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登么错段地表变形特征及其成因
梁明剑, 董芸希, 左洪, 代友林, 肖本夫, 廖程, 谭凌, 王余伟, 李响, 汤才成, 张威, 张会平, 孟令媛, 苏金蓉, 吴微微, 李传友, 严媚
地震地质    2025, 47 (1): 80-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6
摘要333)   HTML12)    PDF(pc) (5804KB)(229)    收藏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系南段, 其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 并形成长约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带。其中, 北段的破裂带主要呈正断性质, 垂直同震位错量达2~3m; 南段(登么错段)的地表变形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湖东侧, 宽达上百米, 且变形性质复杂, 既有拉张变形, 又有挤压变形。在南段的拉张变形带中, 与NNE向断层陡坎展布一致的变形带, 可能是具有构造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而挤压变形带应是地震中因拉张变形作用影响形成的次生地表变形带, 与地震震动、场地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和气候条件有关, 与发震断裂的活动无直接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石峰, 梁明剑, 罗全星, 乔俊香, 张达, 王鑫, 易文星, 张佳伟, 张迎峰, 张会平, 李涛, 李安
地震地质    2025, 47 (1): 1-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1
摘要1494)   HTML30)    PDF(pc) (13725KB)(910)    收藏

2025年1月7日9时5分,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 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 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 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段的登么错断裂。登么错断裂走向近SN, 倾向W, 长约60km。此次地震产生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位于登么错盆地以北的山区, 产生了长约25km的不连续同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 根据空间延续性, 自南向北可分为3段, 依次为古荣—强嘎段、尼辖错段和羊姆丁错段, 最大垂直位错量为2.5~3.0m, 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产生了长约10km的地裂缝密集形变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川西理塘毛垭温泉群的成因及深部地热过程
申华梁, 杨耀, 周志华, 芮雪莲, 廖晓峰, 赵德杨, 梁明剑, 陈梦蝶, 官致君, 任宏微
地震地质    2023, 45 (3): 689-70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3.006
摘要423)   HTML18)    PDF(pc) (9916KB)(167)    收藏

毛垭温泉目前的成因模式及深部地热过程的研究程度较低。文中以理塘毛垭温泉群和周边的冒火温泉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水化学组分和氢、氧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毛垭温泉群和冒火温泉的水化类型均为Na-HCO3型。温泉水在深循环过程中,深部水、岩、气的相互作用使得热储层中的长石发生水解,是形成Na-HCO3型地热水的主要原因。氢、氧同位素的测量结果表明温泉水均起源于大气降水。毛垭温泉群与冒火温泉相比,具有更高浓度的离子组分,且表现出轻微的氧同位素漂移现象,表明毛垭温泉的循环深度更深,经历了更强烈的水-岩作用,此外,Cl-的深部来源比例更高。通过SiO2温标和硅焓混合模型估算得到毛垭温泉群的浅部热储温度为75~103℃,深部热储温度为235℃,冷水混合比例为87%~94%。基于深部热储温度计算得到毛垭温泉的最终循环深度接近5km。深部地热水受静水压力和水热对流作用,沿理塘断裂带向上运移,在此过程中,受构造裂隙的影响,地热水与冷水发生第1次混合,混合水的温度约为100℃。地热水循环至近地表时,与盆地内的冷水进行第2次混合,最终出露地表,形成中低温温泉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四川泸定6.8级地震--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段局部发起、 全段参与的一次复杂事件
李传友, 孙凯, 马骏, 李俊杰, 梁明剑, 房立华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648-166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17
摘要992)   HTML87)    PDF(pc) (16086KB)(384)    收藏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 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的四川泸定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在震中以北15km、 以南25km的范围内开展震后现场考察, 发现湾东村、 幸福村、 爱国村一带的磨西断裂沿线存在同震地表破裂迹象, 而在震中以北、 爱国村以南断裂通过的位置没有发育同震地表破裂。野外调查获得的同震地表破裂走向为320°~355°, 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 位移量为20~30cm, 运动性质和走向与震源机制解获得的结果一致。深入分析认为, 本次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发育在泸定县磨西镇二台子以南-石棉县王岗坪乡爱国村之间, 长度为15.5km。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 并综合地震反演和形变观测已有结果等判定, 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鲜水河断裂的南东段, 即磨西断裂。结合余震分布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进一步揭示, 以磨西断裂二台子-新民乡段为主震破裂段的运动导致了此次6.8级地震的发生, 并触发了震中以北的南门关-两河口段断裂的活动。泸定6.8级地震是一次主震破裂段发动、 其后全段参与的较为复杂的事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青海达日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性与1947年M73/4地震地表破裂带再研究
梁明剑, 杨耀, 杜方, 宫悦, 孙玮, 赵敏, 何强
地震地质    2020, 42 (3): 703-71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11
摘要637)   HTML    PDF(pc) (10839KB)(534)    收藏
巴颜喀拉块体的边界断裂近20a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然而, 在该块体内部还存在一些规模巨大的断裂带, 不仅具有晚第四纪活动性, 而且具有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 达日断裂是巴颜喀拉块体内一条规模巨大的左旋走滑断裂, 曾发生过1947年达日M7大地震。 文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地震地质调查, 详细研究了达日断裂中段的晚第四纪新活动性和1947年达日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 达日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的行迹尤为显著, 1947年达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SE端始于达日县莫坝乡隆根, 向NW延伸至建设乡依龙沟脑NW侧, 长约70km。 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表现为地震坎、 地震鼓包与陷坑、 地震滑坡、 线性的碎裂基岩出露等地貌迹象, 并使一系列冲沟被同步左旋位错2~4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鲜水河断裂带雅拉河段晚第四纪活动性
梁明剑, 陈立春, 冉勇康, 李彦宝, 王栋, 高帅坡, 韩明明, 曾蒂
地震地质    2020, 42 (2): 513-52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6
摘要755)   HTML    PDF(pc) (10730KB)(575)    收藏
走滑断裂几何结构的复杂性往往影响着断裂上的应变积累与分配、 大地震的破裂过程等。 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一条强烈活动的次级块体边界断裂带, 其在惠远寺—康定之间叉分为3支次级断层: 雅拉河断层、 色拉哈断层和折多塘断层。 前人认为这3条断层不均匀地分配了鲜水河断裂慧远寺以北段的应变。 然而, 关于雅拉河断层晚第四纪活动性的分歧制约了对这种应变分配模式的认识。 文中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 在雅拉措一带仍残留有一段长约1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同震水平位错2.5~3.5m; 断层晚第四纪地表活动行迹一直向S延至雅拉乡附近。 这些证据表明雅拉河断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 与色拉哈断层、 折多塘断层一样具有孕育和发生强震、 大地震的构造能力, 同样参与鲜水河断裂带的应变分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吴微微, 魏娅玲, 龙锋, 梁明剑, 陈学芬, 孙玮, 赵晶
地震地质    2020, 42 (2): 492-5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5
摘要836)   HTML    PDF(pc) (7076KB)(222)    收藏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 四川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7.0地震。 该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南端的一条分支断裂上, 地处玛曲—玛沁地震空区和松潘—平武地震破裂区的过渡部位。 为了解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以及震区构造环境, 文中基于四川数字波形资料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震相数据, 采用Loc3D定位方法获取初始地震目录参数, 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地震序列中的较小地震, 选用CAP(Cut-and-Paste)方法分析29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 同时对186次地震(2.0≤ML≤5.5)进行了震源谱恢复, 绘制出余震序列的震源应力降空间分布图像。 重新定位结果显示, 该地震序列以M7.0主震震中为界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段差异: 余震区的NW段地震数量较少、 震源应力降较大、 震源机制解类型复杂; SE段分布着多数4.0级以上中强地震, 且几乎全部为纯走滑型地震, 余震序列的应力降随时间逐渐减小。 结合震源机制解的研究结果分析, 发震构造可能为NW-SE向、 断续的隐伏断裂或虎牙断裂的北延推测段, 断层面在主震南、 北两侧发生明显转折, 同时由挤压逆冲为主逐渐转换为以走滑运动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新疆巴里坤1842年和1914年2次M71/2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展布及特征
徐良鑫, 冉勇康, 梁明剑, 吴富峣, 高帅坡, 王虎
地震地质    2020, 42 (1): 1-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1.001
摘要219)   HTML18)    PDF(pc) (16663KB)(98)    收藏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断裂活动最为直观的地貌证据, 其破裂样式、 同震位移量及空间几何展布特征是判定活动断裂分段及长期活动习性的重要依据。 文中在对新疆巴里坤盆地开展活动断裂调查研究的过程中, 综合遥感解译、 野外断裂踏勘、 小型无人机航拍、 地表断错位移分析以及古地震槽探等方法, 根据在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西段的雄库尔—邵家庄之间和巴里坤盆地中央东部等多处新发现的总体呈EW向展布的最新地表构造形变遗迹, 并对比历史文献记载中这2次地震震害的分布特征, 进一步厘定了巴里坤1842年和1914年2次M71/2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及特征。 结果表明, 沿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西段分布的1842年M71/2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同震运动以左旋走滑为主, 在雄库尔与巴里坤县城之间呈雁列状展布, 且自西向东还具有向巴里坤盆地中央扩展的趋势。 新厘定的地表破裂带长度至少可达65km, 最大水平位错量出现在雄库尔—洛包泉一带, 多个冲沟水系的同震位错平均观测值为(4.1±1.0)m, 并具有约4m的特征位移量, 由此推断1842年M71/2历史地震的震中位置应在雄库尔—洛包泉一带。 此外, 位于巴里坤盆地中央东部的奎苏镇—伊吾盆地盐池乡附近的褶皱盲断层带应是1914年M71/2地震的发震构造, 该地震的地表变形带全长约90km, 表现为河漫滩等最新地貌面和冲积砾石层的显著褶皱变形, 并且有多处露头剖面显示与同震褶皱变形伴生的弯矩断层已断错至地表。 因此, 1914年M71/2地震的震中位置应在地表构造形变最为显著的奎苏镇东附近。 文中取得的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更新和完善了对巴里坤盆地2次历史地震震中位置及发震断裂的认识, 并可为分析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安宁河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
王虎, 冉勇康, 陈立春, 梁明剑, 高帅坡, 李彦宝, 徐良鑫
地震地质    2018, 40 (5): 967-9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02
摘要658)   HTML    PDF(pc) (7188KB)(320)    收藏
安宁河断裂作为青藏高原地区川滇地块东边界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断层活动性,特别是晚第四纪以来断层滑动速率,能够为进一步揭示川滇地块的变形机制和运动学特征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目前安宁河断层的滑动速率研究主要集中在断裂的北段,而南段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文中选择在安宁河断裂南段的大水沟和帽盒山2个地点,通过高精度影像解译、实地测量、探槽开挖及14 C年代测试,获得大水沟一带近3 300a以来断层左旋平均位移速率约4.4mm/a,推测帽盒山地点的断层左旋位移速率可能为2.6~5.2mm/a。2个地点的位移速率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该位移速率与安宁河断层北段基本一致,另外考虑到南北2段的古地震复发周期相近的特征,认为安宁河断层南北2段的断层活动性存在一致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祁玉萍, 张致伟,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
地震地质    2018, 40 (2): 377-39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2.007
摘要812)      PDF(pc) (7105KB)(321)    收藏
基于Cut-And-Paste (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地质、GPS观测数据等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机制为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较吻合;区域应力场方向与GPS速度场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优势方向为NW-SE和NWW-SEE向,整个区域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性质为应力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川滇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者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的应力格局,川滇块体相对向SE滑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的E、SE向逃逸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及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2016年9月23日四川理塘M4.9和M5.1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易桂喜, 龙锋, 梁明剑, 张致伟, 赵敏, 祁玉萍, 宫悦, 乔慧珍, 汪智, 王思维, 帅莉蓉
地震地质    2017, 39 (5): 949-96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06
摘要581)   HTML    PDF(pc) (5345KB)(454)    收藏
2016年9月23日,在四川西部理塘县相继发生M4.9和M5.1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块体西北部金沙江断裂带与理塘断裂带所夹持的区域。文中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和波形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理塘M4.9和M5.1主震及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这2个主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与矩震级。根据重定位后的余震空间分布形态、M4.9和M5.1主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等震线形态及震中附近主要构造的展布,分析认为,近EW走向、倾向N的哈嘎拉断裂带为理塘M4.9和M5.1地震的发震构造,与该断裂带走向和倾向一致的节面Ⅰ为同震断层面,断面倾角44°。理塘M4.9和M5.1地震可能是在西侧羌塘块体物质持续E向挤入作用下、位于理塘-巴塘地区上地壳内的近EW向哈嘎拉断裂张性运动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提取复杂冲积扇面构造活动信息——以新疆巴里坤盆地南缘冲积扇面为例
高帅坡, 冉勇康, 吴富峣, 徐良鑫, 王虎, 梁明剑
地震地质    2017, 39 (4): 793-8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13
摘要728)   HTML    PDF(pc) (8885KB)(325)    收藏
由于自然改造的持续,地貌形态复杂,判断发育过程中的冲积扇是否经历过构造作用,一直是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难点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构造地貌数据采集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文中结合野外调查和探槽等相关工作,利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对新疆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上一处复杂的冲积扇面进行了高精度的DEM和DOM数据采集。针对正在发育的复杂冲积扇面,在对DEM进行地形解析和图像处理的基础上,采取了对扇面进行次级分区、逐个研究、相互佐证的方法,通过在次级分区内建立剖面集进行单独分析和邻近分区对比分析,明确了冲积扇面发育过程中经历的构造作用和2.5m的垂直变形量,显示该技术方法是识别复杂冲积扇残存构造信息并提取相关活动构造参数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古地震事件与大震复发行为
李东雨, 陈立春, 梁明剑, 高帅坡, 曾蒂, 王虎, 李彦宝
地震地质    2017, 39 (4): 623-6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01
摘要1049)   HTML    PDF(pc) (18149KB)(957)    收藏
鲜水河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和川滇2个强烈活动次级块体的边界带,为全球近代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近300a就记录有9次7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龙门山断裂带上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S8和2013年芦山MS7大地震,南边界带西段玉树-甘孜断裂带上发生了2010年玉树MS7.1地震,东段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了2014年康定MS6.3地震。研究其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大震复发行为是认识鲜水河断裂带乃至川西地区未来7级以上大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文中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在离逝时间相对较长的乾宁段上选择龙灯地点进行了组合探槽开挖,获得了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距今约9 000a以来的5次(古)地震事件序列:8070-6395BC、5445-5125BC、4355-4180BC、625-1240AD和1893年乾宁地震,其大震复发行为并不遵循准周期复发模式,早期复发间隔1 000~2 000a,至4355-4180BC事件后,有过5 000a左右时长的平静期,之后又进入活跃期,1 000a BP左右以来发生了2次地表破裂型大地震。1893年乾宁地震在探槽地点一带的同震左旋位错量约2.9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郯庐断裂带沂水-汤头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新证及构造意义
曹筠, 许汉刚, 冉勇康, 梁明剑, 雷生学, 张鹏, 李丽梅, 顾勤平, 赵启光
地震地质    2017, 39 (2): 287-3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2.003
摘要1072)   HTML    PDF(pc) (10673KB)(475)    收藏
以往对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各条断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工作都集中在有历史地震记录的东地堑断层,而对断裂带西地堑断层却极少涉及,仅有的关于西地堑2条断层活动性的研究也至今没有定论。针对沂沭断裂带南段西地堑2条断层开展系统的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研究,明确了鄌郚-葛沟断裂(F4)可能是第四纪早期断裂,而活动性较强的沂水-汤头断裂(F3)属于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其最新1次活动时间发生在距今(91.2±4.4)~(97.0±4.8)ka。结合断裂带其他断层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比东、西地堑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间,揭示出沂沭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是断裂带对来自两侧应力的构造响应。沂水-汤头断裂可能是该区域未来中强地震的潜在发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龙门山断裂南段天全段的新活动特征与1327年天全地震的关系
梁明剑, 陈立春, 冉勇康, 王虎, 李东雨
地震地质    2016, 38 (3): 546-5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4
摘要965)      PDF(pc) (11156KB)(570)    收藏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之后,仅过5a时间,2013年在汶川以南的芦山发生了7.0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成为关注的热点。通过地震地质调查和古地震研究,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双石-大川断裂(芦山地震震区以南段)在全新世有过新活动,主要表现为断续展布的槽谷地貌,探槽揭露断层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综合历史地震史料分析认为,1327年天全地震震中应在四川天全一带,与双石-大川断裂新活动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其震级可定为6½~7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6. 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苏琦, 袁道阳, 谢虹, 邵延秀, 梁明剑
地震地质    2016, 38 (2): 240-25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02
摘要609)      PDF(pc) (5659KB)(187)    收藏
疏勒河流域盆地位于祁连山西段,跨越了该区多条不同方向和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带,其所呈现的地貌特征反映了该区最新构造活动的信息。文中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SRTM-3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系统提取了疏勒河流域及其4个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曲线、疏勒河水系的Hack剖面以及河流坡降指标(SL),并对整个流域地形做了坡谱分析,获得了疏勒河流域的地貌特征。研究表明,疏勒河的流域地貌发育受到该区的阿尔金断裂、昌马断裂、托勒南山断裂以及疏勒南山断裂等强烈构造活动和区域岩性差异的影响,坡度以0°~35°的区段为主;整个流域盆地处于河流发育的"壮年期";构造活动是造成河流纵剖面发生改变的最主要因素,局部河段同时还受到岩性因素的控制和影响。这表明在活跃的造山带内部,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中,活动断裂的构造作用是重要的控制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青海达日断裂中段构造活动与地貌发育的响应关系探讨
梁明剑, 周荣军, 闫亮, 赵国华, 郭红梅
地震地质    2014, 36 (1): 28-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3
摘要983)      PDF(pc) (6361KB)(1117)    收藏
青海达日地区发育了多条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带,以NW—NNW向和近SN向为主。通过航卫片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发现,达日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新活动性尤为显著,其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至今部分地段仍保存了清晰的1947年达日 7(3/4) 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其破裂样式具有分段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局部构造应力的差异。达日地区作为典型的活动构造区,是研究新构造运动与地貌响应的理想场所。因此,文中采用ASTER GDEM V2数据提取了该地区的水系网络和亚流域盆地参数,计算了亚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和积分值(HI值),讨论了其构造活动性及地貌响应的关系。区内黄河的6个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这6个亚流域盆地均处于地貌演化阶段的“壮年期”,其演化过程表现出很好的同步性,反映了区域性构造隆升或沉降作用的总体结果。而且,区内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分布特征表明,HI低值分布与第四纪断陷盆地和河谷盆地范围相一致,反映了局部不同构造沉降和侵蚀作用的结果;HI高值则主要出现在达日地震地表破裂带由NWW向NW转向的部位,以及早侏罗世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体分布的地方,也很好地反映了局部构造作用的变化和地层岩性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18. 四川省芦山M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李传友, 徐锡伟, 甘卫军, 闻学泽, 郑文俊, 魏占玉, 许冲, 谭锡斌, 陈桂华, 梁明剑, 李新男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71-6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20
摘要1022)      PDF(pc) (11586KB)(1084)    收藏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 "4·20"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双石断裂(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发现局部分布的NE向地表裂缝、沿地表裂缝分布的喷砂冒水和砂土液化,不规则的边坡开裂等地表变形,以及断裂沿线较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房屋破坏。野外调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GPS测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芦山县城附近或其以东,而芦山西侧的断裂也可能参与了部分活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GPS观测、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余震分布等结果综合判定,芦山7.0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是芦山之下、大川-双石断裂和新开店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脱带。此滑脱带在该段的运动导致了这次地震的发生,并可能带动了它上面的大川-双石和新开店等断裂的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2013年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触发滑坡
许冲, 徐锡伟, 郑文俊, 魏占玉, 谭锡斌, 韩竹军, 李传友, 梁明剑, 李志强, 王虎, 王明明, 任俊杰, 张世民, 何仲太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41-6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18
摘要1942)      PDF(pc) (13051KB)(11480)    收藏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MS 7.0地震。文中简要介绍了芦山地震的基本情况与芦山地震区历史地震及其相关地震滑坡情况。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空间关系,对芦山地震滑坡大体分布范围进行了推测。根据地震滑坡分类学,将芦山地震滑坡分为破坏型滑坡、连贯型滑坡、流滑型滑坡3大类。其中,破坏型滑坡包括岩质崩塌、岩质滑动、岩质崩滑、土质崩塌、土质滑动等5类; 连贯型滑坡包括土质坍塌与慢土流2类; 流滑型滑坡为快速流滑。破坏型滑坡如岩质崩塌、岩石滑动、土质崩塌这3类是芦山地震滑坡中最常见的类型。基于震后可利用的高分辨率航片,初步解译得到3 883处滑坡位置点数据。最后,从余震对滑坡的影响,芦山地震滑坡与邻区地震滑坡对比分析,对后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滑坡精细解译的启示等3个方面开展了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北祁连山-河西走廊大震危险区预测
邵延秀, 袁道阳, 曹娜, 梁明剑
地震地质    2011, 33 (4): 865-8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1
摘要2011)      PDF(pc) (733KB)(1961)    收藏

以青藏块体北部的北祁连山-河西走廊地震构造带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整理该区主干活动断裂新活动性特征、断裂滑动速率、历史地震及古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今地震活动性,采用地震空区、空段识别方法和地震活动b值空间图像扫描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内历史地震及b值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该区的榆木山北缘断裂离逝时间较长,应力积累程度较高,具有发生大震的构造条件,其未来大震危险性最高,值得高度关注。其次,该区的嘉峪关断裂也存在地震空段和低b值段,也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
21. 西秦岭北缘断裂破裂分段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邵延秀, 袁道阳, 王爱国, 梁明剑, 刘琨, 冯建刚
地震地质    2011, 33 (1): 79-9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08
摘要1456)      PDF(pc) (649KB)(2488)    收藏

根据最新地质考察和历史地震考证结果,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从东到西可划分为宝鸡、天水、武山、漳县、黄香沟和锅麻滩共6个次级断裂段。上述断裂既具有单段破裂,又具有多段组合破裂的特征。利用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概率评估方法,对这6个单段分别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其中黄香沟段和漳县段发生单段破裂的可能性最大,天水段发生单段破裂的概率次之。若发生组合破裂,黄香沟段和漳县段组合破裂可能性大。同时,根据沿断裂带的b值扫描图像分析结果显示,黄香沟段和天水附近应力积累较高,这两个地区应是未来发生强震的主要段落,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兰州市地震活断层探测新进展
袁道阳, 王兰民, 何文贵, 刘百篪, 葛伟鹏, 刘兴旺, 梁明剑, 郑文俊
地震地质    2008, 30 (1): 236-249.  
摘要2266)      PDF(pc) (8796KB)(1004)    收藏
文中综述了兰州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航、卫片解译,地质地貌调查,地球化学探测,浅层人工地震探测,电法探测,钻孔探测,特别是大型探槽等综合研究,对兰州市7条目标断层的新活动性提出了新的认识。修改了4条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即金城关断层、雷坛河断层、寺儿沟断层和西津村断层等前人提出为QP3活动断层,探测结果为QP1-QP2断层;特别是否定了穿过市区的晚第四纪活动的刘家堡断层(Qh)和深沟桥断层(QP3),明确了马衔山北缘断层西段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活断层,并为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