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盆地新生代以来断裂活动和沉积作用强烈, 隐伏活动断裂发育, 近EW向的桃川-户县断裂是其中之一。探明桃川-户县断裂在渭河盆地中的展布位置、 结构特征以及晚第四纪活动性, 对于当地的地震构造及强震危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文中依托“兴平活断层项目”布设了7条浅层地震测线, 基于探测结果并结合已有的浅层和中深层地震剖面确定了桃川-户县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在渭河盆地内的存在与隐伏位置。结果显示, 桃川-户县断裂(F8)西与太白盆地南缘断裂相连, 自周至县汤峪镇穿出秦岭北缘进入渭河盆地后隐伏于地表松散层之下; 先呈NE走向斜穿周至县城, 向E逐渐转向近EW走向, 在周至和户县之间呈现局部朝N凸出的弧形展布, 再向E至户县引镇附近与铁炉子断裂相接。另在周至北和户县北之间存在与F8断裂大致平行展布的反向次级断裂(DF3)。文中还揭示出在渭河盆地中段, 秦岭北缘断裂、 渭河断裂和桃川-户县断裂连同它们的分支断裂一起构成了1个大型的负花状结构断裂带; 其中F8和DF3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1个次级的负花状构造带。结合相关的钻孔剖面等信息的分析表明, 在研究区内, 以F8断裂为主断裂的构造带自晚更新世以来是活动的, 属于活动断裂。文中最后讨论了渭河盆地内的断裂带表现出负花状而非阶梯状结构的可能原因。
以龙门山断裂带北段中的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沿线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青川断裂沿线的土关铺、大安,茶坝-林庵寺断裂上的薛家沟、胡家坝等地,对断裂附近的河流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地貌制图。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所在地区的河流一般发育5级阶地,T1阶地拔河高度3~5m,为全新世堆积阶地。T2阶地拔河高度10m左右,为晚更新世基座阶地。T3阶地拔河高度一般为30~35m,为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基座阶地。T4阶地拔河高度60~70m,残留的阶地砾石层中花岗岩、砂岩砾石已经被强风化,只保留砾石的形态。T5阶地拔河高度为90m左右,阶地堆积物被剥蚀殆尽。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在河流的T4和T5阶地上形成宽30~180m的断层槽地,深度达8~20m,T4阶地砾石层底面落差达10~15m。T3阶地上不发育断层槽地,或断层两盘的T3阶地拔河高度一致,一些地段断层被T3阶地砾石层覆盖。因此认为,这两条断裂在T3阶地形成之前,T4阶地形成之后有过强烈的活动。
黄土塬区晚更新世风成黄土分布广、特征明显,与断裂关系直接。通过小鲍陂、桥沟、冢底村3个典型晚更新世断层剖面的仔细观察、测量和年代学工作,获得了白鹿塬、少陵塬、横岭塬3个黄土台塬上临潼-长安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参数和区域地层的年代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临潼-长安断裂在白鹿塬段活动性最强,明显错断了黄土L1-2地层,而其两侧的少陵塬和横岭塬上,同时期断裂的活动性相对弱些。剖面中黄土L1-2及其以上地层被裂缝穿切的现象有可能说明,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临潼-长安断裂仍在活动,仅是强度有所减弱
对临潼-长安断裂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以期掌握其最新活动年代和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该断裂总体走向NE,以张性垂直运动为主,断面明显错断了黄土中的第1层古土壤S1,说明其晚更新世以来仍在活动,并且北段和中段的活动性比南段强,但是错距大多<2m,滑动速率较小,考虑到临潼-长安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其整体活动性应该比我们计算得到的局部断层滑动速率大得多。断层错距自上而下成递增趋势,并且根据不同地层年代计算出的滑动速率基本一致,因此该断裂带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极可能以垂向蠕滑活动为主。
临潼-长安断裂是渭河盆地内部骊山凸起与周至-户县凹陷之间一条重要的边界性断裂.通过大范围自然冲沟、人工取土场、道路开挖边坡和路堑的野外观察,新发现临潼-长安断裂露头40余处.基于各露头不同年代古土壤标志层错距的量测,获得了晚始新世以来该断裂的位移分布.第四纪以来的断层位移分布显示出该断裂中段断距较大,活动较为强烈.
通过对大量考古数据的统计分析,用文化层顶面的平均埋深速率对渭河断陷进行了下沉速率分区,进而用文化层的埋深、厚度及其距现代地面的高度,定量地研究了渭河断陷现代(距今3000~5000a)地壳垂直差异运动速率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最后,对渭河断陷未来几十年内的地震危险性作了估计,认为该区在今后20~30a仅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