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系数作为断层滑动的重要参数, 对断层稳定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指示意义, 摩擦系数的获取是断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通过统计龙门山断裂带地表断层岩中的方解石机械双晶密度, 估算了断层岩所承受的历史最大差应力, 进一步计算了断层的滑动摩擦系数。统计结果显示, 断层岩中的方解石双晶密度随着与滑动面距离的减小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 在破碎带内为(87.39±35)mm-1, 在滑动面附近为(218.63±36)mm-1, 计算得到的差应力分别为(182.28±25)MPa和(288.30±25)MPa, 该特征表明断层滑动面附近持续承受差应力。用于双晶统计的样品采集于灰岩质断层岩中, 以往的地质调查资料显示这些断层岩的历史最大埋深约为5km。综合上述深度和差应力值, 以及前人对该区域构造应力的研究结果, 计算得到龙门山断裂带在水平和逆冲滑动时的稳态摩擦系数分别为0.61和0.13。上述计算采用的应力值为断层岩所承受的历史最大应力, 因而给出的摩擦系数为稳态滑动摩擦系数的上限。该结果与实验观察结果及科学钻探研究结果一致, 表明通过机械双晶估算断层稳态摩擦系数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为探究拉张变形特征与层理间距及加载方向的关系, 通过特定方式切割得到层理间距为2d、2 3/3d、d的切面以及层面。通过巴西劈裂实验测定粉砂岩的抗拉强度, 利用DIC全场应变实验观察岩样不同方向的变形特征, 根据晶体空间分布理论分析粉砂岩岩样的微观结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 1)当加载方向与层理平行时, 随层理间距的减小, 其抗拉强度值为29.99MPa、26.56MPa、18.92MPa; 当加载方向垂直于层理时, 随层理间距的减小, 其抗拉强度值为32.76MPa、30.44MPa、27.77MPa, 说明抗拉强度值随层理间距减小而减小。当层理间距相同时, 垂直于层理方向的抗拉强度大于平行于层理方向的抗拉强度, 以上说明层与层之间的接触面为薄弱面。2)层面的抗拉强度值不受薄弱面控制, 而是与层面矿物排布有关, 当加载方向与矿物排布较密的方向相同时, 其抗拉强度较低, 说明当矿物排布存在明显的优选取向时, 也会影响其抗拉强度值。3)在层理间距相同的条件下, 当加载方向平行于层理方向时, 受拉区域集中在岩样中心线上, 随着应变增加受拉区域逐渐贯通形成连续的破裂面; 当加载方向垂直于层理方向时, 变形初期受拉区域较为分散, 但应变大致集中于层理方向, 随着应变增加, 破裂相互贯通; 当加载方向与层理方向斜交时, 横向受拉区域应变分布不规则, 呈现倾斜断续分布。4)当加载方向相同时, 应变集中带随着层理间距的减小而变密。
随着断层面形貌测量、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等技术的发展, 基岩断层面成为在基岩区古地震研究的良好研究对象。但是, 受沟谷侵蚀、 沉积覆盖和人为改造等非构造因素影响, 并非所有出露的基岩断层面都能完整记录和保存古地震信息。因此, 必须在基岩断层面上选择合适的研究点。传统的野外测量方法耗时费力, 难以掌握基岩断层面的整体信息, 即使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也无法获得基岩断层面的精细结构。小型无人机航测(sUAV)采用低空摄影测量技术, 可快速获取基岩断层面高精度的地表三维结构, 为筛选目标工作点提供便利。文中以山西地堑系六棱山北麓断裂的马家窑基岩断坎为例, 采用小型无人机航测结合SfM摄影测量技术, 获得了基岩断层面的高精度三维地形数据, 通过精细地貌解译和断层坎剖面分析识别了沿断层坎分布的崩塌破坏、 沉积埋藏和侵蚀剥露等非构造因素, 分析了侵蚀、 埋藏和构造这3种典型的基岩断层面的形态特征, 选取了适合开展古地震研究的基岩断层面点, 展现了小型无人机在基岩区古地震研究工作中发挥的重要应用潜力。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 MS7.4 地震。震后一个月, 在对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同震位移进行详细勘察后, 有针对性地沿地表破裂带不同部位(西段、 中西段、 中东段、 东段)布设了7条800~3 000m的跨断裂测线, 对土壤气Rn、 H2、 Hg和CO2进行浓度测量和气体采集, 并对采集样品进行了碳同位素和氦同位素分析。测量结果表明, 地表各破裂段土壤气浓度的最大值差别较大, 破裂带东、 西两端的气体浓度较高而中段气体浓度较低, 可能与断层不同分段的破裂方式和应力分量不一致有关。土壤气中H2和Hg的浓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在地表破裂带内或紧邻处浓度较高。玛多 MS7.4 地震的发震断层东端出现多条分支, 破裂具有复杂性。从土壤气浓度测量结果来看, 南支和北支断层的活动都较强, 但北支断裂土壤气逸出浓度的曲线形态特征和断层产状不一致, 可能与北支断裂地表破裂范围大且存在多条次级断裂有关。3He/4He测定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壤气中的稀有气体主要为大气来源, 但δ13C测值和CO2/3He计算结果显示玛多地震断层土壤气具有大气组分与地壳组分的混合特征。
大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和滑动稳定性一直是断层力学中研究的重点。从20世纪末起, 前人针对脆塑性转化带的摩擦和流变特性开展了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 探究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和变形机制随温度、 压力、 滑动速率等因素的变化规律。文中总结了描述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强度和稳定性的半定量经验方程和定量本构方程, 对比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 发现通过数值拟合方法得到的经验模型高估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 而基于微观物理机制的脆塑性转化带强度模型更符合自然条件下的断层摩擦行为。但现有的微观物理模型还需进一步考虑剪切带中纳米颗粒的动力学影响及不同类型的微观变形机制约束。
在滇西北地区多条断层进行了跨断层土壤气Rn、 H2、 CO2的浓度测量。测量结果表明, 同一测点断层土壤气浓度随时间没有发生变化, 不同断层的土壤气Rn和H2浓度和分布特征差异较大, 两者浓度范围分别为6.18~168.32kBq/m3、 7.72~429ppm。红河断裂带北段较其他断裂, 气体逸出浓度较高, 显示断层活动性较强。红河断裂带北段和鹤庆-洱源断裂上不同测线的气体浓度差别较大, 显示断裂的分段性明显。土壤氢在断层(尤其是正断层和走滑断层)出露处的浓度一般都较高, 显示了氢气在揭露断层方面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土壤氡的气体浓度分布特点在分析断层运动特征方面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金大定9年(1209年)浮山县城附近发生过6½级地震, 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许多专家学者推测浮山断裂可能是其发震构造, 但均未进行深入研究。浮山断裂位于山西断陷带临汾断陷盆地东侧, 为临汾断陷盆地和太行山断块隆起区的分界断裂, 前人对其研究较少。文中针对浮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和位移速率开展定量研究。首先, 对浮山断裂前交村一带进行遥感解译、 开挖断裂面、 采集并测试断错地貌年代学样品, 获取地质地貌体的形成时代, 确定该断裂最新一期的地层错断事件晚于距今7ka, 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具备发生7级及以上地震的能力。浮山断裂距今17ka(晚第四纪)以来共发生2期较为明显地层错断事件: 第1期发生于距今17~7ka期间, 造成了2.04m的地层错断量, 平均位移速率为0.2mm/a; 第2期发生于距今7ka以来, 造成了3.93m的地层错断量, 平均位移速率为0.56mm/a。晚更新世以来, 浮山断裂的位移速率有增大的趋势, 未来的地震危害性值得关注。之后使用陆基LiDAR扫描获取浮山断裂乔家坡村基岩断面(与前交村断面相距4.5km)的形貌数据, 采用各向同性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断层面形貌的分维值并划分了形貌风化条带, 确定浮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2期地层错断事件造成的断错量由老到新分别为3.18m和2.51m。研究表明, 基岩断层面分形法是研究基岩区古地震事件期次的有效方法, 其地层错断事件划分和第四系断裂面错断事件的划分结果一致。最后, 文中对1209年浮山6½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 认为浮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浮山断裂的可能性最大。但由于缺少年代下限且仅有的上限年代与历史地震时间相距甚远, 需要对该断层开展更为详细的调查研究, 以确定是否存在年代更新、 震级相当的古地震事件。
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 大陆地震多数集中于大陆地壳的多震层内, 该多震层向下收敛于中部地壳的脆塑性转化带。 地壳脆塑性转化带的主要成分为花岗质岩石, 前人通常用石英-斜长石的组合代替花岗岩进行变形研究, 反演转化带的深度和变形特征, 并且认为花岗岩的变形强度由弱项矿物——石英的塑性变形控制。 近年来, 实验和野外研究均表明钾长石的变形强度高于石英和斜长石。 大应变量变形实验和野外韧性剪切带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中地壳脆塑性转化带内, 钾长石变形以脆性破裂为主, 斜长石和石英通常表现为动态重结晶。 因此, 用石英和斜长石的组合体代替花岗岩来反演断层的变形特征, 无法全面、 真实地解释断层深部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特征。 文中总结了花岗岩在野外和实验变形条件下的研究结果, 并分析了花岗岩的主要组成矿物——石英、 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变形特征以及其温压条件的不同步性, 讨论了断层深部脆塑性转化带的失稳条件。
采用干燥和含水Carrara大理岩样品,在温度400~700℃、围压300MPa、应变速率10-4/s和10-5/s条件下开展了轴向压缩实验。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了实验样品中的水含量,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了实验变形样品的微观结构。实验力学数据表明,在400℃时,样品表现为应变强化特征;在500~700℃条件下,样品转变为稳态流变。样品强度随温度增加而降低,随应变速率降低而降低;而水对大理岩强度的影响不显著。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在400℃时,大理岩以脆性破裂为主,含水样品局部出现压溶。在500℃时干样品和含水大理岩处于脆塑性转化变形域。干样品在600℃时变形以位错滑移为主,而干样品在700℃时和含水样品在600~700℃时,以位错攀移和动态重结晶为主要变形机制。较低的应变速率和较高的水含量促进了压溶作用和动态重结晶。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开展了天然角闪岩样品的变形实验研究, 并且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实验样品进行微观结构观察, 研究了在不同的温压和应变速率条件下角闪石的变形机制。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升高, 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由强化逐渐转化为屈服, 并且出现弱化, 样品强度显著降低, 随着围压增加, 样品强度增大, 随着应变速率降低, 样品强度降低, 压缩方向与样品面理斜交的实验样品强度显著降低。实验变形样品在500℃时, 角闪石表现为晶内破裂和碎裂变形, 其变形以脆性为主导;在600℃时, 样品中发育由角闪石残斑和碎裂基质构成的碎裂组构, 部分角闪石晶体出现了波状消光, 角闪石以碎裂变形为主, 局部具有塑性变形的特征;在700℃时, 样品以晶体扭折变形为主, 局部出现脱水和细粒微晶, 并且含有微破裂, 显示了样品以晶体扭折变形为主, 含有微破裂, 样品变形处于脆-塑性转换域;在800℃时, 样品中基本没有发现明显的脆性变形, 样品以动态重结晶作用为主, 角闪石出现脱水。因此, 在实验温压范围内, 在500℃→600℃→700℃→800℃条件下, 角闪石变形机制表现为脆性破裂→碎裂流动→晶体扭折→动态重结晶和脱水作用, 显示了角闪石经历了脆性—脆-塑转化—塑性变形的变形机制。
地壳深部岩石普遍存在变形组构,花岗质岩石中的变形组构不仅影响岩石强度,而且对后期变形具有显著控制作用。近年来,先存组构对各向异性岩石的流变强度影响成为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的热点之一。文中对前人给出的各向异性岩石(包括云母片岩-片麻岩、石英-钙长石均匀混合体与层状组构样品)半脆性-塑性流变实验数据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分析,结合作者开展的不同组构条件下花岗片麻岩与糜棱岩流变实验结果,讨论了先存组构对各向异性岩石流变强度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1)各向异性岩石的面理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角度是影响强度的主要因素。在半脆性破裂域,样品压缩方向垂直于面理(PER)和平行于面理(PAR)的强度基本相同,在压缩方向与面理呈30°夹角时,岩石破裂强度最小;在塑性流变域,垂直于面理方向的强度显著高于平行于面理方向的强度,当面理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角度为45°时,岩石强度最小。2)后期变形对原有组构的继承与改造程度,决定了各向异性岩石强度高低。3)样品中矿物的含量、分布与粒度对各向异性岩石强度有显著影响。理论模型预测结果与云母片岩实验结果比较吻合,但其他类型各向异性岩石的流变比理论模型结果要复杂得多。因此,进一步开展具有先存组构的各向异性岩石的流变实验,并将实验变形与实际地质条件下更为复杂的岩石变形进行对比分析,是认识各向异性岩石流变和变形机制最有效的方法。
汶川地震发震断层为高角度逆断层,这种断层滑动和发生强震需要断层深部具备特殊的力学条件。发震断层地区地表出露若干韧性剪切带,其中不同类型石英变形具有不同的变形温度。细粒糜棱岩中的石英表现为高温位错蠕变,变形温度为500~700℃;含残斑初糜棱岩中的石英表现为中温位错蠕变,其变形温度为400~500℃;早期石英脉中的石英表现为低温位错蠕变,变形温度为280~400℃;晚期石英脉以碎裂变形为主,其变形温度为150~250℃。石英的这些变形特征显示出断层带经历了多期脆-塑性转化。根据糜棱岩中的重结晶石英的粒度估计的断层塑性流动应力为15~80MPa。石英和长石内的微量水以晶体缺陷水、颗粒边界水和流体包裹体水的形式存在,水含量随岩石的应变增加而升高,变化范围为0.01~0.15wt%。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内石英含有大量与裂隙愈合相关的次生流体包裹体,其捕获温度为330~350℃,流体压力为70~405MPa,估计的流体压力系数为0.16~0.9,代表强震发生后,断层带内产生的大量微裂隙逐渐愈合过程中的流体特征。在考虑断层带流体压力和应变速率变化条件下,利用石英流变参数建立了从间震期到地震成核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流变结构和震后快速蠕滑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流变结构。结果表明,在间震期、地震成核阶段、震后快速滑动阶段,断层强度和脆-塑性转化深度随应变速率和流体压力变化而变化,且脆-塑性转化特征与石英的变形机制、断层速度弱化和强化转化深度、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等吻合,显示映秀-北川断层具备摩擦滑动速度弱化和地震成核的基础,而断层带内存在高压流体可能是触发高角度逆断层滑动和汶川地震发生的主要机制。
基性麻粒岩流变实验研究对认识大陆下地壳流变、板内构造变形和强震孕育等具有重要意义.大量基性岩流变实验数据表明,基性麻粒岩流变实验研究集中在单相矿物和两相矿物集合体,对天然基性麻粒岩流变研究很有限.基性麻粒岩流变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众多,除了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力、应变速率)外,实验样品的矿物组分、样品颗粒粒度、微量水、熔体、矿物反应等都会影响其流变特性,这导致实验结果的复杂性.因此,根据单相或两相矿物集合体流变讨论大陆下地壳流变结构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不能满足下地壳流变研究的实际需求.而根据端元组分流变参数和经验方程估计由多相矿物组成的麻粒岩的流变强度,只是一种简单近似,无法完全取代麻粒岩流变实验研究.因此,开展多相矿物基性麻粒岩的流变实验,以获得更接近真实大陆下地壳流变的实验数据,并且用于定量研究下地壳流变,是大陆下地壳流变实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基性麻粒岩流变实验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是多相矿物流变、高温部分熔融的影响、矿物反应-流变相互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通过高温高压流变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野外、实验和地震数据表明:浅部地壳的变形以脆性破裂为主,深部地壳的变形以晶体塑性流动为主。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壳变形的2种机制模型,即发生脆性变形的上部地壳强度基于Byerlee摩擦定律以及发生塑性变形的下部地壳强度基于幂次蠕变定律。而位于其间的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与浅源地震深度的下限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然而,二元结构的流变模型局限性在于其力学模型过于简单,往往过高估计了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问题的根源在于对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没有定量的力学方程来描述脆塑性转化带强度;而且以往对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引起的脆塑性转化方面,对因应变速率和流体对脆塑性转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也比较薄弱。对断层带内矿物变形机制研究表明,某些断层带脆塑性转化发生在相同深度(温度和压力)内,发生脆塑性转化的原因是应变速率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被认为与地震周期的同震、震后-间震期蠕变有关,这种变化得到了主震-余震深度分布变化的证实。对断层流体特征分析表明,断层带内可能存在高压流体,这种高压流体会随断裂带的破裂及愈合而周期性变化,在地震孕育及循环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高压流体的形成(裂隙愈合)有多种机理,其中,压溶是断层带裂隙愈合的主导机制之一。研究在水作用下的压溶,可以对传统的摩擦-流变二元地壳强度结构及其断层强度进行补充与修正。通过以上分析,认为有必要通过野外变形样品和高温高压实验,深入研究应变速率及流体压力对断层脆塑性转化的影响,同时,通过实验建立压溶蠕变的方程,近似地估计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
5.12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在虹口八角-深溪沟一带主要出露于三叠系须家河组的炭质泥岩中,同震断层泥在颜色、结构上与老断层泥和围岩类似。通过开挖探槽,系统采样,采用粉晶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围岩、断层角砾岩、老断层泥和新断层泥的矿物成分特征。同震断层泥的主要成分为石英和黏土矿物,含微量长石和白云石;断层泥的显著特征为高黏土矿物含量,从同震断层泥、老断层泥、角砾岩到围岩黏土矿物含量依次降低,黏土矿物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含微量绿泥石和高岭石,矿物组成明显比地表破裂带北段同震断层泥简单。不同颜色的同震断层泥成分略有不同,黑色断层泥中伊利石含量明显高于白色断层泥;老断层泥中含有方解石和白云石,而同震断层泥不含方解石,只含微量白云石。同震断层泥中伊蒙混层高含量表明,在本次地震错动中有富含K的流体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