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是基岩断层面和滑坡、 崩塌体古地震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年代测定方法之一, 其测定的目标矿物较多。石英因其成分简单、 分布广泛且易于进行化学处理而成为就地宇宙成因核素测年中的一种理想测年矿物。从野外采集的岩石中分离出纯石英是就地宇成核素测年实验的首要步骤, 同时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常规的HF/HNO3蚀刻分离提纯石英的方法耗时长、 效率低, 影响就地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在活动构造中的应用。文中报道了一种采用实验室集成的石英浮选提纯装置及提纯方法, 选取活动构造研究中2种宇成核素测年常用的长英质岩石样品——花岗质片麻岩和石英岩, 经破碎、 筛分出0.25~0.50mm粒径的颗粒作为试验样, 成功实现了石英与长石等杂质矿物的有效分离, 获得的石英组分中石英占90%以上, 效果显著。结果表明, 花岗岩类样品浮选分离后的石英组分再用HF/HNO3继续蚀刻2、 3次后, 石英中的Al含量降至200ppm以下, 完全满足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的要求, 隐晶质的石英岩经过浮选分离再蚀刻提纯, 比全岩粉碎后直接提纯减少了一倍以上的时间。文中的浮选提纯装置和方法极大地减少了HF/HNO3蚀刻时的用酸量, 降低了成本, 同时也节省了蚀刻时间, 提高了宇成核素测年石英分离提纯的效率。同时, 还可为低温热年代学中提取锆石、 磷灰石的处理流程提供借鉴。
文中采用蒙特卡罗随机抽样方法, 研发了一套融合传统二维潜在震源区(下文简称“潜源”)和三维断层源的概率地震危险性算法。该算法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区域面源, 同时还能考虑地震的破裂尺度并兼容三维断层源的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文中研发的算法可高效实现断层源地震事件集的三维模拟, 并将地震破裂尺度引入到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中, 显著提高了近断层地区地震危险性计算的合理性。为了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算法采用预先在平面潜源中充填网格点的方式随机模拟地震事件在潜源内的均匀分布。对于椭圆衰减的地震危险性计算, 算法采用了预先构建不同震级、距离及不同场点与潜源长轴方向夹角下的短轴距的三维矩阵, 通过查表和插值方式直接获得相应场点的短轴距, 避免了循环迭代逼近短轴距计算效率低下的问题。分别利用五代图的概率地震危险性程序和文中研发的算法, 计算了湖南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所处的中强地震活动环境的区域地震危险性以及近断层源的常德、株洲2个场点在不同概率水平下(重现期分别为50a、475a和2 475a)的地震危险性。比较研究表明, 五代图的程序低估了三维断层源附近的地震危险性, 且随着概率水平的降低, 低估的程度越来越高。最后, 利用太平洋地震工程中心(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PEER)验证概率地震危险性程序的算例(数据集1案例10)验证了文中算法的可靠性。
地震崩塌、 滑坡是较为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研究地震崩塌、 滑坡发生的时代及其活动规律, 从而恢复断裂带古地震活动历史、 地震复发周期, 有助于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地震灾害防御工作。文中选择秦岭北缘断裂带和华山山前断裂中段被历史文献记录的地震基岩崩塌、 滑坡为研究对象, 使用施密特锤测量416个岩块的反弹值, 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计算了崩塌、 滑坡体暴露岩石的风化因子, 讨论了施密特锤暴露测年法的分辨率, 评估了施密特锤测年的可靠性, 同时建立了古地震基岩崩塌、 滑坡历史记录年代与反弹值参数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 施密特锤暴露测年方法提供了一种简单、 快速、 廉价、 无破坏的原位相对测年方法, 初步建立的岩石风化因子-年龄校正曲线为T=(19 723±888)×fw-(2 145±166), 基于该校正曲线, 可以对形成年龄>500a的基岩崩塌和滑坡进行分期, 为确定秦岭北缘古地震基岩崩塌、 滑坡形成时代提供一种新的相对测年手段。施密特锤岩石反弹值还可用来评估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样品是否存在先期暴露、 翻滚、 二次埋藏等复杂暴露历史带来的核素继承浓度问题, 帮助选择合格的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样品的采集地点, 保证测年数据的可靠性, 提高测年效率。在秦岭北缘的气候和岩性条件下, 岩石经历2ka风化后, 表面强度减小约(25%±1%), 约1ka后减小(16%±1%), 约0.5ka后减小(15%±1%)。
喀喇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部一条大型边界断裂, 调节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变形, 在青藏高原西部构造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阿里地区断裂迹线清晰, 断错地貌显著, 显示出晚第四纪强烈活动的特征。目前, 断裂最近的强震活动时代、 复发间隔等地震活动性参数尚不清楚, 极大地限制了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文中对阿里地区的断裂几何结构、 断错地貌进行了调查, 在扎西岗乡、 门士乡、 巴嘎乡等地对断错地貌面及断塞塘进行了光释光年代样品采集。研究结果表明, 断裂以扎西岗乡、 索多村为界分可为3段, 各段断裂结构及性质差异显著; 断裂最近的强震活动在扎西岗乡西、 门士乡东以及巴嘎乡一带, 时间分别约为2.34kaBP、 3.01kaBP及2.54kaBP。断裂最近的强震活动距今的时间可能已非常接近地震复发间隔, 其能量积累或已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再次发生强震事件的危险性很大, 需引起足够重视, 尽快对断裂的古地震事件、 复发间隔等地震活动性参数开展细致的研究。
利用西昌测网2012—2014年6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 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差分动态变化和累积动态变化特征, 以及近震源区测点的时序变化曲线, 认为鲁甸6.5级地震前2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性累积异常, 而可能的前兆信号与断层滑动面两侧的测点2014-03—2014-06时段的重力点值差异性变化相关.针对此异常采用等效源模型反演至震源深度范围内的密度值变化在10-5g/cm3量级, 推测该质量源在短期内的变化可能与地壳内部介质孔隙流体的充填或运移相关, 在短期构造运动等动力条件下, 孕震区可能由于流体物质运移、充填并诱发断层滑动, 导致地震的发生.
通过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 对山西峨嵋台地北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以谭家庄、南柳附近的2个阶区为界, 将断裂分为西、中、东3段.谭家庄以西该断裂中更新世早期有过活动, 之后未见明显活动迹象.谭家庄至南柳之间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 全新世仍有活动, 最新活动发生在(2.00~1.29)ka BP,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动速率≥0.36mm/a.南柳至西彰坡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明显, 尚未发现全新世活动的直接证据, 晚更新世以来断层滑动速率≥0.1mm/a.
通过口泉断裂1/5万地质填图,调查了口泉断裂中段(上神泉至杨家窑段)晚第四纪以来断错地貌特征。从山麓麓原面到山间沟谷河床一共可以划分出5级层状地貌面,最顶部(第5级地貌面)为山麓剥蚀面,推测为形成于新近纪的唐县期夷平面; 第4级地貌面由大河间T3阶地以及山麓地带发育的同期洪积台地组合而成,形成于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 第3级、第2级地貌面在山区只见于山间河谷,分别代表着T2及T1阶地,山前不同部位展布T2及T1同期洪积扇,分别形成于晚更新世末、全新世中期; 第1级地貌面为河漫滩及山前现代洪积扇。口泉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以小峪口至楼子口段最为明显,T1阶地断距超过3m,T2阶地断距不<17.5m。根据测年、T2阶地断距与断代,得出小峪口至楼子口段滑动速率不<0.53mm/a,石井至鹅毛口段滑动速率为0.4mm/a,大峪口至禅房段滑动速率为0.17mm/a。这可能表明口泉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中心位于小峪口至楼子口一带,向两侧活动强度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