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5年 第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5-09-06
    目录
    地震地质1995年第17卷第3期目录
    1995, (3):  0-0.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后热演化史的初步研究
    李齐, 陈文寄, 马宝林, 王清晨, 孙敏
    1995, 17(3):  193-203. 
    摘要 ( )   PDF (13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采自苏北-胶南-大别高压变质构造混杂岩带的片麻岩、糜棱岩和郯庐断裂带上的片麻岩中9个钾长石进行了40Ar-39Ar年龄测定和多重扩散域(MDD)模式处理,9个样品的热演化史表明上述地区存在5个不同的快速冷却时段,并就其可能的构造含义,提出了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后的折返历史过程。

    科研简讯
    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张秉良, 李建国, 方仲景, 向宏发, 虢顺民, 张晚霞
    1995, 17(3):  204-206. 
    摘要 ( )   PDF (4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轴剪切摩擦实验后的断层泥与天然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与断层滑动方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稳滑使断层泥变形均匀,产生低角度剪切(<14°)、布丁构造和颗粒碎裂流动。粘滑使断层泥局部发生强烈变形、高角度剪切(>14°)和碎粒出现随机裂纹等。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可用作鉴别古地震的存在。

    科研简报
    六棱山北麓断裂新活动特征
    段瑞涛, 方仲景
    1995, 17(3):  207-213. 
    摘要 ( )   PDF (10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六棱山北麓活动断裂的几何结构、分段活动特征及段落边界等方面的地质地貌调查与研究,认为该活动断裂可分为4段,除东段在早更新世有过活动外,其他3段均为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活动段,段落长度10~39km.该断裂在晚中生代表现为逆冲性质,至新生代随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而转变为倾滑正断层。各段落上垂直位移量分布呈包络线状,而且各段平均滑动速率不同,西大东小,显示断裂新活动强度自西向东变弱。

    科研简讯
    深源二氧化碳预报地震研究
    上官志冠
    1995, 17(3):  214-217. 
    摘要 ( )   PDF (6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深源流体中,CO2是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化学组分之一。现代活动构造带上较大数量的CO2释放均来自深部[1~3].碳同位素证据揭示,深源CO2在地表释放时通常仍保持着其原始的碳同位素组成。

    科研简报
    玉树断裂活动性研究
    李闽峰, 邢成起, 蔡长星, 国文秀, 邬树学, 袁著忠, 孟勇琦, 涂德龙, 张瑞斌, 周荣军
    1995, 17(3):  218-224. 
    摘要 ( )   PDF (9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工作,对玉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段研究。该断裂划分为3段:(1)西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达7.3mm/a,沿断裂带展布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2)中段第四纪以来的主体活动时段在晚更新世以前,以正断层活动为主;(3)东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约5mm/a,沿断裂带分布有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历史上记载的最大地震为1896年的邓柯7.0级地震。

    逆断裂在浅部松散层中的破裂传播方式
    向宏发, 虢顺民, 张晚霞, 张秉良
    1995, 17(3):  225-230. 
    摘要 ( )   PDF (8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实际资料分析研究,逆断裂破裂位错向上传播至松散层中有4种消减形式:端部分叉、从断裂向褶皱转换、破裂在松散层中的吸收与尖灭及逆断层前方碎砾物质的扰动变形等。端部分叉与扰动变形的消减可能与突发性位错相关;上覆层的褶皱及位错在松散层中的尖灭则多属弹-塑转换型的消减方式。

    论延庆盆地北缘断裂带的分段与地震预测
    程绍平, 方仲景, 杨桂枝, 杨喆
    1995, 17(3):  231-240. 
    摘要 ( )   PDF (12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古地震学的断层习性资料,提出延庆盆地北缘断裂带5个段落的分段模型。各个段落的构造地貌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4个主要不连续性形成段落边界:断层分叉和断层弯曲是非持久性段落边界,而凸出体和雁行断错是持久性段落边界。预期强震(M≥7)的发生时间在未来1000~2000a内,最有可能的地点为断层段落Ⅱ。

    东江水库诱发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研究
    杨主恩, 林传勇, 高振寰, 史兰斌, 韩竹君, 俞理宝, 鲍秀瑛
    1995, 17(3):  241-252. 
    摘要 ( )   PDF (19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区域地质、断裂活动性、构造岩溶等研究入手,应用多种断层活动年龄测定分析、岩组分析、显微构造和小构造分析、构造岩溶和应力场综合分析,提出,东江水库诱发地震与库区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无直接联系,而是受岩溶地层分布和多种构造复合引起的复杂薄弱带的制约。当水库蓄水,水位上升,导致渗水,孔隙压力增大,致使薄弱带内部由于小规模破裂或薄弱面的重新滑动而进行的应力调整引起诱发地震。随着水库蓄水的稳定,内部应力逐渐调整趋于平衡,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性将逐渐趋于平静。

    走滑断裂粘滑、蠕滑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特征
    侯康明, 袁道阳, 孟万辉
    1995, 17(3):  253-258. 
    摘要 ( )   PDF (8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室内航片解释的基础上,依据野外现场实测资料,应用地质地貌学方法,对走滑断裂上由蠕滑作用形成的弧形,“正”、“逆”牵引变形山脊及断错变形冲沟的4种地貌形态进行了讨论,并根据这些蠕滑标志,测量了昌马断裂带中、东段的蠕滑量。给出了粘滑与蠕滑量的比值及蠕滑量占总走滑量的比例在断裂带上的分布情况。

    鲜水河活动断裂带航磁异常特征
    张景发, 王四龙, 刘德权, 李春峰
    1995, 17(3):  259-264. 
    摘要 ( )   PDF (38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几何特征及其地质背景是进一步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的孕震性的重要基础资料。从收集、处理、解释航磁资料着手,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的几何形态特征及鲜水河地区的地质背景,特别是深部构造情况,揭示了断裂带的几何形态结构特征与深部构造之间的联系,并发现了一个可能与孕震有关的环形构造(岩体)。

    用电磁感应法研究潘诺尼亚盆地的地壳和上地幔
    阿·阿达姆
    1995, 17(3):  265-273. 
    摘要 ( )   PDF (13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总结了近30年来用电磁感应法研究潘诺尼亚盆地和喀尔巴阡山的主要结果。对下述导电层作了详细的讨论:(1)与测区内断裂构造有关的由石墨片岩引起的沉积盆地结晶基底中的壳内导电体;(2)在300~400℃温度下与岩石脱水过程中形成的自由液体有关的良导层;(3)岩石圈底部部分熔融而造成的高导性软流圈;(4)橄榄石-尖晶石相变使导电性增加。所有这些现象都与潘诺尼亚盆地和喀尔巴阡地区特定的热状态和大地构造有密切的联系。

    科研简讯
    玄武岩中发生水库诱发地震问题初析
    胡平, 陈献程
    1995, 17(3):  274-276. 
    摘要 ( )   PDF (5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库诱发地震是人类兴建水利水电工程后产生的地展现象。它所达到的最高烈度往往远超过相应工程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因而对工程及库区居民安全造成严重的灾害(如中国新丰江、印度柯伊纳等水库诱发地震)。

    科研简报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构造变形数值分析
    陈开平, 马瑾
    1995, 17(3):  277-284. 
    摘要 ( )   PDF (1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全面考虑了大陆构造变形三重非线性特征的基础上,用动态有限元法研究了藏东对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作用的大变形响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了明显的纵向收缩变形,变形主轴多具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但横向位移在总体上并不显着。其最大值正位于红河和鲜水河断裂之间,这一结果论证了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的碰撞可能是川滇菱形块体向南东运动的动力来源。红河、鲜水河、昆仑及阿尔金活断层在碰撞作用下发生了顺时针的旋转变形;而且,计算结果模拟出了红河断裂由左旋变为右旋,另3条断裂始终左旋的运动特征。

    邢台地震房屋破坏率的正态性χ2检验
    程家喻
    1995, 17(3):  285-288. 
    摘要 ( )   PDF (4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台地震中的房屋破坏情况进行统计,计算了地震区主要房屋土坯墙房在Ⅳ~Ⅸ度中的毁坏率、严重破坏率和中等破坏率。通过χ2检验得出,Ⅵ度和Ⅸ度区房屋毁坏率、严重破坏率和中等破坏率的分布均服从正态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