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4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4-12-07
    目录
    地震地质1994年第16卷第4期目录
    1994, (4):  0-0. 
    摘要 ( )   PDF (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大陆板内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一)
    王绳祖, 张宗淳
    1994, 16(4):  289-297. 
    摘要 ( )   PDF (1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陆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通过能量的远距离传递,控制着板内地震的空间分布,而脉动式塑性流动波的传播决定了地震的迁移。根据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以喜马拉雅碰撞带为驱动边界的中东亚网络系统主要存在着两种塑性流动波,波速的沿网带分量分别约为1~7km/a和12~45km/a,边界起波的时间间隔平均为93.7a和10.8a,分别称之为“百年波”和“十年波”.塑性流动波的波峰带为地震的发生提供必要的能量背景条件。
    科研简讯
    共轭角为什么会大于90°
    陈开平, 马瑾
    1994, 16(4):  298-299. 
    摘要 ( )   PDF (3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壳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变形时,往往表现为两组共轭剪切断裂,它们相互交叉而错动方向相反。
    科研简报
    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
    李献智, 张国民
    1994, 16(4):  300-304. 
    摘要 ( )   PDF (7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亚地震带及其与中国大陆相邻地域的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之间存在有多种相关关系,这些相关关系对预测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趋势有一定的作用。
    华北北部地区主要断裂带的小构造和显微构造研究
    杨主恩, 郑炳华, 方仲景, 汪良谋, 俞理宝, 金钟燮
    1994, 16(4):  305-312. 
    摘要 ( )   PDF (58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计算机和电子显微镜对华北北部地区主要断裂带的构造节理和断层泥的测量、统计和研究,仅得到20%左右的构造节理是处在有利于现代构造应力场易于活动的方位上。这些构造节理基本上是在与断裂带形成有关的局部构造应力条件下形成。SEM显微构造研究得到了这些断裂带最近一次活动的相对年代和它们曾经历过的运动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对于断层活动性的研究起到拓宽视野的作用,并可提供更多的证据。
    STUDY ON SOME MINOR STRUCTUR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MAIN FAULT ZONES IN NORTHERN NORTH CHINA
    Yang Zhuen, Zheng Binghua, Fang Zhongjing, Wang Liangmou, Yu Libao, Jin Zhongxue
    1994, (4):  313-318. 
    摘要 ( )   PDF (7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ructural joints and gouges of the main fault zones in Northern North China were determined,statistically studied and analysed on micro-computer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Only twenty percents of the structural joints are oriented in the direction favorable to activation in the effect of the present stress field. Most of these structural joints were formed in the local stress field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fault zones. The statistical study of rnicro-textures on the surface of quartz fragments from the fault gouges on SEM gives the last activity time of these fault zones, and the SEM determination of microstructures provides some information on the movernent mode along these fault zones. The results of these methods will provide more evidence for the fault activity.
    邢台强震的深部三维构造背景和孕震条件
    张家茹, 邵学钟, 章思亚, 杨清源, 李鸿生, 范会吉
    1994, 16(4):  319-328. 
    摘要 ( )   PDF (15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邢台地震区开展了地震转换波测深工作,得出了6条深部构造剖面图,其中包括3条NW向和3条NE向剖面,同时也得出了地壳内G、C和M3个主要深部界面的埋深分布图以及地壳内波速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邢台强震发生的深部三维构造背景和深部孕震条件。
    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谢富仁, 刘光勋, 梁海庆
    1994, 16(4):  329-338. 
    摘要 ( )   PDF (14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滇西北及邻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和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在滇西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在滇西北外围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西或北西。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活动断裂构架及运动组合特征,提出了滇西北反“S”型右旋扩展的构造成因模型。
    科研简讯
    山西高原六棱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运动学特征初步研究
    邓起东, 米仓伸之, 徐锡伟, 铃木康弘, 王存玉, 竹内章, 苏宗正, 汪一鹏
    1994, 16(4):  339-343. 
    摘要 ( )   PDF (7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六棱山北麓断裂是山西地堑系北端张性构造区中的一条控制性断裂,总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北北西,是一条至今仍在活动的倾滑正断裂,控制阳原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在1993年和1994年的中日合作研究中,我们对断裂分段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用Auto-level仪器对这一条断裂晚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断错地貌面的位错量进行了测量,对这些地貌面的年龄进行了测定,得到该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时期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3~0.75mm/a.
    科研简报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及晚更新世牡蛎滩遗迹介绍
    徐起浩, 冯炎基
    1994, 16(4):  344-345.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及晚更新世牡蛎滩遗迹位于福建中部晋江半岛南东端深沪湾潮间带,是笔者等于1986年在执行国家地震局基金课题研究的野外调查中首次发现的。
    延庆盆地北缘断裂带蚕房营段晚更新世晚期断层作用
    程绍平, 杨桂枝, 杨喆
    1994, 16(4):  346-354. 
    摘要 ( )   PDF (1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1个探槽记录、3个地质学剖面、7个晚更新世沉积物表面断层崖形态学剖面和15个放射性测年数据,论述了延庆盆地北缘断裂带蚕房营段的晚更新世晚期断层作用。这些资料显示出该时期内的两次断层作用事件:最近的一次发生在9870±130~11800±1100a B.P.之间,最早不超过13200±l100a B.P.;较早一次的发生时间为19850±1550a B.P.。一次事件的位移量3.34~3.64m,两次事件之间的重复间隔9980a.大约自21050±1600a B.P.以来的垂直位移速度计算为0.31~0.34mm/a.蚕房营段的晚更新世晚期的断层作用,以较大的表面位移量和较长的重复间隔为特征。全新世没有类似的断层作用事件。
    大同铁路分局地裂缝带的三维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徐锡伟, 钱瑞华, 高震寰, 王辉, 雷军, 刘玉刚, 陈健, 郝书俭, 于之水, 杜新贵
    1994, 16(4):  355-364. 
    摘要 ( )   PDF (16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实地考察、槽探和浅层地震探测等手段以及对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超采环境的分析,详细地研究了大同铁路分局地裂缝带的三维构造特征,指出现今处于发展中的地裂缝带是由东向西扩展的,扩展速率为260~520m/a,地裂缝带两侧的差异升降运动速率达22.1~24.4mm/a,主地裂缝带的水平拉张速率约1.11~11.6mm/a,垂直错动速率0.2~8.57mm/a,左旋错动速率1.87~3.57mm/a.地裂缝带的活动方式为无震蠕滑型,扩展中的地裂缝是一种无震的地质灾害。
    关于菏泽-昆山北西向地震带的建立及其意义
    方大卫, 沈永盛
    1994, 16(4):  365-372. 
    摘要 ( )   PDF (1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地质构造、地震稠密区走向和地震迁移活动的规律,并结合重力和航磁资料探讨了菏冷昆山北西向地震带的存在及其规模和范围。这一地震带,无论在历史上或近期均甚活跃,对江淮流域及沪、杭、甬地区构成一定的震灾威胁,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予加强研究和监测。
    利用历史有感地震目录(M≥3(1/2))研究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特征
    戴英华, 金学申, 孙佩卿
    1994, 16(4):  373-379. 
    摘要 ( )   PDF (8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新编的华北地区历史有感地震目录(3(1/2)≤M<4(1/2))的精度和可信度进行了讨论。认为该地震目录从1484年后的记载率较高,它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精度基本可以满足研究历史地震活动性的需要。它与中国地震目录(M≥4(3/4))比较,补充了相当数量的3(1/2)≤M≤4(1/2)的地震。利用历史有感地震目录分析了华北北部部分6级以上的历史地震,结果表明,这些地震在强震发生前具有明显的空区、条带、地震活动性增强、平静等前兆特征,同时,也显示了某些强*发生前的前震活动和主震之后起伏的强余震活动。
    1720年河北沙城地震研究
    蔡华昌, 张四昌, 胡占安, 李祥春, 孙香荣, 金学申
    1994, 16(4):  380-388. 
    摘要 ( )   PDF (11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康熙五十九年六月初八日沙城地震考察获得的新成果,以及在新、老资料统一分析和认识的基础上,修定了九度区等烈度线,新划分出八度区,重新核实了该地震的震级和震中位置。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1994, 16(4):  389-403. 
    摘要 ( )   PDF (26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述了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岷山隆起、成都平原和龙泉山地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讨论了构造活动特点和演化历史,并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问题。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一)
    陈社发, 邓起东, 赵小麟, C. J. L. Wilson P. Dirks, 罗志立, 刘树根
    1994, 16(4):  404-412. 
    摘要 ( )   PDF (16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和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变形特征及发展过程,论证了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是由于其北西侧松潘-甘孜褶皱带中的北东~南西向收缩派生的南东向挤压而逐渐发育起来的。推覆作用是晚三叠世晚期以来自北西往南东逐渐扩展的,属前展式(背驮式)。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二)
    陈社发, 邓起东, 赵小麟, C. J. L. Wilson P. Dirks, 罗志立, 刘树根
    1994, 16(4):  413-421. 
    摘要 ( )   PDF (15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前陆盆地是从晚三叠世晚期(须家河期)以来开始发育的,其形成是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自北西往南东持续推覆的结果。本区的构造发展经历了伸展裂陷、构造反转和持续推覆3个主要阶段。构造变形的力源主要来自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北东~南西向收缩派生的南东向挤压。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1994, 16(4):  422-428. 
    摘要 ( )   PDF (9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由3条主要的逆断裂带组成,根据构造地貌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推测,其第四纪活动性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递减,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中灌县-江油断裂控制了山地与平原或山地与丘陵区的分界以及第四系的厚度,根据这一特征可知该断裂的活动性自南向北,在大邑、灌县和彭县一带最强,绵竹次之,安县至江油最弱。断裂活动的分段性可能受龙门山北部南北向岷山隆起的控制。由于新构造活动分布在3条断裂上,所以区内以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
    岷山隆起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1994, 16(4):  429-439. 
    摘要 ( )   PDF (18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岷山隆起为一第四纪强烈抬升区,构成川西高原的西界。岷山隆起的东、西边界分别受岷江断裂与虎牙断裂的控制,为地震活动带,南部向龙门山构造带过渡。岷江断裂北段的第四纪活动始于距今2Ma以前,为一逆走滑断层,观测到的左旋位移量为2.4km,左旋滑动速率为1mm/a.岷江断裂控制了沿隆起西界分布的地震活动,包括1933年叠溪和1960年漳腊地震。
    地学常用基础量和单位
    孙群, 黄杰藩
    1994, 16(4):  440-440. 
    摘要 ( )   PDF (11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1]1986年,对量和单位的15个国家标准作了修订[2];1988年以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公布了一批关于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名词[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