裂长度以及其中20次的破裂面积.震源机制解反映这些地震破裂以走滑型占绝大多数.我们进一步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起华北地区的面波震级MS-破裂长度L的回归关系式MS=3.821+1.860lg(L) 以及面波震级MS-断层破裂面积A的回归关系式MS=4.134+0.954lg(A).与已有同类关系式的比较分析表明:文中新建的2个关系式可较好地适用于华北以及首都圈地区的走滑型地震活断层的潜在地震强度评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川滇地区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研究
张致伟 龙锋 赵小艳 王迪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

17. 多元约束方法对2020年四川青白江Ms 5.1级地震构造研究
徐芳 鲁人齐 王帅 江国焰 龙锋 王晓山 苏鹏 刘冠伸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