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敦化-密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航磁特征与深部构造
王禹丹, 张景发, 田甜
地震地质    2022, 44 (2): 448-4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2.011
摘要484)   HTML10)    PDF(pc) (6108KB)(155)    收藏

文中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法对敦化-密山断裂带北端及周边区域地区的航磁数据进行反演, 分析了不同深度下的地壳磁性特征, 对敦化-密山断裂与周边断裂的深部构造特点及交切关系进行了探究, 同时利用Parker法反演了该区域磁性层的下界面, 得到该区域的居里面深度。结果表明: 在航磁浅源场中, 浅地表及上地壳介质比较复杂, 敦化-密山断裂带表现为串珠状的小尺度异常; 在航磁深部场中, 中上地壳主要是盆地构造基底岩石的磁性不同导致的磁异常, 断裂带形成磁性梯度带, 影响了航磁特征, 并切穿至居里面。区域居里面的埋深为22.3~29.9km, 埋藏较深的区域位于虎林县南, 敦化-密山断裂带对该区域的居里面分布具有控制作用。文中同时结合发震规律与莫霍面分布, 探讨了该区域地壳的稳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由km尺度的跨断层基线测量断层近场运动与变形--川滇块体东边界2个场地的初步实验
曹建玲, 张晶, 闻学泽, 冯蔚, 石耀霖
地震地质    2020, 42 (3): 612-6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05
摘要477)   HTML    PDF(pc) (3499KB)(316)    收藏
现行的基于数十至百m长的跨断层短基线的测量方法精度较高, 但往往不能有效跨越大型活动断裂带进行观测; 而GNSS目前受站点密度及观测精度所限, 对断层近场尤其是运动速率偏低的断层开展形变观测的分辨率较差。 基于上述现状, 在川滇块体东边界构造带新布设2个实验场地, 分别跨越则木河断裂大箐梁子段和昭通断裂的龙树分支进行测量。 实验利用km尺度跨距的基线测量活动断裂带的近场运动与变形, 获得3a的实验观测数据。 文中首先介绍了场地选建、 监测断裂、 基线测量方法以及实验观测结果, 然后利用测量资料, 基于刚体、 弹性和组合模型3种假设条件计算分析这2个场地的断层近场位移和应变。 则木河断裂大箐梁子段在刚体模型下2盘近场平行断裂走向的位移分量在±3mm内波动, 无明显趋势变化; 垂直断裂走向的位移分量在2015-2016年持续下降, 反映断裂呈横向水平压缩, 累计降幅达6mm, 但2017年出现近2mm的横向水平拉张; 弹性模型下该断裂段的横向水平应变分量εy以挤压为主, 年变化幅度接近1×10-5, 另外2个应变分量均为10-6 量级。 昭通断裂龙树分支2盘近场的相对位移虽然变化较小, 但表现出与该断裂地质活动一致的右旋走滑特征, 位移速率约0.7mm/a; 沿该分支断层走向的应变分量εx为挤压状态, 量值不超过2×10-6; 垂直断层走向的应变分量εy则以拉张为主。 文中还讨论了应用组合模型的效果与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三危山活动断裂的水平运动特征与机制——对青藏高原北缘生长的限定
云龙, 张进, 王驹, 凌辉, 张竞嘉, 张北航, 赵衡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333-134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2
摘要608)   HTML    PDF(pc) (9264KB)(208)    收藏
三危山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重要分支,位于青藏高原北缘NW向扩展的前缘位置,是一条左旋走滑兼逆冲的活动断裂。经卫片解译和野外实际调查发现,三危山主断裂穿过鸣沙山后,向W至党河水库及阳关镇附近以断层陡坎的形式出露地表。沿主断裂及其西延部分,断裂左旋断错了不同级别的水系(冲沟和纹沟)和山脊,形成一系列断错微地貌,断错水系的规模与水平位移量呈正相关。水平位移量的频率统计分析显示位移量存在明显的分级特征,可分为6级,对应的峰值分别为3.4m、6.7m、11.4m、15m、22m和26m,各级之间的增量为3~4m。其中,3.4m代表了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同震位移量,而更大的位移量峰值则代表了多次古地震事件累积的同震位移量。这种位移量近似等间隔增加的特征,表明三危山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来存在多期次的地震活动,具有特征型地震的活动特点,具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三危山断裂的位错量分布和端部的构造转换等特征,显示其可能是一条处于幼年期的"阿尔金断裂",该断裂的活动及其伴随的山体隆升是青藏高原北缘整体压剪作用的结果,代表了高原北缘的一种生长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冷龙岭地区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发震构造特征
姜文亮, 李永生, 田云锋, 韩竹军, 张景发
地震地质    2017, 39 (3): 536-54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3.007
摘要680)   HTML    PDF(pc) (8292KB)(356)    收藏
青海门源北部的冷龙岭断裂带于2016年发生MS6.4地震,该地震与1986年发生的另一次M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截然不同,并且二者与冷龙岭主断层几乎表现为纯左旋走滑的性质也差异很大。为明确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分析二者与冷龙岭主断层的关系,利用Sentinel-1A数据干涉处理得到了2016年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结合高分辨率影像、余震精定位及GPS资料对断层构造样式及地震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地震发生在冷龙岭断裂带西段北侧的分支断层上,地震造成分支断层两侧发生背斜式褶曲隆升。2次地震分别发生在分支断层的东西两端,其两端分别向冷龙岭主断层弯曲收敛并交会,在平面上形成左行右阶与左行左阶的几何结构,在区域整体剪切环境下,分别发生剪切挤压与剪切拉张,因而造成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别表现为压性与张性为主又兼具一定的走滑性质,综合认为分支断层与主断层之间的构造组合样式是导致2个不同震源机制解的主要因素。2次地震活动皆反映了冷龙岭断裂带整体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特征,该构造变形机制也体现了祁连-海原构造带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构造调节作用,即来自于青藏板块的构造运动在受到北部戈壁-阿拉善块体及东部华北克拉通块体的阻挡后,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通过一系列左旋走滑断裂的调节,构造运动方向逐渐发生顺时针旋转。门源地震使得对冷龙岭断裂带地震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更加紧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郯庐断裂带南段重力异常及不同深度的横向构造特征
王鑫, 张景发, 姜文亮, 蒋洪波, 田甜, 高敏, 付萍杰
地震地质    2016, 38 (2): 370-3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11
摘要786)      PDF(pc) (8444KB)(319)    收藏

为研究郯庐断裂带南段及周边构造的深部特征、空间展布、交切关系,文中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该地区的布格重力场进行场源分离,剖析不同深度下的地壳横向构造;同时采用Parker变密度模型对莫霍面深度进行反演分析。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南段表现为NNE走向的大型重力区域场梯度条带,切割深度达岩石圈地幔,其两侧密度结构及构造特征差异明显。沉积层及上地壳密度结构复杂,郯庐带东支2条断裂形成线性异常纵贯区域;而西支2条断裂线性异常较弱,截切EW向的重力异常体断续延展。中、下地壳密度结构简单,断裂带形成宽缓的低异常条带,反映了白垩纪-古近纪伸展环境下造成的地堑式构造。西支2条主干断裂纵穿合肥市,沿肥东凹陷西缘向S延伸,由于舒城以南的高密度圈闭体遮挡,尖灭于舒城县一带;而肥中、六安-合肥、肥西-韩摆渡EW向的深大断裂交切于西支,未延伸至东支。该区近代小震多发生于断裂构造所对应的重力高、低异常转化带之间,尤其是断裂之间的交会处与郯庐构造带内部,郯庐断裂带南段为历史强震空区段,考虑到断裂带莫霍面陡变及与多条深大断裂交切等深部环境,中强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6. 沂沭断裂带重力场及地壳结构特征
王鑫, 张景发, 付萍杰, 高敏
地震地质    2015, 37 (3): 731-74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3.006
摘要1127)      PDF(pc) (7303KB)(688)    收藏

沂沭断裂带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 新构造运动显著, 是华北地区的强震活动带之一.文中收集了该地区的布格重力数据, 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场进行有效分离, 研究区域地壳结构特征及断裂空间展布, 并应用Parker变密度模型对区域莫霍面进行反演分析, 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重力区域场显示, 沂沭断裂带形成了NNE走向的大型重力梯度带, 分隔了鲁西、鲁东地块, 成为区域内重要的地球物理分界线. 2)重力局部场显示, 中上地壳结构复杂, 沂沭带内部呈现两堑一垒的重力异常格局, 5条主干断裂形成线性梯度带分布于东、西地堑内, 鲁西块体的多条NW向活动断裂交切于沂沭断裂带, 多数断裂只交切于西地堑, 而蒙山山前断裂和苍尼断裂横穿沂沭断裂带; 下地壳结构相对简单, 发生明显的褶曲构造, 表现出大规模高、低密度异常相间排列的典型特征.3)区域莫霍面形态东高西低, 沂沭断裂带形成了莫霍面陡变带, 造成了东西分异格局, 潍坊东—莒县—临沂一线出现莫霍面上隆区, 具有强震发生的深部孕震环境.4)区域内地震多发于高、低重力异常转化带之间, 特别是活动断裂对应的重力梯度条带之上, 地震的发生与断裂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沂沭断裂带地震活动性最强, 且东地堑强于西地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构造地貌特征与活动性遥感研究
焦其松, 张景发, 姜文亮
地震地质    2015, 37 (2): 613-6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22
摘要413)      PDF(pc) (10370KB)(2458)    收藏

选用高分辨率ALOS和中等分辨率ETM+图像, 结合研究区已有研究成果, 采用信息增强及图像融合方法, 对图像中各类构造地貌表现出的纹理、色调及含水性特征进行研究, 建立了解译标志, 并结合野外调查结果, 系统解译了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的展布与发育情况; 同时引入河长坡降指标参数(SL index)和Hack剖面(河流高程剖面半对数坐标图)2个构造地貌参数, 分析其对区域构造活动的指示意义并比较断裂带不同分段的活动性。研究表明,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呈三段式展布, 遥感解译的地貌标志基本反映了断裂带以正断层为主兼具走滑运动性质。呈明显的上凸形态的河流Hack剖面反映了区内构造差异隆升强烈, 河长标准化坡降指标明显异常地带指示为构造运动活跃区, 这种异常变化不仅印证了断层活动对河床剖面的影响, 而且结合该变化特征进行遥感解译可以提高断裂位置解译的准确性。断裂的活动性从F1向F3依次增强, F1、F2段正断层活动性相对较弱, 走滑活动增强, F3段正断层活动性较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太行山断裂带南端的地震纵波速度结构分析
周俊杰, 王雨, 张景森, 周龙泉
地震地质    2011, 33 (1): 107-1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10
摘要1499)      PDF(pc) (658KB)(1016)    收藏

断裂构造的活动是地震的成因之一。断裂构造上的小震速度结构分布为人们准确提供了地下壳质结构模型,为断裂的活动性分析提供了依据。文中结合太行山南端的地震台网监测资料,利用小震P波走时数据,通过震源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确定了太行山断裂构造南端的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西侧存在NNE向断层,速度结构平面分布显示低速区沿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太行山隆起区沉积层厚度由8km左右逐渐减薄为2km左右,同时受西侧作用力的影响地壳厚度逐渐增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9. 徐州废黄河断裂带的空间展布与活动性研究
陈丁, 张景发, 朱鲁, 姜文亮, 路晓翠, 刘建达, 李丽梅, 张鹏
地震地质    2011, 33 (1): 67-7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07
摘要1897)      PDF(pc) (949KB)(2036)    收藏

文中利用遥感影像分析了徐州废黄河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及与邵楼断裂的交切关系,利用重磁资料研究了废黄河断裂带的深部几何结构及与郯庐断裂带西边界的交切关系。二阶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变换细节图反映出徐州废黄河断裂带的深度为7~8km,而三阶和四阶重力异常细节图反映的深度分别为9~11km和15~18km。研究结果表明,废黄河断裂带向SE延伸至九顶附近,向下的切割深度约为 8~9km。NW向的废黄河断裂带截切邵楼断裂致使邵楼断裂构造线自东北向西南由N60°E转至N45°E。废黄河断裂带与郯庐断裂带不相交。废黄河断裂带属于前第四纪断裂,活动性较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海南岛北部地区活动断裂的遥感解译研究
姜文亮, 张景发, 龚丽霞
地震地质    2007, 29 (4): 796-804.  
摘要1790)      PDF(pc) (11719KB)(883)    收藏
文中通过对海南岛北部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对该区活动断裂的分布与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首先选取光学影像和雷达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数据预处理及信息增强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源遥感信息融合处理,以综合利用各类数据源;其次结合研究区已有研究成果,分析遥感影像上地质地貌特征的表现,以建立研究区的解译标志,分析提取各类地质体影像特征;最后,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对海南岛北部活动构造的分布与发育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遥感解译。研究发现,研究区内主要存在EW、NW及NE向3组活动断裂,其中EW及NW向断裂对海南岛北部的地质地貌发育情况影响很大,对该区地震的发生起了比较大的控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北京高丽营断层事件年代学研究
尹功明, 卢演俦, 魏兰英, 张景昭
地震地质    2002, 24 (1): 101-110.  
摘要2069)      PDF(pc) (2924KB)(966)    收藏
断层的活动时代是活动构造、古地震和新构造等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的难点所在.确定断层最新一次活动事件的年代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测定断层活动产物(如断层泥、断层破碎物、崩积楔等)的年龄来确定断层事件的年代;二是通过测定断层错动的最新地层及其上覆未错动的最老地层的年龄,来获得活动年代的上下限年龄.根据沿高丽营断层在房山坨里至永定河一带所观察到的活动断层的具体特征,分别采用了上述两种途径和相应的测年技术,给出了芦井、晓右营、辛开口和长辛店等地断层的最后一次活动的大致年代.高丽营断层至少有过3次活动,分别发生在距今270~360,130~140和1.8~4.2k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12. 干涉成像雷达(INSAR)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张景发, 邵芸
地震地质    1998, 20 (3): 274-288.  
摘要1417)      PDF(pc) (3893KB)(1596)    收藏
介绍了干涉成像雷达(INSAR)技术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以及星载INSAR的处理流程,还介绍了主要的应用领域,特别是INSAR在确定兰德斯地震位移场中的应用。说明INSAR在三维信息获取及地壳形变监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活动断裂带中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鲜水河活动断裂带为例
张景发, 王四龙, 侯孝强
地震地质    1996, 18 (1): 1-16.  
摘要1273)      PDF(pc) (8708KB)(808)    收藏
断裂活动往往引起地貌景观和水系格局等的变化。在遥感图像上,这些细微的变化通过颜色以及空间纹理特征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鲜水河地区TM图像进行了参量统计、增强变换等处理,还进行了水系特征、纹理特征、波谱分析以及含水性信息等专题信息的提取研究,掌握了一套实用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14. 14C 测定地质年代数据(五)
焦文强, 彭贵, 张景文, 陈以健, 李桂英, 李红春, 张嘉麟
地震地质    1988, 10 (1): 93-96.  
摘要962)      PDF(pc) (493KB)(608)    收藏
本报告发表14C测定地质年代数据64个,系本实验室1986年9月以前所测的一部分。方法同前。据告中所用14C半衰期为5568年,距今年代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样品层位为送样者所提供。数据误差仅为放射性测量的绕计偏差,取1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TH-1型碳化物自动合成装置通过鉴定
焦文强, 张景文, 陈以健, 李桂英
地震地质    1987, 9 (2): 61-61.  
摘要911)      PDF(pc) (1738KB)(791)    收藏
TH-1型碳化物自动合成装置鉴定会,于1986年12月11日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贵阳、南京、桂林、上海、青岛、长春、北京、乌鲁木齐、昆明、广州的科研、高等院校及地震局的代表共17名。鉴定会由北京大学陈铁梅副教授任组长。北京大学原思训高级工程师任测试组组长,组员有考古研究所的薄官成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郑良美工程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云南大理及其邻近地区活断层和地震活动特征
李祥根, 冉勇康, 彭贵, 张靖, 虢顺民, 向宏发, 陈铁牛, 张国伟, 计凤桔, 叶永英
地震地质    1986, 8 (4): 51-61.  
摘要1443)      PDF(pc) (1521KB)(1291)    收藏
地质证据表明,红河断裂带的活动强度以其中段的大理及其附近地区最强烈,整个断裂带自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时序也从南、北两端逐渐向中段的大理地区变新,可与断裂带中段的现代强震分布相对应。地质现象及地质年龄证据表明全新世中、晚期在大理及其邻近地区有周期为1500年左右的五个从平静到活动的地质事件。用断裂位错距离和位错速率计算的地震复发周期表明,每隔1500年左右的地质事件可能伴随着一次8级地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FAULT DISPLACEMENT AND RECURRENCE INTERVAIS OF EARTEQUAKES O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HONCHE RIVER FAULT ZONE, YUNNAN PROVINCE
Guo Shunmin, Zhang Jing, Li Xianggen, Xiang Hongfa, Chan Tieniu, Zhang Guowei
地震地质    1986, 8 (2): 77-90.  
摘要1129)      PDF(pc) (4379KB)(1323)    收藏
Displacement rale along the Honghe River fault (northern segment) since Pleistocene was determin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for the narrow valley segment (Dingxiling),offset rate is 8mm/yr,and the throw rate is 1.8mm/yr;for wide one (Dali),5mm/yr and 9mm/yr,respectively.It can be estimated from the parameters of fault displacement that recurrence intervals for M6,8 earthquake are 178?29 years.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currence intervals (150?50 years) of M 6-7 earthquakes from historic seismic records in this area.It may be useful to immediate-long 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滇西北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
向宏发, 虢顺民, 冉勇康, 李祥根, 张靖, 陈铁牛, 张国伟
地震地质    1986, 8 (1): 15-23.  
摘要1223)      PDF(pc) (7054KB)(639)    收藏
通过区内活断层性质、盆地生成和水系分布极向等的研究,进一步从地质上论证了该区北北西—近南北向的现代构造应力场。认为这一局部应力场是川滇菱块作南向滑移引起的地壳上部的构造变形事件。晚新生代以来的断陷盆地是这一滑移过程造成的地壳表层的拉分盆地。在地壳的下部有可能受到大区域板块北(偏东)向推挤作用的影响。中小地震和强震在深度分布、破裂特征及应力方向上的区别有可能是这种不同深度层次上应力差异作用的某些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闽南沿海晚更新世地层的初步研究
姚庆元, 张虎男, 张景文, 赵希涛
地震地质    1985, 7 (4): 32-40.  
摘要886)      PDF(pc) (1155KB)(1204)    收藏
本文对闽南沿海晚更新世沉积的分布特征和主要的地层剖面进行了描述,并根据野外沉积与地貌观察及14、微体古生物与孢粉分析资料,对上述地层与沉积的年代、成因与古气候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
20. 云南红河断裂带北段断裂位错与地震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
虢顺民, 张靖, 李祥根, 向宏发, 陈铁牛, 张国伟
地震地质    1984, 6 (1): 1-12.  
摘要1177)      PDF(pc) (10861KB)(1442)    收藏
本文用地质方法确定了全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北段)位错速率:狭谷段(定西岭)水平位错速率8毫米/年,垂直位错速率1.8毫米/年;宽谷段(大理)水平位错速率5毫米/年,垂直位错速率9毫米/年。据断裂位错参数计算,本区6.8级左右地震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是178±29年;它与6—7级历史地震重复时间间隔150±50年在时间尺度上相当,这对地震中长期预报有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14C测定地质年代数据(二)
焦文强, 李桂英, 陈以健, 张景文, 彭贵
地震地质    1982, 4 (3): 50-52.  
摘要1070)      PDF(pc) (200KB)(761)    收藏
本文公布的14C年代数据52个(表1),其中除CG112、CG113、CG114、CG115、CG117样品,应用乙炔气体计数法测定外,其余样品皆为液体闪烁计数法测定。实验方法同我实验室于“地质科学”1974年第四期和1978年第四期发表的报导。 计算年代所采用的14C半衰期为5570年,距今计年以1950年为起点。采样地点和层位是根据送样单位提供的资料整理。所标误差是测量结果按泊松分布计算的标准偏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闽南粤东沿海晚第四纪地层与新构造运动的年代学研究
张景文, 李桂英, 赵希涛
地震地质    1982, 4 (3): 27-36.  
摘要1000)      PDF(pc) (3671KB)(1206)    收藏
根据闽南粤东沿海的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本文记述了若干地层剖面,公布了22个14C样品的年代测定结果,对晚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并对全新世海平面变化与构造运动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本区自晚第四纪以来属于轻微一中度上升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海南岛莺歌海海相贝壳层和海滩岩的形成年代
张景文, 李桂英, 赵希涛
地震地质    1981, 3 (1): 66-66.  
摘要958)      PDF(pc) (2715KB)(610)    收藏
乐东县莺歌海位于海南岛西南角。这里有一个被新砂堤-砂丘封闭的现代泻湖——咸塘。新砂堤之下,有一套含海相贝壳珊瑚碎屑的胶结砂砾层,系全新世时期形成的海滩岩(赵希涛等,1978,海南岛全新世海滩岩,地质科学,2期)。在泻湖相沉积之下,有一套海相贝壳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24. 渤海湾沿岸晚第四纪地层 C14年代学研究
彭贵, 张景文, 焦文强, 陈以健, 李大明, 李桂英, 赵希涛
地震地质    1980, 2 (2): 71-78.  
摘要1098)      PDF(pc) (1273KB)(1303)    收藏
根据47个C14年代数据,对渤海湾沿岸晚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年代划分。以全新世海相地层下伏的泥炭层或淤泥层为标志层,其下为晚更新世地层,其上为全新世地层,年代界限为距今10300年。全新世地层进一步划分为早全新世地层、中全新世地层和晚全新世地层,其年代依次为距今10300-8000年、8000-2500年、2500-现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郯庐断裂带在新沂嶂山闸附近的新活动
张景文, 彭贵, 焦文强, 李桂英, 赵希涛
地震地质    1980, 2 (2): 70-70.  
摘要1064)      PDF(pc) (110KB)(572)    收藏
郯庐断裂是我国东部纵贯南北的一组深大断裂。为了测定该断裂新活动的年代,我们根据前人提供的该断裂某些活断层露头与丁梦林等同志共同进行了调查与采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