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城市隐伏活动断层避让典型案例分析--以新沂市郯庐断裂带沿线某场地为例
曹筠, 李彦宝, 冉勇康, 徐锡伟, 马董伟, 张志强
地震地质    2022, 44 (4): 1071-10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16
摘要1771)   HTML77)    PDF(pc) (11099KB)(567)    收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如何减小城市隐伏活动断层所引发的地震及其链生灾害的损失, 是未来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所必须面对的议题。文中以新沂市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沿线某场地为试验区, 在城市活动断层项目目标区1︰1万条带状活动断层分布图成果的基础之上, 借鉴即将颁布的国标《活动断裂避让距离》中对隐伏断层精确定位的技术要求, 实施了间距不大于50m的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和典型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 获得了场地内隐伏活动断层的地表迹线、 断层倾向以及上断点埋深等信息。精确定位活动断层的平面位置与1︰1万条带状分布图平面距离差异约为200m, 探测结果精准确定了场地内活动断层的平面展布, 满足场地开发所需的精度。基于精确定位的活动断层地表迹线, 遵照即将颁布的国标《活动断层避让距离》的相关规则, 既科学确定场地内活动断层的避让距离, 又释放了城市紧缺土地资源, 达到既科学避让潜在危险的城市隐伏活动断层, 又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海原断裂干盐池拉分盆地中央断层的形成机制探讨
雷生学, 冉勇康, 李彦宝, 李海鸥, 高也, 郭巍
地震地质    2021, 43 (1): 36-5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1.003
摘要310)   HTML    PDF(pc) (7553KB)(199)    收藏
拉分盆地内部的 “对角线式中央断层”, 不仅在拉分盆地的消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还对大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研究其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 与拉分盆地相比, 专门针对中央断层的研究较少, 制约了人们对拉分盆地乃至走滑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理解。 文中以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干盐池拉分盆地为例, 对盆地内的中央断层开展了地质地貌调查、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探测等工作, 着重对该断层的性质和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获得的主要认识有: 1)与前人的认识不同, 干盐池盆地中央断层为一条倾向SW的逆走滑断层; 2)干盐池盆地为一不对称拉分盆地, 其形成演化主要受盆地北缘的南-西华山北麓断层控制, 盆地内堆积了厚度>680m的生长地层且构成了翻转背斜; 3)干盐池拉分盆地的实例表明, 逆走滑中央断层的形成机制可能是 “截弯取直”作用, 即初期发育的反向正断层在截弯取直后吸收了边界断层的逆走滑位移而形成, 而翻转背斜可能对中央断层的倾向发生旋转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鲜水河断裂带雅拉河段晚第四纪活动性
梁明剑, 陈立春, 冉勇康, 李彦宝, 王栋, 高帅坡, 韩明明, 曾蒂
地震地质    2020, 42 (2): 513-52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6
摘要755)   HTML    PDF(pc) (10730KB)(575)    收藏
走滑断裂几何结构的复杂性往往影响着断裂上的应变积累与分配、 大地震的破裂过程等。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强烈活动的次级块体边界断裂带, 其在惠远寺—康定之间叉分为3支次级断层: 雅拉河断层、 色拉哈断层和折多塘断层。 前人认为这3条断层不均匀地分配了鲜水河断裂慧远寺以北段的应变。 然而, 关于雅拉河断层晚第四纪活动性的分歧制约了对这种应变分配模式的认识。 文中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 在雅拉措一带仍残留有一段长约1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同震水平位错2.5~3.5m; 断层晚第四纪地表活动行迹一直向S延至雅拉乡附近。 这些证据表明雅拉河断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 与色拉哈断层、 折多塘断层一样具有孕育和发生强震、 大地震的构造能力, 同样参与鲜水河断裂带的应变分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疆巴里坤1842年和1914年2次M71/2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展布及特征
徐良鑫, 冉勇康, 梁明剑, 吴富峣, 高帅坡, 王虎
地震地质    2020, 42 (1): 1-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1.001
摘要219)   HTML18)    PDF(pc) (16663KB)(98)    收藏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断裂活动最为直观的地貌证据, 其破裂样式、 同震位移量及空间几何展布特征是判定活动断裂分段及长期活动习性的重要依据。 文中在对新疆巴里坤盆地开展活动断裂调查研究的过程中, 综合遥感解译、 野外断裂踏勘、 小型无人机航拍、 地表断错位移分析以及古地震槽探等方法, 根据在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西段的雄库尔—邵家庄之间和巴里坤盆地中央东部等多处新发现的总体呈EW向展布的最新地表构造形变遗迹, 并对比历史文献记载中这2次地震震害的分布特征, 进一步厘定了巴里坤1842年和1914年2次M71/2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及特征。 结果表明, 沿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西段分布的1842年M71/2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同震运动以左旋走滑为主, 在雄库尔与巴里坤县城之间呈雁列状展布, 且自西向东还具有向巴里坤盆地中央扩展的趋势。 新厘定的地表破裂带长度至少可达65km, 最大水平位错量出现在雄库尔—洛包泉一带, 多个冲沟水系的同震位错平均观测值为(4.1±1.0)m, 并具有约4m的特征位移量, 由此推断1842年M71/2历史地震的震中位置应在雄库尔—洛包泉一带。 此外, 位于巴里坤盆地中央东部的奎苏镇—伊吾盆地盐池乡附近的褶皱盲断层带应是1914年M71/2地震的发震构造, 该地震的地表变形带全长约90km, 表现为河漫滩等最新地貌面和冲积砾石层的显著褶皱变形, 并且有多处露头剖面显示与同震褶皱变形伴生的弯矩断层已断错至地表。 因此, 1914年M71/2地震的震中位置应在地表构造形变最为显著的奎苏镇东附近。 文中取得的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更新和完善了对巴里坤盆地2次历史地震震中位置及发震断裂的认识, 并可为分析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小江断裂带西支晚第四纪强震破裂特征
李西, 冉勇康, 吴富峣, 马兴全, 张彦琪, 曹筠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179-12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1
摘要987)   HTML    PDF(pc) (14049KB)(318)    收藏
小江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系川滇菱形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带。1833年小江断裂带西支曾发生过云南历史上最大的嵩明8级特大地震。研究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强震破裂行为对认识断裂带乃至川滇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都至关重要。文中通过在小江断裂带西支开挖的多个大型探槽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草海子探槽共揭露出6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U、V、W、X、Y和Z,分别发生于40000—36300BC、35400—24800BC、9500BC—500AD、390—720AD、1120—1620AD和1750AD至今。干海子探槽共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依次为事件GHZ-E1、GHZ-E2和GHZ-E3,分别发生于3300BC—400AD、770—1120AD和1460AD至今。大坟地探槽古地震事件分别为:事件E1,发生于22300—19600BC;事件E2,发生于18820—18400BC;事件E3,发生于18250BC至今。干海子探槽与草海子探槽同在小江断裂带西支上,且两探槽相距仅约400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并使用古地震研究的逐次限定法可限定该段全新世晚期记录较完整的4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是500—720AD、770—1120AD、1460—1620AD和AD1833,平均复发间隔约370~440a,这一结果小于前人所得的约900a的平均复发间隔。因此,应重新评估小江断裂带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发现,小江断裂带西支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很可能以分段破裂为主,而在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具有丛集及整个西支断裂全段破裂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海原断裂带干盐池拉分盆地的沉积演化
雷生学, 冉勇康, 李彦宝, 徐良鑫, 郭巍, 谢静博
地震地质    2018, 40 (5): 1072-10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08
摘要682)   HTML    PDF(pc) (5611KB)(546)    收藏
干盐池拉分盆地为青藏高原东北边界海原断裂带内最大的拉分盆地,对揭示青藏高原NE向生长、海原断裂的运动变形及古环境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前人主要开展了区域地质填图和古地震方面的研究,而该盆地的地层、年龄、形成演化等皆不清楚。针对以上问题,在干盐池盆地开展了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深孔钻探及样品测试等工作。深孔剖面显示,干盐池盆地大约形成于距今2.76Ma前,盆地内堆积了3段地层,第Ⅰ、Ⅱ、Ⅲ段地层分别约于距今2.76Ma、2.33Ma和1.78Ma前开始堆积,沉积物的粒度呈现出"向上逐渐变细"的趋势,表现为1个典型的"退积型"沉积序列;磁化率结果表明,干盐池盆地大约于距今1.78Ma前进入积水期,湖相层记录了多个高磁化率区间,这有可能是因为自生的亚铁磁性硫化铁矿物所致;钻孔及浅层人工地震勘探资料表明,干盐池盆地主要受南-西华山与唐家坡-干盐池断层的控制,其沉降中心介于这2条断层之间,最深处可能超过了550m。干盐池拉分盆地的沉积过程经历了由残积相(距今约2.76Ma前)—扇根相(距今2.76~2.33Ma)—扇中相(距今2.33~1.78Ma)—盐湖相(距今约1.78Ma—现今)的演变。盐湖相期以B/M界线为界又可细分为2个阶段,其中,第2阶段(距今约0.78Ma—现今)的沉积速率急剧加快,高达232.5m/Ma,这有可能是受盆地中央断层的活动影响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安宁河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
王虎, 冉勇康, 陈立春, 梁明剑, 高帅坡, 李彦宝, 徐良鑫
地震地质    2018, 40 (5): 967-9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02
摘要658)   HTML    PDF(pc) (7188KB)(320)    收藏
安宁河断裂作为青藏高原地区川滇地块东边界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断层活动性,特别是晚第四纪以来断层滑动速率,能够为进一步揭示川滇地块的变形机制和运动学特征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目前安宁河断层的滑动速率研究主要集中在断裂的北段,而南段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文中选择在安宁河断裂南段的大水沟和帽盒山2个地点,通过高精度影像解译、实地测量、探槽开挖及14 C年代测试,获得大水沟一带近3 300a以来断层左旋平均位移速率约4.4mm/a,推测帽盒山地点的断层左旋位移速率可能为2.6~5.2mm/a。2个地点的位移速率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该位移速率与安宁河断层北段基本一致,另外考虑到南北2段的古地震复发周期相近的特征,认为安宁河断层南北2段的断层活动性存在一致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提取复杂冲积扇面构造活动信息——以新疆巴里坤盆地南缘冲积扇面为例
高帅坡, 冉勇康, 吴富峣, 徐良鑫, 王虎, 梁明剑
地震地质    2017, 39 (4): 793-8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13
摘要728)   HTML    PDF(pc) (8885KB)(325)    收藏
由于自然改造的持续,地貌形态复杂,判断发育过程中的冲积扇是否经历过构造作用,一直是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难点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构造地貌数据采集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文中结合野外调查和探槽等相关工作,利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对新疆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上一处复杂的冲积扇面进行了高精度的DEM和DOM数据采集。针对正在发育的复杂冲积扇面,在对DEM进行地形解析和图像处理的基础上,采取了对扇面进行次级分区、逐个研究、相互佐证的方法,通过在次级分区内建立剖面集进行单独分析和邻近分区对比分析,明确了冲积扇面发育过程中经历的构造作用和2.5m的垂直变形量,显示该技术方法是识别复杂冲积扇残存构造信息并提取相关活动构造参数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郯庐断裂带沂水-汤头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新证及构造意义
曹筠, 许汉刚, 冉勇康, 梁明剑, 雷生学, 张鹏, 李丽梅, 顾勤平, 赵启光
地震地质    2017, 39 (2): 287-3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2.003
摘要1072)   HTML    PDF(pc) (10673KB)(475)    收藏
以往对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各条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工作都集中在有历史地震记录的东地堑断层,而对断裂带西地堑断层却极少涉及,仅有的关于西地堑2条断层活动性的研究也至今没有定论。针对沂沭断裂带南段西地堑2条断层开展系统的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研究,明确了鄌郚-葛沟断裂(F4)可能是第四纪早期断裂,而活动性较强的沂水-汤头断裂(F3)属于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其最新1次活动时间发生在距今(91.2±4.4)~(97.0±4.8)ka。结合断裂带其他断层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比东、西地堑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间,揭示出沂沭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是断裂带对来自两侧应力的构造响应。沂水-汤头断裂可能是该区域未来中强地震的潜在发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干盐池拉分盆地盆内新生断层大地震记录与海原断裂带级联破裂地震事件
李彦宝, 冉勇康, 王虎, 吴富峣
地震地质    2016, 38 (4): 830-8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03
摘要970)      PDF(pc) (8177KB)(772)    收藏

沿大型走滑断裂带经常发生导致多个断层段同时破裂的级联破裂地震事件。海原断裂带在1920年海原M 81/2地震时3个段同时发生破裂,干盐池拉分盆地即为其西段和中段的分段边界。沿该盆地内新生断层的古地震研究揭示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至少7次古地震事件证据,最新1次事件为1920年海原地震,1920年海原地震之前的1次事件可能与1092年历史地震对应。对比分析表明,这些事件可能均为超过8级的大地震,其复发呈现地震丛集与单个事件相间排列的规律,当前可能处于最近的1个地震丛集期内。该古地震序列与整个海原断裂带的大地震活动历史的对比表明,干盐池拉分盆地内新生断层在级联破裂地震事件发生时并非总是同时破裂,该断层是否参与破裂可能与该次级联破裂事件的震级大小有关。讨论整个走滑断裂带大地震活动历史时应避免仅依据具有一定规模的拉分盆地内部断层的破裂记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1. 东天山东段碱泉子-巴里坤断裂系晚第四纪左旋走滑的地质证据
吴富峣, 冉勇康, 李安, 徐良鑫, 曹筠
地震地质    2016, 38 (3): 617-63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9
摘要805)      PDF(pc) (11876KB)(282)    收藏

东天山至阿尔泰一带吸收了约10mm/a的地壳缩短量,占印度-欧亚大陆缩短量(约40mm/a)的¼,其中一部分变形量在阿尔泰一带通过断裂的右旋走滑和块体的逆时针旋转的联合作用吸收,但东天山一带的地壳变形吸收和调节方式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通过近年来在东天山东段碱泉子、巴里坤山和哈尔尼克山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东天山东段展布1个左旋走滑断裂系。自西向东,碱泉子-托莱泉断裂、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和哈尔尼克山中央断裂构成该断裂系的主要格架,这个断裂系在东天山晚第四纪乃至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过程中调节了山脉隆升过程的变形分配。这些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随着断裂走向与区域主应力(NE向)夹角大小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活动特征。具体来说,近EW向的碱泉子-托莱泉断裂展现出以走滑为主的特征,这种特征一直延伸到EW-NW向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的雄库尔一带,但自洛包泉以东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开始发育逆冲分量,在巴里坤县城以东断裂的活动则表现为逆冲伴随走滑,往东NWW-EW向的哈尔尼克山中央断裂则又呈现出以走滑为主的特征。断裂系的活动特征耦合在东天山东段的造山过程之中,调节和吸收了部分地壳变形,造山带根部断层的变形在造山过程中可能并不是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释放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红河断裂带南段全新世地震活动证据
李西, 冉勇康, 陈立春, 王虎, 于江, 张彦琪, 谢英情
地震地质    2016, 38 (3): 596-6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7
摘要1258)      PDF(pc) (5624KB)(746)    收藏

有历史记录以来,红河断裂带北段曾发生包括1652年弥渡7级地震和1925年大理7级地震在内的6.0级以上地震9次。然而,红河断裂中、南段自公元886年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没有1次6.0级以上地震记录。红河断裂带作为边界断裂是在废弃,未来不会有大地震发生,还是为长周期大地震的孕震构造?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地质学界。通过室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判读,并结合详细的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在红河断裂南段戛洒-腰街一带发现了一系列槽谷地貌,在十几km的地段都有显示;同时,组合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信息及14C样品测年分析表明,红河断裂南段存在全新世期间地震活动的地质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3. 龙门山断裂南段天全段的新活动特征与1327年天全地震的关系
梁明剑, 陈立春, 冉勇康, 王虎, 李东雨
地震地质    2016, 38 (3): 546-5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4
摘要965)      PDF(pc) (11156KB)(570)    收藏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之后,仅过5a时间,2013年在汶川以南的芦山发生了7.0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成为关注的热点。通过地震地质调查和古地震研究,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双石-大川断裂(芦山地震震区以南段)在全新世有过新活动,主要表现为断续展布的槽谷地貌,探槽揭露断层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综合历史地震史料分析认为,1327年天全地震震中应在四川天全一带,与双石-大川断裂新活动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其震级可定为6½~7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4. 东天山三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及其与两次历史地震的关系
吴富峣, 冉勇康, 陈立春, 李安
地震地质    2016, 38 (1): 77-9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06
摘要895)      PDF(pc) (10549KB)(1659)    收藏

查明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对确定历史地震震中位置和震级大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东天山地区历史记载有1842年巴里坤附近的7级地震和1914年巴里坤附近的7 1/2级地震,发震构造存在争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确认东天山存在3条与这2次历史地震相关的地表破裂带,即碱泉子-洛包泉断裂上的鄯善北塔孜布拉克地表破裂带,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上的雄库尔地表破裂带以及伊吾盆地南缘断裂上的盐池破裂带。综合该地区历史地震文字记录和目前的研究程度分析,认为雄库尔地表破裂带可能与1842年地震相关,而盐池破裂带则与1914年地震相关,塔孜布拉克破裂带可能代表了1次漏记的历史强震。在雄库尔破裂带以东约100km的巴里坤县城南发现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干扰的堆积地层年龄为(3110±30)a,据此我们不能排除雄库尔地表破裂带延伸至巴里坤县城南一带的可能性。该区域位于文字记载的极震区之内,加之文字记载的1842年地震的影响范围不小于1914年地震,认为1842年地震震级不应小于1914年地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5. 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5断裂浅层地震勘探新证据
许汉刚, 范小平, 冉勇康, 顾勤平, 张鹏, 李丽梅, 赵启光, 王金艳
地震地质    2016, 38 (1): 31-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03
摘要1263)      PDF(pc) (10420KB)(1648)    收藏

郯庐断裂带沂沭段最新活动的断层一般称之为F5断层,分布于潍坊至嘉山一带,长约360km。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5断裂的准确位置、活动时代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对F5断裂进行了系统性勘探,获取了准确的定位及其断裂发育特征。结果表明,F5断裂并未终止于原来认定的宿迁市环城南路处,而是继续向南延伸; F5断裂主要由2条相向而倾、近直立发育的主干断裂组成;在三棵树乡附近,F5断裂由3条断裂组成,且呈右阶排列,阶区长度约6km,宽度约2.5km,形成小的拉分盆地,控制了新近纪以来地层的沉积。结合钻孔联合剖面和槽探结果,判断F5断裂西边界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东边界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总体认为F5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张鹏, 李丽梅, 冉勇康, 曹筠, 许汉刚, 蒋新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162-11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18
摘要970)      PDF(pc) (11088KB)(2317)    收藏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时代最新、地表形迹最明显, 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因缺少可信的地质证据, 前人对于该断裂江苏段的全新世活动情况存在较大争议。文中根据对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开展的野外调查工作成果, 结合在宿迁市地区开展的断层活动性鉴定工作成果, 对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了探讨。本次发现的多个断裂剖面及宿迁地区的断层活动性鉴定成果都表明安丘-莒县断裂的南马陵山—宿迁段在全新世中期发生过1次古地震事件; 而后陈村探槽表明该断裂重岗山段无全新世活动迹象。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晚第四纪活动总体以右旋走滑兼挤压逆冲为特征, 局部地区则以走滑正断为主。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活动, 在全新世也有明显活动, 其地震活动具强度大、频度低的特点, 其活动性总体自北向南逐渐减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17. 宿迁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多方法技术运用的典型案例
曹筠, 冉勇康, 许汉刚, 李彦宝, 张鹏, 马兴全, 李丽梅
地震地质    2015, 37 (2): 430-4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07
摘要379)      PDF(pc) (6737KB)(846)    收藏

城市活动断层是城市潜在危害之一, 而对城市隐伏活动断层的准确定位及其最新活动时代的判定, 一直是活动断层探测的难题。文中以宿迁市合欢路隐伏活动断层探测为例, 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和浅层地震勘探初步确定断层位置。依据对折定位法原理, 实施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把断层上断点限定在平面5m、深度4.4~6.1m的范围内。再通过开挖探槽, 精确查明断层近地表位置以及断层最新一次活动时间。 利用多层次, 多手段综合探测方法, 在合欢路场地对安丘-莒县断裂宿迁段的断层精定位和活动性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合欢路场地探测结果显示, 断层最新一次事件发生在(5.9±0.3)ka BP以后, 属于全新世活动断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5)——断层隐形、尖灭与年轻事件识别
冉勇康, 王虎, 李彦宝
地震地质    2015, 37 (2): 343-35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01
摘要444)      PDF(pc) (7395KB)(652)    收藏

断层隐形或尖灭现象在年轻事件影响的地层中较为突出, 可能造成年轻事件识别的误判, 增大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不确定性。文中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研究实例, 讨论断层隐形与年轻事件识别的问题。断裂在砂层、土壤、粉砂层、黄土、黏土质砂中的隐形比较普遍。在走滑、逆断层和正断层3种构造类型中走滑断层出现隐形的比例最高。汶川地震破裂带及其他一些探槽研究的案例显示, 易 "隐形"地层中年轻事件的识别需要从探槽开挖地点选择、探槽开挖方式、探槽信息的综合分析等相关技术入手。选择多韵律地层开挖探槽是避免断层隐形影响事件识别的关键; 组合或3维探槽有利于减小断层局部隐形的影响; 上下层位推延、粒度、色度以及土壤发育程度等综合分析是识别隐形断层的基本手段; 显微构造、粒度和磁化率分析等是隐形断层识别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河套断陷带主要活动断裂最新地表破裂事件与历史大地震
李彦宝, 冉勇康, 陈立春, 吴富峣, 雷生学
地震地质    2015, 37 (1): 110-12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9
摘要521)      PDF(pc) (10360KB)(647)    收藏

对于历史记录的公元849年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尚存在一定争议, 公元前7年大地震是否发生在河套断陷带, 也没有得到确认。通过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 结合14C和单颗粒OSL测年, 利用构造地貌分析及古地震手段, 对大青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山前断裂及狼山山前断裂的最新破裂事件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了尽可能降低古地震定年的不确定性, 采取了序列采样、重点层位多采样等措施。结合以往研究成果认为, 大青山山前断裂应为公元849年大地震的发震构造, 而狼山山前断裂最近1次地震破裂事件可能与公元前7年大地震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20. 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4) ——古地震定年技术的样品采集和事件年代分析
冉勇康, 王虎, 杨会丽, 徐良鑫
地震地质    2014, 36 (4): 939-9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01
摘要933)      PDF(pc) (7402KB)(1196)    收藏

古地震资料要在地震中长期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在于减小古地震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古地震发生年代的确定是最大限度减小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得到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古地震事件年代, 除正确地选择测年方法外, 正确的采样方法和事件年代确定技术尤为关键.在几种主要测年技术中, 优先采集碳十四(14 C)测年样品、释光样品采集搬运过程有充分 "退火"条件的物质、铍十(10Be)样品应采集各种干扰因素较少的样品、依据构造运动属性选择适宜的采样位置、用序列样品限制事件年代等, 是正确采集测定事件年代样品的技术要点;用地层年代限制的事件发生年代宜用区间值、有多个可信样品年龄值时应用年轻样品的年代数据, 是确定单一地点事件发生年代的基本原则;而包括逐次限定法、Z统计法、年龄分布曲线重叠法、事件窗法、年龄分布曲线权重重叠法在内的时间对比法, 以及空间对比法是断层或断层段多个测年地点事件年代估计的主要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川西地区安宁河断层古地震行为及其与则木河断层的比较
王虎, 冉勇康, 李彦宝, 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14, 36 (3): 706-7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13
摘要975)      PDF(pc) (7030KB)(715)    收藏

安宁河断层与则木河断层是青藏高原东南川滇地块东边界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晚第四纪以来变形样式主要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安宁河断层走向近SN向,以冕宁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古地震复发周期500~700a,全新世以来左旋平均位移速率约4mm/a。南段的古地震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在月华一带开挖探槽及大量14 C测年限定其大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600~800a。则木河断层北接安宁河断层,全新世以来平均左旋位移速率为2.4~3.6mm/a,大地震复发周期约2 300a。对比安宁河断层与则木河断层的古地震行为,发现安宁河断层大地震复发间隔相对较短,平均左旋位移速率稍大,存在着古地震行为的不协调性。安宁河断层与则木河断层走向不一致、螺髻山的快速隆升以及安宁河断层南侧SN向展布的走滑断层系统等可能是造成安宁河-则木河断层古地震行为差异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3)——正断层破裂特征、环境影响与古地震识别
冉勇康, 李彦宝, 杜鹏, 陈立春, 王虎
地震地质    2014, 36 (2): 287-30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1
摘要627)      PDF(pc) (5398KB)(1642)    收藏
正断层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存在。由于地表破裂个性的存在和堆积环境的不同,要揭露真实、完整的古地震活动历史,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关注和讨论。从正断层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一般识别标志,结合中国正断层古地震研究的案例和地质地貌、气候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在中国开展正断层古地震研究,需注意的技术要点:1)因地制宜地选择探槽开挖位置。宜选择断层错动面简单、单次位移量不太大、外力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相对平衡、堆积物粒度中细、能取到测年样品的地段开挖探槽;应尽量避免在断错地层以黄土、次生黄土或块状亚砂土等为主的地区,若避不开这类地点,可考虑小冲沟附近,有少量上游不同成分堆积物的地点开挖探槽。2)精细的探槽记录与分析。对于黄土等块状堆积,要特别注意颜色、粒度、排列方向的细微变化可能暗示着接触界线;识别崩积楔等的要素是崩塌相中杂乱结构和团块状物质,冲刷相上部发育的土壤层;对于坎前堆积物主要为黄土或次生黄土等不易分辨的物质时,细致辨别堆积单元的颜色、粒度、非黄土类物质和钙富集程度等。3)综合的识别技术与检验方法。“逐次限定”方法、“位移量限定法”和 “多探槽校验法”,断错事件的重建等,有助于判断所确定的古地震是否真实和完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23. 关于芦山7.0级地震在龙门一带是否存在同震地表破裂的讨论
雷生学, 冉勇康, 王虎, 陈立春, 李西, 吴富峣, 韩非, 刘成龙
地震地质    2014, 36 (1): 266-27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22
摘要816)      PDF(pc) (7815KB)(667)    收藏
4.20芦山地震后,有学者在芦山县龙门乡发现一系列的线性裂缝和砖块的旋转变形等“地震地表破裂迹象”,由此推测芦山—龙门一线存在隐伏逆断裂,并认为该断裂有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因此,进一步探讨芦山—龙门一线是否存在潜在的发震断裂,无论是对研究芦山7.0级地震的发震断裂,还是对灾区的重建指导都十分重要。在龙门乡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跨谷地的地质剖面实测,槽探和人工地震勘探等工作。结果显示:至少在800m深度范围内,不存在芦山-龙门隐伏断裂。此带上的地裂缝等现象不是由断层位错引起,而更可能是地震动在阶地陡坎附近造成的地基或边坡效应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24. 地表弱活动断裂6~7级地震中长期预测技术要点与案例解析
陈立春, 冉勇康, 王虎, 李彦宝, 马兴全
地震地质    2013, 35 (3): 480-4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03
摘要930)      PDF(pc) (9311KB)(921)    收藏

6~7级地震地表位错量往往很小甚至不断错地表,其发震断裂很容易被误判为非全新世活动断裂而导致其未来强震危险性被忽视。对此,文中特提出未来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地表弱活动断裂类型。甄别地表弱活动断裂是6~7级地震中长期预测技术的关键,技术要点是: 在目标断裂所属构造系统的发震能力判定基础上,构建起目标断裂与同一构造背景中具历史地震记载或古地震地质记录的活动断裂之间的某种联系。实际案例解析结果表明,同一级次相似构造、同一构造系统不同孕震构造单元,以及特定构造过程中不同阶段构造级次的类比,是地表弱活动断裂6~7级地震中长期预测较为有效的技术方法。昆明市普渡河-西山断裂、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汉中盆地活动构造系和南段大川-双石断裂为地表弱活动断裂,潜在震级6.5~7.0,陇县-宝鸡断裂带的桃园-龟川寺、固关-虢镇以及陇县-岐山-马召断裂潜在震级依次为6.0~6.5、6.5~7.0、7.5级左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5. 灵丘盆地主要活动断裂和1626灵丘地震发震构造
马兴全, 李彦宝, 冉勇康, 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13, 35 (2): 208-2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02
摘要1201)      PDF(pc) (12739KB)(844)    收藏

灵丘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的东北部,曾于1626年发生7级地震.文中通过解译SPOT5影像、分析SRTM3数据和野外调查,对该盆地进行宏观的构造地貌分析和对比,结合探槽以及地质剖面确定主要活动断层的几何分布和最新活动特征,进而探讨灵丘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 太白维山山前断裂大部分段落最新活动时代限于晚更新世晚期.NE向的水涧-落水河断裂灵丘县城以西段造成同级地貌面高差约6m,其中最新活动在地表残留高约1m的断层陡坎,县城及以东段无明显地貌表现; NW向的华山河断裂具有枢纽断层特征,在盆地北部断裂向西倾并造成华山河Ⅰ级阶地两侧约10m的高差,在盆地南部断裂向东倾,剖面和相关地貌揭示该断裂在南段为一条高角度的活动正走滑断裂; 据此认为,1626年灵丘地震为水涧-落水河断裂西段和NW向的华山河断裂共轭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2)——汶川地震地表变形特征与褶皱逆断层古地震识别
冉勇康, 陈立春, 陈文山, 王虎, 李安
地震地质    2012, (3): 385-400.  
摘要1097)      PDF(pc) (8303KB)(1587)    收藏

汶川MS8.0地震是近代少有的大陆褶皱逆断层型巨大地震,其地表破裂带是研究和解剖褶皱逆断层地表同震变形样式,并以此探讨古地震遗迹的不可多得的现实案例。在整理和分析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质地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可能仅记录1次事件的平通、邓家(北川-映秀断裂)和九龙(江油-灌县断裂)等地为例,分析同震变形的特点和类型,并结合映秀、桂溪等地的古地震研究成果,讨论褶皱逆断层型古地震识别的技术要点。结果显示: 地表变形主要包括逆断层直接位错、折曲位错变形和弯曲褶皱变形等类型; 崩积楔、断层与地层切盖关系是分析断错地表型古地震事件的可行依据,而折曲位错变形型和弯曲褶皱变形型古地震识别则强调在上盘是否存在侵蚀不整合面,下盘是否存在生长地层,以及标志地层在断层两盘位差的突然增减; 断层陡坎高度的倍数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地震次数相关,但不能简单地用同震位移量除以陡坎高度的方法确定古地震期次; 对于低角度逆断层的古地震识别,薄长状崩积楔、断层与堆积地层的切错关系和不同标志地层在断层两侧的累积位差的突变是重要的标志。识别古地震应因地制宜、思考多种因素的影响、用多种证据相互印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1)——走滑活动断裂的探槽地点、布设与事件识别标志
冉勇康, 王虎, 李彦宝, 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12, (2): 197-21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2.001
摘要1184)      PDF(pc) (9869KB)(1113)    收藏
古地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识别或揭露地质地貌记录的大地震变形遗迹,确定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复发特征、同震位移量等参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探槽开挖地点能否完整记录晚第四纪发生的古地震事件、能否获取大量的测年样品以控制事件发生的年代、能否正确地识别这些事件等是关键,并直接关系到未来大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可靠性。由于走滑断裂位移发生的特殊性,好的探槽研究地点并不普遍。文中在综合分析走滑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特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可能成为走滑断裂古地震研究和探槽开挖的候选地点,如洼地、盆地、槽谷、断塞塘、被同步位移连续错开的冲沟床、连续的坎前堆积地层和多级地貌面连续变形等。组合探槽或三维探槽应该是走滑断裂探槽布设的首选。跨断层微地貌位错、断错地层以及上覆更新地层、局部坎前堆积和裂缝充填堆积、不同地层单元沿断层面位移量的突然增加或降低、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形、不同期次的古断塞塘(坑)堆积等,可以作为重要的事件识别依据。要降低古地震识别的不确定性,需要理顺研究程序,明确技术方案,逐一精心实施。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推敲,并广泛讨论,同时需要注意细节以及各种信息的相互补充和印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
28. 基于P5像对与GeoEye-1影像的近地表地层产状的提取
刘华国, 冉勇康, 李安, 徐良鑫, 李峰
地震地质    2011, 33 (4): 951-9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8
摘要1429)      PDF(pc) (914KB)(1886)    收藏

通过对P5立体像对、GeoEye-1影像的处理与分析,分别进行了数字高程模型的提取和地层的划分,用检查点法和目视检查法对提取的数字高程模型的误差评估结果显示,误差在5m以内,满足产状提取的要求。根据地层划分结果,在不同时代的地层边界处和同时代地层内部选择岩层三角面发育较好、产状相对稳定的区域,选取用于地层产状提取的点,并获取其三维坐标,然后在MATLAB环境下根据三点法或多点拟合法原理及公式编程提取地层产状。野外验证结果表明,提取的产状倾角误差均在6°以内,其中85% 的误差在4°以内,中误差在3°以内,均在定量研究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并分析和总结了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P5立体像对与GeoEye-1影像提取近地表地层产状的方法,有效地约束了浅层构造的形态,减少了构造分析的不确定性,对柯坪的构造变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29. 小型拉分盆地的生长与走滑断层的位移速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则木河断裂带为例
王虎, 冉勇康, 李彦宝
地震地质    2011, 33 (4): 818-8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7
摘要1825)      PDF(pc) (1233KB)(2193)    收藏

活动断层滑动速率可以用来定量比较不同断裂带或同一断裂带不同时段的活动性,同时还是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参数,合理评估活动断层的滑动速率主要受限于两个参数的可靠性,即断层的累积位移量和相应的活动时间。传统上较理想的用于评估走滑断层滑动速率的地貌体一般为阶地、冲洪积扇、冲沟等的位错测量和相应活动累积时间的确定,文中则尝试通过青藏高原东南缘则木河断裂带大箐梁子段三维组合探槽揭示的小型三角状拉分盆地的生长模式来约束断层的水平位移速率,基于野外详细的调查、拉分盆地底部14C测年以及实时差分GPS精确测量,约束了则木河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断层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2.4±0.2)~3.6mm/a,这比前人给出的滑动速率偏小,但却与古地震资料及GPS观测结果吻合得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柯坪塔格山前层状地貌面与晚第四纪逆断层变形——以三岔口北西山前断错地貌为例
徐良鑫, 冉勇康, 刘华国, 李安
地震地质    2011, 33 (4): 777-7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4
摘要1460)      PDF(pc) (837KB)(1225)    收藏

柯坪塔格山前三岔口北西发育了5级不同期次的冲洪积扇面,其中较年轻的3期完整地保留了断裂最新活动形成的陡坎。依据断错地貌面上砾石混合样品的10Be暴露年龄及差分GPS地形实测结果,计算出(20.22±1.91)ka以来T1、T2、T3级冲洪积扇上记录的断裂垂直滑动速率分别为(0.16±0.02)、(0.17±0.02)和(0.15±0.02)mm/a。T4、T5级地貌面的抬升速率为(0.51±0.05)、(0.58±0.05)mm/a,稍大于T1、T2、T3冲洪积扇面的结果。 柯坪塔格断裂在三岔口处出露的断层倾角为20°~40°,据此计算得到(20.22±1.91)ka以来柯坪塔格的水平缩短速率为0.19~0.58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