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渭河盆地东南缘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的浅部结构及晚第四纪活动
李晓妮, 杨晨艺, 李高阳, 冯希杰, 黄引弟, 李陈侠, 李苗, 裴跟弟, 王万合
地震地质    2023, 45 (2): 484-49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2.011
摘要538)   HTML14)    PDF(pc) (8781KB)(204)    收藏

渭南塬前断裂是渭河盆地东南缘一条重要的近EW向的全新世活动断裂, 与1556年华县8级特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断裂的北分支--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通过渭南市区, 查明该北侧分支断层的展布、浅部结构、晚第四纪活动性以及发震能力, 对于当地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结合地面地质调查, 对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的展布、结构特征以及晚第四纪活动性开展研究。4条测线的浅层地震勘探揭示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与渭南塬前断裂平行展布, 两者呈阶梯状正断层结构关系。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错断多套第四纪地层, 显示出生长型正断层特征; 可识别的上断点埋深为95m以浅, 晚更新统的垂直错距为16~20m; 在剖面上表现为宽200~1 800m的次级断陷带, 具有阶梯状正断层和小型地堑结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揭示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距今19ka以来仍有活动, 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平均垂直运动速率为0.07~0.26mm/a。结合地表的断层陡坎和断错地貌现象判定, 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与渭南塬前主断层同样具有较强的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性, 不能排除渭南塬前北侧分支断层曾经参与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破裂的可能性, 亟需针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开展相关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秦岭北缘断裂带的重要分支——桃川-户县断层的浅部结构与第四纪活动性
杨晨艺, 李晓妮, 冯希杰, 黄引弟, 裴跟弟
地震地质    2023, 45 (2): 464-4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2.010
摘要993)   HTML15)    PDF(pc) (7081KB)(207)    收藏

秦岭北缘断裂带是渭河盆地南缘重要的活动构造, 含有多条分支断层, 其中近EW向的桃川-户县断层位于该断裂带的北侧, 其东段隐伏于渭河盆地内。已有研究对该断层隐伏段的中段开展了浅层人工地震勘探, 并推断其为正断兼走滑运动性质的晚更新世活动断层, 但未能确定断层最晚活动的年代与活动速率。文中通过开展新的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进一步研究了桃川-户县断层西段(太白盆地段)与东段(渭河盆地隐伏段)的浅部结构构造和几何展布、第四纪活动的最晚时代及活动速率。探测剖面揭示出桃川-户县断层的西段可向W延伸至少20km至太白盆地, 而东段自眉县起延入渭河盆地, 经周至、户县, 隐伏于渭河盆地第四系中。断层西段在太白盆地断错早第四系及下伏结晶基底, 控制了太白盆地南缘, 其N倾的正断作用断错第四系约300m, 断层带内保留老的逆冲构造残余。断层东段(渭河盆地隐伏段)在周至和户县附近的主断面倾向N, 断层带分别表现为宽约6km的断陷带和宽约4km的阶梯状构造带, 断错了上更新统顶界; 在渭河盆地南缘, 断层断错全新统标志层黑垆土S0, 垂直断距为4~5m, 对应的全新世活动速率为0.4~1.3mm/a。综合浅层地震勘探、钻孔探测及地面地质调查结果分析认为, 桃川-户县断层东段的活动性明显强于西段, 这可能是由于东段并入渭河盆地构造带, 成为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的一部分所致。桃川-户县断层是秦岭北缘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控制了渭河盆地南缘的构造活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渭河盆地北缘口镇-关山断层的晚第四纪—现今的活动性
杨晨艺, 李晓妮, 冯希杰, 朱琳, 李苗, 张恩会
地震地质    2021, 43 (3): 504-5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03
摘要608)   HTML    PDF(pc) (6874KB)(273)    收藏
近EW向的口镇-关山断层斜切了NEE向的渭河盆地北缘活动断裂带。 文中基于野外补充调查结果, 结合跨断层水准和蠕变仪监测资料研究了该断层晚第四纪—现今的活动性, 补充了该断层晚第四纪活动的证据, 分析了东、 西2个断层段现今的活动特征与差异, 获得以下新认识: 1)口镇-关山断层为S倾的正-左旋斜滑断层, 也是为调节渭河盆地不同段落非均匀拉张而形成的斜向调节断层, 其晚第四纪垂直错断地层8.8m, 左旋错断冲沟约34m, 垂直和左旋滑动速率分别为>0.13mm/a和>0.49mm/a。 2)形变监测反映该断层正在发生正-左旋斜滑型的蠕滑运动; 其中, 断层西段的蠕动相对稳定, 垂直和左旋蠕动速率分别为0.16~0.76mm/a和0.42~0.78mm/a, 横向水平拉张速率为0.15~0.26mm/a; 断层东段正断分量的垂直蠕动速率为1.56mm/a, 大于西段, 且表现出阶跃式或幕式蠕滑特征, “阶跃期”(2012—2014年)速率达13mm/a的蠕动可能代表1次慢滑移事件。 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大陆拉张构造环境的活动断层也能发生蠕动。 3)沿该断层的地震活动以及地表地裂缝带的发育与该断层的蠕动作用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1568年陕西高陵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
马冀, 冯希杰, 李高阳, 李晓妮, 师亚芹
地震地质    2019, 41 (1): 178-1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1.012
摘要2036)   HTML    PDF(pc) (6412KB)(435)    收藏
研究历史地震事件是认识地震活动规律、分析发震构造的重要途径之一。1568年5月25日(隆庆二年四月十九日申时),在西安东北高陵地区发生一次强烈地震,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毁坏"尽如平地","人畜伤亡甚众"。此前的地震目录将这次地震命名为陕西西安东北地震,震级为6 3/4级,极震区烈度为Ⅸ。文中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再考证及野外调查,认为该次地震的极震区位于在泾河以北的泾阳县东南的永乐镇、高庄镇北部至高陵县及其东南姬家乡、张卜乡一带,并命名为陕西高陵地震,烈度为Ⅸ+(Ⅸ~Ⅹ)度,估算其震级可达7级。同时,对震害进行了细致分析并重绘制了该地震的等震线图,得到其极震区的位置,同时发现其等震线长轴为NWW向,与渭南-泾阳断裂相吻合。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正断层,沿断裂地貌保留了部分断错阶地陡坎,断层剖面中可见砂土液化、张性构造裂缝等新活动遗迹,最晚活动时间为(180±30) aBP至(1 600±30) a BP之间。文中分析认为1568年陕西高陵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渭南-泾阳断裂,该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华山山前断裂共同构成渭河盆地东南缘的重要边界活动断裂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展布及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田勤虎, 周本刚, 李晓妮, 石金虎, 魏青珂, 卞菊梅
地震地质    2016, 38 (1): 141-15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11
摘要797)      PDF(pc) (8737KB)(841)    收藏

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西起杨家村,经魏家泉、金家庄、东耳村、陈家台,到达窑店,走向NE,倾向S,长约33km,为同生正断层,沿渭河北岸I级、Ⅱ级、Ⅲ级阶地前、后缘展布。遥感解译、浅层地震探测、探槽、钻孔联合剖面结果表明,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在咸阳附近的渭河北岸阶地表现为断层陡坎,与NE向阶地坎重合;断裂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可能仍有活动。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自(46.0±3.3)ka以来断距较大,在11.0~16.5m之间;垂直滑动速率在0.34~0.45mm/a之间;断裂最新活动时间约为2.0ka BP。金家庄左阶斜裂区将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划分为杨家村-金家庄段和东耳村-窑店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1556年华县地震地表破裂带同震垂直位移
马冀, 冯希杰, 李高阳, 李晓妮, 张艺
地震地质    2016, 38 (1): 22-3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02
摘要874)      PDF(pc) (4715KB)(1027)    收藏

同震位移量作为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要素之一,其大小不仅反映了地震的震级,而且也影响到对地震断层滑动速率和大震重现间隔长短的估计。1556年华县8级地震造成了83万多人的死亡和失踪,是鄂尔多斯周缘断陷活动带活跃期造成地震灾害伤亡最严重的1次地震,但长期以来缺少该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准确的同震位移量。文中通过对华山山前断裂李家坡剖面和渭南塬前断裂蔡郭村等剖面地貌学、钻探及探槽等古地震研究手段,首次较准确地获得了1556年华县大地震时华山山前断裂带华县李家坡6m同震垂直位移、渭南塬前断裂带赤水蔡郭村7m及瓜底村6m的同震垂直位移。这是由断层两盘同一地层位错量测得到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与以往仅通过地表断层陡坎量测估算的同震位移有一定的差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7. 黄土覆盖的阶地陡坎附近渭河断裂活断层探测
师亚芹, 冯希杰, 种瑾, 卞菊梅, 张安良, 许国昌, 戴王强, 李晓妮
地震地质    2009, 31 (1): 9-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1.002
摘要2576)      PDF(pc) (5482KB)(1698)    收藏
陕西咸阳渭河北岸窑店、石何杨、杜家堡渭河断裂活断层探测结果表明,对于有黄土覆盖的、与阶地陡坎重合的活断层探测,要综合采用地形地貌分析、浅层人工地震、钻探和探槽等方法进行。特别是对于钻孔探测,要深、中、浅孔结合。首先用中、深孔确定断层在深部的位置,再用浅孔确定断层在近地表的位置和活动性。由于河流侵蚀,阶地陡坎区的河流相沉积地层是倾斜的,风成的古土壤层披盖在已有的倾斜地层上亦呈倾斜状态,因此,用以上地层判断断层的位置和活动量时,钻孔孔距一定要小,以2~3m为宜,孔距太大,会把侵蚀形成的已有陡坎高度加入断层的错距中,严重放大断层的错动量。探测结果表明,渭河断裂在窑店、石何杨、杜家堡等处与Ⅲ级阶地陡坎重合。该断裂在阶地陡坎上的活动量很小,错断晚更新世第1古土壤层1~2m,远小于2个阶地面的高差。可见,以前认为S1错距4.8m、17.94m是不准确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8. 晚更新世以来黄土塬区临潼-长安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李晓妮, 冯希杰, 戴王强, 师亚芹, 任隽, 李晋, 韩恒悦
地震地质    2008, 30 (2): 454-463.   DOI: CNKI:SUN:DZDZ.0.2008-02-011
摘要2008)      PDF(pc) (33286KB)(551)    收藏

黄土塬区晚更新世风成黄土分布广、特征明显,与断裂关系直接。通过小鲍陂、桥沟、冢底村3个典型晚更新世断层剖面的仔细观察、测量和年代学工作,获得了白鹿塬、少陵塬、横岭塬3个黄土台塬上临潼-长安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参数和区域地层的年代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临潼-长安断裂在白鹿塬段活动性最强,明显错断了黄土L1-2地层,而其两侧的少陵塬和横岭塬上,同时期断裂的活动性相对弱些。剖面中黄土L1-2及其以上地层被裂缝穿切的现象有可能说明,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临潼-长安断裂仍在活动,仅是强度有所减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9. 渭河断裂深、中、浅和近地表显示
冯希杰, 李晓妮, 任隽, 师亚芹, 戴王强, 王夫运, 苗康运, 韩恒悦
地震地质    2008, 30 (1): 264-272.  
摘要2251)      PDF(pc) (7171KB)(904)    收藏
渭河断裂是渭河盆地一条重要的隐伏断裂,对渭河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乃至盆地内的地震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文中基于横跨渭河断裂的深地震反射、浅层地震反射、钻孔勘探和槽探等勘探方法取得的探测结果,从深部、中部、浅部以及近地表4个深度,给出了渭河断裂的呈现特点,即最深切割层位、不同深度的产状变化、错距大小、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和活动期次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3)
10. 渭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
师亚芹, 李晋, 冯希杰, 戴王强, 任隽, 李晓妮, 窦玛丽
地震地质    2007, 29 (3): 607-616.  
摘要2995)      PDF(pc) (2835KB)(2123)    收藏
史料记载和涵洞路槽开挖表明,在距今9110a以来渭河断裂带窑店—张家湾段曾发生1次历史地震、3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历史地震即第Ⅳ期地震的发震时间在公元1487—1568年之间;事件Ⅰ为距今(9110±90)a,事件Ⅱ和事件Ⅲ距今时间不详。第Ⅰ,Ⅱ,Ⅲ期地震事件的同震垂直位移量分别为0.5,0.5,0.2m。涵洞路槽开挖也表明,渭河断裂窑店—张家湾段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7)
11. 临潼-长安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
戴王强, 韩恒悦, 冯希杰, 师亚芹, 李晓妮
地震地质    2007, 29 (2): 330-335.  
摘要1769)      PDF(pc) (1657KB)(1110)    收藏

对临潼-长安断裂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以期掌握其最新活动年代和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该断裂总体走向NE,以张性垂直运动为主,断面明显错断了黄土中的第1层古土壤S1,说明其晚更新世以来仍在活动,并且北段和中段的活动性比南段强,但是错距大多<2m,滑动速率较小,考虑到临潼-长安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其整体活动性应该比我们计算得到的局部断层滑动速率大得多。断层错距自上而下成递增趋势,并且根据不同地层年代计算出的滑动速率基本一致,因此该断裂带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极可能以垂向蠕滑活动为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12. 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简单多片再生法
王旭龙, 卢演俦, 李晓妮
地震地质    2005, 27 (4): 615-623.  
摘要1834)      PDF(pc) (2807KB)(1101)    收藏
文中报道了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中测量等效剂量的一种可靠技术——简单多片再生法。该技术的核心是引入单片再生法中试验剂量校正感量变化的功能,即在天然和再生多测片光释光信号测量后,再对各测片辐照以试验剂量,利用试验剂量的光释光信号响应对各测片归一化,同时校正可能发生的感量变化。从方法学上,这一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试验剂量可以校正各测片的感量变化;2)对各测片归一化,克服了实验数据分散度的问题;3)通过对比简单多片再生法与单片再生法在测年中的表现,证实简单多片再生法可以克服单片再生法中可能发生的光释光信号的积累问题。最后,文中通过测定参考年龄样品,即洛川剖面末次冰期马兰黄土(L1)的开始堆积年龄,验证了简单多片再生法的可靠性,即在提高测量准确度和精度的同时,更节约时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