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城市隐伏活动断层避让典型案例分析--以新沂市郯庐断裂带沿线某场地为例
曹筠, 李彦宝, 冉勇康, 徐锡伟, 马董伟, 张志强
地震地质    2022, 44 (4): 1071-10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4.016
摘要1774)   HTML77)    PDF(pc) (11099KB)(567)    收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如何减小城市隐伏活动断层所引发的地震及其链生灾害的损失, 是未来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所必须面对的议题。文中以新沂市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沿线某场地为试验区, 在城市活动断层项目目标区1︰1万条带状活动断层分布图成果的基础之上, 借鉴即将颁布的国标《活动断裂避让距离》中对隐伏断层精确定位的技术要求, 实施了间距不大于50m的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和典型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 获得了场地内隐伏活动断层的地表迹线、 断层倾向以及上断点埋深等信息。精确定位活动断层的平面位置与1︰1万条带状分布图平面距离差异约为200m, 探测结果精准确定了场地内活动断层的平面展布, 满足场地开发所需的精度。基于精确定位的活动断层地表迹线, 遵照即将颁布的国标《活动断层避让距离》的相关规则, 既科学确定场地内活动断层的避让距离, 又释放了城市紧缺土地资源, 达到既科学避让潜在危险的城市隐伏活动断层, 又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北京平原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认识
李正芳, 李彦宝, 周本刚, 朱国军, 刘保金, 吴健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671-168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18
摘要2158)   HTML58)    PDF(pc) (8302KB)(634)    收藏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位于北京平原的东南部, 是控制大兴凸起与廊固凹陷的边界断裂, 向N与控制大厂凹陷的曾发生1679年8级地震的NNE向夏垫断裂斜接, 总体走向NE, 倾向SE。以往的研究认为该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 其不属于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裂。文中在高精度浅层地震勘探的基础上开展了高密度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 获得了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具有明显活动的证据。该断裂在钻孔联合地质剖面中显示出正断活动特征, 一套厚约7m的粉砂质黏土标志层在其断层下盘的顶界面埋深约为74m, 而在其上盘的顶界面埋深约为102m, 位错量约为28m, 且可在其中的2个钻孔中分别深54.2m和39.4m的岩芯内发现断层滑动面。水平距离为2m的2个钻孔的标志层顶面埋深分别为8m和10m, 位错量为2m, 结合2个钻孔岩芯的变形特征分析认为断层的上断点埋深可能更浅。根据邻近已有钻孔的年代学资料推断, 该断裂属于全新世活动断裂。文中研究改变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带并非为活动断裂的认识, 此新发现不仅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和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也对华北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断裂发展演化及其深浅耦合特征研究具有科学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大凉山断裂带北段石棉断裂的古地震
冯嘉辉, 陈立春, 王虎, 刘姣, 韩明明, 李彦宝, 高帅坡, 卢丽莉
地震地质    2021, 43 (1): 53-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1.004
摘要1172)   HTML    PDF(pc) (15854KB)(375)    收藏
大凉山断裂带是大型走滑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活动性是认识和探讨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震活动和构造变形机制的重要基础资料。 相较于中段和南段, 关于大凉山断裂带北段活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 尤其是古地震资料非常缺乏。文中基于野外地质地貌调查, 在石棉断裂联合村处开挖了一组(2个)探槽, 揭露出断裂全新世活动的直接证据。 通过古地震分析和炭样加速器质谱仪(AMS)测年, 共获得了4次古地震事件: 事件E1: 20925—16850BC; 事件E2: 15265—1785BC; 事件E3: 360—1475AD; 事件E4: 1655—1815AD。其中包括全新世以来的3次事件, 最新2次事件的复发间隔骤然缩短, 反映断裂活动可能正在加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海原断裂干盐池拉分盆地中央断层的形成机制探讨
雷生学, 冉勇康, 李彦宝, 李海鸥, 高也, 郭巍
地震地质    2021, 43 (1): 36-5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1.003
摘要311)   HTML    PDF(pc) (7553KB)(199)    收藏
拉分盆地内部的 “对角线式中央断层”, 不仅在拉分盆地的消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还对大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研究其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 与拉分盆地相比, 专门针对中央断层的研究较少, 制约了人们对拉分盆地乃至走滑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的理解。 文中以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干盐池拉分盆地为例, 对盆地内的中央断层开展了地质地貌调查、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探测等工作, 着重对该断层的性质和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获得的主要认识有: 1)与前人的认识不同, 干盐池盆地中央断层为一条倾向SW的逆走滑断层; 2)干盐池盆地为一不对称拉分盆地, 其形成演化主要受盆地北缘的南-西华山北麓断层控制, 盆地内堆积了厚度>680m的生长地层且构成了翻转背斜; 3)干盐池拉分盆地的实例表明, 逆走滑中央断层的形成机制可能是 “截弯取直”作用, 即初期发育的反向正断层在截弯取直后吸收了边界断层的逆走滑位移而形成, 而翻转背斜可能对中央断层的倾向发生旋转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鲜水河断裂带雅拉河段晚第四纪活动性
梁明剑, 陈立春, 冉勇康, 李彦宝, 王栋, 高帅坡, 韩明明, 曾蒂
地震地质    2020, 42 (2): 513-52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6
摘要755)   HTML    PDF(pc) (10730KB)(575)    收藏
走滑断裂几何结构的复杂性往往影响着断裂上的应变积累与分配、 大地震的破裂过程等。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强烈活动的次级块体边界断裂带, 其在惠远寺—康定之间叉分为3支次级断层: 雅拉河断层、 色拉哈断层和折多塘断层。 前人认为这3条断层不均匀地分配了鲜水河断裂慧远寺以北段的应变。 然而, 关于雅拉河断层晚第四纪活动性的分歧制约了对这种应变分配模式的认识。 文中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 在雅拉措一带仍残留有一段长约1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同震水平位错2.5~3.5m; 断层晚第四纪地表活动行迹一直向S延至雅拉乡附近。 这些证据表明雅拉河断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 与色拉哈断层、 折多塘断层一样具有孕育和发生强震、 大地震的构造能力, 同样参与鲜水河断裂带的应变分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昂仁段晚第四纪活动证据
李彦宝, 陈立春, 王虎, 曾蒂, 刘成龙
地震地质    2019, 41 (5): 1091-11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5.002
摘要626)   HTML    PDF(pc) (15231KB)(321)    收藏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南部一条规模巨大的近EW向大地构造边界,其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热点。已有资料大多认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现今的构造活动以近SN向的裂谷系为主,近EW向的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仅在东构造结部位的鲁朗一带发现有全新世活动的迹象,而米林以西段的最新活动主要发生在早、中更新世。近年来,在沿该断裂带日喀则以西段的调查过程中,在昂仁错一带发现多个断层断错晚第四纪地层的剖面,显示其晚第四纪以来仍有断错地表的活动,但活动遗迹延伸较短。综合分析认为,在区域SN向裂谷的构造环境中,被裂谷系分割的近EW向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可能具次级构造调节作用,从而表现出相对较弱或局部的断错地表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海原断裂带干盐池拉分盆地的沉积演化
雷生学, 冉勇康, 李彦宝, 徐良鑫, 郭巍, 谢静博
地震地质    2018, 40 (5): 1072-10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08
摘要682)   HTML    PDF(pc) (5611KB)(546)    收藏
干盐池拉分盆地为青藏高原东北边界海原断裂带内最大的拉分盆地,对揭示青藏高原NE向生长、海原断裂的运动变形及古环境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前人主要开展了区域地质填图和古地震方面的研究,而该盆地的地层、年龄、形成演化等皆不清楚。针对以上问题,在干盐池盆地开展了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深孔钻探及样品测试等工作。深孔剖面显示,干盐池盆地大约形成于距今2.76Ma前,盆地内堆积了3段地层,第Ⅰ、Ⅱ、Ⅲ段地层分别约于距今2.76Ma、2.33Ma和1.78Ma前开始堆积,沉积物的粒度呈现出"向上逐渐变细"的趋势,表现为1个典型的"退积型"沉积序列;磁化率结果表明,干盐池盆地大约于距今1.78Ma前进入积水期,湖相层记录了多个高磁化率区间,这有可能是因为自生的亚铁磁性硫化铁矿物所致;钻孔及浅层人工地震勘探资料表明,干盐池盆地主要受南-西华山与唐家坡-干盐池断层的控制,其沉降中心介于这2条断层之间,最深处可能超过了550m。干盐池拉分盆地的沉积过程经历了由残积相(距今约2.76Ma前)—扇根相(距今2.76~2.33Ma)—扇中相(距今2.33~1.78Ma)—盐湖相(距今约1.78Ma—现今)的演变。盐湖相期以B/M界线为界又可细分为2个阶段,其中,第2阶段(距今约0.78Ma—现今)的沉积速率急剧加快,高达232.5m/Ma,这有可能是受盆地中央断层的活动影响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安宁河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
王虎, 冉勇康, 陈立春, 梁明剑, 高帅坡, 李彦宝, 徐良鑫
地震地质    2018, 40 (5): 967-9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02
摘要658)   HTML    PDF(pc) (7188KB)(320)    收藏
安宁河断裂作为青藏高原地区川滇地块东边界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断层活动性,特别是晚第四纪以来断层滑动速率,能够为进一步揭示川滇地块的变形机制和运动学特征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目前安宁河断层的滑动速率研究主要集中在断裂的北段,而南段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文中选择在安宁河断裂南段的大水沟和帽盒山2个地点,通过高精度影像解译、实地测量、探槽开挖及14 C年代测试,获得大水沟一带近3 300a以来断层左旋平均位移速率约4.4mm/a,推测帽盒山地点的断层左旋位移速率可能为2.6~5.2mm/a。2个地点的位移速率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该位移速率与安宁河断层北段基本一致,另外考虑到南北2段的古地震复发周期相近的特征,认为安宁河断层南北2段的断层活动性存在一致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古地震事件与大震复发行为
李东雨, 陈立春, 梁明剑, 高帅坡, 曾蒂, 王虎, 李彦宝
地震地质    2017, 39 (4): 623-6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01
摘要1051)   HTML    PDF(pc) (18149KB)(957)    收藏
鲜水河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和川滇2个强烈活动次级块体的边界带,为全球近代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近300a就记录有9次7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龙门山断裂带上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S8和2013年芦山MS7大地震,南边界带西段玉树-甘孜断裂带上发生了2010年玉树MS7.1地震,东段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了2014年康定MS6.3地震。研究其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大震复发行为是认识鲜水河断裂带乃至川西地区未来7级以上大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文中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在离逝时间相对较长的乾宁段上选择龙灯地点进行了组合探槽开挖,获得了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距今约9 000a以来的5次(古)地震事件序列:8070-6395BC、5445-5125BC、4355-4180BC、625-1240AD和1893年乾宁地震,其大震复发行为并不遵循准周期复发模式,早期复发间隔1 000~2 000a,至4355-4180BC事件后,有过5 000a左右时长的平静期,之后又进入活跃期,1 000a BP左右以来发生了2次地表破裂型大地震。1893年乾宁地震在探槽地点一带的同震左旋位错量约2.9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干盐池拉分盆地盆内新生断层大地震记录与海原断裂带级联破裂地震事件
李彦宝, 冉勇康, 王虎, 吴富峣
地震地质    2016, 38 (4): 830-8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03
摘要971)      PDF(pc) (8177KB)(772)    收藏

沿大型走滑断裂带经常发生导致多个断层段同时破裂的级联破裂地震事件。海原断裂带在1920年海原M 81/2地震时3个段同时发生破裂,干盐池拉分盆地即为其西段和中段的分段边界。沿该盆地内新生断层的古地震研究揭示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至少7次古地震事件证据,最新1次事件为1920年海原地震,1920年海原地震之前的1次事件可能与1092年历史地震对应。对比分析表明,这些事件可能均为超过8级的大地震,其复发呈现地震丛集与单个事件相间排列的规律,当前可能处于最近的1个地震丛集期内。该古地震序列与整个海原断裂带的大地震活动历史的对比表明,干盐池拉分盆地内新生断层在级联破裂地震事件发生时并非总是同时破裂,该断层是否参与破裂可能与该次级联破裂事件的震级大小有关。讨论整个走滑断裂带大地震活动历史时应避免仅依据具有一定规模的拉分盆地内部断层的破裂记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1. 宿迁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多方法技术运用的典型案例
曹筠, 冉勇康, 许汉刚, 李彦宝, 张鹏, 马兴全, 李丽梅
地震地质    2015, 37 (2): 430-4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07
摘要379)      PDF(pc) (6737KB)(846)    收藏

城市活动断层是城市潜在危害之一, 而对城市隐伏活动断层的准确定位及其最新活动时代的判定, 一直是活动断层探测的难题。文中以宿迁市合欢路隐伏活动断层探测为例, 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和浅层地震勘探初步确定断层位置。依据对折定位法原理, 实施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把断层上断点限定在平面5m、深度4.4~6.1m的范围内。再通过开挖探槽, 精确查明断层近地表位置以及断层最新一次活动时间。 利用多层次, 多手段综合探测方法, 在合欢路场地对安丘-莒县断裂宿迁段的断层精定位和活动性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合欢路场地探测结果显示, 断层最新一次事件发生在(5.9±0.3)ka BP以后, 属于全新世活动断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5)——断层隐形、尖灭与年轻事件识别
冉勇康, 王虎, 李彦宝
地震地质    2015, 37 (2): 343-35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01
摘要444)      PDF(pc) (7395KB)(652)    收藏

断层隐形或尖灭现象在年轻事件影响的地层中较为突出, 可能造成年轻事件识别的误判, 增大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不确定性。文中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研究实例, 讨论断层隐形与年轻事件识别的问题。断裂在砂层、土壤、粉砂层、黄土、黏土质砂中的隐形比较普遍。在走滑、逆断层和正断层3种构造类型中走滑断层出现隐形的比例最高。汶川地震破裂带及其他一些探槽研究的案例显示, 易 "隐形"地层中年轻事件的识别需要从探槽开挖地点选择、探槽开挖方式、探槽信息的综合分析等相关技术入手。选择多韵律地层开挖探槽是避免断层隐形影响事件识别的关键; 组合或3维探槽有利于减小断层局部隐形的影响; 上下层位推延、粒度、色度以及土壤发育程度等综合分析是识别隐形断层的基本手段; 显微构造、粒度和磁化率分析等是隐形断层识别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河套断陷带主要活动断裂最新地表破裂事件与历史大地震
李彦宝, 冉勇康, 陈立春, 吴富峣, 雷生学
地震地质    2015, 37 (1): 110-12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9
摘要522)      PDF(pc) (10360KB)(648)    收藏

对于历史记录的公元849年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尚存在一定争议, 公元前7年大地震是否发生在河套断陷带, 也没有得到确认。通过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 结合14C和单颗粒OSL测年, 利用构造地貌分析及古地震手段, 对大青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山前断裂及狼山山前断裂的最新破裂事件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了尽可能降低古地震定年的不确定性, 采取了序列采样、重点层位多采样等措施。结合以往研究成果认为, 大青山山前断裂应为公元849年大地震的发震构造, 而狼山山前断裂最近1次地震破裂事件可能与公元前7年大地震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14. 川西地区安宁河断层古地震行为及其与则木河断层的比较
王虎, 冉勇康, 李彦宝, 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14, 36 (3): 706-7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13
摘要977)      PDF(pc) (7030KB)(715)    收藏

安宁河断层与则木河断层是青藏高原东南川滇地块东边界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晚第四纪以来变形样式主要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安宁河断层走向近SN向,以冕宁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古地震复发周期500~700a,全新世以来左旋平均位移速率约4mm/a。南段的古地震研究程度较低,通过在月华一带开挖探槽及大量14 C测年限定其大地震平均复发间隔为600~800a。则木河断层北接安宁河断层,全新世以来平均左旋位移速率为2.4~3.6mm/a,大地震复发周期约2 300a。对比安宁河断层与则木河断层的古地震行为,发现安宁河断层大地震复发间隔相对较短,平均左旋位移速率稍大,存在着古地震行为的不协调性。安宁河断层与则木河断层走向不一致、螺髻山的快速隆升以及安宁河断层南侧SN向展布的走滑断层系统等可能是造成安宁河-则木河断层古地震行为差异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3)——正断层破裂特征、环境影响与古地震识别
冉勇康, 李彦宝, 杜鹏, 陈立春, 王虎
地震地质    2014, 36 (2): 287-30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1
摘要627)      PDF(pc) (5398KB)(1642)    收藏
正断层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存在。由于地表破裂个性的存在和堆积环境的不同,要揭露真实、完整的古地震活动历史,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关注和讨论。从正断层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一般识别标志,结合中国正断层古地震研究的案例和地质地貌、气候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在中国开展正断层古地震研究,需注意的技术要点:1)因地制宜地选择探槽开挖位置。宜选择断层错动面简单、单次位移量不太大、外力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相对平衡、堆积物粒度中细、能取到测年样品的地段开挖探槽;应尽量避免在断错地层以黄土、次生黄土或块状亚砂土等为主的地区,若避不开这类地点,可考虑小冲沟附近,有少量上游不同成分堆积物的地点开挖探槽。2)精细的探槽记录与分析。对于黄土等块状堆积,要特别注意颜色、粒度、排列方向的细微变化可能暗示着接触界线;识别崩积楔等的要素是崩塌相中杂乱结构和团块状物质,冲刷相上部发育的土壤层;对于坎前堆积物主要为黄土或次生黄土等不易分辨的物质时,细致辨别堆积单元的颜色、粒度、非黄土类物质和钙富集程度等。3)综合的识别技术与检验方法。“逐次限定”方法、“位移量限定法”和 “多探槽校验法”,断错事件的重建等,有助于判断所确定的古地震是否真实和完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16. 地表弱活动断裂6~7级地震中长期预测技术要点与案例解析
陈立春, 冉勇康, 王虎, 李彦宝, 马兴全
地震地质    2013, 35 (3): 480-4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03
摘要934)      PDF(pc) (9311KB)(921)    收藏

6~7级地震地表位错量往往很小甚至不断错地表,其发震断裂很容易被误判为非全新世活动断裂而导致其未来强震危险性被忽视。对此,文中特提出未来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地表弱活动断裂类型。甄别地表弱活动断裂是6~7级地震中长期预测技术的关键,技术要点是: 在目标断裂所属构造系统的发震能力判定基础上,构建起目标断裂与同一构造背景中具历史地震记载或古地震地质记录的活动断裂之间的某种联系。实际案例解析结果表明,同一级次相似构造、同一构造系统不同孕震构造单元,以及特定构造过程中不同阶段构造级次的类比,是地表弱活动断裂6~7级地震中长期预测较为有效的技术方法。昆明市普渡河-西山断裂、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汉中盆地活动构造系和南段大川-双石断裂为地表弱活动断裂,潜在震级6.5~7.0,陇县-宝鸡断裂带的桃园-龟川寺、固关-虢镇以及陇县-岐山-马召断裂潜在震级依次为6.0~6.5、6.5~7.0、7.5级左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7. 灵丘盆地主要活动断裂和1626灵丘地震发震构造
马兴全, 李彦宝, 冉勇康, 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13, 35 (2): 208-2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02
摘要1201)      PDF(pc) (12739KB)(844)    收藏

灵丘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的东北部,曾于1626年发生7级地震.文中通过解译SPOT5影像、分析SRTM3数据和野外调查,对该盆地进行宏观的构造地貌分析和对比,结合探槽以及地质剖面确定主要活动断层的几何分布和最新活动特征,进而探讨灵丘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 太白维山山前断裂大部分段落最新活动时代限于晚更新世晚期.NE向的水涧-落水河断裂灵丘县城以西段造成同级地貌面高差约6m,其中最新活动在地表残留高约1m的断层陡坎,县城及以东段无明显地貌表现; NW向的华山河断裂具有枢纽断层特征,在盆地北部断裂向西倾并造成华山河Ⅰ级阶地两侧约10m的高差,在盆地南部断裂向东倾,剖面和相关地貌揭示该断裂在南段为一条高角度的活动正走滑断裂; 据此认为,1626年灵丘地震为水涧-落水河断裂西段和NW向的华山河断裂共轭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1)——走滑活动断裂的探槽地点、布设与事件识别标志
冉勇康, 王虎, 李彦宝, 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12, (2): 197-21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2.001
摘要1185)      PDF(pc) (9869KB)(1113)    收藏
古地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识别或揭露地质地貌记录的大地震变形遗迹,确定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复发特征、同震位移量等参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探槽开挖地点能否完整记录晚第四纪发生的古地震事件、能否获取大量的测年样品以控制事件发生的年代、能否正确地识别这些事件等是关键,并直接关系到未来大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可靠性。由于走滑断裂位移发生的特殊性,好的探槽研究地点并不普遍。文中在综合分析走滑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特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可能成为走滑断裂古地震研究和探槽开挖的候选地点,如洼地、盆地、槽谷、断塞塘、被同步位移连续错开的冲沟床、连续的坎前堆积地层和多级地貌面连续变形等。组合探槽或三维探槽应该是走滑断裂探槽布设的首选。跨断层微地貌位错、断错地层以及上覆更新地层、局部坎前堆积和裂缝充填堆积、不同地层单元沿断层面位移量的突然增加或降低、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形、不同期次的古断塞塘(坑)堆积等,可以作为重要的事件识别依据。要降低古地震识别的不确定性,需要理顺研究程序,明确技术方案,逐一精心实施。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推敲,并广泛讨论,同时需要注意细节以及各种信息的相互补充和印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
19. 小型拉分盆地的生长与走滑断层的位移速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则木河断裂带为例
王虎, 冉勇康, 李彦宝
地震地质    2011, 33 (4): 818-8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7
摘要1825)      PDF(pc) (1233KB)(2193)    收藏

活动断层滑动速率可以用来定量比较不同断裂带或同一断裂带不同时段的活动性,同时还是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参数,合理评估活动断层的滑动速率主要受限于两个参数的可靠性,即断层的累积位移量和相应的活动时间。传统上较理想的用于评估走滑断层滑动速率的地貌体一般为阶地、冲洪积扇、冲沟等的位错测量和相应活动累积时间的确定,文中则尝试通过青藏高原东南缘则木河断裂带大箐梁子段三维组合探槽揭示的小型三角状拉分盆地的生长模式来约束断层的水平位移速率,基于野外详细的调查、拉分盆地底部14C测年以及实时差分GPS精确测量,约束了则木河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断层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2.4±0.2)~3.6mm/a,这比前人给出的滑动速率偏小,但却与古地震资料及GPS观测结果吻合得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西南天山东柯坪推覆系古地震初步研究
李安, 冉勇康, 徐良鑫, 刘华国, 李彦宝
地震地质    2011, 33 (4): 752-7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2
摘要3273)      PDF(pc) (1033KB)(3072)    收藏

西南天山柯坪推覆系发育多排逆断裂-褶皱带,各排逆断裂-褶皱带的变形速率并不一致,古地震发生规律也可能具有不同特点。自汶川地震造成龙门山中央和前山两条断裂同时活动之后,对于如何判断多条逆断裂级联破裂的逆断裂古地震事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文中通过对东柯坪塔格和萨尔干塔格两排逆断裂-褶皱带山前多期地貌面(冲洪积扇面)上发育的不同高度的断层陡坎进行测量和探槽古地震事件分析,通过10Be暴露年龄获得各级地貌面形成时间,利用相邻两级记录了不同次数古地震的地貌面年龄对各次古地震事件的上下限时间进行限制,得到了两排逆断裂-褶皱带山前不同的古地震复发周期、单次古地震垂直位错量和各自的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范围。结果表明距今20ka以来,东柯坪塔格山前古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为(6.7±0.84)ka,单次事件垂直位错1m左右; 萨尔干塔格山前古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为(5.4±0.50)ka,单次事件的垂直位错0.8~1.2m,古地震活动强度基本一致,萨尔干塔格的周期略短。根据这些结果对是否发生级联破裂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探槽揭露出的第2次和第3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范围重合,存在发生级联破裂的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