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桃川-户县断裂渭河盆地隐伏段的展布与结构特征
张恩会, 师亚芹, 张艺, 李苗, 李高阳, 裴跟弟, 王万合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485-150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08
摘要759)   HTML24)    PDF(pc) (23314KB)(215)    收藏

渭河盆地新生代以来断裂活动和沉积作用强烈, 隐伏活动断裂发育, 近EW向的桃川-户县断裂是其中之一。探明桃川-户县断裂在渭河盆地中的展布位置、 结构特征以及晚第四纪活动性, 对于当地的地震构造及强震危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文中依托“兴平活断层项目”布设了7条浅层地震测线, 基于探测结果并结合已有的浅层和中深层地震剖面确定了桃川-户县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在渭河盆地内的存在与隐伏位置。结果显示, 桃川-户县断裂(F8)西与太白盆地南缘断裂相连, 自周至县汤峪镇穿出秦岭北缘进入渭河盆地后隐伏于地表松散层之下; 先呈NE走向斜穿周至县城, 向E逐渐转向近EW走向, 在周至和户县之间呈现局部朝N凸出的弧形展布, 再向E至户县引镇附近与铁炉子断裂相接。另在周至北和户县北之间存在与F8断裂大致平行展布的反向次级断裂(DF3)。文中还揭示出在渭河盆地中段, 秦岭北缘断裂、 渭河断裂和桃川-户县断裂连同它们的分支断裂一起构成了1个大型的负花状结构断裂带; 其中F8和DF3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1个次级的负花状构造带。结合相关的钻孔剖面等信息的分析表明, 在研究区内, 以F8断裂为主断裂的构造带自晚更新世以来是活动的, 属于活动断裂。文中最后讨论了渭河盆地内的断裂带表现出负花状而非阶梯状结构的可能原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568年陕西高陵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
马冀, 冯希杰, 李高阳, 李晓妮, 师亚芹
地震地质    2019, 41 (1): 178-1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1.012
摘要2036)   HTML    PDF(pc) (6412KB)(435)    收藏
研究历史地震事件是认识地震活动规律、分析发震构造的重要途径之一。1568年5月25日(隆庆二年四月十九日申时),在西安东北高陵地区发生一次强烈地震,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毁坏"尽如平地","人畜伤亡甚众"。此前的地震目录将这次地震命名为陕西西安东北地震,震级为6 3/4级,极震区烈度为Ⅸ。文中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再考证及野外调查,认为该次地震的极震区位于在泾河以北的泾阳县东南的永乐镇、高庄镇北部至高陵县及其东南姬家乡、张卜乡一带,并命名为陕西高陵地震,烈度为Ⅸ+(Ⅸ~Ⅹ)度,估算其震级可达7级。同时,对震害进行了细致分析并重绘制了该地震的等震线图,得到其极震区的位置,同时发现其等震线长轴为NWW向,与渭南-泾阳断裂相吻合。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正断层,沿断裂地貌保留了部分断错阶地陡坎,断层剖面中可见砂土液化、张性构造裂缝等新活动遗迹,最晚活动时间为(180±30) aBP至(1 600±30) a BP之间。文中分析认为1568年陕西高陵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渭南-泾阳断裂,该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华山山前断裂共同构成渭河盆地东南缘的重要边界活动断裂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黄土覆盖的阶地陡坎附近渭河断裂活断层探测
师亚芹, 冯希杰, 种瑾, 卞菊梅, 张安良, 许国昌, 戴王强, 李晓妮
地震地质    2009, 31 (1): 9-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1.002
摘要2576)      PDF(pc) (5482KB)(1698)    收藏
陕西咸阳渭河北岸窑店、石何杨、杜家堡渭河断裂活断层探测结果表明,对于有黄土覆盖的、与阶地陡坎重合的活断层探测,要综合采用地形地貌分析、浅层人工地震、钻探和探槽等方法进行。特别是对于钻孔探测,要深、中、浅孔结合。首先用中、深孔确定断层在深部的位置,再用浅孔确定断层在近地表的位置和活动性。由于河流侵蚀,阶地陡坎区的河流相沉积地层是倾斜的,风成的古土壤层披盖在已有的倾斜地层上亦呈倾斜状态,因此,用以上地层判断断层的位置和活动量时,钻孔孔距一定要小,以2~3m为宜,孔距太大,会把侵蚀形成的已有陡坎高度加入断层的错距中,严重放大断层的错动量。探测结果表明,渭河断裂在窑店、石何杨、杜家堡等处与Ⅲ级阶地陡坎重合。该断裂在阶地陡坎上的活动量很小,错断晚更新世第1古土壤层1~2m,远小于2个阶地面的高差。可见,以前认为S1错距4.8m、17.94m是不准确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4.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
杨晓平, 冯希杰, 戈天勇, 宋方敏, 师亚芹, 刘玉法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44-657.  
摘要2501)      PDF(pc) (2007KB)(4603)    收藏

以龙门山断裂带北段中的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沿线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青川断裂沿线的土关铺、大安,茶坝-林庵寺断裂上的薛家沟、胡家坝等地,对断裂附近的河流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地貌制图。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所在地区的河流一般发育5级阶地,T1阶地拔河高度3~5m,为全新世堆积阶地。T2阶地拔河高度10m左右,为晚更新世基座阶地。T3阶地拔河高度一般为30~35m,为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基座阶地。T4阶地拔河高度60~70m,残留的阶地砾石层中花岗岩、砂岩砾石已经被强风化,只保留砾石的形态。T5阶地拔河高度为90m左右,阶地堆积物被剥蚀殆尽。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在河流的T4和T5阶地上形成宽30~180m的断层槽地,深度达8~20m,T4阶地砾石层底面落差达10~15m。T3阶地上不发育断层槽地,或断层两盘的T3阶地拔河高度一致,一些地段断层被T3阶地砾石层覆盖。因此认为,这两条断裂在T3阶地形成之前,T4阶地形成之后有过强烈的活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9)
5. 晚更新世以来黄土塬区临潼-长安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李晓妮, 冯希杰, 戴王强, 师亚芹, 任隽, 李晋, 韩恒悦
地震地质    2008, 30 (2): 454-463.   DOI: CNKI:SUN:DZDZ.0.2008-02-011
摘要2008)      PDF(pc) (33286KB)(551)    收藏

黄土塬区晚更新世风成黄土分布广、特征明显,与断裂关系直接。通过小鲍陂、桥沟、冢底村3个典型晚更新世断层剖面的仔细观察、测量和年代学工作,获得了白鹿塬、少陵塬、横岭塬3个黄土台塬上临潼-长安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参数和区域地层的年代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临潼-长安断裂在白鹿塬段活动性最强,明显错断了黄土L1-2地层,而其两侧的少陵塬和横岭塬上,同时期断裂的活动性相对弱些。剖面中黄土L1-2及其以上地层被裂缝穿切的现象有可能说明,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临潼-长安断裂仍在活动,仅是强度有所减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6. 渭河断裂深、中、浅和近地表显示
冯希杰, 李晓妮, 任隽, 师亚芹, 戴王强, 王夫运, 苗康运, 韩恒悦
地震地质    2008, 30 (1): 264-272.  
摘要2251)      PDF(pc) (7171KB)(904)    收藏
渭河断裂是渭河盆地一条重要的隐伏断裂,对渭河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乃至盆地内的地震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文中基于横跨渭河断裂的深地震反射、浅层地震反射、钻孔勘探和槽探等勘探方法取得的探测结果,从深部、中部、浅部以及近地表4个深度,给出了渭河断裂的呈现特点,即最深切割层位、不同深度的产状变化、错距大小、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和活动期次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3)
7. 渭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
师亚芹, 李晋, 冯希杰, 戴王强, 任隽, 李晓妮, 窦玛丽
地震地质    2007, 29 (3): 607-616.  
摘要2995)      PDF(pc) (2835KB)(2123)    收藏
史料记载和涵洞路槽开挖表明,在距今9110a以来渭河断裂带窑店—张家湾段曾发生1次历史地震、3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历史地震即第Ⅳ期地震的发震时间在公元1487—1568年之间;事件Ⅰ为距今(9110±90)a,事件Ⅱ和事件Ⅲ距今时间不详。第Ⅰ,Ⅱ,Ⅲ期地震事件的同震垂直位移量分别为0.5,0.5,0.2m。涵洞路槽开挖也表明,渭河断裂窑店—张家湾段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7)
8. 临潼-长安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
戴王强, 韩恒悦, 冯希杰, 师亚芹, 李晓妮
地震地质    2007, 29 (2): 330-335.  
摘要1769)      PDF(pc) (1657KB)(1110)    收藏

对临潼-长安断裂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以期掌握其最新活动年代和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该断裂总体走向NE,以张性垂直运动为主,断面明显错断了黄土中的第1层古土壤S1,说明其晚更新世以来仍在活动,并且北段和中段的活动性比南段强,但是错距大多<2m,滑动速率较小,考虑到临潼-长安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其整体活动性应该比我们计算得到的局部断层滑动速率大得多。断层错距自上而下成递增趋势,并且根据不同地层年代计算出的滑动速率基本一致,因此该断裂带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极可能以垂向蠕滑活动为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9. 临潼-长安断裂错距及其分布特征
冯希杰, 戴王强, 师亚芹, 李晋, 任隽, 韩恒悦
地震地质    2006, 28 (4): 579-588.  
摘要1841)      PDF(pc) (2667KB)(1759)    收藏

临潼-长安断裂是渭河盆地内部骊山凸起与周至-户县凹陷之间一条重要的边界性断裂.通过大范围自然冲沟、人工取土场、道路开挖边坡和路堑的野外观察,新发现临潼-长安断裂露头40余处.基于各露头不同年代古土壤标志层错距的量测,获得了晚始新世以来该断裂的位移分布.第四纪以来的断层位移分布显示出该断裂中段断距较大,活动较为强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用考古数据研究渭河断陷现代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易学发, 师亚芹
地震地质    1994, 16 (2): 137-145.  
摘要1437)      PDF(pc) (1245KB)(971)    收藏

通过对大量考古数据的统计分析,用文化层顶面的平均埋深速率对渭河断陷进行了下沉速率分区,进而用文化层的埋深、厚度及其距现代地面的高度,定量地研究了渭河断陷现代(距今3000~5000a)地壳垂直差异运动速率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最后,对渭河断陷未来几十年内的地震危险性作了估计,认为该区在今后20~30a仅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11. 桃川-户县断裂渭河盆地隐伏段的展布与结构特征
张恩会 师亚芹 张艺 李苗 李高阳 裴跟弟 王万合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