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岩断层面黏滑和蠕滑时岩石表层光释光信号模拟
罗明, 陈杰, 覃金堂, 尹金辉, 杨会丽, 刘进峰, 龚志军
地震地质    2024, 46 (2): 357-3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7
摘要311)   HTML9)    PDF(pc) (3308KB)(220)    收藏

重建断层的黏滑(seismic slp)和蠕滑(creep)历史对于更好地了解断层活动和地震危险性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 利用大地测量技术研究活动断层的蠕滑和黏滑过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然而, 在地质历史时期(如百年尺度以上), 如何判断活动断层的滑动方式(黏滑或蠕滑), 并获取其滑动速率仍然是一项挑战。文中基于近十年来发展的岩石表层光释光测年方法, 结合内蒙古狼山断裂花岗岩样品的光释光晒退参数进行理论模拟, 得到了基岩正断层发生黏滑、 蠕滑和崩积楔侵蚀等情形的光释光晒退模型。模拟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断层的黏滑和蠕滑, 获得相应的活动期次和位移量, 并且有潜力记录崩积楔侵蚀。文中还分析了该方法区分断层活动方式、 期次的时间分辨率和获得位移量的空间分辨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植硅体释光信号特征及其对测年应用的启示
李兆宁, 尹金辉, 杨会丽, 石文芳, 郑勇刚
地震地质    2024, 46 (1): 101-11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7
摘要214)   HTML3)    PDF(pc) (4286KB)(101)    收藏

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等地区往往缺乏可供AMS 14C测年的炭屑、 植物残体等物质, 开展传统的14C测年有一定难度。然而, 这些地区的现代地表常生长着大量草本植物, 在其第四纪沉积物中均发现了丰富的植硅体。探索新的植硅体测年技术流程, 可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第四纪沉积物提供新的有效测年途径。植硅体以其自身的广泛分布性、 结构稳定性和保存完整性, 在测年应用中具有特殊优势, 尤其是植硅体碳可用于14C测年。然而, 植硅体碳的14C年龄存在高估问题, 这可能是由于前处理过程中的快速氧化作用和高温作用破坏了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封闭性, 需依据其化学组成和某些物理性质变化识别其结构在高温环境下的细微改变。植硅体作为特殊的非晶质含水SiO2, 其热释光(Thermoluminescence, TL)与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信号具有测年潜力, 可作为直接比对和替代植硅体14C测年法的另一测年手段, 同时其释光性质变化可能对识别其物理结构变化具有参考价值。文中以从干稻草中提取的现代植硅体样品为例, 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条件实验, 从而确定了植硅体OSL与ITL165 信号的具体测试流程, 并进行了不同给定剂量的剂量恢复实验, 以探讨其剂量-信号的响应关系及测试流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 天然植硅体颗粒存在稳定且易晒退的OSL信号, 在较高给定剂量(850Gy)的条件下植硅体存在较显著且稳定的165℃ TL峰, OSL信号与ITL165 信号均有潜力应用于测年研究, 但需要已知年龄的样品进行检验。与此同时, 不同退火温度加热后的ITL500 曲线具有识别植硅体释光性质和物理结构变化的潜力, 退火温度升高至300~350℃时植硅体的结构开始发生改变, 至约600℃时已发生不可逆的结构改变且逐渐敏化。这也意味着在提取植硅体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湿式氧化法而非干灰化法, 以避免植硅体的结构封闭性遭受破坏, 从而造成植硅体碳的AMS 14C年龄被高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中石英分离流程的改进
石文芳, 徐伟, 尹金辉, 郑勇刚
地震地质    2023, 45 (6): 1452-14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12
摘要177)   HTML12)    PDF(pc) (2419KB)(114)    收藏

就地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是基岩断层面和滑坡、 崩塌体古地震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年代测定方法之一, 其测定的目标矿物较多。石英因其成分简单、 分布广泛且易于进行化学处理而成为就地宇宙成因核素测年中的一种理想测年矿物。从野外采集的岩石中分离出纯石英是就地宇成核素测年实验的首要步骤, 同时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常规的HF/HNO3蚀刻分离提纯石英的方法耗时长、 效率低, 影响就地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在活动构造中的应用。文中报道了一种采用实验室集成的石英浮选提纯装置及提纯方法, 选取活动构造研究中2种宇成核素测年常用的长英质岩石样品——花岗质片麻岩和石英岩, 经破碎、 筛分出0.25~0.50mm粒径的颗粒作为试验样, 成功实现了石英与长石等杂质矿物的有效分离, 获得的石英组分中石英占90%以上, 效果显著。结果表明, 花岗岩类样品浮选分离后的石英组分再用HF/HNO3继续蚀刻2、 3次后, 石英中的Al含量降至200ppm以下, 完全满足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的要求, 隐晶质的石英岩经过浮选分离再蚀刻提纯, 比全岩粉碎后直接提纯减少了一倍以上的时间。文中的浮选提纯装置和方法极大地减少了HF/HNO3蚀刻时的用酸量, 降低了成本, 同时也节省了蚀刻时间, 提高了宇成核素测年石英分离提纯的效率。同时, 还可为低温热年代学中提取锆石、 磷灰石的处理流程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秦岭北缘古地震基岩崩塌和滑坡施密特锤暴露年龄
石文芳, 徐伟, 尹金辉, 郑勇刚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384-140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03
摘要585)   HTML38)    PDF(pc) (8627KB)(177)    收藏

地震崩塌、 滑坡是较为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研究地震崩塌、 滑坡发生的时代及其活动规律, 从而恢复断裂带古地震活动历史、 地震复发周期, 有助于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地震灾害防御工作。文中选择秦岭北缘断裂带和华山山前断裂中段被历史文献记录的地震基岩崩塌、 滑坡为研究对象, 使用施密特锤测量416个岩块的反弹值, 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了崩塌、 滑坡体暴露岩石的风化因子, 讨论了施密特锤暴露测年法的分辨率, 评估了施密特锤测年的可靠性, 同时建立了古地震基岩崩塌、 滑坡历史记录年代与反弹值参数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 施密特锤暴露测年方法提供了一种简单、 快速、 廉价、 无破坏的原位相对测年方法, 初步建立的岩石风化因子-年龄校正曲线为T=(19 723±888)×fw-(2 145±166), 基于该校正曲线, 可以对形成年龄>500a的基岩崩塌和滑坡进行分期, 为确定秦岭北缘古地震基岩崩塌、 滑坡形成时代提供一种新的相对测年手段。施密特锤岩石反弹值还可用来评估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样品是否存在先期暴露、 翻滚、 二次埋藏等复杂暴露历史带来的核素继承浓度问题, 帮助选择合格的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样品的采集地点, 保证测年数据的可靠性, 提高测年效率。在秦岭北缘的气候和岩性条件下, 岩石经历2ka风化后, 表面强度减小约(25%±1%), 约1ka后减小(16%±1%), 约0.5ka后减小(15%±1%)。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西藏阿里地区喀喇昆仑断裂断错地貌及最近强震活动时代的初步研究
徐伟, 刘志成, 王继, 高战武, 尹金辉
地震地质    2022, 44 (4): 925-9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07
摘要666)   HTML35)    PDF(pc) (14700KB)(319)    收藏

喀喇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部一条大型边界断裂, 调节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变形, 在青藏高原西部构造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阿里地区断裂迹线清晰, 断错地貌显著, 显示出晚第四纪强烈活动的特征。目前, 断裂最近的强震活动时代、 复发间隔等地震活动性参数尚不清楚, 极大地限制了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文中对阿里地区的断裂几何结构、 断错地貌进行了调查, 在扎西岗乡、 门士乡、 巴嘎乡等地对断错地貌面及断塞塘进行了光释光年代样品采集。研究结果表明, 断裂以扎西岗乡、 索多村为界分可为3段, 各段断裂结构及性质差异显著; 断裂最近的强震活动在扎西岗乡西、 门士乡东以及巴嘎乡一带, 时间分别约为2.34kaBP、 3.01kaBP及2.54kaBP。断裂最近的强震活动距今的时间可能已非常接近地震复发间隔, 其能量积累或已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再次发生强震事件的危险性很大, 需引起足够重视, 尽快对断裂的古地震事件、 复发间隔等地震活动性参数开展细致的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提取活动构造定量参数
艾明, 毕海芸, 郑文俊, 尹金辉, 袁道阳, 任治坤, 陈干, 刘金瑞
地震地质    2018, 40 (6): 1276-129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6
摘要566)   HTML    PDF(pc) (11950KB)(313)    收藏
近年来,随着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快速获取断裂带上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已成为1种重要的技术手段。文中首先介绍了1种简单高效且成本较低的新型数字摄影测量技术——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方法的基本原理与作业流程,并选取青海茶卡盆地北缘断裂上1个典型的断错地貌点进行了无人机航空影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最终生成了空间分辨率为6.1cm的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点云密度高达273点/m2,覆盖面积达0.463km2。其次,利用地形剖面分析方法提取了平行于断层方向的地形剖面和坡度剖面等数据,结合基于DEM生成的等高线图和坡度图,对复杂的多级地貌面进行了精细的解译和定量研究。最后,基于地貌精细解译的结果,通过DEM提取的地形剖面数据确定了T1—T3阶地的垂直位移分别为(1.01±0.06)m、(1.37±0.13)m和(3.10±0.11)m,T4和T5阶地垂直位移的下限分别为(3.77±0.14)m和(5.46±0.26)m,获取了通过传统遥感影像难以直接获得的垂直位移信息,展示了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岩就地14C测年及古地震潜在应用
尹金辉, 杨雪, 郑勇刚
地震地质    2016, 38 (3): 773-78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21
摘要839)      PDF(pc) (568KB)(1139)    收藏

在陆地表面系统,14C主要通过宇宙射线与大气和暴露岩石2个明显不同的介质发生核反应产生。在大气中生成的14C,由此建立的14C测年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考古学和古环境及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在基岩中产生的就地(in situ)14C,随着加速器质谱计探测灵敏度的提升,就地14C对地表过程的研究潜力开始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也已成为解决一些地球科学问题的重要方法。文中简要介绍了就地14C的形成机制、产率值、实验方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使用宇宙成因核素研究基岩正断层活动性方面的最近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加速器14C制靶系统的研制及性能检验
杨雪, 郑勇刚, 尹金辉
地震地质    2013, 35 (4): 930-9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21
摘要920)      PDF(pc) (678KB)(978)    收藏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4C实验室于2011年建立了一套新的铁氢法(Fe/H2)制备加速器质谱仪(AMS)14C石墨靶系统,并对比不同温度、初始H2:CO2比例、不同活化铁粉等实验条件,以石墨合成效率和合成时间作为评判标准,筛选出最优的制备石墨的反应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一批本底样品(无烟煤,商业石墨)和标准样品(美国OX-Ⅱ,中国碳糖)进行了测试来检验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系统的本底值为0.45~0.47pMC,加速器本底为(0.13±0.01)pMC,扣除加速器本底,系统测年上限可达到45.7ka BP,稳定性良好。此外,还对系统进行了记忆效应检验和已知年龄树轮及相同样品不同实验室测定结果对比的实验,进一步检验系统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新系统合成的石墨靶满足加速器质谱仪的要求,可以进行14C年龄测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南京长江全新世河流阶地的年代及其意义
雷生学, 陈杰, 刘进峰, 尹金辉, 侯康明, 王昌盛
地震地质    2011, 33 (2): 391-40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12
摘要1513)      PDF(pc) (661KB)(1553)    收藏

河流阶地作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要载体,在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变化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中对南京市长江南岸全新世河流阶地的23m厚钻孔沉积物,采用细颗粒石英单测片再生法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光释光(OSL)测年,并对沉积物中的植物碎片等进行了14 C测年,样品的OSL年龄和经树轮校正后的14 C 年龄吻合。测年结果表明,这批样品的光释光信号较强,部分层位释光测年分辨率可达百年尺度。该阶地堆积并不连续,主要堆积于距今0.26~1.9ka和7.9~9.1ka期间且沉积速率较快,而在1.9~7.9ka BP之间即全新世大暖期内存在一个明显的沉积间断期或地层缺失,这有可能是受长江河道摆动或侵蚀下切所致。钻孔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古气候由7.9ka BP之前的相对温暖湿润转为1.9ka BP之后的相对温和湿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沉积速率摇摆匹配法限定古地震事件日历年龄
尹金辉, 陈杰, 卢演俦, 郑勇刚
地震地质    2011, 33 (2): 383-39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11
摘要1462)      PDF(pc) (512KB)(1499)    收藏

尝试运用沉积速率摇摆匹配方法来获得淤泥质泥炭系列样品的日历年龄,并与单个14 C年代、时序已知系列14 C年代的日历年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在采样厚度较小的情况下,沉积速率摇摆匹配方法可以获得较小的日历年龄区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在采样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系列14 C年代贝叶斯校正也可以获得理想的日历年龄区间。综合不同方法获得的结果,推测发生在海原断裂带石卡关沟的古地震事件最大概率日历年龄区间为1 340~1 114cal a BP(2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擂鼓探槽剖面古地震事件测年
刘进峰, 陈杰, 尹金辉, 陈立春, 卢演俦, 杨会丽
地震地质    2010, 32 (2): 191-19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02
摘要2017)      PDF(pc) (5532KB)(1439)    收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大地震,形成了200多km长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的古地震研究对于认识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习性和大地震的发生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中用光释光(OSL)测年中的校正感量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对映秀-北川地震地表破裂带擂鼓探槽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并对探槽中含有的炭屑进行了AMS14C测年。样品的光释光年龄和校正的AMS14C年龄吻合,该地区与汶川地震类似规模的上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1±0.2)ka至(1.1±0.2)ka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龙门山山前大邑断裂活动时代与最新构造变形样式初步研究
董绍鹏, 韩竹军, 尹金辉, 李峰, 安艳芬
地震地质    2008, 30 (4): 996-1003.  
摘要2086)      PDF(pc) (50721KB)(812)    收藏
通过野外地质填图、3D扫描仪以及全站仪测量等技术手段,取得了大邑断裂活动时代与最新构造变形样式的初步证据。大邑断裂所在地区白垩纪和新近纪地层的褶曲变形时代应在新近纪末—早更新世,而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是全新世,其最新构造变形样式主要表现为全新世地层的褶皱,在地貌上表现为多个山前鼓丘。这些鼓丘单个平面形态呈椭圆形,沿山前呈雁列状分布,延伸长度为2.5km。根据鼓包的剖面形态,推测大邑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盲断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汶川8.0级地震陡坎(北川以北段)探槽的记录特征
郑文俊, 李传友, 王伟涛, 尹金辉, 魏占玉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97-709.  
摘要2895)      PDF(pc) (2828KB)(2524)    收藏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特征,同时通过对探槽内所揭露地层的相互关系的讨论,以及邻近区域内地貌面的对比,认为该段断裂在本次汶川8.0级地震之前可能还存在一次震级相当的地震事件,其发生时间至少早于该区域内T1阶地形成的最新年龄3000 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1)
14. 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初析
冉勇康, 陈立春, 陈桂华, 尹金辉, 陈杰, 宫会玲, 史翔, 李陈侠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30-643.  
摘要2094)      PDF(pc) (3930KB)(1397)    收藏
在历史记录中,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没有发生过类似汶川MS8.0地震强度的地震。那么,在地质记录中是否会存在类似震级的古地震遗迹?作者分别在中央和前山断裂中段的地表破裂带上4个地点开挖了探槽4个和剖面1个,并进行了断错地貌面的实测。文中从几个地点新老地貌面累计变形量、探槽揭露的古地震遗迹等方面讨论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存在的基本事实。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央断裂的小鱼洞、擂鼓镇还是前山断裂的白鹿镇、汉旺等地,汶川5.12地震之后Ⅱ级阶地断层陡坎与Ⅰ级阶地陡坎高度基本呈倍数关系,探槽揭露Ⅱ级阶地标志地层(黄砂土层)在断裂两盘的位差也是5.12地震的约2倍,显示在龙门山地区区域Ⅱ级阶地形成之后,汶川5.12地震发生之前,存在一次与汶川MS8.0地震地表变形规模相当的地震事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海原断裂带刺儿沟剖面烘烤次生黄土的光释光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张克旗, 陈杰, 刘进峰, 尹金辉, 王昌盛, 王同利
地震地质    2007, 29 (2): 390-401.  
摘要1820)      PDF(pc) (1674KB)(991)    收藏
选择海原活动断裂带刺儿沟剖面2个烘烤次生黄土样品LEDL0588H和LEDL0365的细颗粒石英,采用改进后的单测片再生法(SAR)和简单多测片再生剂量法(SMAR)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2个样品细颗粒石英的光释光信号均以快速组分为主,其等效剂量(DE)的预热坪实验表明,在180~260℃的预热温度范围内均能获得基本一致的DE值。SAR法测量不同预热温度下的释光感量变化、剂量恢复实验和LN/TN比值的关系以及SMAR法测量中LN/TN比值与预热温度的关系的研究表明,文中所采用的流程能有效地校正测量过程中释光信号感量变化。2种方法均适用于采自不同层位的2个烘烤样品细颗粒石英的OSL测年,并获得了非常接近的OSL年龄。2个样品最后一次被烘烤的时间可能代表的是同一时期的人类活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16. 古土壤中胡敏酸和胡敏素14C测年值统计分析
尹金辉, 郑勇刚, 刘粤霞, 卢演俦
地震地质    2007, 29 (2): 381-389.  
摘要1434)      PDF(pc) (1224KB)(1355)    收藏
文中使用统计方法对44个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古土壤中胡敏酸、胡敏素的14C测年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组分14C年龄的可靠性。对比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胡敏素可能是古土壤中最古老的惰性组分,其14C年龄可代表古土壤形成(平均)年龄;形成于晚更新世的地质样品胡敏酸与胡敏素的14C年龄差异并不明显,但全新世尤其晚全新世的沉积物中胡敏酸与胡敏素的14C年龄差异比较显著,可能因埋藏较浅而受到更多的污染影响;对全新世(尤其晚全新世)古土壤样品开展不同组分14C测年是保证地质事件年龄准确可靠的有效手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液闪法测量断裂带水中3H计数效率的标定
尹金辉, 郑勇刚, 刘粤霞
地震地质    2006, 28 (4): 663-667.  
摘要1207)      PDF(pc) (575KB)(979)    收藏
文中介绍了如何使用无氚水作为猝灭剂制备系列猝灭源,建立猝灭校正曲线,从而精确标定Quantulus 1220液闪仪测量3H的计数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直线拟合校正曲线计算的效率与测量值的偏差小,计数效率变动范围在21.9%~22.68%之间,系列猝灭源刻度仪器计数效率具有快速可靠等优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古地震14C年龄的日历年代校正
尹金辉, 郑勇刚, 刘粤霞
地震地质    2005, 27 (4): 678-688.  
摘要1563)      PDF(pc) (3302KB)(1330)    收藏
文中简要概述了古地震14C年龄转换成日历年龄的必要性和树轮校正曲线研究历史以及当前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树轮校正方法和相关校正软件,分析了日历年龄区间变宽的原因,这将有助于正确理解14C年龄及其时间标尺的内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Quantulua-1220型低本底液闪仪的性能测定
郑勇刚, 尹金辉, 刘粤霞
地震地质    2005, 27 (4): 624-632.  
摘要1502)      PDF(pc) (2569KB)(1041)    收藏
Quantulua-1220型低本底高灵敏度液闪仪是14C测年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其质量直接影响14C测年数据的准确性,文中使用中国糖碳、合成本底和成对样品来评估新购置的Quantulua-1220型低本底液闪仪的本底、探测效率及仪器的长期稳定性等重要性能指标是否满足14C测年要求。测试结果表明,在一般工作环境下,液闪仪的本底低于0.5cpm,最大可测14C年龄估计值为48ka;由于猝灭因素引起的年龄偏差不超过100a,新液闪仪经过10个月的运行后,所测定的14C年龄具有可对比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20. 海原断裂带刺儿沟古地震剖面炭屑14C年龄及其意义
尹金辉, 陈杰, 郑勇刚, 张克旗, 刘粤霞
地震地质    2005, 27 (4): 578-585.  
摘要1572)      PDF(pc) (2952KB)(945)    收藏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刺儿沟古地震剖面上不仅保存了地震活动的崩积楔遗迹,还发现多层炭屑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铁渣、陶片等遗物,文中运用14C测年法和经红外释光照射后的绿光释光测年法(Post-IR OSL)分别对剖面上的炭屑、烘烤黏土、沉积物等样品进行年龄测定和比对,获得了各炭屑层和人类活动遗迹的年代。测定的人类活动遗迹年代与海原周缘历史记载的强震发生时间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刺儿沟人类活动遗迹的形成可能与历史地震无关,过去以炭屑年代作为地层年代来限定古地震发生的时代,建立的古地震事件时序的结果可能不正确,上述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海原断裂带的强震复发规律和海原地区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长白山天池火山炭化木的14C年代及其意义
尹金辉, 郑勇刚, 刘粤霞
地震地质    2005, 27 (1): 83-88.  
摘要1783)      PDF(pc) (2588KB)(986)    收藏
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形成的灰白色空降浮石层、黑色熔结凝灰角砾层和火山碎屑堆积物中16个炭化木作了系统的14C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天池火山喷发年代为(1215±15)AD。从火山碎屑堆积中采集的炭化木测定的14C年代要比火山喷发年代偏老,最大可偏离800a;炭化木树皮的测定结果比较接近火山喷发年代;黑石河、浮石林、锦江大峡谷等地的黑色熔结凝灰角砾层的14C年代结果表明它们也属于(1215±15)AD大喷发的产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空降碎屑剖面和喷发历史
樊祺诚, 孙谦, 李霓, 尹金辉, 陈洪洲, 高峰, 张锡杰
地震地质    2003, 25 (s1): 3-11.   DOI: ISSN:0253-4967.0.2003-S1-001
摘要1759)      PDF(pc) (6355KB)(1203)    收藏

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群 10余座火山分成 5个小的喷发中心位居西南和东北两区 ,每个喷发中心由 2~ 4个火山组成。西南区包括“火山口森林”、“大干泡”、“五道沟”和“迷魂阵”等 4个喷发中心 ,东北区仅“蛤蟆塘”1个喷发中心。火山喷发的产物主要包括熔岩流、溅落堆积和空降堆积 ,火口的锥体主要由溅落堆积的火山渣、火山弹、熔岩饼和薄层熔岩流组成。在“大干泡”和“蛤蟆塘”两处的空降碎屑堆积可达数米厚。镜泊湖全新世火山岩分布面积近 5 0 0km2 ,岩浆主要源自“火山口森林”的1号和 4号火口。文中通过“火山口森林”4号火口空降碎屑实测剖面及其碳化木14 C定年 ,纠正了以往的14 C定年资料 ,认为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的喷发活动主要在距今 5 2 0 0~ 5 5 0 0a,相继由多次喷发形成 10余座火山。研究认为 ,镜泊湖地区全新世期间不存在以千年计的 3期火山喷发活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塔里木盆地阿图什-八盘水磨反冲构造系统研究
曲国胜, 陈杰, 陈新发, Canerot J, 李亦纲, 尹军平, 李军, 彭琪宇, 尹金辉
地震地质    2001, 23 (1): 1-14.  
摘要1389)      PDF(pc) (5816KB)(1277)    收藏
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深部物探(地震剖面、MT和重力)综合构造解释,在位于东起八盘水磨,西至乌鲁克恰特以西的南天山前陆冲断带中,确定了阿图什-八盘水磨反冲构造系统及其三角带构造;该反冲系统由小阿图什-八盘水磨和乌尔-喀拉套山反冲构造系统及小阿图什-乌鲁克恰特被变形的反冲构造系统组成;即在以往认为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大规模逆冲推覆的地区,塔里木盆地盖层第四纪以来沿多组滑脱面向天山新生代造山带反冲推覆。塔里木盆地反冲构造系统发育的区域基底埋深往往大于10km,对应麦盖提基底构造下凹区,而相邻柯坪塔格薄皮推覆构造系统发育的区域基底埋深一般小于10km,对应巴楚基底构造上隆区;逆冲和反冲构造转换带基底埋深约10km,平衡剖面恢复表明弧形逆冲和反冲构造顶部分别为逆冲和反冲位移量最大位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塔里木盆地西缘西域组的底界、时代、成因与变形过程的初步研究
陈杰, 尹金辉, 曲国胜, 张克旗
地震地质    2000, 22 (s1): 104-.   DOI: ISSN:0253-4967.0.2000-S1-014
摘要1675)      PDF(pc) (5077KB)(1360)    收藏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缘代表性剖面的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研究 ,以多重地层划分概念为指导 ,讨论了西域组地层的内涵、外延及变形过程。西域组为一套冲洪积扇相深灰色巨厚层块状砾岩堆积。与下伏阿图什组河流相苍棕色粉砂岩、泥岩层呈整合接触。西域组的顶、底界均具有穿时特征 ,其地质年龄在不同地点是不一致的。与阿图什组相比 ,西域组的古水流方向、沉积物源、沉积相和沉积速率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一变化及大面积西域砾岩的出现 ,代表了后陆的强烈隆升和剥蚀 ,但此时前陆盆地则未发生明显构造变形 ,以强烈沉陷和沉积为主。阿图什组 -西域组的强烈褶皱变形即西域运动的起止时间及变形强度在塔里木盆地不同地点可能是不同的 ,在盆地西北缘的博古孜河约为 1 6~ 1 0MaB .P .,盆地北缘的库车河剖面约为 2 58~ 1 5MaB .P .,盆地西南缘的叶城剖面约为 3 6~ 1 3MaB .P .。这表明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在时空上可能存在不均一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9)
25. 延怀盆地及毗邻地区主要河流低阶地地貌面的年代学研究
计凤桔, 郑荣章, 李建平, 尹金辉
地震地质    2000, 22 (s1): 13-.   DOI: ISSN:0253-4967.0.2000-S1-003
摘要1349)      PDF(pc) (1790KB)(858)    收藏

采用热释光 (TL)、光释光 (IRSL)、碳十四 (14 C)和孢粉分析等测年方法对延怀盆地及毗邻地区几条主要河流的低阶地进行了年代学综合研究 ,测定了低阶地沉积物的堆积年龄 ,估计了低阶地地貌面的形成时代 ,初步探讨了低阶地地貌面的成因。结果表明 ,用这些方法测定的河流低阶地年龄 ,可以用作研究最新构造事件的年代学标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滇东、滇西地区主要河流低阶地地貌面的年代学研究
计凤桔, 郑荣章, 李建平, 尹金辉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65-276.  
摘要1490)      PDF(pc) (2883KB)(1389)    收藏
在流水沉积物热释光测年适用性和测年数据可靠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滇东、滇西地区几条主要河流的低阶地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多方法的综合测年,获得了该区主要河流低阶地沉积物的堆积年代及其阶地面的形成时代,该区I级支流T1阶地堆积于4500~11000a B.P.,其阶地地貌面形成于4500~5000a B.P.;T2阶地堆积于9000~22000a B.P.,该级地貌面形成于9000~10000a B.P.;主流T1阶地的堆积年龄为9000~17000a B.P.,阶地面形成于9000~10000a B.P.;T2阶地的沉积年龄为15000~45000a B.P.,阶地地貌面形成于15000a B.P.左右。同时,通过阶地堆积时期古气候、古环境的分析,探讨了该区低阶地地貌面的成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3)
27. 永定河上游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堆积阶地年代测定
尹金辉, 计凤桔, 郑荣章, 郑勇刚, 刘粤霞
地震地质    2000, 22 (2): 195-199.  
摘要1405)      PDF(pc) (2397KB)(846)    收藏
应用14C测年法和热释光方法对采自永定河上游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形成的堆积阶地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永定河上游三条一级支流的低阶地形成时代具有一定的同时性,第三级阶地的下切时间大约在30000a B.P.;第二级阶地的下切时间大约在10000a B.P.;第一级阶地的下切时间大约在4000a B.P.。气候变暖对第二级阶地形成起主导作用,构造作用对最新阶地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泥炭样品不同有机组分的14C测年的初步研究
尹金辉, 彭贵, 焦文强, 卢演俦
地震地质    1997, 19 (3): 277-280.  
摘要1249)      PDF(pc) (844KB)(808)    收藏
分别用NaClO、NaOH溶液、Na4P2O7和NaOH混合溶液和有机溶剂对采自延庆盆地大王庄两个泥炭样品进行前处理,每个样品获得10个不同有机组分,对这些有机组分的14C年龄测定值进行对比。以探讨泥炭等样品不同有机组分14C测年的可靠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北京石花洞地区水系氢氧同位素及氚含量研究──石花洞研究系列之一
李红春, 顾德隆, 赵树森, 刘东生, 焦文强, 尹金辉, 李铁英, 吕金波
地震地质    1996, 18 (4): 325-328.  
摘要1516)      PDF(pc) (4880KB)(893)    收藏
北京石花洞地区水系的δD平均值为(-65.4±3.0)‰(SMOW),δ18O平均值为(-9.4±0.3)‰(SMOW),氚含量平均值为(30.8±4.5)TU.石花洞洞内滴水是由地表水很快下渗得来,受古老地下水的混合作用很小。因此,洞内滴水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能够灵敏地反映地表水同位素组成(即重量加权的年平均雨水的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影响洞内滴水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因素主要是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以及降水气团的来源的变化。利用高分辨率的洞穴碳酸盐的稳定同位素记录。可以建立以湿度变化为主的古气候信息。尤其是我国季风气候的变化历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西藏阿里地区喀喇昆仑断裂断错地貌及最近强震活动时代初步研究
徐伟 刘志成 王继 高战武 尹金辉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