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0年 第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0-03-04
    目录
    地震地质1980年第2卷第1期目录
    1980, (1):  0-0. 
    摘要 ( )   PDF (7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热烈祝贺中国地震学会成立
    编委会
    1980, 2(1):  1-2.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在辽宁大连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15名地震科学工作者齐聚一堂,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地震学会试行会章";选出了87名理事(其中包括保留给台湾省的一名),顾功叙教授当选为首任理事长。这是我国地震科学技术界的一件大喜事,我们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结构岩体应力状态与驱动力关系的三维有限单元分析
    罗焕炎, 高维安, 王启鸣
    1980, 2(1):  3-10. 
    摘要 ( )   PDF (10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叙述一个既有断裂也有软层的三维有限单元数值计算模型,其中断层面倾角为90°或60°,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特别着重研究中间主应力σ2对断层端部的最大剪切应力的影响,也注意到软层的存在与否对整个应力状态和变形特征的作用。数值计算结果与现有的室内、室外实验结果非常相似,从而可以用来探讨复杂的地质体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化,以此评价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可为中期地震预报提供线索。
    结构岩体变形、破坏与地震前兆关系的实验研究
    李建国
    1980, 2(1):  11-17. 
    摘要 ( )   PDF (46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主要以岩石试件切口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扩张来模拟大陆内部断层端部扩张型地震的孕育过程。在实验中观测了试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张裂纹和剪切破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顺序,以及由此引起的声发射和纵波走时变化特征。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由断层端部扩展引起地震的前兆-如断层蠕滑、前震迁移路径、地下水和地形变等各类地震前兆上显示的差异性,对于观测前兆和前震区与主震区的相对位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科研简讯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新观察资料
    常承法
    1980, 2(1):  18-18. 
    摘要 ( )   PDF (39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一九七九年六月份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着重对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进行了补充观察,发现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层序与理想的洋底的蛇绿岩层序非常相似,由下而上的顺序为:橄榄岩(主要是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辉长岩或辉长岩脉群、基性火山岩、枕状熔岩和含有孔虫硅质岩等,属于少数保存较完整的蛇绿岩套之一。在空间分布上硅质岩系多出露在蛇绿岩带的南侧,并常与三叠系复理石呈断层接触;在北面则与晚白垩世日喀则群呈断层接触。
    科研简报
    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共轭断层活动的作用
    章光月, 邓起东, 蒋溥
    1980, 2(1):  19-26. 
    摘要 ( )   PDF (13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海城、唐山和松潘-平武地震的地震前兆、地震序列和地质构造资料,提出了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不仅主震断层面有明显的活动,与之共轭的另一组断层面也有重要作用。在震中区,前震和余震可能分布于一对共轭断层面上,而不只是局限于主震断层面。地震前兆的分布范围存在于比震中区更为广大的一个区域内,该区内共轭断层网络中的某些断层带常成为前兆异常分布带或集中区。其形成原因可以用区域应力场中应力集中和沿共轭剪切网络所产生的破裂及滑动来解释。
    初论华北板内地震断层特征及其与地壳、上地幔动力学过程的关系
    叶洪, 张文郁
    1980, 2(1):  27-38. 
    摘要 ( )   PDF (17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华北121个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40个地震断层的走向,15个地震断层的破裂方式与扩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华北板内地震断层特征与上地幔隆起带之间的某些规律性联系。作者认为:由于上地幔软流圈的异常活动,上地幔顶部隆起的底辟作用以及重力均衡作用,华北大陆地壳正在经历着一种透镜化的拉薄改造过程,据此可以解释华北板内地震断层的特征,并进而探讨华北板内地震高强度性的原因。
    华北地壳的多(应力集中)点场与地震
    马宗晋
    1980, 2(1):  39-47. 
    摘要 ( )   PDF (48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连续介质中应力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应力集中点发育情况的一般问题,在固体力学中已有相当的研究。地壳中存在许多不连续界面,再受垂向和斜向断裂的切割,其不连续的特点更为明显,这在地质构造研究中已引起广泛注意。但在研究地震的蕴育问题时,许多概念往往还仅局限在连续体中考虑问题,如把震源看成是单一的应力集中点,把前兆场视为"单点场"所决定的,认为前兆的强度和出现的先后都是由震源向外发展的。
    科研简讯
    在西藏白朗发现蛇绿混杂岩
    潘裕生
    1980, 2(1):  48-48. 
    摘要 ( )   PDF (16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雅鲁藏布江南岸有一条规模巨大的超基性岩带已为人们所知,作者于1979年6月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白朗附近的蛇绿岩带南部发现了一套很好的混杂岩。
    科研简报
    混合岩化的发生与发展
    应思淮, 俞理宝, 杨主恩
    1980, 2(1):  49-63. 
    摘要 ( )   PDF (80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提出混合岩化作用是指地壳深部的深熔作用,在地壳褶皱带中引起一般岩石的深熔和分异;再由熔融物质侵入到地壳上部,与围岩发生混合和交代所成。混合岩化的全过程都按矿物组合的反应式,分为两个不同阶段表示出来。这样的混合岩化演变过程,可能在地壳褶皱带中是一般岩石变化的普遍规律。本文并证明了混合岩化作用的矿物组合变化范围和形成的温度、压力,最后讨论混合岩化的原岩问题。
    科研简讯
    SF-1型岩石声发射测试仪
    褚宝贵
    1980, 2(1):  64-64. 
    摘要 ( )   PDF (1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F-1型岩石声发射测试仪是岩石力学实验研究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测试仪器。它可以用来监测岩石或岩石样品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化过程中由微破裂所产生的声发射现象。它不仅可以研究微破裂与应力、变形、波速、时间等的变化规律,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微破裂与主破裂(大破裂)的关系。所以它在岩石或岩体的变形破坏实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研简报
    唐山地震地下水动态异常场特征与震源演化过程
    吴锦秀, 王雅灵, 李声荣
    1980, 2(1):  65-78. 
    摘要 ( )   PDF (2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长期观测资料,提出识别地下水动态地震异常的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唐山地震地下水动态异常场特征:空间上的象限性、时间上的阶段性、异常阶段的时空差异性及震时、震后异常变化的同步性等。并利用上述规律,探讨了震源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的依存关系和区分标志。最后,对微裂-过热水爆炸的冲击作用进行了探讨。
    科研简讯
    西藏康马县嘎拉湖泥岩古地磁测量简报
    李素玲, 程国良
    1980, 2(1):  79-80.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康马县嘎拉湖位于喜马拉雅山北翼的藏南高原湖盆带上。湖盆呈东西向,湖面拔海4370米。晚新生代以来,由于喜马拉雅山的不断抬升,致使嘎拉湖日趋干涸退缩,在湖盆南侧,发育了三级湖滨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