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无人机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地震倒塌房屋提取
范熙伟, 聂高众, 邓砚, 安基文, 夏朝旭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657-16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17
摘要649)   HTML22)    PDF(pc) (11479KB)(171)    收藏

遥感技术具有高效、 快速获取大范围地表信息的能力, 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分布和高度等参数的获取, 以及震后灾情快速获取等工作, 如震后倒塌房屋的研判和提取、 震后滑坡、 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识别等。但是, 目前常用的可见光遥感技术无法在夜间获取信息。为了提高震后夜间获取灾情信息的能力, 文中以北川地震遗址作为研究区, 尝试利用无人机获取热红外遥感数据, 并进行倒塌房屋的提取研究。将可见光遥感数据提取的倒塌房屋作为真值进行对比, 发现热红外遥感数据可用于夜间倒塌房屋的识别, 其总体精度为0.86, 其中3种破坏类型房屋的用户精度都在0.8以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模板匹配的地震应急制图方法
徐敬海, 周海军, 聂高众, 安基文
地震地质    2020, 42 (3): 748-7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14
摘要570)   HTML    PDF(pc) (9194KB)(166)    收藏
震后各类应急图件可为有效开展应急指挥与救援提供参考和依据, 地震应急制图具有快速性、 动态性、 表现方法多样等特点。 文中引入受众理论, 系统研究了地震应急制图的对象及制图内容, 将地震应急制图对象划分为地震应急指挥决策人员、 辅助决策技术人员、 应急救援人员和普通公众, 论述了不同受众对地震应急图件的需求及这些图件的表达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地震应急制图模板匹配的快速制图方法。 该方法在震前根据不同受众需求, 设计不同的地震应急制图模板及对应的数据库结构, 震后在GIS与专业模型的支持下, 根据灾情信息动态更新制图模板, 实现快速地震应急制图。 文中设计了地震应急制图模板库体系, 包括制图对象层、 地图模板层、 模板图层和具体地图元素层等及相应的地震应急制图通用模板。 最后, 应用ArcEngine开发了地震应急制图系统, 通过案例展示了系统的制图应用, 可为震后快速、 系统地生成各类地震应急图件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摄影测量技术的房屋提取方法——以中国西部地区乡村为例
范熙伟, 聂高众, 邓砚, 安基文, 李华玥, 吴兵
地震地质    2017, 39 (4): 805-8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14
摘要652)   HTML    PDF(pc) (7488KB)(284)    收藏
房屋的分布位置、面积和高度等信息对城乡规划、地震应急和减灾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星载或机载可见光遥感图像进行地物信息自动提取,是高效快速获取大面积房屋数据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出现同物异谱或异物同谱现象,以及地物遮挡的影响时,基于光谱信息的传统地物分类或提取方法房屋提取精度较低。文中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琼哈拉峻村房屋和农田光谱信息相似的地区,利用小型旋翼无人机获取了在航向和旁向具有一定重叠度的可见光遥感图像。然后,基于摄影测量原理获得了研究区的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阈值分析DSM和DEM差值提取出房屋像元及其面积和高度等信息。通过与传统监督分类法对比发现,使用摄影测量方法基于高度信息的房屋提取其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分别为88.69%和97.42%,而监督分类法提取房屋的精度分别为43.23%和85.30%,说明文中提出的方法在房屋和背景信号差别较小的区域时精度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现场调查的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
宋平, 聂高众, 邓砚, 安基文, 高娜, 范熙伟, 李华玥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148-11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27
摘要765)      PDF(pc) (4224KB)(802)    收藏

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是地震应急领域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大多依托于灾害损失预评估集成软件,缺乏实际地震灾害现场调查和历史地震损失结果的验证。文中以地震应急灾情快速评估与动态可视化软件为集成平台,系统总结了研究区自然条件、人口数量及分布特征、经济特点、交通状况和历史地震损失等情况,以现场调查的建筑物类型和比例为修正依据,通过与实际历史地震造成的地震灾害损失对比,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进行了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通过文中的分析得出,在可视化软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现场调查建筑物的类型比例对软件预评估结果进行修正能够有效提高灾害损失的评估精度,该套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有很强的推广潜力,不仅限于本研究区,对其他地区也有适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千米格网的地震应急灾情预评估数据开发
徐敬海, 安基文, 聂高众
地震地质    2016, 38 (3): 760-77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20
摘要751)      PDF(pc) (4018KB)(297)    收藏

震后地震应急灾情的准确、快速评估(盲估)是有效地震应急决策的关键之一。为提高应急灾情评估的速度与准确性,文中提出开发基于千米格网技术的地震应急灾情预评估数据。阐述了预评估数据计算模型,包括承灾体数据、灾情计算用致灾因子和计算公式。介绍了千米格网地震应急灾情预评估数据计算的算法,该算法通过对计算参数的空间化和地图代数的应用实现。最后论述了预评估数据在地震应急灾情评估与应急救援中的应用,并以近期中国大陆发生的2次实际破坏性地震为实验案例,展示和检验了其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千米格网地震应急灾情预评估数据能较好地提升灾情评估速度和准确度,还能精细地展示灾情的空间分布,为地震应急指挥和救援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6. 高精度承灾体数据支撑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
安基文, 徐敬海, 聂高众, 白仙富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225-124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22
摘要695)      PDF(pc) (6476KB)(452)    收藏

地震灾情快速评估是震后地震应急响应的核心技术支撑。目前, 随着高精度人口社会经济数据的推广, 中国地震局下属单位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所采用的承灾体数据大多由原来的县级精度提升到30″×30″(经纬度)的高精度。然而, 基础数据精度得到提升的同时, 灾情评估的主要算法和技术流程却没有改变。结果是评估准确度得到了一定提高, 而县级精度数据支撑下的评估耗时较多(10~20min, 大震时可在30min以上), 震害损失空间分布不够精细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 文中首先介绍了高精度承灾体数据(30″×30″), 描述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的原理及县级数据支撑下的实现过程, 之后阐述利用高精度承灾体数据改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数据基础的原理, 在评估过程中利用栅格代数运算提高计算效率和保持数据精度的原理, 以及通过分割和重新组织快速评估技术流程提高评估速度的方法。经试验验证, 改进后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的准确度有所提高, 能够产出高精度的(30″×30″)的震害分布, 并且评估耗时缩减到1min以内(不含出图耗时)。大范围的高精度承灾体数据是一种模拟数据而非调查数据, 尽管其基础是普查数据, 但准确度与实际情况仍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进一步研究与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7. 地震应急灾情服务进展
聂高众, 安基文, 邓砚
地震地质    2012, (4): 782-7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20
摘要978)      PDF(pc) (717KB)(1876)    收藏

地震应急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由国外提出,而在中国正式确立于9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得到长足的进步,并且当前正面临着飞速发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良好机遇。地震应急是一项准军事化行动,其关键点在于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付诸行动,突显灾情服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地震应急灾情服务面向决策者及其支持者,同时也面向灾区内外、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广大民众,其内容包括灾情数据的快速获取、灾情信息的快速提取以及灾情的上报与发布等。中国地震应急灾情服务面临着急迫的各方需求,然而在机制上、技术手段上,与国外的先进水平有不少差距,尚不能满足当前地震应急的要求。其根本原因是,灾情服务的整体流程、灾情上报与决策支持、灾情的分类分级发布等各方面的机制不够完善; 灾情服务中,尤其是灾情数据快速获取中高新技术的利用率非常低; 灾情数据与信息的快速处理能力比较弱,相关基础研究落后。因此,建议加强地震应急灾情服务整体架构的建设与优化以及中央机关对它的统筹管理; 加强高新技术在灾情服务中的综合应用; 加强应急救援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9)
8. 基于无人机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地震倒塌房屋提取研究
范熙伟 聂高众 邓砚 安基文 夏朝旭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