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 ›› 2025, Vol. 47 ›› Issue (5): 1364-1381.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5.20240111
收稿日期:2024-09-09
修回日期:2024-12-24
出版日期:2025-10-20
发布日期:2025-11-11
作者简介:张天继, 女, 1991年生, 2017年于云南大学获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学位, 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深部结构研究, E-mail: 1656602356@qq.com。
基金资助:
ZHANG Tian-ji(
), QIN Min, DANG Wen-jie, JIN Ming-pei, LI Feng-ying, YANG Li-wei
Received:2024-09-09
Revised:2024-12-24
Online:2025-10-20
Published:2025-11-11
摘要:
腾冲-保山地区集地震、 火山和地热活动于一体, 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地区, 但关于腾冲火山的岩浆分布情况和岩浆来源一直存在争议。文中利用腾冲-保山地区分布的76个地震观测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 采用接收函数与瑞利波相速度的两步联合反演方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 获取了腾冲-保山地区地壳上地幔150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讨论了腾冲火山区的壳内岩浆分布情况和腾冲火山的起源, 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与前人结果相比, 文中S波速度结构的整体特征大致相同, 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差异。沿腾冲火山区从北向南, 地壳中存在LV1、 LV2、 LV3 3个岩浆囊, 深度范围分别为10~30km、 10~30km及10~26km; LV1和LV2主要沿着腾冲断裂分布, 以怒江断裂为东边界, LV3位于怒江断裂与龙陵-瑞丽断裂之间, 这些断层控制着火山区的岩浆活动。1976年龙陵 MS7.3 和 MS7.4 地震的震源区下方存在低速层, 震源区断层裂隙发育, 岩浆、 流体等可能参与了地震成核过程。腾冲-保山地区的上地幔60~120km深度内普遍存在低速异常, 并且在腾冲下方向上延伸与地壳中的低速区相连。上地幔中的大型低速层可能为地壳中岩浆存储层提供岩浆物质, 软流圈上涌导致岩石圈拉张与减薄, 导致腾冲火山的形成。
张天继, 秦敏, 党文杰, 金明培, 李凤英, 杨黎薇. 接收函数与瑞利波相速度联合反演腾冲-保山地区的S波速度结构[J]. 地震地质, 2025, 47(5): 1364-1381.
ZHANG Tian-ji, QIN Min, DANG Wen-jie, JIN Ming-pei, LI Feng-ying, YANG Li-wei. THE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TENGCHONG-BAOSHAN REGION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RECEIVER FUNCTION AND 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Y[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2025, 47(5): 1364-1381.
图 1 构造背景、 远震事件和台站分布图 a 地质构造背景; b 远震事件分布情况, 黑色三角形表示研究区域中心; c 研究区断层、 台站、 火山口分布情况, 火山口的信息来自姜朝松(1998)。F1腾冲断裂; F2龙川江断裂; F3怒江断裂; F4保山-施甸断裂; F5澜沧江断裂; F6苏典断裂; F7盈江断裂; F8陇川断裂; F9龙陵-瑞丽断裂; F10柯街断裂; F11畹町断裂
Fig. 1 Maps showing tectonic setting, teleseismic events and station locations.
图 2 MLL01台站第1步联合反演的情况 a MLL01台站观测与理论合成的接收函数拟合情况; b 观测与理论合成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拟合情况; c 初始模型和联合反演获取的VS模型集; d Bootstrap重采样技术获取的最优速度模型和95%的置信区间
Fig. 2 The first-step joint inversion for station MLL01.
| [1] |
曹令敏, 胥颐, 吴时国. 2013. 腾冲地区地壳速度结构的有限差分成像[J]. 地球物理学报, 56(4): 1159-1167.
|
|
|
|
| [2] |
段毅, 危自根, 杨小林, 等. 2019. 腾冲火山结构研究进展和展望[J]. 地球物理学进展, 34(4): 1288-1297.
|
|
|
|
| [3] |
韩新民, 周瑞琦, 周真恒. 1996. 腾冲火山地质研究述评[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7(6): 20-30.
|
|
|
|
| [4] |
胡家富, 丛连理, 苏有锦, 等. 2003. 云南及周边地区Lg尾波Q值的分布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46(6): 809-813.
|
|
|
|
| [5] |
姜朝松. 1998. 腾冲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分期[J]. 地震研究, 21(4): 320-329.
|
|
|
|
| [6] |
姜枚, 谭捍东, 张聿文, 等. 2012. 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马站-固东岩浆囊的地球物理模式[J]. 地球学报, 33(5): 731-739.
|
|
|
|
| [7] |
李大明, 李齐, 陈文寄. 2000. 腾冲火山区上新世以来的火山活动[J]. 岩石学报, 16(3): 362-370.
|
|
|
|
| [8] |
李辉, 彭松柏, 乔卫涛, 等. 2011. 根据多时相夜间MODIS LST推断的腾冲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岩浆囊分布与活动特征[J]. 岩石学报, 27(10): 2873-2882.
|
|
|
|
| [9] |
李琳琳, 王书兵, 刘建辉, 等. 2015. 滇西腾冲曲石地区中更新世火山岩年龄及成因: SHRIMP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约束[J]. 岩石学报, 31(9): 2609-2619.
|
|
|
|
| [10] |
刘影, 于子叶, 张智奇, 等. 2023. 基于密集流动台阵构建的川滇地区高分辨率公共速度模型2.0版本[J]. 中国科学(D辑), 53(10): 2407-2424.
|
|
|
|
| [11] |
穆治国, 佟伟, Curtis G H. 1987. 腾冲火山活动的时代和岩浆来源问题[J]. 地球物理学报, 30(3): 261-270.
|
|
|
|
| [12] |
上官志冠, 白春华, 孙明良. 2000. 腾冲热海地区现代幔源岩浆气体释放特征[J]. 中国科学(D辑), 30(4): 407-414.
|
|
|
|
| [13] |
杨晓涛, 胥颐, 刘建华, 等. 2011. 腾冲火山区的地震层析成像及其构造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54(8): 2050-2059.
|
|
|
|
| [14] |
张龙, 胡毅力, 秦敏, 等. 2015. 云南腾冲火山区地壳及岩石圈厚度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58(5): 1622-1633.
|
|
|
|
| [15] |
张天继, 李秋凤, 李凤英, 等. 2024. 利用H-κ-c方法研究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J]. 地震地质, 46(5): 1048-106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4.
|
|
|
|
| [16] |
赵慈平, 冉华, 陈坤华. 2006. 由相对地热梯度推断的腾冲火山区现存岩浆囊[J]. 岩石学报, 22(6): 1517-1528.
|
|
|
|
| [17] |
赵慈平, 冉华, 王云. 2012. 腾冲火山区的现代幔源氦释放: 构造和岩浆活动意义[J]. 岩石学报, 28(4): 1189-1204.
|
|
|
|
| [18] |
赵勇伟, 樊祺诚. 2010. 腾冲马鞍山、 打鹰山、 黑空山火山岩浆来源与演化[J]. 岩石学报, 26(4): 1133-1140.
|
|
|
|
| [19] |
|
| [20] |
|
| [21] |
|
| [22] |
DOI URL |
| [23] |
|
| [24] |
|
| [25] |
|
| [26] |
|
| [27] |
|
| [28] |
|
| [29] |
|
| [30] |
DOI |
| [31] |
|
| [32] |
|
| [33] |
DOI URL |
| [34] |
DOI URL |
| [35] |
|
| [36] |
DOI URL |
| [37] |
|
| [38] |
|
| [39] |
|
| [40] |
|
| [41] |
|
| [42] |
|
| [1] | 李若豪, 雷建设, 宋晓燕. 大同火山群及邻区三维地壳S波速度结构: 来自背景噪声面波直接成像约束[J]. 地震地质, 2025, 47(4): 1090-1112. |
| [2] | 杨建文, 金明培, 叶泵, 茶文剑, 黑贺堂. 基于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研究滇西北中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及孕震环境[J]. 地震地质, 2025, 47(4): 1113-1131. |
| [3] | 冯策, 宋秀青, 王仁涛, 刘昊岚. 基于背景噪声层析成像反演上海及邻区S波速度结构[J]. 地震地质, 2024, 46(6): 1374-1390. |
| [4] | 张天继, 李秋凤, 李凤英, 钟玉盛, 段洪杰. 利用H-κ-c方法研究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J]. 地震地质, 2024, 46(5): 1048-1065. |
| [5] | 侯颉, 吴庆举, 余大新, 叶庆东. 阿尔山火山群面波层析成像[J]. 地震地质, 2024, 46(4): 893-915. |
| [6] | 杨建文, 金明培, 茶文剑, 张天继, 叶泵. 利用接收函数两步反演法研究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J]. 地震地质, 2023, 45(1): 190-207. |
| [7] | 宋婷, 沈旭章, 梅秀苹, 焦煜媛, 李敏娟, 苏小芸, 季婉婧. 利用接收函数频率特征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莫霍面性质[J]. 地震地质, 2022, 44(5): 1290-1312. |
| [8] | 潘纪顺, 李朋辉, 段永红, 赵延娜, 彭诣淙, 孙凯旋. 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地区的地壳结构研究[J]. 地震地质, 2021, 43(5): 1269-1291. |
| [9] | 孔祥艳, 吴建平, 房立华, 蔡妍, 范莉苹, 王未来. 利用面波频散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中国境内天山及邻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J]. 地震地质, 2020, 42(4): 844-865. |
| [10] | 高见, 杨宜海, 黄世源, 杨聪, 张元生, 柳存喜, 李少睿, 花茜. 重庆地区地壳各向异性及其构造启示[J]. 地震地质, 2020, 42(1): 147-162. |
| [11] | 唐明帅, 王海涛, 魏芸芸, 李艳永, 葛粲, 王琼, 苏金波, 魏斌. 2012年新源-和静MS6.6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J]. 地震地质, 2019, 41(5): 1123-1135. |
| [12] | 冯红武, 颜文华, 严珊, 郭瑛霞, 惠少兴, 常城. 背景噪声和地震面波联合反演渭河盆地及邻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J]. 地震地质, 2019, 41(5): 1185-1205. |
| [13] | 侯正阳, 王成虎, 王璞, 江英豪, 杨汝华. 基于火山口排列调查法的腾冲地区古地应力场反演[J]. 地震地质, 2019, 41(4): 1042-1059. |
| [14] | 谢辉, 马禾青, 焦明若, 马小军, 张楠, 李青梅. 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反演宁夏及邻区S波速度结构[J]. 地震地质, 2017, 39(3): 605-622. |
| [15] | 王林, 周青云, 王峻, 李文巧, 周连庆, 陈翰林, 苏鹏, 梁朋. 基于深部地震资料与地表变形资料的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研究[J]. 地震地质, 2016, 38(2): 458-476. |
| 阅读次数 | ||||||
|
全文 |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