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0年 第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0-06-04
    目录
    地震地质1980年第2卷第2期目录
    1980, (2):  0-0. 
    摘要 ( )   PDF (1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喜马拉雅板块活动证据兼论青藏高原形成模式
    潘裕生, 汪一鹏, 常承法
    1980, 2(2):  1-10. 
    摘要 ( )   PDF (59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近年来对青藏高原广泛开展的考察所积累起来的实际材料,以板块构造观点,简要讨论了青藏高原主要构造特征。文章以地质历史、沉积特征、冈瓦纳相沉积、蛇绿岩套、混杂岩和外来岩块的分布、变形特征、岩浆活动的规律以及雅鲁藏布江两侧变质带的特点,论证了喜马拉雅地区板块活动的方式和特征,对喜马拉雅运动进行了分期并对各期运动的性质作了分析。文章提出了冈瓦纳大陆的北界可能是班公湖-东巧构造带以及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在中生代拉开、早第三纪闭合机制的新设想。
    京津唐地区地震转换波测深结果
    邵学钟, 张家茹, 陈学华, 章思亚
    1980, 2(2):  11-20. 
    摘要 ( )   PDF (14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5-1979年间在京津唐地区完成了八条地震转换波测深的剖面工作,本文介绍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结果表明转换波法用于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的探测是有效的。深部构造剖面与震源分布的对比表明,本区几乎所有强震震源都分布在“花岗岩”层的某些特殊部位上。唐山和马坊大震地区的深部构造具有相似的特征,这就是“花岗岩”层的相对隆起,上地幔界面的强烈凹陷,岩石圈相应地急剧增厚以及存在深大断裂。
    华北、西北一些地区地壳和上地幔内高导层
    顾群, 孙洁, 史书林, 石樟松
    1980, 2(2):  21-29. 
    摘要 ( )   PDF (1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大地电磁测深方法的探测,发现地壳和上地幔内存在几-几十欧姆·米的低阻层(高导层)事实,探讨高导层的分布特点与大地构造特征,高导层与其它地球物理场,高导层的成因机制及其与大陆浅源地震之间的关系。
    讨论
    关于通海地震发震地点的商榷
    韩慕康
    1980, 2(2):  30-30. 
    摘要 ( )   PDF (1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笔者参加了云南省地震局年初召开的通海1970年7.7级地震学术讨论会后,感到关于该地震发震地点的确定值得商榷。
    科研简报
    海城—唐山地震系列孕育过程中前兆场的演化及其构造力学条件
    蒋溥, 邓起东
    1980, 2(2):  31-42. 
    摘要 ( )   PDF (19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个地震系列是指一定时间内,在同一地震区中连续发生的若干地震事件。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孕育过程,因而具有统一的前兆场的演化历史。地震前兆场是一个区域场,而不只局限于某个震源区的变化。根据本文所定义的地震系列和前兆场的概念,研究了海城-唐山地震系列孕育过程中地震前兆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异常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不同。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们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其对地震预报的意义,包括前兆场的区域大小与震级、前兆场的空间变化过程与发震地点的关系及地震发生前的短临前兆标志。
    唐山地震与地震危险区
    马瑾, 张渤涛, 袁淑荣
    1980, 2(2):  43-54. 
    摘要 ( )   PDF (18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考虑了对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不同看法,利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解释了唐山地震的特点。从区域应力方向和应力释放条件上对如何判定地震危险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根据重力资料分析华北地区地壳结构的基本形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魏梦华, 史志宏, 殷秀华, 刘占坡
    1980, 2(2):  55-60. 
    摘要 ( )   PDF (9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重力资料计算了华北地区康氏面和莫氏面的深度,从而得出了这一地区地壳结构的基本形态。结果发现,华北地区的三个地震带——从渤海经北京到张家口的北西向地震带、以太行山为对称轴的河北地震带和山西地震带--从深部来看都处在上地幔相对隆起的部位上。因此,作者认为,重力和重力均衡调整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华北大地构造的发育,塑造了其地壳结构的基本形态,因而也就制约了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
    1978年海城6.0级地震的构造条件分析
    向宏发, 丁梦林, 宋方敏
    1980, 2(2):  61-69. 
    摘要 ( )   PDF (6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震源区、发震构造和破裂方式等的相似性,认为1978年5月18日海城6.0级地震是1975年7.3级地震的晚期强余震活动。结合震区地质构造的分析,提出晚期强余震的发生是与残余闭锁区的崩解相联系。因而,主震后,震源区残余的闭锁结构处正是尔后晚期强余震的所在位置。文中还对这种残余闭锁区的形式及其与粘滑机制的关系作了分析。
    科研简讯
    郯庐断裂带在新沂嶂山闸附近的新活动
    张景文, 彭贵, 焦文强, 李桂英, 赵希涛
    1980, 2(2):  70-70.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郯庐断裂是我国东部纵贯南北的一组深大断裂。为了测定该断裂新活动的年代,我们根据前人提供的该断裂某些活断层露头与丁梦林等同志共同进行了调查与采样。
    科研简报
    渤海湾沿岸晚第四纪地层 C14年代学研究
    彭贵, 张景文, 焦文强, 陈以健, 李大明, 李桂英, 赵希涛
    1980, 2(2):  71-78. 
    摘要 ( )   PDF (1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47个C14年代数据,对渤海湾沿岸晚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年代划分。以全新世海相地层下伏的泥炭层或淤泥层为标志层,其下为晚更新世地层,其上为全新世地层,年代界限为距今10300年。全新世地层进一步划分为早全新世地层、中全新世地层和晚全新世地层,其年代依次为距今10300-8000年、8000-2500年、2500-现代。
    科研简讯
    唐山地震时砂土液化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朱淑莲
    1980, 2(2):  79-80.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土液化是一种重要震害现象。近年来,关于影响砂土液化各因素的研究愈发引人注目。但常用的实验及地质学方法,仅限于研究单一或少量因素与液化间的关系。而缺乏对形成砂土液化的多种条件的综合性分析。笔者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唐山地震时,影响砂土液化发生的十五个因素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初步认识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